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丨主動認錯?這家世界知名學術期刊,連續三天向中國致歉

2020-12-26 海峽軍情號

【編輯/海峽軍情欄目 凌峰】

如今新冠肺炎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疾病,但是人們對其來源還是深有疑惑。尤其是美國,如今已經以超過92萬的確診人數位居全球第一,成為了疫情的重災區。不過即便如此,美國依舊試圖將國內的源頭轉向外界,以製造病毒的源頭在中國最為典型。

不過美國的說法是毫無依據的,明顯是對中國帶有典型的歧視,將疫情和政治因素結合在了一起。後來經過多個國家科學工作者的研究得出,疫情的源頭並不是中國。至於源自於何處,目前還沒有定論。主動認錯?這家世界知名學術期刊,連續三天向中國致歉。

知名學術期刊及時道歉

關於疫情源頭的研究,世界上的科學家們一直未停止。在疫情爆發於武漢的初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就不由自主地將疫情和中國武漢聯繫在一起。當然,這也屬於一種誤判,雜誌隨即對中國進行道歉,表示這樣的說法沒有任何的事實依據。後來的道歉十分有誠意,連續三天該雜誌都公開向世界表示對中國致歉。

至於世界衛生組織,其實對於病毒的源頭,早就有客觀的看法,當時對病毒的命名就表示了該病毒和中國沒有任何的關係。中國並不是疫情的源頭,只不過發現病毒最早、採取措施最早。正如《自然》雜誌發表的意見,病毒並沒有對任何人的其實,所有人都無法脫逃,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

抗擊疫情需要共同努力

對於該雜誌及時的道歉,中國網友非常的認可。該雜誌還同時提到了一些執迷不悟的西方國家,在疫情如此嚴重的形勢下,依然不忘記詆毀和污衊中國,而不是將重點放在本國疫情的控制上。對於蔓延到世界上的疫情,如果不採取聯合抗擊的態度,摒棄之前的成見,會非常的危險。

這場病毒是一場自然界的災害,但在某些國家卻被硬生生發展成了人禍。事實也則證明,某些國家在疫情爆發的初期,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甚至認為自己能夠擺脫這個厄運,如今已經釀成了災禍。這是一場平等的災難,沒有人能夠逃脫。所以說,疫情的控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所謂的相互拆臺。

面對災難,一個國家的政府應該第一時間採取措施,來保證民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而不是放任不管。如今美國就是典型的例子,疫情已經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還不忘對其他國家追究責任。這時候美國的政客們應該及早清醒了。應對疫情,需要全人類攜手努力,形成聯動,方可看到希望。

