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司馬遷到底是哪兒人?這篇文章馬上會讓黃河對岸的小夥伴啞口無言!

2021-03-05 山西博盛達


原標題:司馬遷是河津人——證據確鑿

任羅樂


197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印的《辭海》911頁「河津」辭條中明確記述:「河津,在山西省西南部。黃河禹門口(龍門)在縣境西北。古蹟有司馬遷故裡。」河津古稱龍門,司馬遷故裡在今河津市陽村鄉西辛封村,現存的文獻、碑誌、家譜、司馬遷後裔、司馬遷遺物,都確鑿地證明:司馬遷是河津人。本文略舉幾例:

一、文獻證

1、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明確表述:「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2007年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白話史記》(系臺灣十四院校六十位資深專家教授合譯)對司馬遷這句自序的譯文是:「遷生在龍門,在黃河以北,龍門山以南這塊地方,過著耕種牧畜的生活。」河即黃河,山即龍門山,河之北、河之東為陽,山之南為陽,河津正處於黃河與龍門山之陽,而韓城在河之陰。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一句下,唐代張守節注釋:「《正義》括地誌雲龍門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裡,其山更黃河,夏禹所鑿者也,龍門山在夏陽縣,遷即漢夏陽縣人也,至唐改曰韓城縣。」這個大前提是片面的、錯誤的,大禹鑿開的龍門在河津,龍門山在河津,不只在夏陽,所以,因「龍門山在夏陽縣」由此而得出「遷即漢夏陽縣人也」的論斷是錯誤的。

2、元代監察御史王思誠(山東人)在《河津縣總圖記》中明確記述:「司馬遷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為之建石室,立碑樹垣。太史公自敘曰:『遷生龍門』,居於太和坊,是其墳墟所在矣。」這說明河津在晉代就有司馬遷墓和廟。

3、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1527~1602,福建人)在紀傳體《藏書》卷四十「儒臣傳·史學儒臣司馬談、司馬遷」一節中,明確記述:「司馬談,絳州龍門人,談為太史公,……有子曰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河津古稱龍門,屬絳州,而韓城屬通州,「司馬遷是絳州河津人」,這是李贄的蓋棺定論。

 

 下圖為《藏書》照片。

正文開宗明義:「司馬談,絳州龍門人。」

4、明朝內閣首輔朱國楨(1557-1632,浙江人)在《仿洪小品》卷六「古墓」一節中明確記述:「漢太史司馬遷墓在韓城縣南芝川鎮,前有祠,見存。司馬遷世家龍門,芝川去龍門只隔黃河。」中國人民大學幾位對中華古籍頗有研究的專家學者,在《仿洪小品》文白對照全譯本(1995年6月出版)中,對朱國楨上述一節記述的譯文是:「漢代太史公司馬遷的墓在韓城縣南芝川鎮,墓前有祠堂,現在還保存著。司馬遷世代居住在龍門,芝川距離龍門只隔著黃河。」(註:這裡的漢太史司馬遷墓是元代建的紀念墓,墓前祠堂最早建於宋代,原名「望祖祠」。)

芝川在黃河西岸,今屬陝西省韓城市,龍門在黃河東岸,即今河津市。朱國楨對於芝川與龍門「一河之隔」的界定,充分證明司馬遷家鄉在河東龍門,在河津,可見,「司馬遷是河津人」在明代就已經成為官方和社會的共識。

5、清代著名學者《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1648-1718,山東人)等編纂的清康熙版《平陽府志》卷之二十三「人物」載:「司馬談,龍門人,建元中為太史令。.司馬遷,字子長。十歲誦古文,弱冠遊江、淮、浮沅、湘,涉汶、泗,過梁、楚以歸。太初中,為太史令,因論李陵得罪,幽而發憤,修《史記》。劉向、楊雄皆稱其有良史才。」《平陽府志》卷之三十一「陵墓」載:「河津縣:漢太史公墓,縣西十五裡。《水經注》曰:「司馬子長墓,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垣,太史公自敘曰:『遷生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平陽府志》明確記載:司馬談、司馬遷是龍門人,河津縣西有太史公司馬遷墓。

