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在千山之巔 西藏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20-12-25 中國氣象局

  在今年8月召開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歷史的縱深,鑄就戰略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心西藏發展。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國氣象局和全國各級氣象部門投入空前,2012年和2018年先後開展兩輪省部合作,如同歷史的軸承,將西藏氣象事業從跨越式發展推向高質量發展。

  現代化的步伐,勇毅篤行。西藏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道路,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布局合理、適應需求的氣象現代化體系,與全國氣象部門一道基本實現現代化。

  縣縣有局,鄉鄉有站,氣象服務向下紮根

  氣象現代化,莫要於安民。但在2012年以前,西藏只有40個縣(區)設立了氣象局,基層氣象服務缺位嚴重。

  服務沒有根,高大上的科技支撐不落地,何談氣象現代化?

  對此,《推進西藏氣象事業跨越式發展合作協議》綱舉目張。根據協議,中國氣象局提出在基礎設施、技術設備及業務系統建設上支持,自治區政府在規劃及土地徵用、機構人員編制等方面支持,啟動「縣縣有局、鄉鄉有站」建設。

  在西藏建縣級氣象局,難在思想轉變,融入政府。

  在林芝,朗縣氣象局於2017年8月27日成立,租借縣政府35平方米場地辦公。局長平措次仁原先只是一名地面觀測人員,他主動轉換身份開拓服務。他走遍52個行政村、136個自然村,廣泛徵集老百姓的氣象服務需求,為當地經濟支柱產業辣椒提供氣象服務。「以前每天守著晚上9點半的電視,看林芝電視氣象節目,也沒有朗縣的預報。現在會給我們直接發送朗縣天氣簡訊。」辣椒種植戶羅布央金說。

  朗縣並不是個例,經過西藏全區氣象部門的努力,今年74個縣(區)實現氣象機構全覆蓋,7地(市)及74個縣(區)成立氣象防災減災指揮部,初步形成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

  在西藏建觀測站,難在翻山越嶺,道路艱險。

  在山南市,建站人員五進玉麥,創造了西藏氣象部門自動氣象站建站史上最長周期。自2018年年初項目啟動以來,建站人員多次遇到雨雪大霧、滾石滑坡等。其中一次他們離玉麥僅有10公裡,但山上滾石不斷,車子無法前行。他們在黑暗中打手電徒步穿過1公裡多的灌木叢,還是由於道路中斷無法到達。歷經艱險,6月22日,玉麥鄉無人自動氣象站第一組測試數據成功採集,建站人員歡呼雀躍,相擁慶祝。

  那曲2019年共建成83個自動站,氣象職工吳江記得,去嘎美鄉建站時,翻過海拔6000米的高山,穿過雲海向下走,眼前的嘎美鄉如世外桃源,建站時獐子就在身邊奔跑。也正是因為建站,他們才知道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竟然還有海拔3000多米、含氧量相對充足的鄉鎮。

  站網密集顛覆了固有認知,以前站點較少時西藏年降水量極值在波密一帶,有800多毫米。但墨脫建站以後,監測到這裡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數據越來越清晰,預報服務也有了抓手。

  如今,西藏自動氣象觀測站點從最初的200餘個增長到875個;建立風雲衛星、高分衛星及國外衛星的數據接收處理系統,數據傳輸時效從1小時提升到1分鐘。自治區氣象局局長向毓意說:「對西藏氣象來說是質的跨越,2012年制定的現代化指標我們已經實現。」

  點滴匯聚,由表及裡,氣象融入經濟社會發展

  機構建起來,站網密起來,樓立起來,在自治區氣象局黨組看來,只是補齊短板,從硬實力提高向軟實力提升,才是更高質量、更有效益的氣象現代化。

  有了硬體支撐,從站點預報發展到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從過去粗略的定性預報發展到客觀、定量化預報。各級氣象部門更有底氣,逐步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做好服務保障。

