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

2020-12-26 百家號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頂尖的學術期刊,你可以從中找到當前科學前沿,你可以追尋知識,你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現在,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期刊吧!

《自然》世界最悠久的、最知名的科學雜誌《自然》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誌專一於特殊的領域不同,《自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綜合性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是由美國麻州醫學協會所出版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期刊內容包含有:主題性之社論,原創性的論文,旁徵博引性的評論性文章,即時短篇論文,案例報告它也是一種目前全世界最受歡迎,及廣受閱讀的同儕審閱性質之綜合性醫學期刊。

《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官方刊物《科學》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科學》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之一。

《柳葉刀》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是愛思唯爾出版公司出版的雜誌。「柳葉刀」寓意著期刊立志成為「照亮醫界的明窗」。它以其在全世界所擁有的高影響因子,以致有一群重要的讀者階層來支持它。本期刊登載有:原創性的研究文章、評論文章、社論、書評、短篇研究文章。

《細胞》美國科學期刊《細胞》為一份同行評審科學期刊,主要發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最新研究發現。《細胞》刊登過許多重大的生命科學研究進展,與《自然》和《科學》並列,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科學周刊雜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通常簡稱為PNAS)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官方科學周刊雜誌。創刊於1915年。院刊出版前沿研究報告、述評、綜述、前瞻、學術討論會論文等。該刊覆蓋生物學、物理學、數學和社會科學。

《Chemical Reviews》基礎科學領域的學術雜誌《Chemical Reviews》是一本同行評審的科學雜誌,由美國化學會發行。這本雜誌上發表的多是某一領域內的綜合性的批判性的評論,而非原創研究。該期刊為月刊,每期關注一系列主題。每個主題都會有若干篇相關的評論。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

