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五」奔月:從星月神話到國之重器

2020-12-25 中國軍網

「一個民族總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

——黑格爾

1958年,核試驗場工程部隊的首長馮石,走進晦暗幽深的敦煌洞窟,打火機的小小橘火照亮了美麗絢爛的飛天壁畫,首長輕聲吟道:「翩翩舞翩翩,年年復年年。千古飛天夢,何日上九天。」

飛天壁畫

電影《橫空出世》中,馮石(原型:中國第一任核司令張蘊鈺將軍)第一次來到敦煌莫高窟,面對著在塵沙中靜坐的壁畫和佛像,不由得發出感慨。他的詩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飛天夢,同時蘊含著一個將軍對祖國富強的殷殷期盼:中華民族「何日上九天」?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0年11月24日凌晨,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攬一捧細碎的月光,舀一碗濃稠的夜。衝破蒼穹,翩然登月。

一剎那萬物虛彌,一轉眼滄海桑田。如今,我們不僅能上九天攬月,還能從月球上帶回「月壤」。

一掊土的分量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宇航局曾經贈送給我們1克月壤——半克被拿去做了研究,另外半克被送入博物館珍藏。

那時,我們還在仰望星空,月壤對我們來說彌足珍貴;今後,月壤不再稀奇,因為嫦娥五號至少要帶回來2千克。這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巖石和土壤樣品——上一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還是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

2千克月壤意味著什麼?

——這是月球無人採樣領域裡的世界第一!蘇聯成功登月的三艘無人月球採樣飛船,獲取的月壤總量也僅有326克。

——月壤雖是土,價值抵萬金。有了這些月壤樣本,我們就可以研究分析月壤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

之前美國和前蘇聯的月球任務所獲得的巖石表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在35億年前達到頂峰,然後減弱並停止。但對月球表面的觀測發現,某些區域可能含有最近10-20億年前才形成的火山熔巖。

如果嫦娥五號的樣本證實這段時間月球仍在活動,「我們將改寫月球的歷史。」參與選擇著陸點的中國地質大學行星地質學家肖龍說。

嫦娥五號將在38萬公裡遠的月球軌道上,進行月壤樣品轉移,之後通過返回器送回地球。傳輸月壤的過程將創造4個「中國首次」:

一是月面自動採樣。

「只有一次機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我們將可能遇到設備故障、突發情況等諸多風險,對月壤狀況也不知情。為了避免各種不可抗力帶來的意外,在地面上進行了無數次試驗,反覆調節教機械臂。」

二是嫦娥五號「自己完成」從月面起飛上升。

「月球表面環境複雜,著陸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穩的狀態,這就給月面起飛帶來更大的挑戰。一切都要靠嫦娥五號自己在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上獨立完成,難度和風險可想而知。」彭兢說。

三是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這種國際上的新興方案,在地面上已經進行了上千次的模擬,但其難度卻是千裡穿針,要求一氣呵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軌道器技術總負責人查學雷說。

四是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整個過程就是讓返回器打一個「太空水漂」——先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

中國航天人的每一句話,都帶著自信的氣勢。

嫦娥五號的技術手段和執行過程,更像一次無人版的「美國阿波羅」登月步驟,也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預演。

跨越山海者莫不翻山逾海

1959年,北京北郊的研究所裡,研究人員硬是用算盤、計算尺等古老工具得出一個關鍵數據,突破原子彈的理論設計。

電影《橫空出世》劇照

當整個大廳中響起算珠碰撞的清脆聲響時,守衛的哨兵忍不住好奇地問:「連長,他們在幹什麼?」「幹什麼?幹革命!」

革命不是只有戰場上的刀光劍影,革命也是用技術、用科學來武裝我們,保衛國家。

他們是民族的脊梁。

科學研究是一項寂寞的職業。沒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恆心和毅力,沒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堅守和奉獻,很難迎來開花結果的日子。

越是悽涼的境地,越能考驗人性的純粹。

在面對與前輩同樣艱苦的環境時,當代科研工作者能否接過這支接力棒,繼續創造輝煌呢?不可否認,那群勇敢且可愛的追夢人還在,那種精神依然在傳承。

45年準備、論證,16年探月追夢。從年輕的科研人員到白髮老院士,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的歐陽自遠一幹就是大半輩子,他和同事們完成了《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立項報告》,並推動中國的深空探測越走越遠。

1999年7月下旬的一天,一路西行的專列將現任「嫦娥五號」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楊孟飛和他的同事送進了戈壁灘。仰望當空烈日,他心頭翻湧過一股熱浪,這裡是即將擺開的「戰場」。