  行動是最有說服力的語言。

  面向防災減災救災,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直連全區維穩指揮大廳,覆蓋7地(市)和54個縣(區),並與應急管理等16個重點部門實現對接,預警發布提前量達到35分鐘。基層的力量更加凝聚,山南市氣象局和水利、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等部門共建共用氣象水文地質災害信息共享平臺,一旦發出預警,幾個部門針對隱患點立即啟動線上會商;氣象還與公安等部門共享數據,對1000多個攝像頭進行圖像識別,判斷積雪和暗冰,服務道路交通。

  「氣象現代化是國家實力的體現。經濟民生、國家穩定、守護邊疆,都與氣象緊密相關。」山南市副市長黃金城說。

  面向生態文明建設,西藏氣象部門充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圍繞拉薩「河變湖」「樹上山」工程、糧食生產安全等提供遙感監測服務。多年來,雅魯藏布江曲水至澤當段(北岸)揚沙天氣頻發,影響了雅江北岸易地扶貧搬遷等重大戰略部署,自治區氣象局採用地面氣象監測、高空探測、衛星遙感、實地調研等多種技術手段,分析沙化成因,提出對策建議。自治區主席齊扎拉給予充分肯定,要求繼續深入研究,為政府有效治理沙化土地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面向重大活動,氣象部門成功服務保障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慶典、慶祝自治區成立50周年等重大活動和青藏鐵路、藏青電網等重大工程。今年5月,氣象保障珠峰高程測量。自治區氣象局首席預報員羅布堅參和代華光,在珠峰大本營應急車裡製作出首份現場登山氣象專報,提出出發衝頂的窗口時間。衝頂當天,每兩小時採集一次9000米以下各高度層氣象要素,製作逐3小時預報,做出「27日凌晨至上午11時,多雲間陰,風力適宜登頂」的建議。登山測量隊如期登頂後,前線指揮部總指揮王勇峰說:「氣象保障就是我們衝頂階段最大的保障。」

  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自治區氣象部門不斷創新氣象服務業態和模式。在山南,隆子黑青稞由於特殊的海拔和氣候滋養,獲得2019年度「中國氣候好產品」稱號。「好多企業都找上門來,爭相購買,現在銷路不愁了。」黑青稞農業氣象示範點的種植戶卓瑪喜笑顏開。在林芝,氣象局作為桃花旅遊文化節組委會成員,打造星空下的桃花節。「調度會上,氣象局是不能缺少的部門。」林芝市政府副秘書長卓瑪說。

  千山之巔,氣象精神,現代化隊伍匯集雪域高原

  西藏既是地理高地,也是精神高地。

  在那曲,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絕大部分職工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疾病。除了身體上的苦以外,還有心靈上的苦。那曲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劉雪松在此堅守23年,自嘲對家庭就是個「提款機」。他女兒今年18歲,過去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加起來不足兩年。

  精神的高度,是潤物無聲的力量,縱使「流淚」「流血」,也沒有阻止現代化隊伍建設。那曲氣象局不斷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針對10萬名蟲草採挖者,年年不斷加強科普宣傳,老百姓以前使用鐵棍採挖,現在換成木製工具以防雷擊。各個縣氣象局從觀測向預報服務轉型,班戈縣氣象局2017年參與當地政府組織的納木錯朗多島牧民救援工作,氣象信息成為救援的重要參考;申扎縣氣象局大力開展公眾服務,今年獲得地方經費18.92萬元。

  氣象部門已有9批援藏幹部進藏履職。河南省三門峽市氣象局的黃克磊是第八批援藏幹部,協調業務科技援助、組建業務科技團隊、成功申報9項科研項目,加快那曲氣象現代化建設步伐。援藏3年,他始終保持床邊放一個吸氧器的習慣,因為經常有同事因缺氧被送去搶救。接黃克磊班的是遼寧省大連市氣象局的郭本軍。郭本軍幫助那曲市氣象局申請了地方科技廳課題。

  一人援藏,一局援藏。西藏氣象現代化有著全國氣象部門的影子。「援藏幹部是連接西藏和全國的橋梁,通過項目、人才、科研、資金等關鍵要素,輻射帶動西藏氣象現代化建設駛入快車道。」自治區氣象局黨組書記拉卓說。