相關焦點

  • 臺灣大學研究團隊"盜圖"違反學術倫理 被撤下國際知名期刊
    臺大曾在校訊上刊出研究團隊榮登國際期刊的新聞(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1月10日報導,臺灣大學官網日前在「臺大校訊」以頭版頭條盛讚校內生化所教授郭明良的癌症研究新發現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生物學術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結果被發現內容違反研究倫理而撤稿,臺大校方證實,郭明良研究團隊已主動撤稿,後續將由校方的學術委員會審理。
  • 那些年,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各國政要
    但是,有那麼幾位國家領導人,還在讓阿旺膜拜但不可求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論文,讓我等芸芸眾生何以堪。第一當屬歐巴馬。這三本期刊分別為醫學、綜合和法律方面的頂級期刊。作為全球知名「懂王」,川普以喜怒無常、口無遮攔著稱。作為全球頂級「網紅」,川普更是成為Nature、Scienc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 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的常客。
  • 《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協委託中國植物學會認定與發布的《植物科學領域高質量期刊分級目錄》中,JIPB入選T1(Top 1),在全球560種學術期刊中居於前3.8%。種康表示:「JIPB正迅速進入世界一流學術期刊行列。」 專家辦刊 「JIPB的重大改革之一是率先實施專家辦刊,學術把關完全由一線科學家負責。」
  • Protein&Cell告訴你:「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靠什麼被認可
    利用9年多時間,將一份具有純正「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辦到受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程度,靠的是辦刊人獨具的選稿慧眼、嚴格的審稿標準、非營利的辦刊宗旨,而最終受益的是獲得了更多學術話語權的中國優秀科學家與中國生命科學事業。
  • 這家世界知名學術期刊,連續三天向中國致歉
    這家世界知名學術期刊,連續三天向中國致歉。知名學術期刊及時道歉關於疫情源頭的研究,世界上的科學家們一直未停止。在疫情爆發於武漢的初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就不由自主地將疫情和中國武漢聯繫在一起。當然,這也屬於一種誤判,雜誌隨即對中國進行道歉,表示這樣的說法沒有任何的事實依據。
  • 訪談︱朱劍:回歸學術共同體是學術期刊及其編輯的最好選擇
    如前所述,「刊」是紙本時代學術傳播不可拆解的基本單元,但「單位制」的多學科綜合性期刊,由於內容和結構的龐雜導致的學科和問題邊界的模糊以及本身邏輯性的缺乏,已被期刊資料庫輕易地解構了。但是,期刊資料庫中那些來自被拆解期刊的單篇論文,也不可能成為學術傳播的基本單元,而「專域」則在「刊」與「文」之間建立起了適合網際網路傳播的最佳單元。「超雲」平臺還將實現對「期」的突破。
  • 上海學術期刊全球"能見度"漸高
    這也是學術期刊將來的趨勢。」秦鈉這樣說。2017年5月,上海大學期刊融合出版實驗室正式成立,《自然雜誌》完成2項富媒體出版成果,《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以「數字影視技術專欄」的出版為契機,率先實現了學術期刊內容的AR展示。
  • ...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召開 開啟「打造世界舞臺,提振中國期刊...
    【環球網】11月22日至11月23日,「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隆重召開。超過8000名各界人士首次通過現場和同方知網網絡平臺同步觀看會議,並圍繞「新時代、新思路、新發展---開創中國學術期刊新紀元」的主題,共同在線上下參與探討中國學術期刊發展與實踐中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
  • 2019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表示,建設一流學術期刊是新時代科技、文化與學術發展的需要。針對推進一流學術期刊建設,吳尚之提出五點建議:一是要全力抓好學術期刊的內容和質量建設。結合一流學科建設和創新發展需求,辦出能夠吸引優秀稿件的學術期刊,充分利用網絡化條件,吸引高水平學術論文在中國期刊和網絡首發,並能更快、更準地傳播擴散,更多地被國內外同行發現、引用和應用;二是要繼續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期刊單位建立與一流期刊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增強發展活力和優質稿件的競爭能力;三是要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作用。
  • 我校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Built Heritage」被Scopus資料庫收錄
    我校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Built Heritage」被Scopus資料庫收錄 來源: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時間:2020-11-26
  • 人民日報評《冰川凍土》期刊發文不當:學術期刊不是私人菜園子,不...
    近日,一篇刊發於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在輿論場中引發軒然大波。原因在於,作者在正文中,用較長篇幅大談特談"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這篇論文在眾多嚴謹科學的學術論文中顯得格外另類,堪稱奇文。
  •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綜述論文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解晶晶)近日,武漢理工大學傅正義教授團隊撰寫的「Bioprocess-inspired fabrication of materials with new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綜述文章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rogress
  • 重慶郵電大學主辦的英文期刊DCN榮登「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2020年12月17日,《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0版)正式發布,重慶郵電大學主辦的英文期刊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DCN)憑藉195.601的國際影響力指數CI值再次榮獲「2020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Top5%),這是自2018年起本刊連續第三年榮獲該稱號
  • 學術期刊還分ABCD類?
    工作中,經常聽到某個作者說我要發C類期刊,不知道的還以為他要發C刊。其實,他說的是他們單位劃分的C類期刊,這種分類通常都是各個單位或者學校自己制定的標準,國家層面從來沒有這種劃分。因為是自行劃分的標準,所以單位不同,標準自然也不一樣,作者發表論文的時候肯定是以自己所在單位的要求為準,比如有的學校A類是指被SCI收錄的期刊,B類是被EI收錄的期刊,C類是南核和北核,D類就是除了ABC類之外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正式的學術期刊,那麼作者如果說他要發C類的,其實就是要發核心期刊,如果是D類,那就是一般的學術期刊,也就是普刊。
  • 做好選題策劃 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只有做好了選題策劃,以敏銳的眼光把握住學術熱點和前沿,方能推動學術期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把握學術理論熱點和前沿「要處理好努力和實力、熱點和前沿的關係,重視學術研究的質量和學者的學術生命。」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南大學資深教授樊和平認為,學術刊物應當同時關注學術熱點和學術前沿。
  • 中國科協「新一代數位技術對科技期刊出版業態的影響」 學術研討會...
    在培育創建中國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本次研討會通過搭建科技出版與傳播行業的溝通交流平臺,邀請學術界、期刊界、出版界、企業界的知名專家和精英代表,通過院士觀點、主題報告、專家研討多種形式,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探討數位技術在科技期刊生產和運營管理、科技傳播和知識服務中的作用與能力,梳理不同環節的核心需求、關鍵技術和研發難點,為我國科技出版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 中國知網分享如何推動學術期刊深度傳播
    本報訊 (記者杜一娜)由中國期刊協會主辦的第十三期刊協講堂日前開講。中國知網創始人,《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編輯王明亮在線分享了中國知網辦好平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做法、經驗和思考。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主持講堂活動。
  • 國際學術期刊《Chest》首次發表中國醫生抗疫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袁蕙芸)北京時間5月5日,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Chest》(胸)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主治醫師李佳的現代詩「Fight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gether with you」(和你一樣)。
  • ...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這標誌著在我國創刊的第一本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獲得了當代國際最著名檢索系統的認可,為我國食品科研領域作者在全球領域的傳播搭建了一個國際性平臺。  談到辦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的初衷,王守偉表示,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我國食品科研領成果不窮,需要一個國際性平臺在全球食品科研領域進行更大範圍的傳播,「但國內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卻一直是空白,2012年時,國際上已有124本被SCI收錄的食品類英文學術期刊,國內有中文食品類學術期刊57本,卻沒有一本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這可謂是一個食品科研大國的缺憾。」
  • 中國知網《2020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公布~
    12月17日消息,中國知網公布了《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2020版》以及《2020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年報》旨在客觀、全面、規範、準確地報導中文期刊的影響力指數、影響因子、被引頻次、可被引文獻量、下載率等期刊計量統計指標,並提供這些計量指標的文獻統計來源信息,為中文期刊的發展提供參考。相比於單純地使用影響因子對期刊進行分級,《年報》通過綜合評價指標「影響力指數(CI)」反應期刊的影響力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