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日曆:江獺是亞洲最大的水獺,可在中國有30多年沒見到了

2021-02-08 騰訊網

江獺分布區另一邊的孤立大河流域是珠江。1980年代末,有學者比較了珠江口與出現在雲南邊境和東南亞的江獺形態,發現珠江標本的尾巴明顯更短。然而,那就是最後的記錄了,至今我們也沒有再次找到中國的江獺。

如果不是因為新加坡,江獺(Lutrogale perspicillata)或許很難成為今年的「城市物種」。

河邊的江獺。圖片:Shreyadg / wikimedia

還記得去年刷爆票圈的「加冷獺吼」嗎?在新加坡最長的河流加冷河(Kallang)上,「碧山(Bishan)水獺家」和「濱海(Marina)水獺家」之間爆發了一場爭奪地盤的大戰。網上的吃瓜群眾紛紛加入陣型推演和戰術分析,什麼鋒矢對線陣啊,快速穿插與分割包圍啦……最終,碧山家大獲全勝,濱海家失去了濱海灣附近的地盤,被趕到西邊的新加坡河流域。

點擊播放 GIF 0.0M

團戰現場。圖片:Otterwatch

兩大家族交鋒的陣型實況與網友的戰術分析,黑色是「碧山家」,綠色是「濱海家」。圖片:Ottercity

臉盲「重災區」

江獺是亞洲最大的水獺,常集結成「鋒矢陣」抓大魚吃。它們偏好開闊的淡水區域和岸邊豐茂的植被,曾經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的大河,早期只隱匿於江湖水滸,鮮為人知。不過今天,它們被賦予家族姓名,有好幾個臉書粉絲頁面,被《海峽時報》讀者票選為2016年度的新加坡國家象徵,還上了艾爵爺的Wild City節目。

江獺已經成為新加坡當代城市景觀中最搶眼的主角。圖片:Charlie Hamilton James / BBC2

在從大城市出道之前,江獺不受重視,甚至連維也納、巴黎、芝加哥的三家知名自然博物館中被當做「江獺」的五個標本都是錯誤的,2016年的一項分子研究才把鑑定結果糾正過來。

水獺們的確是臉盲重災區:水獺亞科(Lutrinae)屬於食肉目裡多樣性最高的鼬科(Mustelidae),有13個物種,外形相似,都可以看成用腳蹼來遊泳的鼬,是適應水中捕食的高效獵手。

全世界13種水獺的大頭照,嗯,來找不同吧。圖片:IUCN SSC OSG;漢化:物種日曆

這是歐亞水獺腳上的蹼。江獺的指頭會顯得更胖一點。圖片:Ingo Arndt / naturepl.com

不過,走心點還是能區分的。江獺的英文名是smooth-coated otter(有不靠譜機翻為「光滑塗層水獺」),描述了它短短的、滑溜的被毛,與另一網紅海獺(Enhydra lutris)總是炸著毛的樣子明顯不同。江獺全身光滑的程度或許只有遠在南美的巨獺(Pteronura brasiliensis)能與之媲美了——除了體型更大外,巨獺喉部不規則的白斑也讓人不會認錯。

比較一下兩個皮毛光滑的傢伙:左邊是巴西的巨獺,右邊是印度的江獺。圖片:Araguaia.org ; Yathin S Krishnappa / wikimedia

按地域來看,可能會與江獺混淆的有三個物種:歐亞水獺(Lutra lutra)、亞洲小爪水獺(Aonyx cinereus),以及已經很罕見的毛鼻水獺(L. sumatrana)。有趣的是,江獺與體型最小的亞洲小爪水獺有著最近的共同祖先,分布區重疊也多,甚至有雜交記錄。二者共同的特徵包括扁尾巴圓腦袋圓鼻頭,而且都喜歡集群,不像歐亞水獺喜歡單獨行動。

不過現實是,我們在野外很難見到水獺們的真身,大部分時候只能靠腳印糞便等痕跡來判斷它們的身份。小爪水獺因為爪子太短,只能留下肉肉的腳掌印,不像江獺腳印可以看到爪尖。水獺們喜歡把糞便拉在顯眼的位置做標記,這也大大方便了研究它們的撿屎官:小爪水獺愛吃蝦蟹等甲殼動物,而江獺主要吃大魚,看糞便顏色和其中留下的殘骸就可以區分。

