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2020-12-10 櫻殤之戀

眾所周知,印度教流行於印度文化圈,尼泊爾即是其中的代表。

帕斯帕提那寺坐落於加德滿都東部的巴格瑪蒂河,始建於1696年,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也是南亞次大陸四大供奉溼婆的寺廟之一,並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帕斯帕提那寺」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溼婆的另外一個名字,「帕斯」意為「眾生」,「帕提」是「主」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眾生主」。相傳溼婆神當初厭倦了所住的皇宮,為避免其他的神發現,便更名來到此處,帕斯帕提那寺便是當時溼婆的住所。

帕斯帕提那寺背靠青山,面朝巴格瑪蒂河,佔地260公頃,主體建築是一個四邊對稱、雙重簷斜坡大屋頂的尼泊爾式塔廟,周圍環繞的許多小寺與主體建築形成「眾星拱月」之勢。金色屋頂、銀色房間、以及裝飾精美的木雕浮屠,使整個建築群典雅華麗。

不過,帕斯帕提那寺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燒屍廟。也就是說,這裡是印度教徒舉行火葬的場所,一共有六座石造平臺,位於上遊的兩座是皇室或貴族專用的,位於下遊的四座平臺是平民百姓的火葬場。

恰恰因為如此,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只為親眼目睹這古老而又隆重的告別儀式。而帕斯帕提那寺原本不對非印度教徒開放,但由於人氣太旺,所以因勢利導,以1000盧比的「入場券」,向所有遊客敞開大門。

可能一提到「火葬」,我們會想到冰冷的火葬場和火化爐,毫無「人情味」可言。但在這裡,火葬是一種有溫度的儀式,甚至可以說是神聖。因為印度教相信,死後燃燒軀體、並將骨灰撒放河中,靈魂就可以脫離軀體而得到解脫。

對於生命,印度教有一套獨特的理解方式,即生命是一次尋求解脫的旅行,不管是來到人世還是離開人世,都是值得慶賀的。因此,出生伴隨著喜悅的淚水,死亡也不是悲傷的理由。

不同的土壤,孕育不同的文化:如果是在中國,死亡以黑色和白色象徵,表現天人永隔的慘痛;而在尼泊爾,死亡是由橙色的鮮花、紅色的蒂卡和金黃的綢緞來象徵,在梵音繚繞中,在親人祝福中離去,在熊熊大火中涅槃,在聖河中蕩滌。

一如恆河之於印度,巴格瑪蒂河之於尼泊爾,同樣被視為「聖河」,河水會帶著死者的靈魂去往恆河,進入天堂。

許多尼泊爾人,特別是窮人,為讓死者擺脫貧窮的輪迴命運,在病人一息尚存之際,就從遠地趕到巴格瑪蒂河,舉家隨行,住進專門接待臨終者的河邊旅館。在那裡,家人守候著生命漸行漸遠的親人,等待那最後時刻的降臨。其間,家人並無太多悲傷,反倒為逝者能夠擺脫窮人命運的輪迴而倍感欣慰。

按照習俗,死者家屬要用巴格瑪蒂聖河的清水為死者沐浴,為他洗去一切塵世的煩惱和罪孽,然後抹上香油,用清潔的白布和黃布將死者包裹起來。火葬儀式非常簡單,遺體火化時,死者的長子要落髮、剃鬚,並走進河裡淨身,提著點燃的油燈繞父母的遺體三周,然後女兒們將洗淨的米粒放入死者的嘴裡,把各色花瓣撒在他的身上。做完儀式之後再將死者的衣物和鮮花一起扔進河水;最後將死者放置在四根原木搭的架子上焚燒,三個小時後灰燼被推到河裡,隨水而逝。

因此,對於很多國家都非常忌諱的火葬場面,尼泊爾卻表現得相當「豁達」,認為「物質世界的眾生都受時間的支配,因此必然忍受生死輪迴之苦:死亡不過是重生的前奏」。甚至於,這裡並不排斥「圍觀」,也不禁止拍照,但為了保持應有的尊重,大家還是得掌握分寸,一般都會站在橋上或是坐在對岸觀看。

