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電影和大蕭條年代

2021-02-08 經濟觀察報

李光鬥/文

美國歷史上有兩個胡佛:一個是以胡佛水壩聞名的總統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一個是讓總統都害怕的,創立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埃德加·胡佛。

100多年前,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被派到中國河北唐山開灤煤礦「打工」,而後弄了份有爭議的合同把煤礦據為己有,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為日後政治生涯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石,並終於在1928年當選為美國第31任總統。結果甫一上任就遭遇了美國歷史上最慘痛的經濟大蕭條時代。

經濟大蕭條,卻讓好萊塢電影迎來黃金時代。1929年,奧斯卡金像獎舉行首屆頒獎禮,此時,幽默喜劇成了人們躲避無奈現實的避風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在電影界大放異彩,他獲得了首屆奧斯卡榮譽獎。

破禮貌、小鬍子、肥褲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不離手的拐杖……這個英國小個子用表情和動作在美國把默片帶上了巔峰,卓別林製作並出演了大量蕭條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含淚的笑」;《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等等,都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卓別林在熒幕上塑造了最為經典的流浪漢形象,他鏡頭中的流浪漢是紳士、詩人、夢想家……是渴望浪漫和冒險的獨行俠。卓別林的喜劇作品充滿對小人物命運的同情關注,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還有對時代弊端的辛辣嘲諷。

卓別林的電影是含淚的笑,在電影《淘金記》中,飢餓的主人公把蠟燭當成美味蛋糕,把舊皮鞋燉成一鍋「牛肉大餐」,把鞋釘想像成美味牛仔骨用嘴津津有味的吮吸……卓別林告訴世人:「所謂幽默,不僅僅是來自只有玩笑性質的痛苦,而是我們在貌似正常的現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現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還增強了我們生存的意義,使人頭腦清醒。」

然而若干年後,另一個胡佛,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首任局長埃德加·胡佛卻設計將卓別林驅逐出美國。

1931年,卓別林歷時3年拍攝的《城市之光》終於完成,影片用荒謬戲謔的手法講述了大蕭條年代流浪漢和盲人賣花女的感人故事,揭示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下窮人的生活慘狀;同時又在悲傷中給人留下對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他讓賣花女最後雙目復明,給悲慘的黑暗世界帶來了一絲光明。

接下來,卓別林對現實的抨擊更加尖銳,也讓他的電影不僅停留在藝術表達的層面,而且有了更深刻的社會意義。《摩登時代》是卓別林電影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人們為了生計苦苦掙扎,主人公查理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工,他只有每天像機器一樣在流水線上拼命工作,才能勉強填飽肚子。然而即使這樣,資本家依然覺得工人們的勞動量不夠飽和,甚至在廁所裡安裝監控來查崗,沒有人能有絲毫的喘息時間。

被過度壓榨的查理開始精神異常,看見螺絲形狀的東西就想擰,雙手離開操作臺也不能停止抖動。更可怕的是為了讓工人們節省吃飯時間,老闆還弄來一臺自動餵飯機,好讓工人們一邊吃飯一邊還可以不停的工作。

自動餵飯機試驗失敗了,查理也失去了工作;他跟隨著失業大軍無奈的在街上遊蕩,無意中撿到一面示威運動的旗幟,沒想到被當成反動派給抓了起來關進監獄。查理因禍得福地發現,監獄竟然是一個再也不用擔心被餓死的地方。後來被釋放以後,查理還是想盡辦法哪怕替人頂罪也想重回監獄生活。

查理入獄不成倒是結識一名可憐的流浪女孩,倆人之間產生愛情。一無所有的他們風餐露宿,只能靠幻想住進一所漂亮的房子裡,幻想伸手就能摘到美味的果實,開門就能喝到新鮮的牛奶……但睜開眼又不得不為生計奔走。

他們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餐館表演的工作,好日子剛剛開頭又遭遇追捕。當他們再次一無所有的流浪在街上,女孩忍不住嚎啕大哭。