二、碑證

1、2006年2月24日我們在樊村鎮固鎮村發掘的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創修上生院」石碑記載:「河津,古龍門縣,大禹疏鑿經之地,如司馬遷(遷,遷字的繁體)弘文巨筆者,往往間出。」碑文由元朝「奉訓大夫陝西奉元路府判段循撰」,可見,在元代全社會就公認司馬遷是河津人。

下圖是元至正十七年(1357)創修上生院碑照,現保存在河津市博物館。上款鐫刻「創修上生院記  奉訓大夫陝西奉元路府判段循撰 」,下款鐫刻:「峕大元至正十七年歲次丁酉四月上旬八日住持門徒常玘立石 」。

中間碑文載:「河津,古龍門縣,大禹疏鑿經之地,如司馬遷(遷,遷字的繁體)弘文巨筆者,往往間出。」「弘文巨筆者,往往間出」在下一行上部。

第二行「如司馬,遷字的繁體)

中間碑文第二行:「弘文巨筆者,往往間出。」

2、日本學者在河津拍攝的《司馬遷故裡碑》是又一碑證。抗戰時期,一名愛好文物古蹟的日本學者曾來河津,實地拍攝了不少照片,其中包括:「司馬遷故裡碑」、「卜子夏祠堂」、「卜子夏墓」、「覺城寺塔」等照片。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決不是虛構的,它們是河津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照片中的司馬遷故裡碑,鑲嵌在古式磚砌碑樓裡,它與老《河津縣誌》中的記載是完全吻合的。

《司馬遷故裡碑》系河津知縣曾廣欽於民國17年6月立石,原在西辛封村南,後損毀。照片系日本學者拍攝。

三、人證、物證

1、河津市陽村鄉西辛封村是史聖司馬遷的故裡,現在,村中居住著30餘戶百餘眾司馬談、司馬遷後裔,世代尊司馬談為始祖,司馬遷為上祖。西辛封村司馬遷63代孫司馬會澤還保存著祖宗傳下來的布牌神符(家譜)和太史公司馬遷的笏板殘部。布牌上面有始祖司馬談夫婦的畫像和上祖司馬遷及其子司馬觀、司馬臨以下十一代子孫的爵名。現在,布牌上族中最小的已排到65代。

西辛封村門,右匾額鐫刻「史聖故裡」。

西辛封村壁畫

2、西辛封村司馬家族清代布牌神符(家譜),系清嘉慶十三年(1808)重修,距今210年,每逢重要祭祀,合族頂禮膜拜。

正中為始祖司馬談夫婦畫像,下一排有司馬遷姓名。

3、司馬遷遺物笏板殘部,1955年3月16日由司馬遷61代孫司馬恭捐贈河津縣文物保管委員會。

4、司馬遷墓。

河津老縣誌記載:「漢太史公祠在縣西」、「漢太史公墓在縣西」。西辛封村曾有漢太史公祠。司馬家族祖塋原在康家莊、沙樊頭村附近的龍背地,因司馬遷受過宮刑,按封建禮教規定,卒後不能葬於祖塋,於是後人就將這位驕子葬於他當年耕种放牧的黃河東岸黃沙嶺。後因黃河泛濫,司馬遷墓被埋沒,但民國27年河津縣政府修印的《河津縣全圖》,明確標示「司馬遷墓」地址在西辛封村西黃沙嶺。

民國27年(1938)印製的《河津縣全圖》標明:「黃沙嶺:司馬遷墓。」「西辛封村,司馬遷故裡」。《邑中歷代名人表》載:「司馬談,司馬遷,漢代人。」經考,此圖系沿襲明萬曆癸酉(1573)版《河津縣誌》附圖印製。

綜上所述,現存的文獻、碑誌、家譜、司馬遷後裔、司馬遷遺物,都確鑿地證明:司馬遷是河津人。目前,河津人正在積極開發史聖司馬遷故裡,打造鄉村文化旅遊品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突出文旅融合發展,為全面建設開放智慧綠色文明幸福的新河津錦上添花。

