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年文化:除夕,除了吃年夜飯,你要守歲嗎?

2020-12-15 黃梅廣播電視臺

黃梅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中以除夕與正月初一(又稱三元之日)為高潮。如何慶祝這一節日,千百年來,黃梅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民俗習慣,我們稱之為「黃梅的年文化」。

今天我們來看看在黃梅是如何過除夕的。

除夕守歲。臘月三十夜(月小則在二十九日夜),人稱除夕,又叫辭歲。除是盡的意思,辭是告別的意思。

除夕吃團圓飯,是春節極為重要的習俗,自古至今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在除夕晚吃團年飯,即稱團年。這是「過年」的核心內容。團年,是指一家團聚,桌上要擺比實際人口更多的碗筷,以示「添人進口」之吉。團年飯的菜譜應有寓意為圓滿的「三全」(全雞、全魚、全鴨)、寓意步步高的「三糕」(魚糕、肉糕、年糕)、寓意為團團圓圓的「三元」(魚元、肉元、芋元)。

吃團年飯前,要洗手洗臉,在祖宗牌位前擺好香案,點上紅燭,供上貼好紅紙籤的公雞、豬頭(或豬肉)及鯉魚等供品,燃放鞭炮,由一家之主率全家子孫向祖先三跪九叩,此謂之「還年」。「還年」的供品中,公雞既有昭示人丁特別是紅丁(即男丁)興旺之意,又有顯示男權主家之意;鯉魚不僅表示家道興旺,年年有餘之義,還有子孫跳龍門的祈望。

「還年」之後,關上大門,按長幼之序入座,並按長幼之序敬飲團圓酒,話新年美景,其樂融融。

吃年飯的時間,依地域、族規而定。有的在中午十二點,有的在下午,多數於晚上團年。鄂東一些地方從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開始到除夕,無論那一天,都可以團年。各戶可以根據自家情況按排吃團年飯。按傳統習俗,家人在外,不分路途遠近,務必在年三十上午趕回家參加團年。吃罷團年飯,方可開門。這就是民俗所說的「關門吃飯,開門洗碗」。

除夕這天另一重要習俗是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圓,吃罷年飯,圍爐而坐,辭舊迎新,這就叫守歲。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遮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荊楚歲時記》中說:「除夕子時前為舊歲,子時為新歲,終夜不眠,焚燒香紙」。 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由此看來,守歲之意,一是依依留戀舊歲,一是殷殷期望新春。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是夜,鄂贛皖相交的幾個縣,人們還將準備好的又大又粗的樹蔸子點燃,放在堂屋的火籠裡,一家老小圍坐烤火,分吃糖果,名曰「煥歲火」,意為放射除舊迎新的燦爛火焰,使新的一年家中的運氣紅紅火火。有些地方,小孩於除夕夜邀集一塊,提著燈籠,挨家逐戶向各家長輩喊著「慢慢過歲」的祝福之語。

民間流傳著「除夕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其中的「火」就是指「煥歲火」。這些地方還流傳說:除夕「煥歲火」源於元朝末年。當時漢人不堪異族的殘酷壓迫,相約於除夕之夜起事滅元,所以家家「煥歲火」,等待起事的信號,這就是民間所說的「三十夜裡殺韃子」的來源。

