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旅行的行程中沒有遊古鎮的項目,偶然間邂逅兩個百年古鎮,而且是未經改建的、無任何商業氣息的、原汁原味的百年古鎮,這讓我們喜出望外,流連忘返。
原計劃是奔著峨眉山七裡坪而去,遊友們滿懷期待地開著自駕車,沿著狹窄的盤山公路,在擁擠的車流中,千辛萬苦的來到了七裡坪……一個號稱避暑天堂的地方,去了後才後悔不迭,巴掌大的地方人山人海,客棧擠,吃飯擠,景區擠,交通擠,商業條件完全不具備接待如此眾多避暑的人流,景點也寥寥無幾,且基本算不上是景點。我們心有不甘,百度附近是否還有景點?高廟古鎮進入視線,距七裡坪十幾公裡路程,管它是否值得一遊,安慰一下上山不易的艱辛,我們驅車前往。
開車行至一個不起眼的小岔口,如果不是「高廟古鎮」指路牌,完全看不出已到古鎮,一個藏在山溝裡的原始、冷門小眾古鎮。
高廟古鎮位於四川洪雅縣西南,距縣城56公裡,東臨峨眉山、南倚瓦屋山、西連玉屏山、北望川西平原。
據史料記載,該鎮始建於明後期,清代逐漸完善。古鎮裡古時建有兩座寺廟分別是極樂寺和古佛頂,這兩座寺廟與古鎮的文化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因了這寺廟,而得名「高廟鎮。」
古鎮地勢從上至下依山傍水,以萬壽宮為中心,向兩邊展開,與萬壽宮平行的兩條街是禹王街和花源街,與它們垂直的是萬順街。古鎮格局循坡而建,直至坡底水岸。
據說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古鎮非常繁華,是八方客商雲集之地,曾有萬壽宮、禹王宮和五聖公戲樓等,三宮建造於清代,可見當時高廟鎮的繁榮興旺。
這個有著幾百年歷史,完全沒有被開發和商業化的古鎮,令我們頓時覺得時空穿越,回到了明清時代。
走在帶著明清遺風的古鎮,青石板路長滿青苔,記錄著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山溝古鎮村民的生離死別,人世滄桑,院壩一色青磚鋪地,原色古樸的建築大都是穿鬥結構的小型四合院,木房子門窗上精美的花紋雕刻已被歲月侵蝕得斑駁模糊,路邊、門前、院內天井長滿青苔的雕花石缸隨處可見,老街上的白酒鋪,雜貨鋪,舊貨鋪,理髮鋪,小吃鋪全是古老的模樣。時而傳來幾聲叫賣的吆喝聲,聲音悠遠似上兩個世紀,偶爾能碰到幾個背著背簍的當地老人,或居住此鎮幾十年的老街坊悠怡閒逛。
行走在這街上,感覺自己回到了祖輩生活的那個時代,這場景讓我們迷離,仿佛自己是電影、電視上的人物,學著民國時代人物的風範,在老街上留下幾張懷舊照。一回頭看見兩個穿著旗袍,身材婀娜,撐著紅傘,手拿絹扇的女子,此時才後悔沒帶幾身對襟子漢服,在專業攝影師支哥的擺排下拍一組懷舊照片,那該是多拉風的藝術照。哎!沒相配的服飾,美景也不能錯過,將就現代服飾配古景,也不失為一種穿越風格。
青石板路走到盡頭,眼前出現一個破舊的鐵索橋,名叫烈士橋,橋的盡頭吊腳樓是烈士紀念館,據說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時期,在此剿匪戰鬥中犧牲的七個解放軍戰士,當地村民捐款修建的紀念館。由此可見當地村民在那個年代的覺悟和對解放軍的敬仰。
街景逛完,閒坐老街長板凳上歇息,眼前古街盡收,體驗這靜謐環境裡的生活,與街坊閒聊,不失為一種穿越時代的享受。愛拉家常的宣宣自然成了閒聊的主角,與一位在路邊石缸餵魚的大爺開聊起來,宣宣刨根問底,把古鎮的來龍去脈弄得一清二楚,把生活在古鎮幾輩子的大爺家底摸得明明白白,若不是因為天色將晚,以宣宣的聊天能力,聊到天黑,可能還要在大爺家吃了夜飯都止不住。
帶著心遠地也偏的心境,揣著與景相融的照片,依依不捨地離開原汁原味的古鎮,我們一步一停留,三步一回頭。甚囂塵上的城市住膩了,在這樣靜謐安詳的古鎮流連徜徉,不失為一種心靈治癒!
(圖片來自互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