山山水水之間,見與不見之際,一片活潑潑的禪機撲面而來

2020-12-09 我心無礙即菩提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的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蘇東坡

廬山的煙雨浙江的潮。想來都是極好的景致。

這首詩據說是蘇東坡晚年甚至是接近臨終時寫給自己的兒子蘇過的最後的遺筆之作。。可是有很多人在解讀這首《觀潮》詩的時候,總是把這首詩當做是蘇東坡自己未曾親見廬山煙雨浙江潮時「恨不消」,及至看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覺得不過爾爾,故而心有「別無事」之感。不就是個「廬山煙雨浙江潮」嘛!還有「好事」者,還把這首詩和唐朝六祖慧能大師門下弟子青原行思禪師關於「見山見水」的三重境界聯繫了起來。這其實都是沒影的事。學佛,尤其是學禪宗,更尤其是學禪宗的「參公案」,最要不得的就是穿鑿附會!這個毛病要不改,就不可能「參禪」。

廬山煙雨浙江潮指的就是我們鋪天蓋地一般的煩惱。這煩惱不但瀰漫四野,還來勢洶洶。大有勢不可擋,誓不罷休的一股子氣勢。未到千般恨不消嘛!這千般的恨何嘗又不是煩惱呢?到得還來別無事。到了又如何?當那滾滾的浙江潮到了岸邊灘頭又能如何呢?還不是乖乖的流向了大海嗎?所以我們不要被煩惱所困擾,儘管它鋪天蓋地,儘管它來勢洶洶,儘管它恨意難消,但最終皆付與東流,匯通於大海。廬山煙雨浙江潮啊!

蘇東坡一生不得志或許不是他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他還有一身的才華。最起碼他自己認為自己是很有才華的。很多人都在讚嘆蘇大學士的文章震爍千古。殊不知為文為詩實在不是蘇東坡的平生志願。在古代那個時期,文人的骨子裡還是想「當官」。有操守的當個好官,清官,去造福一方;操守差點的,當個貪官,昏官,撈黃金萬兩。蘇東坡應該是有操守的一類,他想當個好官,清官,他想造福一方,他想把自己的一身才華經世致用。然而他卻沒有這個「命」。所以蘇東坡的豪放亦或是豪情或許鼓舞了後學不少人,其實所有的這些豪情對於蘇東坡來講都是講給自己脆弱心靈的微弱支撐!所以他喝酒,吃肉,玩女人!好在他遇到了「禪」。

真正令蘇東坡能夠坦然自若地活著的就是禪!或許就是那種禪的境界和禪的意味讓他為自己的心靈開了一扇窗,透進了一絲的亮光。從此他的生命裡不在只是喝酒,吃肉,玩女人!他還玩「禪」。

客觀公道的講,當禪遇到了文人,尤其是蘇東坡這樣有才華的文人,幾乎就毀了一多半了!為什麼呢?因為難於實修,多會意想神馳。但這種情況也不是一無是處,文人之餘禪宗的推廣和弘揚也是功不可沒的。但越弘揚,越推廣就越是沒有實修的人了。

文人之餘禪更多的是一種感悟!這還得是蘇東坡這樣的大才之人。更多的酸俗文人則只能是穿鑿附會了。穿鑿附會於禪,穿鑿附會於某些人對於禪的感悟,從而洋洋地活在自己無知無聊的「得意」裡。嗚呼!這不是禪!不是六祖慧能大師所傳承的禪!禪的本質是修行!是對佛法的一種根本上的修行!

蘇東坡是學過佛的。也是參過禪的。甚至蘇大學士還是護持佛教的大功德者。這個應該是沒有爭議的。至於禪宗發展到宋代,乃至於發展到現在,已然完全沒有一絲豪「祖師禪」的本味,那和蘇東坡甚至別的文人文豪都沒有關係。這是眾生福薄造成的。套句現在佛教大師們的口頭禪,這叫做我們的業力,這叫做我們的共業。

但蘇東坡臨終彌留之際,給他兒子蘇過留的這首詩應當是蘇大學士一生的反省甚至是已然清醒的真實寫照。

一身的才華,一輩子的顛簸,滿腹的詩情,常年裡的委屈……通通化作無有了!纏綿於病榻的蘇東坡,行將就木的蘇東坡哪裡還有什麼理想抱負啊?此時此刻能夠看透「煙雨」,放下滾滾心「潮」就是解脫了!解脫了,廬山煙雨浙江潮!解脫了?廬山煙雨浙江潮啊!

六祖慧能大師講的禪可能在唐代末年就「灰飛煙滅」了。好在留下來了一部《法寶壇經》。不依著《壇經》中的教言修學禪宗法,或是只是參個把公案,參個話頭都不是禪家正路。因為有個「參」就離開了本心自性了。若論及次,參話頭好過參公案。因為參話頭也是往一心一境上面參。參的究竟明瞭了,也就悟得本心自性了,也就豁然開朗了。

參公案建議初學慎重!

