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火獅、舞火麒麟、舞被獅...清遠這些傳統元宵節慶,哪個最有民族特色?

2021-02-08 清遠文體旅遊

想在春節的尾巴再次近距離感受年味?

舞火麒麟、舞被獅、炸火獅、雙鳳舞...

這些充滿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活動

就在元宵節,等你來湊熱鬧

↓ ↓ ↓ ↓




每年元宵夜,英德市大灣鎮都會舉行盛大的舞火麒麟活動。



舞火麒麟由火麒麟、飄色和花燈組成。元宵佳節,大灣鎮居民都會在在火光中舞動火麒麟,沿街巡遊、挨家舞拜... 氣氛頗為熱鬧。



巡遊隊伍中,打頭陣的是傳統花燈。在女子舞龍隊的帶領下,龍王獻寶、龍運亨通、金龍賀歲等惟妙惟肖的花燈相繼出場,傳遞著大灣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嚮往。



緊接著,「色仔」、「色女」凌空而立,神奇而飄逸,三元和合、仙魚得道、淨灑人間等民族傳說獨具風土特色,顯出大灣人無比精湛的製作工藝。



燒火麒麟將元宵夜的氣氛推向高潮。「火麒麟」分為頭尾兩部分,均用竹枝紮好,再用多層素紙粘封嚴實。麒麟的眼睛安裝著直流電燈,舞動起來炯炯有神、虎虎生威、光芒四射。



「火麒麟」頭尾各由一人舞動。勇敢的大灣青年上身赤膊,舞動火麒麟,在鞭炮的火光中躍躍起舞。每到一戶,屋主便點燃鞭炮扔向火麒麟,以示驅邪。





舞被獅是佛岡縣湯塘鎮圍鎮村婦女自發組織的民間舞蹈形式,也是當地元宵上燈習俗中最精彩獨特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十六是舞被獅祈神保佑的日子。上元當天,青一色婦女組成的舞被獅隊伍都會齊集祠堂門口,敲鑼打鼓,開始巡遊。



舞被獅,即是村中婦女從自己家中拿來未用過的被單,兩手各抓住一個被角,舉過頭頂成舞獅頭狀,另有一婦女抓住後面兩個被角舞獅尾,組成一個被獅。



隨著鑼鼓聲響起,由老年婦女帶頭,其他被獅跟在後面有節奏地舞動。



舞被獅隊伍先在祠堂舞過,然後去拜祭鎮海廟,最後是從村頭到村尾逐個舞到上年添丁和新婚的人家。



在活動中,湯塘鎮敲鑼打鼓,鞭炮齊鳴... 舞被獅、抱嬰舞、武術表演、驅趕邪惡、燃燒火龍等表演爭相亮相!這番民俗,你看過沒?





鳳凰展翅、開口納福。杜步鎮旱坑村村民每年元宵節都會到祠堂前表演雙鳳舞,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雙鳳舞首先由引鳳人手持一木盒,引領雙鳳上場,鳳隨著鑼鼓節奏起舞,時而引頸長鳴、飛撲跳躍,時而交頸掃羽、妙舞相嬉,形象栩栩如生。



在祠堂舞完後,引鳳人還會拿著拜匣引領雙鳳穿山過寨,登門到戶作舞,以示驅邪消災,迎祥納福。



據了解,陽山雙鳳舞起源於明萬曆年間,清代鹹豐十一年(1861)傳入陽山縣杜步旱坑,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連山有著獨特的壯族風情,是廣東唯一的壯瑤風情縣,有著深厚的少數民族民俗。在眾多民俗中,元宵炸火獅最為獨特。



炸火獅,也稱燒火獅、舞火獅,是流行於連山的民間娛樂活動。按照壯家傳統習俗,炸火獅是為了驅趕歲末常出來危害人類的「年」這種獨角獸。



炸火獅是一種帶有原始野性的、令人驚奇的民間舞蹈,既有舞獅人的優美的舞姿,又有歡快的敲擊樂伴奏。


攝 | 譚宜偉


在炸火獅的表演過程中,觀眾可以隨意向舞獅人投擲炮竹。同時,地下鞭炮紙越厚,則代表生活越發紅紅火火。



就在元宵節,連山將會鑼鼓震地、火獅歡騰、鞭炮飛爆、火光沖天... 趕緊來感受下!





在連南,長鼓,排瑤叫「汪嘟」,跳長鼓舞則叫「挨汪嘟」,屬廣場性的喜慶舞蹈。



每逢重大的傳統節日及「耍歌堂」,排瑤必聚集到村前的廣場或收割後的田野,吹響牛角、敲起銅鑼,擊長鼓而舞,以歡慶節日。




長鼓長約三尺左右,中間小兩頭大,兩邊是喇叭狀,通常用沙桐木將其中間挖空,兩頭蒙上羊皮或黃牛皮,然後用麻線拉緊而成。



長鼓舞,以舞者擊鼓的音響節拍作伴奏: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頭髮出「咚」的一聲,左手持竹片彈擊鼓尾發出「啪」的一聲,雙手同時拍擊鼓面,發出近似「廣」的一聲。



這是瑤排的驕傲,也是必不可少的傳統項目。鼓手矯健的身軀、勇猛的動作、灑脫的舞步... 都讓人拍案叫絕!你還要錯過嗎?