江獺與亞洲小爪水獺的爪子比較。圖片:Matthias Kabel / kfbg.org

江獺:我超兇的

儘管江獺在亞洲熱帶分布很廣,我們對它的了解卻很有限。白天,它們似乎比其他只在晨昏出沒的水獺更活躍,但也還是在樹叢中藏得很好,大部分線索只能來自糞便。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研究結果是:有人調查了柬埔寨的洞里薩湖的江獺,發現65%的糞便都拉在一種探向水邊的黃葉樹(Xanthophyllum glaucum)的橫枝上。

江獺的分布區域(黃色),亞洲熱帶很多地區理論上都有,不過目前不如新加坡的常見。紅色所指為新加坡所在。圖片:IUCN Red List

從有限的目擊中,我們可以確認江獺是兇猛的食肉動物,馬來半島上曾有人觀察到它捕食圓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2008年在印度,捍衛地盤的成年雄性江獺兩次趕走了體長2.5~3米的恆河鱷(Gavialis gangeticus)。此外,就連人見人愛的新加坡的江獺們,也因為啃魚場面過於血腥,被聖淘沙的膽小遊客們投訴了。

魚:「求給個痛快。「圖片:Luke Massey / NPL / mindenpictures

炮灰一號圓鼻巨蜥和炮灰二號恆河鱷。圖片:Rob and Stephanie Levy / flickr;wikimedia

他們為之珍惜

其實,新加坡的江獺在人類面前這樣曝光也是最近的事。1960年代以前,它們只有零星記錄;70到80年代更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銷聲匿跡,那時生境破壞與河水汙染嚴重,到80年代末,新加坡海岸的紅樹林只剩下不足1%。好在新加坡與馬來半島之間的柔佛海峽(Straits of Johor)並不寬——1998年,一對江獺遊過海峽西部,在雙溪布洛(Sungei Buloh)溼地保護區重新安家並繁殖成功

近年來新加坡的江獺數量記錄:黑色代表柔佛海峽西部,白色代表柔佛東部,而灰色則代表新加坡內部和城市區域。可以看到,增量顯著。圖片:Theng & Sivasothi /IUCN OSG Bull.(2016)

進入本世紀數年後,江獺才認可了新加坡這片生境修復後的新地盤。最初的少數江獺只是來自北面的柔佛海峽,並且還被連接馬來西亞的新柔長堤分為了東西兩邊。直到2014年,江獺才開始在新加坡內部的水庫區域和南部的城市中心成群出現,並形成了大規模的家庭

比如前文提到的碧山家族,出現在城區碧山公園後兩年內數量加倍,而該公園的水體在2009年才開始生態整治。對於新加坡人來說,這是大自然對家鄉致力於環境保護的肯定,因此他們格外珍惜

新加坡街頭,一隻江獺全然不知自己成為了遊客鏡頭中的主角。圖片:Luke Massey / NPL / mindenpictures

新加坡濱海灣的路牌:「水獺過道,請勿靠近,但可以保持距離觀看。」 圖片:紫鷸

30多年來,中國未見江獺

然而放眼江獺整個物種的分布區,卻沒有好消息。新加坡的江獺數量增加,得益於當地環境的改善,但也很有可能是對面柔佛的城市發展讓馬來半島的種群不得不另尋家園。

東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伴隨著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猖獗:曼谷機場在2013年1月22日查獲了塞在行李箱裡走私的6隻江獺和5隻小爪水獺幼崽,因為有龐大的寵物市場需求,它們在日本等地每隻可賣出上千美元。

在日本,亞洲小爪水獺這樣的萌物正在成為時興的寵物,這對人和水獺雙方都不是好消息。圖片:city-cost.com

江獺是淡水中的頂級捕食者,因此也是生態系統健全程度的重要指示物種。然而它們在印度恆河流域也面臨威脅。江獺曾在巴基斯坦信德地區(Sindh)的印度河沿岸廣布,但目前只剩零星而破碎的種群。

