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共和國是東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西向波羅的海,北向芬蘭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1991年,在立陶宛宣布獨立以後,愛沙尼亞也緊接著獨立,首都為塔林。
愛沙尼亞的國名(Eesti)可能來源於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描述的被稱為Aestii的人群。儘管愛沙尼亞總體上資源貧乏,但其土地仍有少量卻品種豐富的資源。
該國還擁有大量油頁巖和石灰石以及覆蓋47%領土的森林。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資訊科技較發達,愛沙尼亞經常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
2006年旅館入住人數為225.95萬人次,同比增長9%,其中63%為外國遊客。遊客主要來自芬蘭、瑞典、德國、俄羅斯和英國。主要旅遊景點:塔林、塔爾圖、帕爾努、薩列馬島、希尤馬島。
愛沙尼亞是一個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達到48%,湖泊島嶼星羅棋布,中世紀古城堡、國家公園、海邊度假勝地都是遊客不容錯過的地方。愛沙尼亞也是很多歐洲國家的後花園,尤其是北歐國家芬蘭、瑞典,每天都有數班大型客輪往返於塔林與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之間,美麗的客輪也成為波羅的海的一道風景。旅遊業在愛沙尼亞民經濟中也佔有重要的位置,2009年,愛沙尼亞旅遊收入10億歐元,佔GDP的 7.4%。旅遊業創造了兩萬多個就業崗位。
愛沙尼亞位於東海岸,面積45227平方公裡,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相鄰,北鄰芬蘭灣,與芬蘭隔海相望,西南瀕裡加灣,邊界線長1445公裡,海岸線長3794公裡。
自然資源匱乏。主要礦產有油頁巖(探明的儲藏量約60億噸)、磷礦(儲量約40億噸),石灰巖等。森林面積211.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8%,森林蓄積量4.09億立方米,人均木材擁有量達178立方米。
1999年,愛沙尼亞經濟遭受自1991年獨立以來最嚴峻的危機,主要原因為1998年8月的俄羅斯金融危機。愛沙尼亞於1999年9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能源供應、電信、鐵道等國營單位私有化仍在進程中。愛沙尼亞於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當前愛沙尼亞經濟發展迅速,資訊科技較發達。部分芬蘭公司將部分運營搬入愛沙尼亞,促進經濟發展。
塔林
塔林(Tallinn),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是愛沙尼亞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愛西北部波羅的海芬蘭灣南岸的裡加灣和科普利灣之間。海岸線綿延45公裡。
塔林面積158.3平方公裡,人口40.4萬(2000年3月)。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溼潤,冬季寒冷多雪,同時也是愛沙尼亞重要的港口。
古稱"科累萬",後稱"烈韋裡"。愛沙尼亞首都、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從條頓騎士團的一個十字軍騎士發現這個城堡的那一刻開始,而後這裡發展成為漢斯同盟的主要中心。塔林位於愛西北部波羅的海芬蘭灣南岸的裡加灣和科普利灣之間,歷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是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業中心和旅遊勝地。有鐵路通莫斯科、聖彼得堡和裡加等地。
塔林歷史中心(英文名Historic Centre (Old Town) of Tallinn)最引以自豪的是展現給人們的絢麗多彩的公共建築,特別是那些教堂,以及那些商店的室內結構。塔林的大教堂儘管經過了不斷的改建,還是保留了其哥德式風格。儘管這些建築遭受了火與戰爭的劫掠,卻仍保持了它們卓越的風採。塔林保留了表明其政治經濟歷史的最顯著的特徵,它是北歐中世紀商業城市的值得注意的並相當完善的典範。
塔爾圖
塔爾圖是愛沙尼亞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大學城。愛沙尼亞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大學塔爾圖大學即位於該市。休閒幽靜的城市氣氛儼然巨大的校園。愛沙尼亞人口僅150萬,是前蘇聯的部分,明年將加入歐洲聯盟。愛沙尼亞語屬於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與芬蘭語比較接近,難怪大多數人能講芬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