多姿多彩的元宵節慶活動

是清遠文化最原汁原味的一種展現,來這裡

過一段熱鬧的時光,尋一番傳統的東西

一切都剛剛好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淺談:臺灣的獅舞文化
    南獅在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大多結合了本地區的民俗習慣,在造型和舞法上存在差異。醒獅在民間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山獅和鶴山獅兩種。 「南獅」獅頭面容飽滿,額頭稍高但較為狹窄,眼睛大而有神並且能靈活轉動, 同時,口闊帶筆牙齒時隱時露。
  • 上海年俗文化 | 龍舞&獅舞
    隨著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今天,我們來聊兩種喜慶熱鬧的年俗——龍舞、獅舞。在上海傳統年慶活動中,龍舞最具代表性,且極富上海特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舞以浦東繞龍燈為代表,浦東繞龍燈又稱三林舞龍,是一種集舞蹈、民族鼓樂為一體的傳統民俗項目。講究藝術性、炫耀性和觀賞性。
  • 〖連山旅遊〗連山元宵節特色民俗—炸火獅!等你來~
    距離春節小長假已經好幾天了,假期症候群的症狀逐漸好轉,但後遺症還是有的(di)~今年元宵節,讓我們相聚在金山文化廣場觀賞熱鬧的炸火獅,感受濃濃的節日歡樂氣氛齊賀元宵!炸火獅——是壯族人們的民族民俗娛樂活動。每到春節元宵佳節,原始獨特的炸火獅活動就會吸引成千上萬的民眾和遊客前來觀賞。
  • 春節到清遠體驗傳統習俗
    看大清遠傳統習俗與你嗨翻天   想感受一下清遠人過年的氣氛嗎?春節假期到來之際,小編先讓你去看看清遠的傳統習俗,2016春節假期,希望在這些日子裡能看到你哦!   ●連山壯鄉「舞火獅」   每年元宵節,連山壯鄉都舉行民間傳統習俗活動「舞火獅」,用獨特的方式慶祝元宵節日。
  • 龍騰獅舞覓精神
    若說青紅相間的北獅勇猛兇狠,眼前的南獅除威嚴外,又有幾分憨態可掬,伴隨鑼鼓聲靈動起舞,引得陣陣喝彩。來自廣西的獅頭劉良嘉和獅尾高志威,四年的朝夕相處,哥倆配合得十分默契,二人因為愛好舞獅追隨周賢春來到邵陽,加入武舞青春龍獅體育會。周賢春在臺下面帶微笑,滿意地頷首稱讚。周賢春創辦的武舞青春龍獅體育會,聚集了十餘名舞獅教練及四十餘名學員。
  • 元宵夜舞火麒麟大灣鎮萬人空巷
    英德市大灣鎮每年都有舞火麒麟的傳統鬧元宵習俗,今年的元宵節如約而至。當晚,星空浩瀚、月色皎潔,大灣墟鎮燈火通明、煙火璀璨、鑼鼓喧天,燈色、飄色、舞獅、舞龍、舞火麒麟輪番上演,一派歌舞昇平、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
  • 百年睡獅醒,獅舞振精神
    該劇是我國第一部以國家級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原創舞劇,作品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三元裡抗英鬥爭為背景,講述了南粵兒女奮起抗爭、書寫民族大義的故事,展現了中華民族英勇無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同時醒獅、南拳、廣東音樂、廣府民俗等傳統文化元素與舞蹈語言的有機融合,又使得《醒·獅》極具嶺南韻味和本土風情,演出之後博得社會各界觀眾的熱烈讚賞和文藝界的高度評價。
  • 非遺廣東|「白眉開口」——獅舞(青獅)
    青獅俗稱「青獅白目眉」,也稱「開口獅」,是潮汕地區獨有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獅。在潮汕,早期的舞獅除有習武和娛樂功能外,還有驅逐疫鬼的含義,目前,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地區仍有舞青獅驅邪的傳統習俗。製成的青獅前額突出,鼻孔高大,眼似銅鈴,長鬚、捲髮,猙獰威猛,獨具潮汕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獅頭重量是一般南獅的醒獅頭的好幾倍,一般人只要舞動幾下,就會氣喘籲籲,所以舞獅者基本功不紮實的話,根本無法表演舞青獅,現存老獅頭,最重的有二十多斤。
  • 興寧「賞燈」,潮州「遊蔗巷」,這些元宵特色風俗,你都知道嗎?
    可以說,元宵是春節「加長版」的高潮戲。除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等「常規操作」外,嶺南各地歡慶元宵的風俗可謂異彩紛呈。 01 佛山「行通濟」「飲燈酒」
  • 2014元宵去清遠江濱公園眾樂廣場等看展演、巡遊
    元宵節看巡遊  地點:江濱公園眾樂廣場、演藝廣場、江心島、曲藝廣場 2014-02-13  筆者昨日從清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獲悉,為營造歡樂祥和的元宵節慶氛圍,市文廣新局、市非遺保護中心將組織清遠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月14日(元宵節)在江濱公園眾樂廣場、演藝廣場、江心島、曲藝廣場等場地為市民展演並巡遊
