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春節的尾巴再次近距離感受年味?
舞火麒麟、舞被獅、炸火獅、雙鳳舞...
這些充滿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活動
就在元宵節,等你來湊熱鬧
↓ ↓ ↓ ↓
每年元宵夜,英德市大灣鎮都會舉行盛大的舞火麒麟活動。
舞火麒麟由火麒麟、飄色和花燈組成。元宵佳節,大灣鎮居民都會在在火光中舞動火麒麟,沿街巡遊、挨家舞拜... 氣氛頗為熱鬧。
巡遊隊伍中,打頭陣的是傳統花燈。在女子舞龍隊的帶領下,龍王獻寶、龍運亨通、金龍賀歲等惟妙惟肖的花燈相繼出場,傳遞著大灣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嚮往。
緊接著,「色仔」、「色女」凌空而立,神奇而飄逸,三元和合、仙魚得道、淨灑人間等民族傳說獨具風土特色,顯出大灣人無比精湛的製作工藝。
燒火麒麟將元宵夜的氣氛推向高潮。「火麒麟」分為頭尾兩部分,均用竹枝紮好,再用多層素紙粘封嚴實。麒麟的眼睛安裝著直流電燈,舞動起來炯炯有神、虎虎生威、光芒四射。
「火麒麟」頭尾各由一人舞動。勇敢的大灣青年上身赤膊,舞動火麒麟,在鞭炮的火光中躍躍起舞。每到一戶,屋主便點燃鞭炮扔向火麒麟,以示驅邪。
舞被獅是佛岡縣湯塘鎮圍鎮村婦女自發組織的民間舞蹈形式,也是當地元宵上燈習俗中最精彩獨特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十六是舞被獅祈神保佑的日子。上元當天,青一色婦女組成的舞被獅隊伍都會齊集祠堂門口,敲鑼打鼓,開始巡遊。
舞被獅,即是村中婦女從自己家中拿來未用過的被單,兩手各抓住一個被角,舉過頭頂成舞獅頭狀,另有一婦女抓住後面兩個被角舞獅尾,組成一個被獅。
隨著鑼鼓聲響起,由老年婦女帶頭,其他被獅跟在後面有節奏地舞動。
舞被獅隊伍先在祠堂舞過,然後去拜祭鎮海廟,最後是從村頭到村尾逐個舞到上年添丁和新婚的人家。
在活動中,湯塘鎮敲鑼打鼓,鞭炮齊鳴... 舞被獅、抱嬰舞、武術表演、驅趕邪惡、燃燒火龍等表演爭相亮相!這番民俗,你看過沒?
鳳凰展翅、開口納福。杜步鎮旱坑村村民每年元宵節都會到祠堂前表演雙鳳舞,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雙鳳舞首先由引鳳人手持一木盒,引領雙鳳上場,鳳隨著鑼鼓節奏起舞,時而引頸長鳴、飛撲跳躍,時而交頸掃羽、妙舞相嬉,形象栩栩如生。
在祠堂舞完後,引鳳人還會拿著拜匣引領雙鳳穿山過寨,登門到戶作舞,以示驅邪消災,迎祥納福。
據了解,陽山雙鳳舞起源於明萬曆年間,清代鹹豐十一年(1861)傳入陽山縣杜步旱坑,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連山有著獨特的壯族風情,是廣東唯一的壯瑤風情縣,有著深厚的少數民族民俗。在眾多民俗中,元宵炸火獅最為獨特。
炸火獅,也稱燒火獅、舞火獅,是流行於連山的民間娛樂活動。按照壯家傳統習俗,炸火獅是為了驅趕歲末常出來危害人類的「年」這種獨角獸。
炸火獅是一種帶有原始野性的、令人驚奇的民間舞蹈,既有舞獅人的優美的舞姿,又有歡快的敲擊樂伴奏。
攝 | 譚宜偉
在炸火獅的表演過程中,觀眾可以隨意向舞獅人投擲炮竹。同時,地下鞭炮紙越厚,則代表生活越發紅紅火火。
就在元宵節,連山將會鑼鼓震地、火獅歡騰、鞭炮飛爆、火光沖天... 趕緊來感受下!
在連南,長鼓,排瑤叫「汪嘟」,跳長鼓舞則叫「挨汪嘟」,屬廣場性的喜慶舞蹈。
每逢重大的傳統節日及「耍歌堂」,排瑤必聚集到村前的廣場或收割後的田野,吹響牛角、敲起銅鑼,擊長鼓而舞,以歡慶節日。
長鼓長約三尺左右,中間小兩頭大,兩邊是喇叭狀,通常用沙桐木將其中間挖空,兩頭蒙上羊皮或黃牛皮,然後用麻線拉緊而成。
長鼓舞,以舞者擊鼓的音響節拍作伴奏: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頭髮出「咚」的一聲,左手持竹片彈擊鼓尾發出「啪」的一聲,雙手同時拍擊鼓面,發出近似「廣」的一聲。
這是瑤排的驕傲,也是必不可少的傳統項目。鼓手矯健的身軀、勇猛的動作、灑脫的舞步... 都讓人拍案叫絕!你還要錯過嗎?
多姿多彩的元宵節慶活動
是清遠文化最原汁原味的一種展現,來這裡
過一段熱鬧的時光,尋一番傳統的東西
一切都剛剛好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