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慶祝髮射成功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時,有人忍不住熱淚盈眶。嫦娥五號,本來應該是在2017年發射的。只是,長徵五號的發射失利,給高歌猛進的中國航天迎頭潑了一盆涼水。

航天界有句行話:「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中國雖然一直是航天大國,但一直受限於「運力小」的桎梏。

從十幾年前長徵五號開始研製起,這枚大火箭就備受關注,但其研製難度也是史無前例的,原本2012年的首飛,一直推遲到了2016年。後來一度因表現不完美停止發射。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曾經說過:「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長徵五號「鳳凰涅槃」,託舉嫦娥五號奔月,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每當仰望星空的時候,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總是習慣尋找。

長久以來,我們就對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著迷,嫦娥奔月這樣美妙的神話一直伴隨著我們長大。

探索月球,談何容易。

受限於技術,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始終停留在坐地觀月的階段。直到航天時代來臨,人類開始漫漫探月路。

簡單來說,探索月球面臨三大困難:上得去、落得下、回得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繞、落、回」。

嫦娥一號開啟了中國深空探測新領域;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嫦娥三號的「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表面留下新車轍;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探測器著陸在月球背面。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開展著陸點區域形貌探測和地質背景勘察;對月球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實驗室研究。

嫦娥五號是中國載人登月的預演,在此之後,中國航天還有更多「重頭戲」。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探月工程到火星探索,從北鬥導航到近地空間站,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未停止。中國人曾經的飛天夢,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實現。

「端端」物語:

2020年11月25日首都北京,新雪初霽,太陽透過雲層的縫隙,射下縷縷金絲。下面平鋪著皓影,上面流轉著金光。

距離釣魚臺不遠的一處工地上,三三兩兩的建築工人聚集在一起休息,討論著最近的熱門話題——嫦娥五號。他們從手機推送中獲取了這一新聞,從視頻中看到了這一盛況。

在端端看來,也許,他們並不能真正理解嫦娥五號發射的意義,這離他們的生活很遠。但他們知道一點:「祖國日漸強大,咱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朱伯燕