情況相對好點的反而是最西邊兩河流域下遊的孤立種群,那裡的江獺是一個獨立的亞種。伊拉克戰爭後,人們開始調查底格裡斯河的江獺,發現它們都還在,而且上遊的庫德地區意外地還出現一處新記錄。

江獺分布區另一邊的孤立大河流域是珠江。1980年代末,有學者比較了珠江口與出現在雲南邊境和東南亞的江獺形態,發現珠江標本的尾巴明顯更短。然而,那就是最後的記錄了,至今我們也沒有再次找到中國的江獺。而且遺憾的是,中國曾大量出口水獺毛皮,關於江獺有限的中文文獻也多是它的皮張、標本,以及與中國境內另外兩種水獺的區別的描述。

1950年以來,江獺的記錄曾出現在雲南的伊洛瓦底江、紅河,以及廣東的珠江流域(圖中黑點)。圖片:Fei Liet al./Oryx(2017)

期待重新暢遊的那一天

人類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的關係,並不都是像新加坡那樣會轉向美好。在臺灣島、日本四島,水獺亞科都已經滅絕。這些較為富裕的地區,還有諸如「水獺咖啡館」之類不恰當的廢萌文化消費。目前,江獺只列於CITES附錄Ⅱ,而亞洲小爪水獺尚未列入,有學者正在努力爭取提升它們的CITES附錄等級,以求更嚴格地控制國際貿易。

但願,與自然更合理共存的人類社會能成為今後的主流。2017年,歐亞水獺時隔38年後在日本對馬(Tsushima)重現,雖然可能是偶然從韓國遊過去的,但也代表著日本的孩子將來不只是在主題咖啡館和動物園才能接觸到水獺

新加坡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環境有切實的改善,城市也可以是野生動物天堂。我們也希望中國的江獺,現在可能在某個尚未被完全調查的區域,等待著重新暢遊珠江的那一天。

加冷河中的江獺媽媽與孩子。圖片:Tony Wu / NPL / mindenpictures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5年第14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紫鷸。