作者:任羅樂,中國人民大學畢業,河津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現為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河津市史志文化研究會會長。

相關焦點

  • 「龍門」探尋司馬遷——黃河勝跡在河津
    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魯迅先生將其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 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司馬遷是哪兒人很多人以為這不是個問題,司馬遷不就是韓城人嗎?是啊,按照目前比較權威的說法,司馬遷的確是韓城人。司馬遷自己就在自傳裡說過:遷生龍門,耕牧於河山之陽。龍門在哪兒呢?就在韓城境內北部,黃河走出晉陝大峽谷的地方。但是,也正因為有了司馬遷的這句話,從而使他的祖籍地歸屬成為爭論的話題。
  • 從《商君列傳》欣賞司馬遷文章
    參考劉氏見解,可知史記是「一本書」,僅僅「選讀」會有所「失」。 了解了司馬遷的「輕重安排」,我們再看「商君傳」具體內容。 文章開始,直接介紹商鞅,不拖泥帶水。囉嗦會帶走文氣,也會趕走讀者。 二部分,寫公叔座事,讀者輕鬆知曉了商鞅的能力和性格。
  • 渭河,未講完的故事——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文豪郭沫若曾賦詩稱讚司馬遷「功業追尼父」,意思是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他的故事,不但被載入史書,同時也廣泛地在民間演繹和傳說著。尤其是在他的故鄉韓城,文字之外,更是流傳無數鮮為人知的傳說。司馬遷是哪兒人很多人以為這不是個問題,司馬遷不就是韓城人嗎?
  • 渭河,未講完的故事丨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司馬遷是哪兒人很多人以為這不是個問題,司馬遷不就是韓城人嗎?是啊,按照目前比較權威的說法,司馬遷的確是韓城人。司馬遷自己就在自傳裡說過:遷生龍門,耕牧於河山之陽。龍門在哪兒呢?就在韓城境內北部,黃河走出晉陝大峽谷的地方。
  • 司馬遷是山西人嗎?
    記者採訪時他說的《山西卷》是「山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組織了專家學者15人,組成編撰委員會」編撰。而在這篇文章中,他這樣說:「在中央文史研究館編撰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山西卷》(2013年中華書局出版)緒論中載有: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言:『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龍門,即今山西河津(一說今陝西韓城)。」這就把《山西卷》說成直接由「中央文史研究館」編撰的啦。
  • 冷知識丨秦始皇給黃河改過名?司馬遷堵過黃河決口?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鮑彌佳黃河還曾叫過「德水」?司馬遷曾堵過黃河決口?為何隋唐沒發生過大的黃河改道?8月5日上午,河南省圖書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系列線上講座迎來第5講,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袁延勝受邀分享「秦漢時期的黃河」,為讀者解鎖眾多關於黃河歷史的冷知識。
  • 司馬遷:一個男人的史詩
    漢武帝將天下的富豪往哪趕,一個很明顯的意圖是強化皇權,免得這些人在各地生事。因為有錢人多,一座繁華的小城很快建立了起來。司馬遷走在街上,隨處可見華屋美宅,高車大馬,再低頭看自己,覺得與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格格不入。他懷念老家放牛放羊的小夥伴,懷念黃河邊上山川起伏,河流奔騰的壯麗風景。彼時,他經常攜小夥伴們看黃河,驚嘆他的雄渾,一瀉千裡。
  • 滎陽汜水飲馬溝,呂布飲過赤兔馬,黃河對岸黃塵滾滾,所為何來?
    並未停車,直接驅車往北,直到看到兩層的雕梁畫棟的飲馬亭,已到黃河岸邊了。登亭西望,可見遠處鞏義市的豫聯集團工業區的大電廠的煙囪和冷卻塔,以及滾滾黃河上的鞏義至溫縣的黃河大橋。按照地理位置分析,伊洛河入黃河口處就在黃河南岸,只是位置較低看不見罷了。
  • 去哪兒玩?看20歲的司馬遷如何暴走中國!有格調有文化
    暑期已至,去哪兒玩?根據國家規定,跨省遊放開,旅遊風潮回暖,那麼問題來了,孩子去哪兒旅遊?這個問題能問倒一片,成為每年都要糾結的問題,那我們來看看優秀年輕人代表:司馬遷二十歲單飛中國的壯舉吧!更何況,那時代真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得病基本靠抗,我們說司馬遷能在外面浪三年,還能活著回來寫史記。這運氣真很好!但是這段實地考察經歷,也為司馬遷撰寫《史記》積累豐富素材,所謂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