卓別林最初給這部電影構思的是悲劇結尾;但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一個光明的尾巴。查理安慰女孩:「努力,永不言棄,我們能應付一切的!」

愛因斯坦在看過卓別林的電影後非常欣賞他,給他寫信說:「你的電影《摩登時代》,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懂;你會是個偉大的人」,卓別林這樣回信給愛因斯:「你的相對論沒有多少人能懂;但你已經是一個偉人了。」

在《摩登時代》中,一直排斥有聲電影的卓別林用一首歌結束了自己的默片時代,也因為這部電影赤裸裸的揭露資本的罪惡、統治者機構的荒誕和底層人群的不幸,讓他開始遭遇攻擊。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國股市崩盤,一上午就有11位銀行家和投資客絕望自殺。在大蕭條最慘澹的時候,美國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失業,沒有失業的人工資也普遍減少大半。累計破產企業8萬多個,倒閉銀行11000餘家,失業人口逾1400萬,超過200萬人成為流浪漢,甚至很多富人積累了幾代的財富,也幾乎在這場危機中消耗殆盡。人們用破鐵皮、粗麻布搭起棚戶區,稱其為「胡佛村」,把舊報紙蓋在身上取暖,稱其為「胡佛毯」。

越是不景氣,人們越需要廉價的娛樂;越是經濟蕭條,人們越喜歡聽讚歌。真實反映經濟危機下底層人生活的《摩登時代》惹怒了統治者。1952年,卓別林和妻子、孩子們前往倫敦出席其電影《舞臺生涯》的全球首映禮,在他登船2天後,美國司法部長宣布:卓別林入境美國的籤證被吊銷。

44年後,1972年的奧斯卡以卓別林對「本世紀的電影藝術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再次授予他特別榮譽獎,83歲的卓別林重返美國,拿到的是僅為期兩個月的一次性入境籤證。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全場起立長時間鼓掌向他致敬,已經白髮蒼蒼的卓別林忍不住熱淚盈眶。

最高級的喜劇是悲劇,有一本關於卓別林的傳記就叫《查理·卓別林:悲劇之王》,卓別林的作品對於很多人來說「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卓別林曾給自己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們思考得太多,感受得太少;比起機器,我們更需要人性,比起精明,我們更需要善意和親切,沒有這些品質,人們只會過上暴力迷惘的生活。」

(本文作者系品牌戰略專家,著有《故事營銷》等書)

 