此外,在火葬臺北邊有不少隱士洞,很多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苦行僧在此修行。這也是印度教的一大「特色」,印度教將人的一生分成淨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階段。他們一般經歷了學業、工作以及成家立業等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並在子女長大成人後,就離家出走,去當神的使者或僕從。

苦行僧的主要任務就是冥想修行,通過把物質生活降到最為簡單的程度來追求心靈的解脫,擺脫無盡的輪迴之苦。正因如此,苦行僧經千年而不衰。他們被許多人看成是來凡塵普渡眾生的「神的使者」。

這就是一種信仰的力量,也許不被我們普通人所理解,但絕對值得我們去尊重,也值得我們用心去感悟。

相關焦點

  • 尼泊爾旅行遊記:探秘帕斯帕提那燒屍廟火葬場,一場生死的輪迴
    加德滿都的火葬場有幾十處,最大的一處設在帕舒帕蒂神廟。神廟是座三層建築,雕梁畫棟,飛簷鬥拱,橫跨巴格馬蒂河兩岸,中間有座石橋相連。神廟下的河岸就是露天火葬場,建有幾十個方形或圓形石頭平臺。方形臺用來焚燒屍體,圓形臺供死者家屬祭奠亡靈。以石橋為界,西側供平民百姓使用,東側為王室貴族專用。橋下的河水很淺,呈灰綠色,兩岸露出大片沙地。
  • 尼泊爾地震被損壞建築之溼婆神廟
    帕斯帕提那(Pashupatinath)是尼泊爾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也是次大陸最有名的溼婆神廟。帕斯是「眾生」的意思,帕提則為「主」的意思。  始建於公元5世紀,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印度教聖地之一,供奉破壞之神溼婆(Shiva)。
  • 一生必須打卡之地,走進尼泊爾
    在尼泊爾,神袛多達三萬三千位。布滿大街小巷的廟宇裡,隨處可見「點提卡」。提卡(TIKA)是用紅色花瓣和米麵和成的糊,在印度教中TIKA代表信仰和食物,點在額頭上是一種祝福,也是一種裝飾。苦行僧 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為修行手段的僧人。他們蓬頭垢面、衣衫襤褸,鬍子和頭髮常年不剪不洗,胡亂打著卷或盤在頭頂,臉上畫的各色條紋。他們的面孔看起來有些猙獰,但其實性情很溫和。
  • 尼泊爾印度教聖地 被人圍觀的火葬場
    相 反,在遊客眼中廟後面的那條河更為著名,燒屍廟說白了就是尼泊爾印度教徒的火葬場。這是一條水量不大的河,流入印度恆河。印度教徒去世後,家裡人來到這裡,在專用的石臺上為逝者洗乾淨身體,裹上白色或黃色的單子,進行很簡單的儀式,便抬到另外的架好了木頭的臺子上,在身體上放上黃色的鮮花,鋪上稻草,由 至親點火,父親去世了,大兒子點火。母親去世了,小兒子點火。
  • 邱承彬淺談尼泊爾加德滿都帕斯帕提那神廟奇觀
    作者:邱承彬(旅遊專欄作家,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天珠學創始人,藏名:扎西多吉,網名:神奇的天珠,號:六不居士,辦公地點:六不精舍)  魯網10月12日訊 帕斯帕提那是尼泊爾語音譯,也叫巴士巴蒂那、帕斯帕提納、巴士巴蒂納、帕斯帕提、巴士巴蒂、帕斯帕蒂、巴士巴提、帕斯帕蒂那等,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
  • 實拍尼泊爾眾生相:苦行僧給錢就能隨便拍,佛教弟子赤腳修行
    尼泊爾以「寺廟之國」著稱。在尼泊爾旅行,舉目可見的寺廟神衹,還有隨處可見的苦行僧和修行者。隨著旅遊發展,尼泊爾的苦行僧變成了一種「景觀」。尤其是位於加德滿都的帕斯帕提那神廟,那裡的苦行僧成為世界各地遊客和攝影師們爭相拍攝的對象。苦行僧是尼泊爾最常見,也最獨特的一種修行者。他們通常是蓬頭垢面,臉上身上塗著粉白,眉宇之間塗有其他色彩,以紅色為主。
  •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神教廟,廟外有6座露天火葬臺,遊客可以隨意拍照