文字來源於鄧玉虎的《春節習俗》,原載於2006年《鄂東晚報、地方特刊》第22期和西園老叟博客

來源:黃梅微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除夕守歲】
    ,守歲,民間也叫守夜、熬年。守夜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習俗,我們稱除夕守歲,俗稱「熬年」。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習慣在除夕夜用守夜來迎接新年。1、除夕是我國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除的意思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三十晚上叫「除夕」,也稱「大年三十」。
  • 除夕為什麼要年夜飯
    除夕為什麼要年夜飯1、除夕為什麼要年夜飯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人們談「年」色變。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熬,稱作「年關」,每到這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
  •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
    這是整個春節期間最重要的一天,這天到處都是喜慶氣氛,家家會在大門上貼出大紅春聯,貼門神,屋裡屋外還要貼上掛錢、福字,晚上還要守歲……守歲按照中國傳統文化,除夕要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除夕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地的親屬千裡迢迢趕回家與親友團聚。
  • 民俗| 除夕守歲(熬夜)的由來
    相信大家都有除夕夜熬夜的「習慣」,這個「習慣」古代人叫做「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春節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 臨沂人除夕為什麼要守歲 最早起源於何時有什麼寓意
    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守歲,是過年的時候重要的風俗之一。守歲的意思就是晚上不睡覺,一家人聚在一起,等待著新的一年來臨。有時候一家人守歲年夜飯會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 除夕吃餃子的寓意是什麼 除夕吃年夜飯的寓意及講究禁忌
    又要過年了,過年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年夜飯。北方很多家庭除夕這邊是吃餃子的,那麼除夕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呢?為什麼除夕要吃餃子呢?除夕吃年夜飯有什麼講究嗎?小編整理了除夕吃年夜飯的講究及禁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除夕話習俗 春聯貼起來年夜飯吃起來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因此在這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來進行的。那麼,你知道除夕的習俗都有哪些嗎?
  • 除夕,守歲,團圓歡聚
    年夜飯"除夕"對每一個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不管是海內還是海外華人,在除夕這一天都會爭取和家人團聚吃團圓飯,可以說這是一年到頭來最重要的一餐飯。孩子們在玩耍放鞭炮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年夜飯時刻。除夕夜的這餐年夜飯,往往是一家人各種拿手好菜齊上場的時候。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除夕這天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
  • 春節除夕之夜習俗:守歲!你可還記得那個傳說?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方法/步驟除夕守歲傳說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
  • 2019除夕吃年夜飯的心情說說,朋友圈描寫除夕吃年夜飯的句子精選
    今天迎來了2019年除夕了,在除夕這一天一家人會團聚吃年夜飯,那麼除夕吃年夜飯該怎麼發說說呢,下面來看看2019除夕吃年夜飯的心情說說,朋友圈描寫除夕吃年夜飯的句子精選吧!7、除夕是春節的前奏,是快樂的開始,是幸福的始點,是如意的開頭,是吉祥的伊始,是好運的起源,是祝福的開端,除夕到,歡歡喜喜吃年夜飯,願你合家歡樂,幸福安康!8、朋友的問候是一盞燈,為你點亮心情;朋友的祝福是一把傘,為你遮擋風雨。除夕到了,祝你除夕快樂,歡歡喜喜吃年夜飯!
  • 過年時為什麼要吃年夜飯? 揭秘年夜飯來歷
    過年時為什麼要吃年夜飯? 揭秘年夜飯來歷時間:2016-02-13 22:52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過年時為什麼要吃年夜飯? 揭秘年夜飯來歷 2016年2月13日訊,對於華人來說,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頓飯就是年夜飯。那麼年夜飯來歷到底是什麼呢。
  • 為什麼要除夕守歲,原來有這麼多的來歷,長知識了!
    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那麼為什麼除夕要守夜?本文為大家整理了除夕的內容,下面我們一起去仔細了解!
  • 過年守歲有什麼含義寓意 除夕守歲熬年有何講究由來介紹
    為什麼要守歲?守歲是什麼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過年為什麼要守歲?每年過年的一家人都會一起熬夜,就算在困也會陪著家人一起熬到凌晨,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這就是意味著新的一年來了嗎,那麼你知道為什麼過年要守歲嗎?下文詳解。
  • 除夕夜大家都會守歲,但是你知道守歲的目的什麼嗎?
    歡迎來到封塵舊事,解說民俗文化每年的春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然後看著春晚,一起堅持到午夜零點,這種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就是守歲。除了用蠟燭之外,還有一些地方會在除夕夜的時候,在院子門口燒松柏枝葉等,這種叫「歲火」,最早可能追溯到漢朝。那麼中國人為什麼要守歲呢?守歲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有研究表明,守歲是古代助陽儀式的遺留。助陽有兩個意思,一是指陰陽的陽;另一個則是太陽的陽。
  • 除夕年夜飯南北大不同 老北京必吃魚和丸子
    中新網1月30日電(上官雲) 今天是傳統的除夕佳節,在這一天,闔家團聚,共賀新春。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習俗不同,年夜飯也略有差異。作家、文化學者崔岱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就習俗來說,年夜飯一般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都是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 除夕年夜飯吃什麼?原來這些菜是必備的
    今日除夕了,家裡人都在準備年夜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餐飯就是年夜飯,其意義在於家人聚餐守歲,期盼新年吉祥平安。全國各地的年夜飯各有特色,但相信都是極其豐盛的,平時節儉點不浪費,但年夜飯不妨放縱一些,吃不完的菜明後天還是可以繼續吃的,這叫「年年有餘」,是的,年年有餘,所以年夜飯一般都會有「魚」。六甲番人是潮州人,潮州人將除夕年夜飯稱為圍爐,也就是全家大小圍在一起「打邊爐」(吃火鍋),邊吃邊喝,一直吃到新年到來,這就是守歲了。
  • 年夜飯吃魚為啥留下頭尾不吃?除夕都有哪些習俗?
    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說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辭舊歲迎新春。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 關於春節的民俗你知道多少?這裡告訴你什麼是「年」,為什麼守歲
    人們經過漫長的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因此當此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期間,家家戶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人們走親訪友,舞獅子,耍龍燈,逛廟會等,此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大街小巷洋溢著喜慶的氣息中國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慶祝著一年最隆重的節日一春節。
  • 明天就是除夕了,關於除夕來歷、風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嗎?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那麼你知道關於除夕來歷、風俗和禁忌嗎?1、除夕來歷傳說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年),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年)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煙花,來驅除夕(年)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 黃梅有種過年,叫「出天方」
    在黃梅有種過年,叫「還年」。鄉裡吃年飯前,男人提著「三牲」,到祠堂裡祭祖「還年」。「三牲」,一般是:豬神佛(即豬頭,豬舌頭過年說「賺頭」。也用大塊臘肉)、雄雞(鄉俗忌雞婆還年,同牝雞司晨)和鯉魚(期待來年有個大發展,過去期望有個商品糧戶口,諧鯉魚跳龍門,農門)。「三牲」整齊的擺在供桌上。點上一根一米左右的供香插進香爐(名曰燒高香)。每人放一卷大鞭炮或煙花,當然,如果你想放他幾桶煙花也沒人反對。還有人說你對祖人慷慨呢。然後排好隊。由族長禱告,大家就在後面作揖,感謝祖人一年來「站起來管閒(音韓)事,保佑家人逢兇化吉,遇難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