  • 《史記》有10篇不是原創,司馬遷只寫了提綱,原因說得很含蓄
    而他的作者除了司馬遷外還有一人,也是經常被人們所忽略的,就是司馬遷的父親。同樣,這部偉大的著作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就是全書竟然缺了十篇。這一問題是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首先提出,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說「遷支自序云爾。而十篇缺,有錄無書」,那到底缺了那十篇?又為什麼會缺呢?
  • 這篇文章可能會讓你恍然大悟!
    閱讀這篇文章,需要你同步進行思考,如果你準備好了,我們馬上進入主題。今天遇到一個問題:我媳婦說我優柔寡斷,說辦事要痛快一點,不要猶猶豫豫的像個娘們兒。假如說優柔寡斷代表了圓滑,痛痛快快代表了直性子,但是現實生活中,你無法評價這兩種人到底是哪一種更受歡迎,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幫助。可能直性子的人容易得罪人,但是在某些時候貴人更願意幫助直性子人而非圓滑的人。也可能圓滑之人更受人歡迎,但是與他交往的人可能只是護著面子而已。
  • 全國網媒陝西行 |司馬遷與大河永流,祠墓與龍門並古
    司馬遷景區  司馬遷景區由司馬遷祠、司馬遷墓、史記園組成,位於韓城市芝川鎮,毗鄰黃河,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祠墓,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一千七百年來,司馬遷祠墓依崖就勢,古柏參天。
  •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答案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答案歡迎大家觀看小豬談社會,我是小豬,如果你對文章感興趣,記得關注小編哦!其實現在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輔助記憶日程的APP和各種地圖的app都很多,也非常方便,所以其實從效率角度來說,專門花時間去記憶這兩項東西,比起用軟體來說效率是要低的。
  • 司馬遷祠墓:司馬遷之名與大河永流 其祠墓可與龍門並古
    司馬遷青銅像人民網韓城4月3日電 (韋衍行)「關中文物最韓城。」4月3日清晨,「清明祭初祖 文脈傳華夏」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坐落於韓城的司馬遷祠和墓。祠墓建築群東瀕黃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帶,氣勢磅礴。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
  • 李歐梵:英雄本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李歐梵先生所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中,第一講即選取《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因為「司馬遷的這篇文章,第一次用文字把一個英雄的傳統帶出來了」。李歐梵教授將這篇名文放在一個更廣、更深的文化脈絡裡,來探討中國英雄傳統的意義和影像。相較於《陳涉世家》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李陵事件,給司馬遷帶來了什麼影響,是否成就了司馬遷?
    有道是:千古文章四大家,史家絕唱兩司馬。其中的史家絕唱乃司馬遷所作之《史記》和司馬光所作之《資治通鑑》。《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歷朝歷代之正史的寫作體例,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一、有目錄卻無內容,續寫水平差距明顯東漢初年,班彪在其續《史記》的《後記略論》中提出:「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其子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也說:「《史記》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 《史記》列傳記載263人,司馬遷只願意成為他的司機
    《史記》列傳一共一百三十篇,涉及的歷史人物共有263個,如今能讓人想起的無非老子、孔子、孟子等道家、儒家的聖者。然而,列傳裡卻有一人能讓令司馬遷願意成為他的隨從。司馬遷在《史記》裡沒有提到這個故事,卻用「見義而不為無勇乎」為這篇文章作為結尾段落。通過晏子的經歷,司馬遷想起自己勸漢武帝不要追責李陵戰敗的事件,結果卻被陷害慘遭腐刑的下場。但是,他從來沒有後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