    不僅如此,尼泊爾的火葬也頗為有名。在我們看來,火葬是一個比較嚴肅的事情,但尼泊爾卻大不相同。在尼泊爾最大的印度神教廟外,有著6座石造火葬臺,這裡是尼泊爾印度教徒舉辦露天火葬場。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是帕斯帕提那,它是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公元5世紀,供奉著破壞之神溼婆,中國遊客稱這裡是「燒屍廟。」
  • 尼泊爾加德滿都:帕斯帕提那神廟重開了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6日,尼泊爾加德滿都,帕斯帕提那神廟重開,印度教信眾進入帕斯帕提那神廟祈禱。帕斯帕提那(Pashupatinath)神廟始建於公元5世紀,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印度教聖地之一,供奉破壞之神溼婆(Shiva),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也是次大陸最有名的溼婆神廟。尼泊爾加德滿都,帕斯帕提那神廟重開,印度教信眾進入帕斯帕提那神廟祈禱。
  • 尼泊爾的苦行僧
    在尼泊爾苦行僧被叫做Baba,意思是「聖人」。他們被看成是來凡塵普度眾生的「神的使者」,受到人們的尊重。加德滿都的苦行僧多喜歡聚集在當地最大的露天火葬場―――巴格馬蒂河邊的帕舒帕蒂神廟附近居住。 印度教認為,人需要經過多次的輪迴才能進入天堂。苦行僧 之所以折磨和虐待自己的身體,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身體看作是罪孽的載體。苦行僧希望通過把物質需求降到最低來獲得心靈的解脫,得到神的庇護和恩,從而擺脫無盡的輪迴之苦。 以上文字摘錄自百度。
  • 尼泊爾窮人的生活方式:每天在「火葬場」徘徊,他們想做什麼?
    每個國家因為地理位置不一樣的原因,所延續的傳統習俗也都有著很大的差異,而這次我們要講的就是我們的鄰國尼泊爾,雖然這裡有很多的窮人,但是他們每天都會在火葬場徘徊,他們到底是想要做什麼呢?據了解尼泊爾的火葬場是非常出名的歷史也比較悠遠,而且位於尼泊爾首都境內巴格馬提河邊的教神廟就非常的有名,還被當地的人稱為燒屍廟,更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遺產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火葬之後,死者的家人都會將他們生前用過的東西丟進河裡。
  • 印度教寺廟古蹟普蘭班南,亦是印度尼西亞最大最美的印度教寺廟!
    普蘭班南是印度尼西亞最宏偉的印度教寺廟,曾遭受多次火山和地震的損傷,現存神廟遺址約50餘座。 普蘭班南建於公元8-10世紀,大約與柬埔寨的吳哥窟屬於同一時代,在建築形式和雕塑題材上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神廟有三層院落,外面兩層的建築多已是一片廢墟,只有最內層保存著幾座神廟,3座宏偉的主廟分別供奉溼婆、梵天和毗溼奴,另外3座小廟分別供奉他們的坐騎神牛、神鵝和神鷹。 與婆羅浮屠一樣,普蘭班南神廟也是以火山巖建造,牆壁上布滿精美的浮雕,不過其內容多取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而與吳哥窟相比較,雖然講述的是同樣的故事,但藝術風格和人物形象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 尼泊爾的古老寺廟,眾多猴子在此「修行」,吸引了很多遊客
    途堯今天介紹給你們的景點在尼泊爾。 尼泊爾是一個經濟落後,甚至極度貧窮的國家,但落後的經濟實力並不影響其旅遊業的發展,例如,尼泊爾最古老的寺廟,有著吸引無數遊客的神奇景象。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遊客,都會在加德滿尋找尼泊爾歷史的痕跡。 在加德滿的中央,有一座古老的神廟。 這座廟的名字是斯瓦揚布納斯特廟。 這座廟宇的神奇之處在於,它是一座」猴子廟」。
  • 世界上最大的9座印度教神廟TOP榜,柬埔寨吳哥窟排在榜首
    TOP9: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米納克希安曼神廟,佔地105畝 雄偉的米納克希安曼神廟是馬杜拉城市的象徵,也是德拉威建築的傑出典範。這座大型的印度教神廟,供奉主溼婆和女神帕爾瓦西或米納克什。米納克希安曼神廟於13世紀建造的,在14世紀,米納克希安曼神廟被穆斯林侵略者馬利克·卡福爾洗劫。