  • 香港上演《舞.師》「獅舞」古蹟環境歷奇
    一場名為《舞.師》「獅舞」古蹟環境歷奇,11月8日晚上假虎豹樂圃(前身為虎豹別墅)舉行預演。香港資深舞蹈家楊春江聯同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成員,飛越虎豹樂圃,結合當代舞蹈、傳統舞獅、南音、極限運動「飛躍道」,突破舞臺界限,即興遊走古蹟建築及戶外環境,隨著舞獅的精採步法,加以當代手法重新演繹香港傳統舞獅文化,帶來只此一家的跨界對話。《舞·獅》是第一個以虎豹別墅作實景表演的舞獅舞蹈表演。
  • 清遠這些小學生水墨「畫」非遺
    瑤族長鼓舞清新區三人燕尾龍舟賽連山炸火獅這些你都知道嗎?同學們創作的作品大膽誇張、筆墨惟妙、稚拙純真,把一幅幅具有清遠特色風俗文化的水墨原創非遺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飽含了對傳統文化和家鄉的熱愛之情。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欣賞同學們的精彩作品吧~第一課《瑤族老人》瑤族是中國最古老、最長壽的民族之一,連南瑤族老人戴的頭巾和臉上的慈祥笑容深深的吸引了我們!第二課《壯族女孩》連山壯族女孩戴的頭飾太漂亮啦!
  • 據說99%的清遠人都不知道清遠有這三隻「獅子」
    小編數了下,原來咱們清遠至少有三隻「獅子」,據說99%的清遠人都不知道呢?那還等什麼,趕緊讓他們來個自我介紹吧。在連山,這種習俗又演變成為炸火獅這種活動。炸火獅中,獨角獸變成獨角獅,舞獅者給人拜年,被拜者燃燒鞭炮投擲獅身,輪番攻擊,意在將獨角獅炸得「粉碎」,達到驅除邪惡保平安的目的。
  • 最炫國潮風 「千龍千獅」閬中提前鬧新春
    現場,龍、燈、舞、火焰融於一體,即神奇驚險又華美絢麗,給人強烈視覺衝擊。 不過,這只是展演上的第一彈火龍舞,隨後,綿陽市北川西羌火龍表演隊也「帶火」來襲。飛濺的火花裡,全長12節24米的彩龍在快速多變的路線裡,盤曲炫躍,看得人眼花繚亂。綿陽表演隊負責人揭秘了龍身數字的寓意:「代表一年12個月24個節氣,寓意一年四季輪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 《醒·獅》今日首演,激昂舞述三元裡抗英鬥爭
    作為兼備傳統文化、嶺南本土特色、系列IP打造三大標籤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是廣州歌舞劇院近年來繼音樂劇《西關小姐》、《和平使者》後又一匠心巨製精品劇目,是中國第一部以國家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原創舞劇,劇情極具嶺南特點、廣州本土特色。《醒·獅》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出品、廣州歌舞劇院創作演出。
  • 香港上演《舞.師》「獅舞」古蹟環境歷奇 (4/6)
    香港上演《舞.師》「獅舞」古蹟環境歷奇 (4/6) "← →"翻頁
  • 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十一月舞動黃河之濱
    創排期間,主創團隊多次到三元裡村、陳家祠、佛山祖廟等地深入採風,充分了解嶺南歷史文化、民間傳統舞蹈、醒獅、南拳的精髓。該劇以一百多年前的鴉片戰爭為故事背景,以「醒」為神、以「獅」為形,以民族覺醒為主旨,講述了兩位舞獅少年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蛻變。故事以國家級非遺嶺南醒獅為創作核心,受到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喜愛與追捧。
  • 獅 陣 史 略
    自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設立泉州市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市政府充分發揮政府和民間力量,大力挖掘、整理地方的、民間的傳統文化遺產,使一個個散落、遺棄、迷失的珍珠重新煥發它們迷人的異彩,也使泉州真正展現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區域的無限魅力。 「泉州獅陣(刣獅)」屬於我國傳統舞獅文化之一。
  • 拜師:拜三星獅第五代傳人龐兆升為師深造——傳承發揚三星獅文化
    她不斷傳承且經過時代的洗鍊,逐漸演化既富含文化傳統又富含時代精神的文化特色。醒獅就是其中之一……  佛山醒獅,原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是佛山民間獨有的慶祝方式。直到鴉片戰爭的戰火蔓延到這片南方之地,因為「瑞」字方言諧音「睡」,具有民族憂患意識的佛山人便將其改為「醒獅」,從此,「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
  • 香港上演《舞.師》「獅舞」古蹟環境歷奇 (1/6)
    一場名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