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可以分為3D和2D,可以分為彩色和黑白,可以分為4:3和16:9,也有可以分為有聲和無聲。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現在電影院的花樣越來越多,甚至有曲面,有7.1的環繞立體聲,有巨幕,更有甚者還可以模擬風和氣味。但是在1936年的時候,在有聲電影已經全面普及之後,有「默片之王」稱號的查理卓別林,又用他誇張的肢體語言,豐富的面部表情,標誌性的肥褲子、小鬍子、破禮帽、大頭鞋讓觀眾笑中帶淚了80年。
這一年他推出了他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摩登時代》,這部在當年充滿爭議的電影,讓這個默片之王證明,無論電影技術如何的革新,個人才華始終是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查理卓別林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有點自控能力較差的工廠工人形象。在電影開場的時候,他在一個履帶傳送的流水線上,重複的做著擰螺絲的工作。以至於在停下來之後,他的雙手還不能自控,這一幕讓觀眾忍俊不禁。雖然這部電影現在看來已經年代久遠,但是當我們看到卓別林在影片中的形象時,依然能夠聯想到自己工作時的狀態,這就是查理卓別林的偉大之處,他誇張的肢體語言,不僅穿越了銀幕,並且通過大銀幕穿越了時空,以至於在多年後,還能讓觀眾跟著他雙手拿著扳手擰螺絲的動作哈哈大笑,並且在哈哈大笑時,內心亦不免泛起辛酸。
而努力的工作並沒有讓影片中的角色過上幸福的生活,緊接著是有人向工廠主推薦一個極具創意的工具。大概的名字叫做餵食機,主要的目的是加快工人吃飯的速度,以減少不必要的非勞動時間,進而更快的提高工作效率。卓別林在電影中的角色作為這個機器的實驗者,因為機器的不合理之處,受盡了折磨,這一幕不僅僅諷刺了電影中的工廠主,更是對20世紀30年代美國資本社會的一種無情批判,那個時代正是美國經濟壟斷比較嚴重的時代。大部分工人失業,有工作的工人更是被極度的壓榨剩餘價值,這電影中的這個機器是虛構的,而卓別林正是用這種誇張的橋段,對當時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一種「無聲」的反抗。
幾番折磨後,男主被折磨成了精神病患者,送進了精神病醫院。經過醫院的細心照料,男主角恢復健康,不幸的是剛剛再次踏入社會,他就因為一次無意的失誤,還被當成了工人罷工的領導者,因此被捕入獄。在監獄中男主角又發生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但是他發現監獄是一個很好的安身之所,簡直就是他夢想中的「天堂」。
這個把監獄描繪成天堂的橋段,也真是一個神來之筆。幾經挫折的男主,已經失去了對社會的興趣,對生活的希望,社會將一個原本有用的人,通過揠苗助長的手段,而引導成了一個廢物。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社會性的失敗。
而後來的故事發展中,男主和由卓別林的第三任妻子寶蓮高黛飾演的孤女在一次誤打誤撞中不期而遇。兩個身處社會底層的人,都對社會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目標。他們最基本的訴求僅僅是吃飽肚子,除此之外他們想不到還有什麼更好的追求。而男主為了再次入獄,有意無意之間替孤女頂替了偷麵包的罪名,因此贏得了孤女的好感。卓別林的這一安排充滿了喜劇感,也同時充滿了嘲諷。
兩個人就這樣你儂我儂時,卻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去建立一個屬於他們的家庭。這個他們也許曾經經歷過,但是更多的是通過想像才能了解到並建立印象的美好事物。這個時候他們想到了努力工作,而男主不著調的工作方式,除了帶給觀眾搞笑外,又讓他經歷了幾次小小的牢獄之災。而每次出來的時候孤女就會給他不大不小的驚喜。
最後他們終於發現了各自的特長,一個是跳舞,一個是滑稽表演。而當一切看似馬上要好起來的時候,孤女再次被警察發現,他們在一陣慌亂中逃離了警察的追捕。短暫的整理和相互安慰後,兩個人攜手背對著銀幕走向了黎明。影片結束!
這部電影是卓別林少有的,以喜劇結尾的電影。他的電影通常是形式上的搞笑,但是內容上卻是悲慘的故事主線,就是通過這一喜一悲,讓觀眾笑著帶淚。在笑的時候感覺影片所帶來的暫時的脫離生活的快樂,在悲的時候,深層次的思考生活的真諦。
這個影片之所以能夠穿越時光,在電影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依然通過它快進式的播放節奏,黑白的畫面,幾乎沒有對白的設計,而讓觀眾時而逗得哈哈大笑,時而感動的潸然淚下。更多的是卓別林超越時間的肢體語言,讓觀眾在80年後依然能夠領略到這位喜劇之王,默片之王的偉大。
而之所以卓別林能夠創作出如此偉大的電影,和他的身世是離不開的,卓別林出身寒門。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因為各種原因而離開了他,他不得不自己面對貧困的生活。正是親身對底層生活的認識,才讓他的表演微妙微翹。而又是為了對貧困生活的擺脫,所以他才努力的工作,讓自己的表演風格日臻成熟,並最終成為了自成一派的表演大師,成為了影響整個電影史的電影大師和喜劇大師。
《摩登時代》雖然不能說是卓別林最偉大的作品,但是卻是查理卓別林的有心之作。在這部電影推出的時候,有聲電影已經佔據市場。那個時候他以默片的形式拍攝《摩登時代》的行為就如同現在推出一部黑白電影相類似。
但是那個時候的查理卓別林和他剛剛出道的時候已經大不相同,他不再為了吃飽飯而拍攝電影。這部《摩登時代》的推出,更多的是他對默片在新的電影技術下的一種自信,一種執拗的藝術態度。
這部《摩登時代》中更多的充滿了卓別林個人對社會,對愛情,對電影藝術的看法和追求。亦是他對讓他功成名就的默片電影的一種執著和緬懷之作。這部電影中,他再次用他經典的肥褲子、小鬍子、破禮帽、大頭鞋形象,讓當時的觀眾為他哭為他笑,而他這一經典之作,不僅僅感染了那個時代,即使是在80年後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卓別林生動的肢體語言,和搞笑的面部表情,讓現在的觀眾看著,仿佛是再過80年也不會過時。卓別林用他的經典之作證明,電影技術和電影藝術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卓別林更以《摩登時代》證明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偉大,還有默片電影的偉大,更是藝術家情懷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