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廈船重工")為芬蘭VIKING LINE公司建造的2800客郵輪型客滾船順利進塢。該船建成後將主要運營於芬蘭圖爾庫和瑞典的斯託哥爾摩航線,也是迄今為止客滾船裡"體型"最大、裝修最豪華、高度節能環保的新一代郵輪型客滾船。
近年來,廈船重工圍繞國家工信部項目計劃要求及2800客郵輪型客滾船建造需求,順勢而上。乘勢而為,為建造新型高端節能環保船舶產品而不懈努力,以實現我國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也為郵輪界的"中國製造"做出廈門姿態……
下"繡花"功夫 頂層設計繪藍圖
近年來,隨著《關於促進旅遊裝備製造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國製造2025》《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關於促進郵輪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等國家、省、市級政策文件的頒布,國內高端船舶產品的發展前景更加清晰明了,以廈船重工為代表的造船企業也堅定了發展郵輪建造事業的信心。
據了解,廈船重工為貫徹落實國家及省市文件精神,下足"繡花"功夫,堅決落實"精、準、細、實"的管理理念。
2013年,廈船重工啟動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的研究。2014年,完成5.93萬總噸郵輪概念設計方案。2016年,該公司與福建豪華郵輪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福建省豪華郵輪項目聯合工作推進小組,負責協調郵輪項目的各項工作開展。2017年,該公司與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合作完成7萬總噸級郵輪的方案設計工作。
通過前期研發投入和汽車滾裝船的生產建造經驗積累,廈船重工憑藉過硬的技術水平和在汽車滾裝船建造領域的領先優勢,從歐美競爭船廠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芬蘭VIKING LINE公司的2800客郵輪型客滾船訂單。
領"科技"之先 創造感官新體驗
據了解,2800客郵輪型客滾船的設計建造集綠色、節能、環保、安全等要求於一體,在安全返港(SRTP)、結構設計、噪聲控制、振動控制、LNG冷能利用、吊艙推進安裝、豪華內裝修、空調通風、娛樂設備等方面均達到郵輪建造的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該船還將採用節能型鴨尾和尾壓浪板設計,總長約218米,型寬35米,航速22.1節,配置雙燃料主機,採用電力推進,艉部配2臺吊艙推進器。並且全船配有13層的甲板,其中3-5甲板為車庫區域,6-8甲板為居住艙室,9-12甲板為公共區域,13甲板為直升機甲板。船上可乘坐2800名乘客和200名船員,設有1100多間艙室(包括豪華套房在內的多等級客艙和各功能艙室等),以及約1500米的裝載車道。
除此之外,船內還配置了自助餐廳、旋轉餐廳、各類歐洲風情餐廳、酒吧、賭博機、咖啡廳、免稅店、多功能劇院、升降舞臺、會議中心、兒童樂園、健身中心、SPA、大型觀光遊步甲板等休閒娛樂設施。並且,為讓旅客在安全旅行的同時,又可盡情享受海上星級賓館的服務,這些娛樂設施均按照目前歐洲豪華郵輪標準建造,為旅客創造出全新的感官體驗。
以全局之"眼" 促福建海洋經濟發展
回顧2800客郵輪型客滾船的設計建造,其複雜的工程管理、預製艙室模塊安裝、高精度的薄板加工焊接等技術均有涉及,整體建造難點多、難度大,缺少可借鑑實例,成為一根實實在在的難啃"骨頭"。
為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廈船重工放眼全局,揚鞭策馬跑出了"加速度"。
在設計軟體方面,廈船重工於2017年引進AM三維設計軟體代替原先的TRIBON軟體,同時進行了大量的二次開發,並已全面應用於2800客郵輪型客滾船的生產設計中。
在智能化設備技改方面,廈船重工在2017至2019年期間陸續引進部署了雷射切割機、新型預處理線、薄板平面片體生產線等一批先進的智能化生產設備,並通過信息化手段推動軟硬體集成,重點突破郵輪及客滾船建造的關鍵製造工藝 。
在項目管理方面,為汲取國外先進的郵輪建造管理經驗以減少建造過程的風險,廈船重工聯合芬蘭DM公司和美國著名郵輪內裝設計公司TRG公司組建了國際化的聯合建造管理團隊,負責建造全過程中船體、舾裝、內裝等各專業的管理工作,重點解決建造方針書編制、減震降噪、重量控制、安全返港、內裝藝術設計、材料供應商甄選、艙室模塊施工工藝、公共區域施工工藝等關鍵問題,打造完整的郵輪建造管理體系。
通過前期充分的準備工作,確保了2800客郵輪型客滾船2018年9月3日正式開工及2019年6月3日順利進塢的重大節點。目前該船分段建造順利,預舾裝件安裝井然有序,各專業工作都按照計劃節點有序推進。
此次2800客郵輪型客滾船的建造,開創了福建省建造該郵輪型船舶的先河,推動了國產郵輪的自主設計製造,推進了福建省郵輪港口群的建設,不斷提升郵輪經濟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將進一步提升國際旅遊資源配置能力,不斷增強廈門旅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為推動廈門成為全球重要的郵輪旅遊樞紐節點,促進福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春江浩蕩潮頭立,又踏層峰望眼開。接下來,廈船重工還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樹立新發展理念,聚焦中國製造,建造新型高端節能環保船舶產品,順勢而上,乘勢而為,實現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通訊員 危燁虹 章曉彬)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