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剛剛召開的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強調,要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藍圖,把握好"全面性"和"高水平"兩個基點,扎紮實實做好全面小康的決勝收官工作。"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好不好,首先看住房"。為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精神,推動蘇北各地加快補短板強弱項,盡最大努力改善農民住房條件,江蘇廣電總臺聯合蘇北五市電視臺推出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奔小康 看住房——蘇北五市農村行》。
徐州市在推進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中,各級政府從實際出發,聆聽農民意願,因地制宜進行農房項目建設,不僅改善農民住房條件,還幫助他們增產增收。
【徐州:因地制宜改善村居 宜居富民兩不誤】
徐州臺記者王振興:在銅山區柳泉鎮北村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這裡的村民原來都是靠山吃山,以開鑿石頭為生,所以住房都是石頭房子,住在半山腰,交通不便,生活條件也很差。如今,村民都搬到了山下,但是原先的房子並沒有拆除,由村裡統一回收改造成民宿,將來可以發展農村旅遊經濟。
為改善村民住房條件,村委會整合土地資源,利用閒置建設用地,在山下給村民們建設了新房子。乾淨平整的瀝青路、太陽能路燈、小廣場、文化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山上的老舊房子也並沒有拆除,而是將其改造成民宿,打造特色田園鄉村和農家旅遊項目。
徐州銅山區柳泉鎮北村村村民劉廣聰介紹,村裡開發魚塘養殖、旅遊業,剩餘勞動力還有進工廠的,土地也是集中承包了,搞副業做生意,大家收入就提高了。
像北村村這樣的改善提升型農村社區建設項目,在銅山區有100個之多,其中已有70個竣工。近年來,徐州各縣市區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擬定改善方案:對老舊房屋和空心村,主要採取合併新建,集中居住;對一些基礎條件尚可的村落,注重保留特色風貌,彰顯地域文化。
徐州市銅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胡偉表示,重點推進改善提升型村莊,主要是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功能配套、環境提升,改善生活環境面貌。
按照工作部署,徐州在2020年底前將實施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項目611個,已開工404個,已竣工183項,約7.6萬戶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建設資金存缺口 設計規劃有待提升】
記者在蘇北地區走訪調查中也發現,蘇北農村普遍經濟薄弱、基礎條件差,因此建設資金存在較大缺口,是制約工程進度的主要因素。各地開工率也呈現不均衡狀態,另外部分項目採用了高層樓房設計,不符合農民的居住習慣;部分項目設計的建築風貌與農村周圍環境不相符,影響農民入住意願。多地已全面加強農民集中居住點的規劃審查制度。
徐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建設處副處長朱宏森說,採取了梯級審查的辦法,對於省市的示範項目和1000套以上的較大規模的一些項目,安排市裡規劃部門的專家來進行審查,要確保規劃設計方案符合農村的實際。
【時空短評:把好事辦到農民群眾的心坎上】
徐州在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中,保留當地「楚風漢韻」的建築風格,彰顯地域文化,不僅讓農民群眾住上了舒心的新居,更從鄉村旅遊方面帶動了農民致富。不過,我們也要看到,蘇北部分地區一些項目還存在不符合農民的居住習慣、設計與農村周圍環境不相符等問題。在推進這項工作過程中,各地要想農民所想,聆聽農民意願,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最大限度考慮群眾利益,把好事辦到農民群眾的心坎上。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田遠 李明洋 徐州臺/王振興 莊萌 孫宏博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