相關焦點

  • 嫦五奔月|九天攬月,築夢蒼穹
    11月24日凌晨,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次發射,2200多個動作都準確無誤!按照計劃,嫦娥五號將成為中國首顆從月球採樣後起飛的探測器,還將帶著自動採集的約2千克月壤歸來。
  • 「長五」飛天,「嫦五」奔月!
    「長五」飛天,「嫦五」奔月!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多軌道保障「嫦五」奔月,中國有望成第三個「上天挖土帶回」強國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五」伴「嫦五」開啟奔月之旅。作為「繞、落、回」的最後一步,最難最複雜,主要有以下幾大看點。 多軌道保障「嫦五」奔月 據「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由於地月相對位置以及軌道設計等因素的限制,此次發射窗口只有50分鐘,研製團隊應用「窄窗口多軌道」技術,分別設計了5條發射軌道,每條軌道對應10分鐘的發射窗口。
  • 「嫦五」奔月成功!探月工程中也有咱們宣威人!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為什麼「胖五」發射「嫦五」要選在凌晨?看完你就懂了→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運送至地月轉移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複雜的航天任務,為了盡全力保障本次任務,中國航天名副其實的「夢想號」、運載能力最強的「胖五」——長徵五號親自上陣,護送最複雜的航天探測器——嫦娥五號,力圖保證「嫦五」順利落月,帶回月球第一抔土。
  • 嫦娥奔月,這可能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你相信嗎
    本文要講解的內容,會超乎我們平時對先古神話的認知。嫦娥奔月與后羿射日是大家都熟悉的「神話故事」,但是這兩個神話,可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這個歷史事件涉及到堯帝的「華夏統一」。后羿射日,是爭奪「部落首領」的行為;嫦娥奔月是二人分開,歸附不同陣營的事情。
  • 獨家專訪丨「人民科學家」葉培建:「嫦五」任務有多難?
    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嫦五」任務為什麼如此複雜?奔月「挖土」有何必要?有人採樣與無人採樣哪個更難?嫦娥系列探測器及火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講述中國探月工程的發展歷程。
  • 都知道嫦娥奔月的傳說,那你知道嫦娥是在哪裡飛升成仙的嗎
    都知道嫦娥奔月的傳說,那你知道嫦娥是在哪裡飛升成仙的嗎馬上就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自從這樣的習俗形成之後,中秋就和月亮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寄託對家鄉和團圓的期盼之外,各種傳說故事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
  • 偶遇「玉兔」、貼暖寶寶、換迷彩服 「嫦五」返程「萌點」多
    從降落到被送離著陸區,細心的網友在「嫦五」返程中發現許多「萌點」,在17日「刷屏」中國社交網絡。工作人員在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現場作業。  畫面中,這隻動物身型小巧,動作敏捷,雖然只是與「嫦五」幾秒鐘的擦肩而過,卻成功吸引網友的注意。大家紛紛猜測,這個身影到底是哪個小動物。是小狐狸?是田鼠?「難不成是玉兔?」  在眾多猜測中,兔子莫過於網友心中最期待的答案,因為在中國神話中,確有一隻白兔在月亮上陪伴著嫦娥。
  • 「長五」送「嫦五」,去月球「挖土」!
    北京時間11月24日凌晨,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此次任務將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琴譜|星月神話」《神話》插曲-簡單優美版-金莎(含簡譜)
    「琴譜|星月神話」《神話》插曲-簡單優美版-金莎(含簡譜) 星月神話 - 金莎 劇情 版 星月神話 - 純音版 星月神話 - 琴譜同步版 音頻
  • 「長五」夜飛,「嫦五」奔月|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圓滿成功
    對於我國探月工程來說,這次任務是「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對於長徵五號系列火箭來說,也是今年的收官之戰。特別是,此次發射堪稱本年度最具分量的發射。2020年最具分量的發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重達8.2噸,是我國目前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探測器,也是今年中國航天發射的最重的載荷。
  • 嫦五回來了,嫦六嫦七有新任務了,「兩姐妹」將先後奔赴月球南極
    嫦五回來了,嫦六、嫦七又要開始了——嫦娥六號本是嫦娥五號的備份,現在嫦娥五號圓滿成功,嫦娥六號就得開始新的使命和擔當了。國家航天局已經宣布:嫦娥六號將在月球南極區域實施採樣返回,而且有可能是在月背著陸。
  • 胖五!嫦五!相當威武!
    我國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
  •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與氣功
    在我國佔代神話傳說中,往往包含著許多氣功現象與功理功法。現擷取二則並加注釋獻給同道,不妥之處,請大家指正。盤古氏練功入定出現穹蒼感清馬驌《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裡(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 長五遙五送嫦五,開啟探月新徵程
    這次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也是我國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作。「繞、落、回」三部曲走到了最後一步,嫦娥終於不再一去不返,而是會帶著月球的「土特產」回到地球。is_all=15、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航天科技一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ZWLZzdbsH5Tqo4biQN8TZQ6、 嫦娥五號榮耀歸來!
  • 嫦娥奔月在什麼地方 廣為流傳的地點在山東
    嫦娥奔月是我國古代一個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這個故事也和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有關,很多人對於這則神話都是心馳神往,但是大家清不清楚嫦娥奔月的地點在哪裡呢?   現在廣為流傳的嫦娥奔月的奔月地點,是在今山東濰坊寒亭區的奔月臺。
  • 迎新年,「嫦五」凱歸捷報傳(詩詞五首)
    田園/韓忠芳/李輝民/萬希文一、七絕 賀「嫦五」勝利返回文/田園嫦五攜捎特產歸,上天攬月顯神威。目標圓滿喜來賀,科技興華煅錦輝。二、七絕 祝賀嫦娥五號凱旋文/善澤九天攬月圓成夢,嫦五蟾宮畫彩虹。攜帶星辰回大地,返程巧遇兔兒萌。2020/12/17——作者善澤(韓忠芳),黑龍江人,1974年12月入伍,1981年1月退役後到吉林一汽輕型車廠工作,現退休居吉林市。
  •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介紹 這個故事和中秋有著莫大淵源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甚廣,這個故事也給中秋佳節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個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連小孩子都知道。   中秋佳節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緊密關聯,這一美麗的民間傳說,在中華大地上流傳千百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 江西宜春明月山:嫦娥的故鄉,是當年嫦娥奔月的地方
    到江西宜春明月山下的溫湯鎮,入住賓館,次日全天遊明月山,溫湯鎮到明月山遊客中心單程15公裡,明月山因整個山勢呈半圓形,恰似半輪明月,故稱明月山。據神話史詩記載,明月山為嫦娥的故鄉,是當年嫦娥奔月的地方,因此 宜春 有「月都」、「月城」的美稱。進景區後沿步道步行約1公裡,到達纜車下站,乘纜車上山,在山上再乘一段電瓶車,開始沿步行環道遊覽,三叉路口選擇先遊星月洞,這是一天然石洞,水溪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