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鬥/文
美國歷史上有兩個胡佛:一個是以胡佛水壩聞名的總統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一個是讓總統都害怕的,創立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埃德加·胡佛。
100多年前,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被派到中國河北唐山開灤煤礦「打工」,而後弄了份有爭議的合同把煤礦據為己有,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為日後政治生涯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石,並終於在1928年當選為美國第31任總統。結果甫一上任就遭遇了美國歷史上最慘痛的經濟大蕭條時代。
經濟大蕭條,卻讓好萊塢電影迎來黃金時代。1929年,奧斯卡金像獎舉行首屆頒獎禮,此時,幽默喜劇成了人們躲避無奈現實的避風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在電影界大放異彩,他獲得了首屆奧斯卡榮譽獎。
破禮貌、小鬍子、肥褲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不離手的拐杖……這個英國小個子用表情和動作在美國把默片帶上了巔峰,卓別林製作並出演了大量蕭條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含淚的笑」;《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等等,都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卓別林在熒幕上塑造了最為經典的流浪漢形象,他鏡頭中的流浪漢是紳士、詩人、夢想家……是渴望浪漫和冒險的獨行俠。卓別林的喜劇作品充滿對小人物命運的同情關注,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還有對時代弊端的辛辣嘲諷。
卓別林的電影是含淚的笑,在電影《淘金記》中,飢餓的主人公把蠟燭當成美味蛋糕,把舊皮鞋燉成一鍋「牛肉大餐」,把鞋釘想像成美味牛仔骨用嘴津津有味的吮吸……卓別林告訴世人:「所謂幽默,不僅僅是來自只有玩笑性質的痛苦,而是我們在貌似正常的現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現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還增強了我們生存的意義,使人頭腦清醒。」
然而若干年後,另一個胡佛,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首任局長埃德加·胡佛卻設計將卓別林驅逐出美國。
1931年,卓別林歷時3年拍攝的《城市之光》終於完成,影片用荒謬戲謔的手法講述了大蕭條年代流浪漢和盲人賣花女的感人故事,揭示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下窮人的生活慘狀;同時又在悲傷中給人留下對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他讓賣花女最後雙目復明,給悲慘的黑暗世界帶來了一絲光明。
接下來,卓別林對現實的抨擊更加尖銳,也讓他的電影不僅停留在藝術表達的層面,而且有了更深刻的社會意義。《摩登時代》是卓別林電影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人們為了生計苦苦掙扎,主人公查理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工,他只有每天像機器一樣在流水線上拼命工作,才能勉強填飽肚子。然而即使這樣,資本家依然覺得工人們的勞動量不夠飽和,甚至在廁所裡安裝監控來查崗,沒有人能有絲毫的喘息時間。
被過度壓榨的查理開始精神異常,看見螺絲形狀的東西就想擰,雙手離開操作臺也不能停止抖動。更可怕的是為了讓工人們節省吃飯時間,老闆還弄來一臺自動餵飯機,好讓工人們一邊吃飯一邊還可以不停的工作。
自動餵飯機試驗失敗了,查理也失去了工作;他跟隨著失業大軍無奈的在街上遊蕩,無意中撿到一面示威運動的旗幟,沒想到被當成反動派給抓了起來關進監獄。查理因禍得福地發現,監獄竟然是一個再也不用擔心被餓死的地方。後來被釋放以後,查理還是想盡辦法哪怕替人頂罪也想重回監獄生活。
查理入獄不成倒是結識一名可憐的流浪女孩,倆人之間產生愛情。一無所有的他們風餐露宿,只能靠幻想住進一所漂亮的房子裡,幻想伸手就能摘到美味的果實,開門就能喝到新鮮的牛奶……但睜開眼又不得不為生計奔走。
他們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餐館表演的工作,好日子剛剛開頭又遭遇追捕。當他們再次一無所有的流浪在街上,女孩忍不住嚎啕大哭。
卓別林最初給這部電影構思的是悲劇結尾;但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一個光明的尾巴。查理安慰女孩:「努力,永不言棄,我們能應付一切的!」
愛因斯坦在看過卓別林的電影後非常欣賞他,給他寫信說:「你的電影《摩登時代》,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懂;你會是個偉大的人」,卓別林這樣回信給愛因斯:「你的相對論沒有多少人能懂;但你已經是一個偉人了。」
在《摩登時代》中,一直排斥有聲電影的卓別林用一首歌結束了自己的默片時代,也因為這部電影赤裸裸的揭露資本的罪惡、統治者機構的荒誕和底層人群的不幸,讓他開始遭遇攻擊。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國股市崩盤,一上午就有11位銀行家和投資客絕望自殺。在大蕭條最慘澹的時候,美國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失業,沒有失業的人工資也普遍減少大半。累計破產企業8萬多個,倒閉銀行11000餘家,失業人口逾1400萬,超過200萬人成為流浪漢,甚至很多富人積累了幾代的財富,也幾乎在這場危機中消耗殆盡。人們用破鐵皮、粗麻布搭起棚戶區,稱其為「胡佛村」,把舊報紙蓋在身上取暖,稱其為「胡佛毯」。
越是不景氣,人們越需要廉價的娛樂;越是經濟蕭條,人們越喜歡聽讚歌。真實反映經濟危機下底層人生活的《摩登時代》惹怒了統治者。1952年,卓別林和妻子、孩子們前往倫敦出席其電影《舞臺生涯》的全球首映禮,在他登船2天後,美國司法部長宣布:卓別林入境美國的籤證被吊銷。
44年後,1972年的奧斯卡以卓別林對「本世紀的電影藝術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再次授予他特別榮譽獎,83歲的卓別林重返美國,拿到的是僅為期兩個月的一次性入境籤證。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全場起立長時間鼓掌向他致敬,已經白髮蒼蒼的卓別林忍不住熱淚盈眶。
最高級的喜劇是悲劇,有一本關於卓別林的傳記就叫《查理·卓別林:悲劇之王》,卓別林的作品對於很多人來說「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卓別林曾給自己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們思考得太多,感受得太少;比起機器,我們更需要人性,比起精明,我們更需要善意和親切,沒有這些品質,人們只會過上暴力迷惘的生活。」
(本文作者系品牌戰略專家,著有《故事營銷》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