來源:百度新聞

(版權說明:本文由海峽軍情發布,轉載前請獲得授權,轉載後請標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銳參考|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為何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與此同時,為科學與真相奔走,反對汙名化、政治化的聲音,也正在國際輿論場上形成一股強大力量。連續三天致歉:「病毒不會歧視——我們所有人都有風險」英國《自然》雜誌的道歉首先於4月7日,以英文社評的方式發布在官方網站上。
  • 臺灣大學研究團隊"盜圖"違反學術倫理 被撤下國際知名期刊
    臺大曾在校訊上刊出研究團隊榮登國際期刊的新聞(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1月10日報導,臺灣大學官網日前在「臺大校訊」以頭版頭條盛讚校內生化所教授郭明良的癌症研究新發現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生物學術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結果被發現內容違反研究倫理而撤稿,臺大校方證實,郭明良研究團隊已主動撤稿,後續將由校方的學術委員會審理。
  •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頂尖的學術期刊,你可以從中找到當前科學前沿,你可以追尋知識,你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現在,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期刊吧!《自然》世界最悠久的、最知名的科學雜誌《自然》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誌專一於特殊的領域不同,《自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綜合性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是由美國麻州醫學協會所出版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
  • 北京這本期刊"火"了!連續8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期刊"!
    論壇發布了"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0"和"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0",北京語言大學主辦的《語言教學與研究》連續第八年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TOP期刊(人文社會科學)",在入選的語言文字類中文期刊中排名第二。
  • 重慶郵電大學主辦的英文期刊DCN榮登「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2020年12月17日,《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0版)正式發布,重慶郵電大學主辦的英文期刊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DCN)憑藉195.601的國際影響力指數CI值再次榮獲「2020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Top5%),這是自2018年起本刊連續第三年榮獲該稱號
  • 2019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表示,建設一流學術期刊是新時代科技、文化與學術發展的需要。針對推進一流學術期刊建設,吳尚之提出五點建議:一是要全力抓好學術期刊的內容和質量建設。既要加強內容建設,又要加強自身特色、策劃理念、優質內容的廣泛傳播,深化國際合作,吸引更多學術資源為我所用;要深化改革,辦出規模,推動一流期刊集群化、集團化,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重組整合資源;要著眼長遠,辦出未來,不為搶發好稿而忽視審稿把關,不為提高關注度而盲目蹭熱點。
  • ...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 |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2019年啟動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被認為開啟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徵程。  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Science》《Cell》等為代表的期刊,長期以來引領了科技期刊的發展,佔據了國際一流期刊的地位,也形成了科學界和期刊界對一流期刊的廣泛共識。
  • 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排名發布
    原標題: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排名發布  日前,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聯合開展研究,以國際化視野,檢索了6400多種中國學術期刊被1.4萬多種國際學術期刊的引證情況,並且通過計量分析和同行專家評議,研製了2014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引證報告。這是2012年以來第三次發布該引證報告。
  • 世界三大頂級學術期刊集體為中國發聲
    連日來,西方一些政客,為掩蓋自身抗疫不力日夜奔走「甩鍋」,編織各種謠言,抹黑攻擊中國。與此同時,另一股聲音正在集結——《自然》雜誌、《科學》雜誌、《柳葉刀》雜誌,三份頂級學術期刊連續幾個月來積極評價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
  • 《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新聞—科學網
    種康覺得,在這種情況下期刊改為全英文出版,讓刊物與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等植物學領域的國際著名期刊同臺競爭,向世界展示中國植物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植物學報》辦刊人的初心,更體現了老一輩植物學家對科技期刊發展的高瞻遠矚」。
  •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綜述論文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解晶晶)近日,武漢理工大學傅正義教授團隊撰寫的「Bioprocess-inspired fabrication of materials with new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綜述文章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rogress
  • ...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召開 開啟「打造世界舞臺,提振中國期刊...
    「文化自信」、「學術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成為各位專家、學者發言內容出現的高頻詞。「不埋沒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據《2017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國內影響力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相較於SCI和SSCI收錄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標的0.549和0.329,我國分別為0.084和0.099,反映出我國學術期刊發表成果的首發性、時效性不夠。
  • 中國科協「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 學術研討會...
    在培育創建中國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本次研討會通過搭建科技出版與傳播行業的溝通交流平臺,邀請學術界、期刊界、出版界、企業界的知名專家和精英代表,通過院士觀點、主題報告、專家研討多種形式,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探討數位技術在科技期刊生產和運營管理、科技傳播和知識服務中的作用與能力,梳理不同環節的核心需求、關鍵技術和研發難點,為我國科技出版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科技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在什麼水平?如何能讓我國科技期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 中國醫生抗疫詩登上國際學術期刊《Chest》
    北京時間5月5日,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Chest》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主治醫師李佳的現代詩「Fight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gether with you」(和你一樣)。這也是《Chest》首次發表中國醫生創作的抗疫文學作品。
  • 國際學術期刊《Chest》首次發表中國醫生抗疫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袁蕙芸)北京時間5月5日,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Chest》(胸)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主治醫師李佳的現代詩「Fight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gether with you」(和你一樣)。
  • Protein&Cell告訴你:「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靠什麼被認可
    利用9年多時間,將一份具有純正「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辦到受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程度,靠的是辦刊人獨具的選稿慧眼、嚴格的審稿標準、非營利的辦刊宗旨,而最終受益的是獲得了更多學術話語權的中國優秀科學家與中國生命科學事業。
  • 中國知網分享如何推動學術期刊深度傳播
    本報訊 (記者杜一娜)由中國期刊協會主辦的第十三期刊協講堂日前開講。中國知網創始人,《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編輯王明亮在線分享了中國知網辦好平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做法、經驗和思考。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主持講堂活動。
  • 2019年中國期刊業觀察
    6、期刊國際收錄情況 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2018年發布《期刊引證報告(JCR)》顯示:2018年度中國大陸(China Mainland)計有213種期刊被收錄,相比2017年度的192種增加21種,增幅為10.94%。從影響因子的學科分區看,2018年度中國大陸地區期刊位列Q1區的期刊數量相對2017年度的40種上升至48種。
  • 上海學術期刊全球"能見度"漸高
    原標題:上海學術期刊全球「能見度」漸高 目前,上海有19種科技類學術期刊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入,其中《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15.606,已連續兩年超過國際同領域頂級期刊;《亞洲男性學雜誌》自2015年起一直位居SCI收錄的國際同類學科期刊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