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在很早的時候,就在期待別告訴她。因為覺得這樣一部東西方文化碰撞,親情和道義之間的選擇會是電影很好的題材。同時又不像去年的摘金奇緣一樣那麼遙不可及(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前段時間又聽說女主奧克菲納憑藉這部電影奪得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演員,一時間公眾號標題都成了「首個亞裔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東西方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老生常談的「東方的醜西方覺得美」,甚至還看到了一個具體分析奧克菲納的糟糕體態和脖子前傾問題的文章。可以說話題度很高了。
於是我懷著巨大的期待,去電影院打卡了別告訴她。看完之後,我依舊很欣賞這個新穎的電影話題,但整體來說,觀影體驗並沒有達到期待值。
劇中的一些場景,總覺得有些違和,或許也可以稱之為刻板印象。導演似乎想要把最尖銳最特色的中國東北城市的畫面展現出來,但讓人覺得有些用力過猛。
電影裡的地點定位長春,我一個理科生都知道長春是吉林的省會城市,然後新開的酒店跟我家屹立20年不倒的xx大酒店一個樣,劣質的走廊地毯,古舊的房間布局,棋牌室不關門還有大佬帶著妖豔賤貨,幾乎無處不在的紅色霓虹,這酒店真的是新開的嗎?
酒店的招待,當地的親戚,似乎都對美國有種未知和崇拜的感覺。「你肯定覺得美國更好吧?」,「那也要把寶兒送去美國讀書」,這話可能十幾年前我上小學那會兒聽起來很正常,但是現在都2020年了,除了申請美研蹭經驗的學弟學妹,身邊好像沒有人對我在美國的經歷感興趣。
以及我覺得挺存疑的幾點,現在結婚還能找到中年大爺大媽敲鑼打鼓嗎?雖然我沒見過,但是……沒準奶奶喜歡復古找了退休的手藝人呢。哭墳倒是聽說過,但是從來沒見過,以及我們這兒這幾年抓燒紙罰款挺厲害的。
劇中很多人物的情感都很值得探索,但是故事給了太少的篇幅去發揮,往往為了全部帶到,而忽略了深挖。
為什麼奶奶的侄女對奶奶感情那麼深厚?她是作為怎樣的一個角色在這個大家庭中出現?她和兩個堂哥的關係如何,以及要把兒子送去美國,為什麼還要在飯桌上公然跟在美國定居堂嫂拌嘴,這些電影都沒有說明。似乎這個角色最大的意義,是帶著碧琳和爸爸體驗了一次東北的按摩文化。
爸爸和大伯的感受是這部電影裡很讓人好奇的點。有一個鏡頭是兩個兄弟在沒有開燈的酒店窗邊抽菸,他們聊了些什麼?他們對於母親的病報以什麼想法?始終在東方文化環境中的大伯和在美國環境下的爸爸是不是有意見相左的地方?這些電影裡也很少提及。
碧琳小時候一家人初到美國的艱辛在電影裡也是用碧琳的口吻一帶而過的。畫面沒有蒙太奇的切回,只給了女兒和媽媽的眼淚。觀眾了解到碧琳的想要告訴奶奶不僅是因為西方那種個人主義和人權,還因為自己曾經不被告訴而飽受恐懼迷茫。這似乎在為碧琳堅持告訴加碼,但是後面畫風一轉碧琳開始在大馬路上狂奔截住奶奶肺癌四期的報告。
這個故事裡還有一個臺詞少得可憐的李爺爺,他應該是奶奶在爺爺死後的伴侶,電影裡這個人沒說什麼話,幹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倒水撒了,第二件事吃飽離席,不與晚輩攀談,第三件事給奶奶倒洗腳水,然後回自己房間。這個人知道奶奶的病嗎?他為什麼看起來像個局外人?家裡的晚輩是怎麼看待這個「後爸」的?他和奶奶這種看起來像搭夥過日子的婚姻幸福嗎?電影也沒有提及。
故事裡問號最多的是表弟和談了三個月戀愛的女朋友,這對兒全程像倆自閉症兒童一樣,不咋說話,但是經常在鏡頭面前晃蕩。電影裡雖然全片圍繞著他們的婚禮展開,從籌備到典禮,但這兩個人物好像是為了存在而存在一樣,和家人沒啥交流,沒有推動劇情,最後在自己的婚禮上唱了一首很尷尬的日本歌。可能他倆是負責搞笑的?
電影裡有好幾個這種把人物放在正中間向兩邊排開的鏡頭,讓人有種略壓抑的感覺。我能想像在美國人看來這個畫面應該挺搞笑的,就像我看電影裡一堆印度人盲目而虔誠地去朝拜牛之類的,但作為一個中國人,其實這個畫面不太搞笑,甚至讓人很嚴肅的覺得這就是七大姑八大姨在做一個家族裡其他人必須服從的決定。
我的奶奶80歲的時候去拍片,醫生說胃的某個地方有個不知道是什麼的小白點,但是年紀太大不適合手術了。於是全家都假裝這件事情都不知情,連我都是在奶奶去世之後才從長輩的嘴裡聽到了一星半點。而事實是,我不會懷疑我爸和姑姑伯伯們做的決定,或許是因為孝道和尊重,或許是因為根本沒有反抗的勇氣或者覺得沒必要。
或許站在另一個文化裡,看中國人瞞著家人癌症的決定有點異類(在一些國家病人擁有知情權),但是當你見過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親人的反應之後,有時候會後悔告訴ta。
家裡有個長輩半年前被診斷出直腸癌,報告出來(知情)當天情況開始越來越差,正好臨近節假日省會醫院根本訂不到手術和床位,全家人都急到不行,後來託了關係請了醫生過來迅速做了手術。腫瘤結果是早期,故事還算圓滿的結束,只是消耗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錢。我作為一個旁觀者,一邊覺得他們家心急火燎的跑北京跑上海一次次推翻之前的化療方案有點搞笑,一邊很擔心如果發生在自己爸媽頭上,自己是不是能招架得住。
網上另一個說很多的哭點是家人之間的愛。看奶奶不斷給碧琳夾菜,偷偷給她紅包,甚至送她上計程車向前追趕蹣跚的步子,都讓很多人想起自己家裡的長輩,似乎也有過一樣的行為,而在當下或許一些已經子欲養而親不待。有人說這是演員演技好,但這樣的真實情感,我想每個人都會深有感觸。
電影的最後,敲出一行字幕,被瞞了病情的奶奶又多活了六年。所以這是啥?是東方家庭文化強過西方個人主義的勝利?是呼籲大家不要告訴癌症的老人自己的真實病情?還是歌頌明明不符合自己價值觀但是依然為了奶奶選擇說謊的碧琳為愛犧牲的偉大親情?
我帶著滿腦袋的問號走出了電影院,還以為電影的高潮在奶奶無意中發現自己的病情卻選擇不辜負家人的一片好心玩」你以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卻讓你覺得我依然不知道」的遊戲最後含笑去世……
起碼我認為這樣的結局會更像商業片,而看著吼哈的奶奶,我差點以為這是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