  在千山之巔,西藏氣象人精神代代傳承。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西藏將做好面向2025年的氣象現代化發展規劃,堅持需求牽引、堅持目標導向,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智能觀測、智能預報、智慧氣象服務,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為推動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孫楠 吳鵬 查日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奮鬥在千山之巔!西藏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
    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國氣象局和全國各級氣象部門投入空前,2012年和2018年先後開展兩輪省部合作,如同歷史的軸承,將西藏氣象事業從跨越式發展推向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的步伐,勇毅篤行。
  • 西藏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
    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國氣象局和全國各級氣象部門投入空前,2012年和2018年兩輪省部合作協議,如同歷史的軸承,將西藏氣象事業從跨越式發展推進到高質量發展。西藏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氣象現代化發展道路,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布局合理、適應需求的氣象現代化體系,與全國氣象部門一道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
  • 高科技支撐 西藏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
    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國氣象局和全國各級氣象部門投入空前,2012年和2018年兩輪省部合作協議,如同歷史的軸承,將西藏氣象事業從跨越式發展推進到高質量發展。西藏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氣象現代化發展道路,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布局合理、適應需求的氣象現代化體系,與全國氣象部門一道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
  • 阿里地區氣象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近年來,在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阿里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地委宣傳部、地區文明辦的關懷指導下,阿里地區氣象局黨組、黨支部始終堅持以創建文明機關為目標,以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職工整體素質為重點,以各種創先爭優活動為抓手,始終貫徹精神文明建設與落實業務工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弘揚「缺氧氣、不缺志氣」的高原氣象人精神,堅持「立世界之巔
  • 山南市氣象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我局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1 名局領導分管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每年投入活動經費12多萬元,開展了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創建活動、雷鋒志願者服務活動、強基礎惠民生活動、在職黨員到村(居)報到服務活動、精準扶貧結對幫扶等活動,在西藏自治區成立50年大慶、雅礱文化節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汛期氣象服務、森林防火等工作中成績顯著,多次得到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和歷屆分管氣象的領導的高度評價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18年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靜止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收官之作。風雲二號H星繼承了風雲二號系列衛星技術成熟、運行穩定的特點,定點於東經79°位置,與之前定點於東經86.5°的E星實現業務接替並往西布局,使得風雲衛星在軌布局更好地覆蓋我國天氣系統上遊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 黃山市氣象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如6月7日市氣象局預報6月9日至11日有一次強降水天氣過程,全市大雨到暴雨;暴雨落區預報較為準確。在汛期中,對於地方黨委政府來說,十分關注暴雨落區。為了提高服務的針對性,黃山市氣象局努力提高暴雨落區預報的準確性。6月9日至10日,該局經過多次會商後預報此次暴雨雨帶在南北略有擺動。為地方黨委政府提前防範贏得了主動;氣象預警較為及時。
  • 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告別「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報機」時代  「那時的氣象觀測場都是用茅草做的欄杆,牛羊都可以隨便出入。」在廣西那坡氣象局,已退休的70多歲的前局長農根霽向記者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艱苦的氣象環境。  始建1957年的那坡國家基本氣象觀測臺站位於縣城一座小山坡上,也是西南邊陲艱苦臺站之一。
  • 塞上江南氣象新 回望寧夏氣象發展60年曆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60年前,隨著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寧夏氣象事業從這片土地上的一座小觀測站起步,彼時氣象工作者將「服務觀點、生產觀點、群眾觀點」作為業務的初心。而今,時光依舊流淌向前,走過60年的氣象事業服務國計民生的初心不變。在一代又一代氣象工作者的接續奮鬥下,在各個方面的關心支持下,寧夏氣象事業始終感受著時代的脈動,精心繪就出一幅厚重而亮麗的精彩畫卷。