參公案給參者自己發揮的空間太大了!這個空間一大,人們就容易「瞎尋思」了。那個禪修功夫就不純粹了。甚至就根本不會有功夫了。

我們要知道,所有的公案,在當初祖師大德們言語之時,都是對機而設,應機而答的。你來我往之際,電光石火之間,彼此的心靈通達相應了,那就明了悟瞭了;彼此的心意未曾通達相應了,那就雲裡霧裡了。而我們現在拿本子公案書去參,你首先就過不了那個「語境」關!所以你也就很難對機,更無法應機。從而也就無從相應於祖師大德當時的「心意」了。

青原行思禪師是六祖慧能大師座下的高弟。是非常有成就的禪門一代宗師。六祖慧能大師座下弟子眾多,但真正出類拔萃的,悟得本心自性的,佛教歷史上留個一言半語的都超不過二十個。而青原行思禪師和南嶽懷讓禪師可以說獨佔鰲頭。為什麼呢?因為有了這兩位偉大的禪宗大師,才有了後面的所謂「禪宗五家七支」之說。當然,六祖慧能大師其他幾位弟子也很了不起。比如法海大師不就記錄了我們的《法寶壇經》嗎?但論及傳承和弘揚禪宗的功德來說,首推南嶽懷讓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

公案的參究是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你得符合禪理禪意,你得對應禪機。不然只是光憑著莫名其妙的一股子「感悟」來說禪論道,那是不算事的。

在宋代的《五燈會元》和明代的《指月錄》裡有關於青原行思禪師公案的記載,大意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淄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此時的「老僧」和現時的我們一個樣。因為此時的我們也沒有參禪。那麼此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平常意識所見。甚至是世俗意識所見。這個很平常,很普遍。

普羅大眾,一切凡夫眾生,哪個還不見個山山水水呢?但此時的我們都還是愚痴的「見」。三十年前的「老僧」和我們一樣愚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後來就學了佛了,找到了自己的「善知識」了,從而在「善知識」引導之下,得到了一個「入處」,這個就是「參禪」的「入處」。

可是當年的「老僧」還不是「老僧」的時候。當他一進入了「禪」的時候,他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了。為什麼呢?乍見光明,便覺得以前所見皆是「黑暗」了。此處這個光明不是見一下就可以了!我們要見堅持一段時間的,要見很久的。不管怎麼說,呆在光明裡要比呆在黑暗裡還是好一些。但此時猶有「黑暗」和「光明」之對待。所以此時此刻,到了此等地步,我們的修行依然還在路上。

「而今得個休歇處」,好了!終於可以歇一歇了,因為光明黑暗其相有二,而其性無異。了了清明之際,無有分別。故而可以有個「休歇」的所在。

故事本來到了這裡,「老僧」其實也就講完了。可這個老僧不一般,生來就愛多嘴多舌,故而向大眾發問:「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諸位菩薩大德們以為呢?同耶?別耶?參!

呵呵!設若我在當場,甩甩衣袖就下山了……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憂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憂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二一

