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好喝茶的人,總希望能夠有專屬的方寸空間,或簡,或素,或清淨即好!
就拿自己來說,真正品味一杯茶的時候,總習慣了禁言。
就拿經常舉辦的茶會一般,所有的準備工作結束後,茶客們紛紛打坐,每一席都有專門斟茶的人,但所有人都要求在品茶的過程中禁言,直至茶會結束後,大家方可各抒己見。
起初,大家對我這樣的做法並不理解。
既然是品茶,三口為品,為何卻要禁言呢?
當一款茶以最質樸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卻有著莊嚴肅穆的儀式,這種意識是對一片樹葉鳳凰涅槃的敬畏,也是我們對生命的敬畏。
我也經常對茶友說:是無等等,茶本無言。一切的萬語千言,並非一款茶能給予我們,除開煮水點茶,茶乃平常之物罷了。之所以,我們能夠通過一盞茶有更多的感受,那也只是我們靜空的心性,自醒的覺悟。
可謂:道亦平常道,茶亦平常茶。
即便是林清玄寫的禪茶一書《平常道,非常茶》,也僅僅是在涓涓流淌的質樸文字之中,多了一份因茶結緣的徹悟。
每一次的茶會都能夠進行一個下午的時間,聽到最多的話是:茶原來還有這般滋味。並不是茶原來有這般滋味,而是我們從未真正領略過這茶的滋味。
布施的一些茶,很多的茶友平時是喝過的,為何只有在茶會的時候,才能有這般感受呢?
我問過很多的茶友,每個人的答案總結起來無外乎一句話:因為對待的態度不一樣了!
是啊,因為我們對待原本就一無所有的一片樹葉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所以,我們的感受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如同樣的老茶,每每在茶會的時候能夠有全身出汗的感覺,卻難以在家裡有如此這般!
我也常說,一款茶最核心的是「地韻」,一切的品鑑的甜度、厚度、醇度、香氣、湯色等等都來源於地韻。
枝上抽出的芽葉,是地下深扎的根須。而地下深扎的根須,又是枝頭長出的鮮葉。一片樹葉的所有滋韻,都與地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茶會禁言品茶能夠出汗,也是因為老茶的氣韻在每一次的深呼吸中,至上而下,由內而外,從空腔到體內,再從丹田沿著脊柱擴散開來,最後從眉心發散開去。
每一次的深呼吸,讓我們行氣與全身的脈絡。似乎可以武俠一些的說,打通我們的任督二脈,使得全身的氣運通暢。每一次的呼與吸之中,能夠真正領略一杯茶帶給我們的酣暢。
平日裡也會有很多茶友給我信息:「都說喝茶,怎麼才能喝好一杯茶?」
似乎這樣的問題很普遍,不論是初入茶圈的人,還是涉圈已久的人,大家都想如魯迅先生所言:喝好一杯茶的清福!
我的答案永遠都是不變的六個字:喝茶、喝茶、喝茶。這樣戳中很多茶友的痛處
要想有喝好一杯茶的清福,就要學會喝茶。看似簡單的六個字,我卻研習了很多年。字字嘰誅中,卻需要我們用心體會。正如同樣布施的老茶,茶會的體驗和在家的體驗完全不同一般。同樣都是喝茶,卻喝到了截然不同的茶。
釋永信法師說:茶乃平常物,如穿衣吃飯,人人皆需,人人可用。就像佛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高無低,聖凡平等,人人皆備,人人可悟。禪、茶一味,人佛相同。佛法隨處可見,產道隨時可入。只要有心,皆可覺悟。如何悟?請吃茶去!
禁言的茶會,每次都會有愉悅的身心體驗,一些茶友會說,真是一次奇妙的體驗。也有茶友會說,果不其然是一片神奇的樹葉。每個人都在茶會後分享著自己的感受,增進著對茶的了解。
是啊,很多人也會說,這真是一片神奇的樹葉!
它的神奇和它的魅力,就是那一無所有的尋常,就是那簡素質樸的無華,就是那鳳凰涅槃的樸實,就是那無味而終的真味!
說到這裡,想起我寫過的一篇文章星雲大師們這樣品茶,喝茶有三層境界?中國茶文化竟如此博大!(點擊閱讀原文)大家不妨在通過這篇文章來更好理解我說的關於如何喝好一杯茶的六字簡言。
如果說打坐禪茶,以茶禮佛,作為釋永信法師說的茶乃尋常物,禪道似乎就藏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也藏在一雙破鞋之中(林清玄作品)。
道可道,尋常道也。無可為,無為而治。
茶是茶,尋常物也。茶亦茶,無味而真。
嘬了一口眼前的茶,杯底我看到生命綻放的芳華。
關注【芸品茶舍】只為一杯地道好茶!交流喝茶體驗,傳播茶葉文化。你的轉發與分享,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與 支持!
申明:此文是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一起交流分享喝茶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