相關焦點

  • 電影危機:大蕭條,來了,它怎麼辦?!
    原創 姬俊雅牙 看電影雜誌有人說,娛樂業有著天生的免疫力,能在經濟危機中屹立不搖。也有人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越是衰敗的年代,越能誕生非凡的作品。電影,既是藝術,也是娛樂,更是一項依賴於消費的產業。
  • 平民的勝利:大蕭條時代美國電影回眸
    好萊塢在上世紀30時代的繁榮有很多原因:比如30年代初問世的有聲電影極大地刺激了美國電影市場,儘管經濟不景氣,依然有相當數量的觀眾蜂擁前往觀看這種更加「新奇的玩意兒」;比如,早在大蕭條之前,美國人已經擁有了近30年的電影經驗,並產生過《一個國家的誕生》這樣的經典之作;比如當時的電影票價十分便宜(成人15美分,幼兒5美分,這對於大多數貧苦家庭也只一筆很小的開支),因此成為大多數窮人的唯一娛樂
  • 豆瓣9.2,卓別林的《淘金記》至今仍是最好的喜劇電影之一
    文:宿夜花如果論及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卓別林的聲譽或許不輸於任何一個國家電影界的文化偶像。1925年的《淘金記》是卓別林開始走向成熟的開始,在此之前《從軍記》對戰爭的戲謔諷刺、《尋子遇仙記》笑中帶淚的悲喜劇形式已經獲得了很多的讚譽。而此後的30年代,卓別林創作出了《城市之光》與《摩登時代》,也達到了默片時代的創作巔峰。
  • 查理·卓別林電影以非現實性的表現手法表現了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
    查理·卓別林的電影以非現實性的表現手法表現了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1936年上映的《摩登時代》是他的代表作。劇中有很多滑稽的情節,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的現實,充滿了批評和諷刺。卓別林繼前作《城市之光》後,時隔5年推出新作《摩登時代》,講述了生活在大城市,感受社會底層生活的艱辛,並決定在電影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 神奇的卓別林,憑藉一部無聲電影,讓觀眾笑中帶淚80年
    電影可以分為3D和2D,可以分為彩色和黑白,可以分為4:3和16:9,也有可以分為有聲和無聲。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現在電影院的花樣越來越多,甚至有曲面,有7.1的環繞立體聲,有巨幕,更有甚者還可以模擬風和氣味。
  • 卓別林誕辰130周年|人生如戲:喜劇演員背後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撰文 | 劉悅編輯 | 蔣旖旎在世界大戰和大蕭條時期,有一個人改變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他是演員、導演、編劇,是世界電影史的寶藏——一百三十年前的今天,查理·卓別林來到了這個世界。他一生都致力於用鮮明的熒幕形象和獨特的喜劇表演去豐富人們對生活的期待和思考。
  • 重燃勇氣與希望:以美國經濟大蕭條為背景的10部最偉大的電影
    大蕭條在美國歷史上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所以很多電影都是根據這個事件改編的也就不足為奇了。大蕭條時期最好的電影類型和基調各不相同。其中一些是虛構的,而另一些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其中許多都榮獲了各種獎項,並廣受好評。如果你想了解美國的那段歷史,或者,如果你在自己的人生中喪失了勇氣和希望,感覺到無助和迷茫,不妨來看看下面這10部電影。
  • 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舊照,貧窮家庭的孩子都在當童工
    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舊照,貧窮家庭的孩子都在當童工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淪陷後,美國陷入了持續十多年的大蕭條。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兒童是最可憐的,他們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1938年在費城的兒童在農地幫助父母工作。
  • 卓別林扮演者無數,卓別林女兒:唐尼最像,他跟父親一樣讓我敬畏
    這一做法贏得了很多觀眾的支持和讚賞,但是拒絕用鋼鐵俠申報奧斯卡,並不是因為唐尼的演技不行,實際上他在成為鋼鐵俠之前,早就憑藉1992年的一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在美國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電影的魅力,而電影導演,查理的伯樂馬克·森內特看到了他身上的喜劇天賦。到了1913年,查理和啟斯東電影公司籤下一年合約,每周薪水高達150美元,這在當時算很高了。
  • 展覽| 大蕭條時期的美國藝術:美國夢的破碎和再興