相關焦點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深層意義
    見山見水的見解原出處在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第十七:青原惟信禪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南懷瑾老師:「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南懷瑾老師講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見山見水 見自己
    山靜而水動,山硬而水柔,山高而水遠,山觀而山形上,水觀而勢低流。
  •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這段公案中,百丈禪師問黃檗禪師「大雄山下,還見大蟲麼」,那是以「大蟲(老虎)」比喻禪機,所以《從容錄》有「擒虎兕機忘聖解」的說法。因為見到禪機必須要把握,否則禪機會如電光石火般稍縱即逝。百丈禪師認為,抓住機緣,才能直指人心,頓悟成佛。如能在機緣中,回心內省,見自本心,識自本性,便能達至大徹大悟。
  • 禪師打坐1000日無法開悟,卻因見「小丑」表演,參透內心禪機
    禪師打坐1000日無法開悟,卻因見「小丑」表演,參透內心禪機 | 文 青衫文齋禪師對禪修者的接引常多機變,方式千變萬化,不一而足。禪宗先賢認為佛法不可思議,用心即乖,開口即錯,為了杜絕思慮妄想、考察慧根深淺,禪師接引學人時,絕不明說禪機,多棒喝交施,促其開悟。
  • 南平武夷山:山水之間一杯茶
    「千年儒釋道,萬古山水茶」。這是說武夷山的。武夷山山水俱佳,人文綿長,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地。漢唐遺韻,宋元風流,明清文化的積澱,在這片青山綠水間紮根。武夷山市位於福建西北,與江西一山之隔。北宋時置崇安縣,當時有民謠「小小崇安縣,三家豆腐店;衙門打屁股,全城聽得見」。可見這一山區小城並不大。後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以山命名,1989年更名為武夷山市。武夷山自古就是山水勝景,被稱之為「東南第一峰」,古人詩云「一片丹山翠萬重,寒流曲曲倒芙蓉」。漢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常溯溪而遊,南宋時更成為理學的發祥地,一時名流,皆從其遊。武夷山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素有「碧水丹山」之譽。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春遊水東江:山奇水美,煙雨莽莽鎖春深
    三月草綠,橫橋臥波,山水氤氳,行走在古老的太平橋上,故鄉的風景撲面而來,煙雨莽莽,將無邊景色鎖於一江春水中。走在長長的「磴梯」上,如今,人喘馬嘶的商隊不見了,只有遊人或拄棍或撤腿上下其間。一條清亮小溪一路譁譁伴行,有時成瀑,有時成潭。山裡的溪水,真清啊,多處見到有水管引水入村民家。看著乾淨活潑的溪水,我想起了兒時鄰村的「小芳」,我禁不住下到溪邊,捧水入口算是吻著她啦!
  • 王孝建:問道山水見古山
    在本科和研究生求學期間,受到山水畫家範揚先生、油畫家丁方先生、雕塑家吳為山等名師指導,他博採眾長、博古通今,觸類旁通,積累、沉澱了藝術厚土,他尤其對國畫的理論、技法進行了系統學習,立志將國畫山水作為自己主攻方向。經過人生一座座山,涉過人生一趟趟水,他拔劍出鞘,藝精覽天下。2017年9月23日,南京六朝博物館,左古山個人第一個正式畫展在此展出。
  • 成都兩日 | 自駕四姑娘山,進山不見山
    進山卻沒見山,到了雙橋溝也不看橋,臨走還念叨著太美了,估計除了我、再也不會有別人。從進山開始,白白的雲霧盤在山頂,一條條水流彎彎曲曲地掛在山腰,路邊山澗裡的水流急促,山水相隨的景色幾乎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隨時隨地都想停車。沿著熊貓大道前行,好多路段都有泥石流過後的痕跡,有的路段鏟車還在清理中,堵了好久才得以通行。最險的一處公路靠近懸崖的一邊出現大面積塌方,車溜著山腳勉強過去,萬一繼續塌方可能就回不去了。
  •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當我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論別人,而是在談論我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閬中天宮院:那山、那水、那一片人間仙境
    那山、那水、那一片人間仙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而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處: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家家有花、人人有愛、可以讓我心停留的地方。你心中的桃花源是否和我一樣呢?在唐朝時,天宮院僅憑山的美、水的奇就留下了袁天綱和李淳風兩位先賢。今天,我兜著風、沿著一路山水,懷著無比好奇的心,尋覓到這塊曾讓兩位古人魂牽夢繞的人間仙境...我還沒來得及下車就已經聽到了小河的流水聲、聞到了花草香。這裡,天更藍、樹更綠、花更紅、陽光更燦爛,一切都是幸福的樣子。
  •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的青山綠水故鄉情
    當那些來自城市的同學津津樂道地談論他們住的高樓大廈,我總是在心裡默默地想:青山—我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卻貧窮落後的故鄉啊! 讓我拿什麼來愛你?!       後來,在外打拼多年經歷許多甜酸苦辣的我儘管已具備一定閱歷和膽識,小有成績,但時間一長,漸漸地厭煩了城市高樓大廈的戒備森嚴,厭倦了生意場上的變幻莫測及爾虞我詐。
  • 人生,生活在山水之間,水送山迎,天地有情
    有的山水畫,環山抱水,波光粼粼,金碧耀眼,就像是浮宦世家,豪門貴府,好一幅氣象萬千,氣勢磅礴的豪邁景象。 人生,生活在山水之間,有的時候感到水送山迎,天地有情;有時候高山阻斷去路,水波茫茫,不知前途何在?
  •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
    中國之大,總有你意想不到的美!地坑院,你聽說過嗎?又叫地窯,是中國最具風情的窯洞! 就在山西!這裡地形複雜,山垣溝灘皆有;地勢「北高南低,從中條山到黃河邊是一面坡,海拔相差五百之多,南北距離只有二十五公裡,東西狹長,從東到西達一百五十公裡。
  •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這則公案流傳甚廣,解讀也很多,在這裡我也參參看。
  • 山水之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說說什麼是山,什麼是水吧。用孔子的話回答,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德的人愛山。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智者是喜動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是說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些。
  • 早安·富陽③丨漫步春江太平村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
    編者按:這裡,一川如畫,兩山夾江,江邊有城,江中有島,山水稟賦天下獨絕。這裡是《富春山居圖》實景地——杭州富陽。 富陽佳山水,春江亦擷取。富春江南岸的春江街道,是杭州富春灣新城轉型發展主陣地,擁江蝶變正當時。這片熱土上,歷史文化的血液靜靜流淌。「轄區西面的太平村依山傍水,文化底蘊豐厚。
  • 普者黑:那一片山水之間的天鵝湖
    有山,有河,有樹,荷花,小船,人家,天鵝,鮮花,夕陽航拍:放眼望去,遠山如黛,湖水泛色,碧水藍天,山林野趣,混然天成,水繞著山,山連著水。航拍:望一山碧綠,聽一朵荷開,溫婉動容的時光在指尖捻成了最美的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