相關焦點

  • 五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是世界水獺日,來認識一下我國的三種水獺
    亞洲小爪水獺亞洲小爪水獺理論分布區域為我國華南、東南沿海、雲南和西藏東南部,但只在雲南德宏、版納和海南島拍攝到野生實體,其他地區均沒有拍攝到。在國外分布於中南半島、馬來群島西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和德幹高原南部,基本為熱帶物種。
  • 何時再見「獺祭魚」?
    乍看這段描述,我們或許會嘲笑古人的信息閉塞——這不就是鸕鷀捕魚嘛,孤陋寡聞,實在有損青錢學士的美譽。那我們可真是冤枉張鷟了,因為他所見識的捕魚動物,其實是水獺。1962年,上海水產養殖公司的高級工程師邢湘臣老先生到湖北宜昌地區出差時,還親眼見到了水獺捕魚的殘存,在當地部分漁船的船尾,還會有一隻水獺專職負責在夜間驅趕魚群入網[3]。不過,從唐朝的一人馴養十餘頭到60年代的一頭,水獺漁業在中國境內的示微趨勢是明顯可見的。在今天,水獺漁業在江河湖澤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就連水獺本身,也已經不易見到。
  • 咦,海南水獺歸來?五指山發現疑似水獺糞便
    村民發現的疑似海南水獺的糞便。(圖由毛腦村委會駐村第一書記秦存平提供)  咦,海南水獺歸來?  五指山水滿鄉發現一坨珍貴的「糞便」  水獺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當地村民稱20多年沒看到它了  近日,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毛腦村委會毛納河旁,一塊石頭上出現的一坨糞便引起了關注。
  • 雨水一候獺祭魚:「獺祭」也是一種精神
    到了雨水的初候,便是水獺最開心的時候了。魚兒們紛紛浮出水面給了水獺可乘之機,若是哪群魚兒們在浮水時不幸遇上水獺,則多半會失去了性命。水獺是一種十分貪心的動物。它不像其他大部分動物一樣捕食在於追求吃飽,一旦飽餐後便短時間內不再進食。水獺常常是優先追求食物的數量。每次獵捕到的魚兒往往只咬上一兩口便放到一邊,然後再繼續去多抓幾條來。所以人們觀察到它的喜好,認為它的這種行為是在「陳列祭祀」一般,取名為「獺祭魚」。
  • 雨水第一候——獺祭魚
    我國古代將雨水的15天分為三個物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我們從一候獺祭魚開始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動物界中被稱作獺的動物有很多,水獺、旱獺、海獺...     畫面雖美但是切勿模仿!野生旱獺可能攜帶病菌。(增加了解)這其中能在水邊捕魚的是海獺和水獺,但是能捕魚還喜歡做祭拜狀的就只剩下水獺了。
  • 傳說中的水猴子是水獺?別鬧了,水獺這麼可愛怎麼可能是妖怪!
    全國各地都有水猴子的傳說,雖然都只是民間傳聞而已,但朋友圈裡隔三差五卻總是出現各種動物PS成水猴子的照片,在這些蹩腳的PS作品中,水獺是出鏡率很高的動物。所以今天我們就看看水獺有多可愛,告訴那些傳謠者,這鍋我們獺獺不背!
  • 袍笑 • 慈心護生之《水獺》
    水獺是一類生活在河流、湖泊等水體中的哺乳動物,全世界現存7個屬共13個物種。我國有三種水獺:歐亞水獺、亞洲小爪水獺和江獺,它們都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三種水獺中,歐亞水獺通常是獨來獨往單體行動的;而江獺和小爪水獺,則是以家庭為單位群體行動。喜歡水獺,是因為它無憂無慮、每天樂呵呵拼命玩耍的狀態;還有它在河流裡,那種與水的輕柔、甚至都不會多起一絲波瀾的無縫對接。
  • 水獺數量銳減?原因是太萌:一隻水獺幼崽在日本售價約7萬元
    水獺數量銳減?原因是太萌:一隻水獺幼崽在日本售價約7萬元 亞洲小爪水獺和江獺因模樣可愛在一些國家走紅寵物市場,成為網紅動物,卻因而遭動物交易者覬覦,處境堪憂。
  • 水獺數量銳減 原因是太萌
    【新華社微特稿】亞洲小爪水獺和江獺因模樣可愛在一些國家走紅寵物市場,成為網紅動物,卻因而遭動物交易者覬覦,處境堪憂。  法新社21日援引數據報導,亞洲小爪水獺和江獺過去30年各減少至少30%,這一趨勢近幾年加劇。
  • 獺在,人在
    在這樣的日子裡,一定不缺關於水獺的文章,但我想和你聊聊水獺背後的他們,那些為了守護水獺義無反顧的人。「嗯?誰在叫我?」在中國的話,一共有三種水獺,歐亞水獺,小爪水獺和江獺;歐亞水獺曾經是在中國乃至整個歐亞大陸分布最廣的一種水獺,但因為被捕獵、錯當作害獸等原因,現在只有在在四川青海西藏等比較少的幾個省份仍能看到,其他地方其實都很難看到。
  • 小爪水獺—— 萌得犯規,卻急需守護的動物