  • 印尼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世界文化遺產——普蘭巴南神廟
    普蘭巴南神廟位於印尼日惹市東北16公裡處,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也是最美的印度教神廟。建造於公元900年左右,功能類似於埋藏古羅馬法老的金字塔,這是一座皇家寺廟,也是一座墓葬群,用來保護珊闍耶王和王后的骨灰。
  • 尼泊爾最大的神廟,只有印度教徒才能入內,門口有6座石火葬臺
    因為旅遊的興起,讓國人對加德滿都的景點都很熟悉,杜巴廣場、猴廟、博達哈佛塔等等,然而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帕斯帕那提。帕斯帕那提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神聖程度在於只有印度教徒才能入內,門口河邊有6座石火葬臺,石臺下是神聖的巴格馬提河,傳說會將死者的骨灰帶去恆河。眼見的巴格馬提河,幾十米的河道幾近乾涸,河水漆黑如墨,只有兩米來寬,緩緩地覺察不出流速。
  • 從加德滿都到博卡拉,感受尼泊爾的「野趣」
    廣場上有許多著名的古蹟,包括有獨木廟、阿育王比納亞克寺、庫瑪麗女神廟、納拉揚神廟、溼婆-帕爾瓦蒂廟、哈努曼多卡宮、塔萊珠女神廟等。其中,庫瑪麗女神廟和溼婆-帕爾瓦蒂廟較為令遊人熟知。獨木廟是整個杜巴廣場最古老的建築,連加德滿都的名字也源於此,據說這是在12 世紀時用一棵樹的木料建造而成。
  • 尼泊爾自由行詳盡介紹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簡稱尼泊爾,為南亞山區內陸國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北與我國西藏相接。每年的10月到11月,旱季,氣候溫和,空氣清淨,能見度很高,是尼泊爾旅遊和登山的旺季。
  • 西藏往西,朝聖雪域佛國——尼泊爾!
    尼泊爾是一個冒險樂園,充滿了各種好奇和未知,大量的信息會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甚至觸覺進入你的大腦。你會發現先前對尼泊爾的主觀印象是多麼的片面和膚淺,妄想用幾個詞語來解釋尼泊爾是多麼可笑的做法。杜巴廣場是加德滿都最有名的廣場,也是觀賞尼泊爾寺廟建築的好地方。這裡囊括了尼泊爾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之間的古蹟建築,廣場上總共有五十座以上的寺廟和宮殿。1979年整座廣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杜巴廣場上的寺廟外觀看來都十分類似,但很多寺廟只對印度教徒開放,普通遊客是進不去的。
  • 尼泊爾:釋迦牟尼的出生地,印度教信徒的忠誠之地
    在我們的概念中,佛教來源於印度,而尼泊爾也被稱為「小西藏」,被譽為藏傳佛教重要地區,而通過這兩個地區留下的遺蹟背後,流傳著關於佛與印度教眾神的各種傳說。蘭毗尼的每個地方都有著佛祖的傳說,因為這裡是他的誕生地,是他成長的地方,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每年的尼歷正月釋迦牟尼誕辰日舉行的廟會更是信徒絡繹不絕,非常的盛大。
  • 尼泊爾節日:"狂抽大麻被禁"的溼婆節
    尼泊爾旅行"活著,是一場盛大莊嚴的旅行"尼泊爾以「節日之邦」著稱於世,幾乎每隔幾天就有一個節日,有時甚至一個節日接著一個節日,其節日之多,世所少見。尼泊爾全國節日300多個,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尼泊爾一樣,為了了節慶而停止日常工作,尼泊爾人幾乎每年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準備節日活動。尼泊爾的大多數節日源自對各種神靈的崇拜,政府規定放假的節日有50多個,任何一個旅遊者都可以通過參加不同節日感受尼泊爾的宗教文化和傳統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