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中以除夕與正月初一(又稱三元之日)為高潮。如何慶祝這一節日,千百年來,黃梅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民俗習慣,我們稱之為「黃梅的年文化」。
今天我們來看看在黃梅是如何過除夕的。
除夕守歲。臘月三十夜(月小則在二十九日夜),人稱除夕,又叫辭歲。除是盡的意思,辭是告別的意思。
除夕吃團圓飯,是春節極為重要的習俗,自古至今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在除夕晚吃團年飯,即稱團年。這是「過年」的核心內容。團年,是指一家團聚,桌上要擺比實際人口更多的碗筷,以示「添人進口」之吉。團年飯的菜譜應有寓意為圓滿的「三全」(全雞、全魚、全鴨)、寓意步步高的「三糕」(魚糕、肉糕、年糕)、寓意為團團圓圓的「三元」(魚元、肉元、芋元)。
吃團年飯前,要洗手洗臉,在祖宗牌位前擺好香案,點上紅燭,供上貼好紅紙籤的公雞、豬頭(或豬肉)及鯉魚等供品,燃放鞭炮,由一家之主率全家子孫向祖先三跪九叩,此謂之「還年」。「還年」的供品中,公雞既有昭示人丁特別是紅丁(即男丁)興旺之意,又有顯示男權主家之意;鯉魚不僅表示家道興旺,年年有餘之義,還有子孫跳龍門的祈望。
「還年」之後,關上大門,按長幼之序入座,並按長幼之序敬飲團圓酒,話新年美景,其樂融融。
吃年飯的時間,依地域、族規而定。有的在中午十二點,有的在下午,多數於晚上團年。鄂東一些地方從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開始到除夕,無論那一天,都可以團年。各戶可以根據自家情況按排吃團年飯。按傳統習俗,家人在外,不分路途遠近,務必在年三十上午趕回家參加團年。吃罷團年飯,方可開門。這就是民俗所說的「關門吃飯,開門洗碗」。
除夕這天另一重要習俗是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圓,吃罷年飯,圍爐而坐,辭舊迎新,這就叫守歲。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遮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荊楚歲時記》中說:「除夕子時前為舊歲,子時為新歲,終夜不眠,焚燒香紙」。 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由此看來,守歲之意,一是依依留戀舊歲,一是殷殷期望新春。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是夜,鄂贛皖相交的幾個縣,人們還將準備好的又大又粗的樹蔸子點燃,放在堂屋的火籠裡,一家老小圍坐烤火,分吃糖果,名曰「煥歲火」,意為放射除舊迎新的燦爛火焰,使新的一年家中的運氣紅紅火火。有些地方,小孩於除夕夜邀集一塊,提著燈籠,挨家逐戶向各家長輩喊著「慢慢過歲」的祝福之語。
民間流傳著「除夕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其中的「火」就是指「煥歲火」。這些地方還流傳說:除夕「煥歲火」源於元朝末年。當時漢人不堪異族的殘酷壓迫,相約於除夕之夜起事滅元,所以家家「煥歲火」,等待起事的信號,這就是民間所說的「三十夜裡殺韃子」的來源。
文字來源於鄧玉虎的《春節習俗》,原載於2006年《鄂東晚報、地方特刊》第22期和西園老叟博客
來源:黃梅微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