    小爪水獺除小爪水獺外,我國還有歐亞水獺(Lutra lutra)、江獺(Lutrogale perspicillata)(或已在中國滅絕)雖然長得差不多,但要區分它們還是有跡可循的:江獺體型最大,禮記•月令》篇中有描述「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上冰 獺祭魚 鴻雁來」前文有提到我國有三種水獺分布,但那是過去式,曾經有乾淨的水地方就有可能會發現水獺,在1950年後的水獺經歷商業捕殺,每年出口上萬水獺毛皮,而我國立法保護野生動物要一直等到1989年,1989年起中國的三種水獺均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珍稀物種歐亞水獺再現深圳
    植被破壞,水體汙染,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的影響,最終導致水獺種群急劇萎縮。2019年發表的《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顯示,2000年後整個珠江口只有珠海、澳門和香港有水獺記錄。根據2016年對珠海水獺的調查,受棲息地和汙染的影響,珠海地區的水獺種群嚴重下降。香港的歐亞水獺也僅局限於米埔自然保護區和落馬洲一帶的魚塘河流中且數量零星。
  • 【微特稿·社會與生活】水獺數量銳減 原因是太萌
    【新華社微特稿】亞洲小爪水獺和江獺因模樣可愛在一些國家走紅寵物市場,成為網紅動物,卻因而遭動物交易者覬覦,處境堪憂。 法新社21日援引數據報導,亞洲小爪水獺和江獺過去30年各減少至少30%,這一趨勢近幾年加劇。
  • 這是海獺還是水獺?你了解過嗎?不!你只想拿它當表情包!
    還記得牽手睡覺覺的網紅獺嗎?不是海懶不是海賴,這是海獺(tǎ)。圖片:Giphy但是,如果嘗試在某搜尋引擎中輸入「水獺」(是的我沒打錯字)的話,會出現……嗯……非常有趣的結果:要我說,區分同為水獺亞科的水獺和海獺,可遠比區分連目都不同的鴯鶓、非洲鴕鳥、美洲鴕鳥,或是大型犬科動物鬃狼、狼、赤狐要難得多但從某個角度來講也許會更簡單一些也說不定……海獺與水獺,長得可不一樣了名字其實已經提示了我們區分法則:海獺是住在海邊的,而水獺則住在(淡)水邊。由於生境不同,海獺和水獺在形態上也演化出了很多不一樣的特徵,這些特徵將幫助我們區分它們。
  • 動物界「戰鬥民族」:小巧的鼬、樹棲的貂、強壯的獾、水生的獺!
    魯迅先生的作品裡有這麼一句經典名言: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在動物界裡,貓科是最強大的物種,但它們或許不是最猛的「猛士」。因為真正的猛士不是強大而勇敢,而是因勇敢才強大。那地球上最兇猛的動物是什麼?
  • 深圳再度發現珍稀物種歐亞水獺
    ▲紅樹林基金會發布紅外監控視頻中發現的水獺(視頻截圖)據了解,深圳早前的記錄要追溯到 1997 年 ~1998 年在內伶仃島上的獸類調查,以及 2010 年在國際自然觀察網站 iNaturalist 上記錄的水獺影像。可以說,深圳的水獺,至少消失了 10 年。如果根據更專業更嚴謹的文獻記載,還要再往前推十幾年。
  • 「獺祭」是什麼,為什麼後人說李商隱寫詩是「獺祭魚」?
    現在的人肯定都不懂,但在唐朝或唐朝之前,肯定有許多人知道獺祭。每年雨水節令中,有三個能夠觀察到雨水節令的自然事件,獺祭魚,鴻雁飛,草木萌動。通常人們是在獺祭魚之後正式從事漁業捕撈工作。李商隱在這裡寫的是南方氣候溫暖,這裡的人並不遵照北方的一些習俗,連冬天都可以下河撈魚,不存按照節令來。這當然是和當地的氣候環境和生存環境有關的。
  • 太萌成了罪過:水獺數量銳減,一隻幼崽能賣到7萬元
    你的象牙有用,我就偷獵你的象牙;你的鱷魚皮管用,我就殺你取皮。 而現在演變成了,你萌,我也要你的命。 今天要說的這種小動物是亞洲小爪水獺和江獺;
  • 水獺生活習性介紹!
    水獺別名獺、獺貓、魚貓、水狗、水毛子、水猴。食肉目、鼬科、水獺屬。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水獺共有10多個品種,我國至少有5個品種。水獺為世界珍貴的毛皮動物,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水獺流線型的身體,長約60~80釐米,體重可達 5千克。
  • 水獺:深圳,我來了
    聊天截圖出現在群裡,是一位專家發來了她「看頭識獺」的精準判斷。「一看尾形、二看後足、三看大小。你們最好再去現場搜尋一下腳印,若後足有拖跟印,一定是!」一位資深的老研究員也興奮不已,20年前,就是由他完成的文獻記載。緊接著,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消息一份份地匯入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