    他刻畫著大蕭條時期荒蕪的城市、失望的人們和無處安放的理想。霍普眼中的都市現實主義不是指現代摩天大樓的抽象幾何 線條,而是年老的、衰弱的、疲憊的人們和孤獨的建築。他畫中很少有人物,而是充滿了虛空和暗黑的空間,仿佛城市即將成為廢墟,人們已經紛紛逃離。
  • 電影史之演員系列1:查理·卓別林
    在哥哥的鼓勵之下,年僅14歲的卓別林鼓起勇氣向倫敦西區的代理人自薦,並自此在多部舞臺劇中演出。與電影結緣1913年的春天,卓別林與啟斯東電影公司的紐約總公司克塞爾和鮑曼公司取得聯繫,並於該公司在1913年9月23日籤訂了一年的工作合約。1914年,卓別林的首部電影《謀生》上映。
  • 有哪些不錯的經典電影?
    談經典電影的話,就談點真正經典的,比如,《城市之光》。默片時代我最愛的就是卓別林,他算得上電影史上真正全面的大師。他的經典影片非常多,《摩登時代》、《大馬戲團》、《淘金記》、《大獨裁者》等等,但我最愛的還是《城市之光》,實在是把人性的美詮釋得淋漓盡致。
  • 喜劇演員卓別林:閃婚閃離手撕妻子,他的一生比喜劇精彩
    母親家中並不富裕,出身於貧苦之家,父親是一位製作靴子的手藝人,在當時的年代這份職業是很低下的工作,而卓別林的父親出身於屠夫家庭,兩人門當戶對,很快結了婚,婚後兩人在劇團唱歌謀生。1915年,卓別林不滿足於當一個演員,他開始轉身投資電影,也就在這時,他遇上了在電影上最合拍的女人,埃德娜。女主角是投資人選的,卓別林初見埃德娜並不滿意,覺得她長相太嚴肅,並不符合自己心中的女主角,奈何抵不過投資人的請求。
  • 一部堪稱為美國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卻很少有人看過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堪稱美國電影史上最經典電影之一的影片《摩登時代》,這部影片是由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於1936年上映,所以說是一部很老的影片,電影畫面是黑白色的,而且全程沒有聲音,遠沒有現代電影的視覺衝擊力那麼強大,但影片中誇張滑稽的肢體動作,
  •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明星怎麼炒作新電影?高,實在是高
    張文豔和當今的宣傳一樣,當時的電影廣告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報紙上,大版面的電影廣告和電影介紹充斥其間,電影插圖、海報更是放在醒目的位置。而誇張的語氣和「驚悚」的事件,是吸引觀眾眼球的法寶。影壇巨星李麗華,一生共主演了120多部影片,她的成名靠的便是一個成功的「炒作」。1939年,上海藝華影業公司拍攝《三笑》,準備捧新人李麗華,遂製造了一條新聞:當時在上海演出的馬戲團刊登啟事,稱「職員於包廂中拾得上等鑽戒一枚」,隨後李麗華也刊登啟事,稱「遺失罕見鑽戒」,之後又鳴謝馬戲團歸還。
  • 和卓別林比天才和成龍比玩命 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頓
    與卓別林相比,巴斯特•基頓在中國並不是特別著名。從他1917年從影以來,就自成一派的喜劇風格和獨特的魅力,他扮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臉部毫無表情,即使在卿卿我我之時,也是嚴肅的,因此被當時的美國人稱為「冷面笑匠」。
  • 曾在上海與卓別林齊名的喜劇演員勞埃德,為何百年後無人問津?
    在上海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哈德羅·勞埃德曾和卓別林齊名,但為何如今,我們只曾記得卓別林?而勞埃德卻鮮有人知?這便要先從他們兩位的身世說起。卓別林影視形象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出生於下倫敦東部的貧民窟裡,父母都是喜劇演員,這也讓卓別林從小走上了演員的道路。
  • 方欽︱大蕭條:經濟學家知道和不知道的
    因為當年這場大蕭條實際上引出了經濟學的兩大「未解之謎」:資本與貨幣理論。不過在思考了十分鐘後,我改變了主意,還是想勉力描述一下發生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因為當下國內學界對那場大蕭條存在太多陳舊、矛盾甚至是錯誤的認知,而且這些誤解在最近幾年中不僅沒有消解,反而在公共輿論中愈演愈烈,嚴重影響我們對現實經濟中資本、貨幣與金融市場內在運行機制的理解。
  • 是什麼導致了大蕭條?
    大蕭條持續了整個20世紀30年代,直到美國增加軍費開支備戰,才有所緩解。▲ 當華爾街崩潰引發更大範圍的經濟蕭條時,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寫信給胡佛,敦促他增加公共開支戰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為公認的標準,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經濟政策的基礎。
  • 關於卓別林的18個真相,曾要求一女演員做了342次
    卓別林之後的妻子——劇作家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的女兒Oona O』Neill ,在他54歲時年僅18歲。他們的婚姻被「證明是幸福和持久的,並育有八個孩子。」 沒人可以確定卓別林的出生地點或時間,甚至是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