  • 上海:潮起東方立潮頭-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它對外開放,引進國際最為先進的天氣雷達,成為中國氣象事業新一代雷達建設的開山之作;它對行業開放,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打破遠洋導航、航空氣象多種國外技術壟斷;它對氣象同仁敞開胸懷,發揮華東區域中心作用,凝聚部門發展合力;它勇立潮頭,擁抱未來,率先實現氣象現代化,並探索更高水平的現代化。
  • 越南-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    氣象合作情況:    1992年5月24日-6月6日,越南水文氣象代表團一行6人訪問中國國家氣象局,雙方舉行了工作會談,並於5月30日在北京籤署了
  • 泰山氣象站80周年:風雲前哨第一站-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史玉光  在巍巍泰山之巔,風景秀麗的日觀峰上,矗立著一片由青瓦巨石組成的建築群落——泰山氣象站。從那時起,在世界氣象組織的大家庭裡,第一次有了中國的聲音,第一次有了來自中國的氣象觀測數據。泰山、峨眉山測候所也因之成為中國第一批高山氣象站。從此,泰山氣象站在中國氣象史上佔據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1936年1月1日,我國第一個永久性高山氣象站——泰山氣象站落成並投入使用。
  • 小河彎彎入海流-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1992年,鄧小平先生「南巡」,重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進一步鞏固了發展勢頭。這也給香港市民增強了信心。  1996年,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籤訂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備忘錄,自此雙方每兩年舉行一次高層管理人員會議,總結經驗和共同制訂未來的合作項目。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研討會在香港舉行-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特約記者張繼文報導 12月3日至5日,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研討會和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高層管理會議在香港舉行,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率團赴港出席會議。特區政府十分支持香港天文臺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以期「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服務。  劉雅鳴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與內地氣象事業發展在不斷拓展合作深度和廣度中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共同融入國家戰略發展大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新時代改革開放全局推出的重大舉措,氣象服務保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 【創新氣象服務機制訪談】吉林臨江篇-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日清晨,記者來到臨江市氣象局,踏雪來訪,攀談交流,可謂天寒意暖、氣象情濃。臨江市氣象局局長蔡景林介紹了該局氣象現代化建設與氣象為當地黨委政府、部隊以及公眾開展服務情況。許海龍 攝影  嘉賓:吉林省臨江市氣象局局長蔡景林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楊晉輝 通訊員許海龍  製作:王亮
  • 中國氣象局與貴州省政府召開省部合作聯席會議 共推氣象現代化高...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蘭蘭報導8月12日,中國氣象局與貴州省政府在貴陽召開省部合作聯席會議,總結省部合作以來氣象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共商推進貴州實現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工作。會前,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會見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一行。
  • 中國氣象局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
    中國氣象報記者賈靜淅報導 4月8日,中國氣象局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2019年第1次會議在京召開,研究部署今年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重點任務。
  • 泰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    氣象合作情況:    中國氣象局和泰國氣象局於2000年5月1日正式建立了北京-曼谷氣象通信電路。 2011年,中國氣象局向泰國氣象局贈送中國氣象局衛星數據廣播系統(CMACast)接收站和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向泰國農業大學贈送CMACast接收站。
  • 汛期氣象服務系列報導:氣象精神的力量-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準確及時中體現責任與擔當  早在今年4月的全國汛期氣象服務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發出動員令:氣象工作者要以科學的態度、擔當的精神、嚴謹的作風、紮實的工作,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氣象服務。由此,汛期氣象服務的大幕拉開,在這一幕大戲中,氣象工作者以強大的精神動力,生動演繹了或平凡或轟動卻都深入人心的角色。
  • 看得見的防災減災-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於仕琪 王大偉  「災害過後,除了悲痛,還有思考。十年時間,我見證了氣象部門防災減災工作的變化和發展。」得益於及時的氣象預警信息,全村沒有人員傷亡。  王軍花就是得到氣象預警信息後及時撤離的。她說,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天氣預報,稍不留意,就錯過收看天氣預報的時間。現在可方便多了,有了手機,能隨時了解天氣資訊,及時收到氣象局和政府發來的預警信息。  雖然她不知道「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是什麼意思,但她知道通過這個系統發出的天氣信息,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