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每天只吃兩頓飯?那麼,晚上的時候皇帝餓了怎麼辦?

2020-12-21 指點江山

中國素有「烹飪王國」這個美譽。在中國這個大家庭裡,我們有五十六個小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它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味覺感受,更是一種精神享受。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在看到自己喜歡吃的美食的時候,多數都會忍不住的想要多吃幾口。

那麼,你一定很好奇在中國古代,皇帝遇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的時候,會怎樣做呢?會像我們這樣一直念念不忘嗎?會多吃幾口這道菜嗎?御膳房會按照皇帝的喜好,特意為皇帝多做幾次這道菜嗎?實際上,皇帝也是一個正常人,對於食物自然也有喜歡和不喜歡之分。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清朝的時候,當皇帝遇到自己自己喜歡的美食,他們會怎樣做。雖然,清朝時期的皇帝們,都有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但是,因為是帝王之軀,所以,他們的飲食習慣,受到了傳統禮儀和皇家內部家規的嚴格要求。

首先、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鴨三隻,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蘿蔔六十個,苤藍、幹閉甕菜各五個,蔥六斤。調料玉泉酒四兩、醬及清醬各三斤、醋二斤。八盤兩百四十個各種餑餑、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黑棗各六斤。

其次、清朝是滿洲人的天下,滿洲人習慣了一天只吃兩頓就足夠了。清朝皇帝保留了滿洲人平時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也是僅吃兩頓就夠了。一頓大概是早上六點多到八點多,這頓飯被叫做早膳;另一頓則是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十四點左右,這頓飯則被稱為晚膳。

最後、御膳膳單則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數日前開出,再交由內務府主管大臣審批,而後,照單準備,皇帝獨自用膳。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很疑惑,皇帝只吃這兩頓就夠了麼?到了晚上的時候,皇帝不會很餓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會啦,畢竟,皇帝也是個人嘛。所以,皇帝在每頓飯結束後,都會有一頓小吃。小吃的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情況下,皇帝餓了想吃東西的時候,就會有人及時把膳食傳到皇帝的面前,這些膳食就叫做小吃。小吃主要是些糕點、果品、粥之類的東西。

其次,在過去的歷史上,經常會有皇帝的飯菜裡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下毒,最終,把皇帝給毒死的現象。所以,在清朝的時候,皇帝對於自己食物的安全高度重視。所以,在皇帝進食之前,專門設了兩個步驟來檢查自己的飯菜有沒有毒:

第一個步驟是在送來的飯菜旁邊,會放上一個用銀子做成的小牌子,這個牌子叫做「試毒銀牌」。把飯菜呈上皇帝面前時,宦官們會當著皇帝的面,把小牌子放入飯菜中檢驗有沒有毒。如果食物裡有毒的話,小牌子放進去後,會變色。這種方法十分簡單有效,而且還很快捷。

第二個步驟是由一個太監來把菜品都試吃一遍,這個試吃的過程叫做「嘗膳」。《資治通鑑》記載,漢惠帝司馬衷,「食餅中毒,庚午,崩於顯陽殿」。至於歷史上的「試毒太監」有沒有死掉的,肯定是有的,只是,這些「試毒太監」不是什麼重要角色,所以,沒人會記住他。

如果,這兩個步驟中任何一個步驟中發現了有毒的食物,那麼,皇帝是絕對不會再去食用的。而且,飯菜旁邊還標明了廚師名字、菜名等等信息。一旦飯菜出了問題,就會有人立馬找上廚師問責。其結果就是:這些人隨時都可能被皇帝抄家問斬。

只有當以上這些測試都過了,證明飯菜是安全的以後,皇帝才開始用膳進餐。別以為這樣就完事了,就算是在吃飯的過程中,皇帝也是十分注重飲食安全問題。不管一道菜有多麼的美味可口,也不管皇帝多愛吃這道菜,他也不能連續吃這道菜超過三口。

「吃菜不許過三匙」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宮中把這個規矩稱作「傳膳不勸膳」。

這樣的做法是因為:皇帝喜歡吃什麼菜,是一個絕對的皇家機密,不可以輕易透露給別人知道。當然,這也是為了防止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在知道了皇帝喜歡吃什麼以後,就打上了皇帝飯菜的主意,在皇帝喜歡吃的菜裡下毒或什麼的。

若皇帝一不小心多吃了幾口的話,在一旁的宦官會大喊一聲撤,讓其他人把這道菜撤走。並且,之後的半個多月裡,都不會有這道菜的出現。因此,清朝皇帝吃飯雖然做得精緻、吃得講究,但是,他們卻不能夠放開自己的肚皮隨意吃喝。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皇帝還是挺可憐的。

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自己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曾說過:「皇帝的飯菜經過了繁瑣的過程擺到了自己的面前,除了誇張的排場外,根本就沒有什麼用處。而且,皇帝吃的飯菜只是看著豪華罷了,其實,這些飯菜都沒有什麼營養,也沒有什麼味道。」

由此看來,在中國古代,皇帝雖然擁有著無比尊貴的地位,享受著最好的宮殿、最奢侈的食物以及最頂級的廚師,但是,他們吃的東西其實並不怎麼樣。而且,皇帝們還要時刻小心提防著,生怕有人在自己的飯菜裡下毒。

皇帝雖為萬斤之軀,但是,他們甚至連普通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喝,這樣簡單的幸福都難以擁有。

參考資料:

【《清朝的皇家用膳》、《我的前半生》、《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清朝皇宮一天只吃兩頓飯,皇帝妃嬪都不會餓嗎?
    為什麼清朝皇宮一天只吃兩頓飯,皇帝妃嬪都不會餓嗎?首先要說的是,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確是只吃兩頓飯的!晁錯曾經在給漢文帝的上書中說道:「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可見,在漢代中原地區的民眾一天的確是吃兩頓飯的!
  • 清朝皇帝為啥一天只吃兩頓飯?其實是有原因的
    其實對於歷朝歷代,我們可能對於清朝的歷史會更加了解一些,清朝一共出現了十二個皇帝,每一位皇帝都各有自己的能力,但是,每一位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定,那就是在皇宮中一天只吃兩頓飯,不論是皇帝還是皇妃,都一樣。
  • 清朝為什麼規定皇宮中一天只吃兩頓飯?難道這樣嬪妃們不餓嗎
    (清朝皇帝用膳)說到皇帝的兩頓飯,就要說說為什麼只給安排兩頓飯,而不是像我們現在早午晚三頓飯,難道皇帝家也會發生揭不開鍋的事?一個是清朝本是滿人建立。滿人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大東北。大東北的冬天能凍死狗,且晝短夜長。一般7點多鐘天才亮,到了下午5點多鐘天就黑了,因此他們在上午9點左右吃一頓,到了下午三點左右再吃一頓。由於晚上黑的快,且又沒有電視打發時間,所以見黑就睡。因此一天兩頓飯,是在關外就形成的習慣。
  • 清朝皇帝吃飯規矩有多繁瑣?一天兩頓,妃子不可以陪著一起吃!
    根據清朝皇宮制度規定,妃嬪們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御膳房在烹飪好之後在固定的用膳時辰傳送給她們。有人說妃子們一天只吃兩頓不會餓嗎?事實上並不會,因為她們的一頓飯跟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樣的。皇宮裡的膳食最講究葷素搭配營養齊全,妃嬪們一般每頓飯都會有幾十種菜餚。因此她們只會出現吃不完的現象,並不會吃不飽。那吃不完的怎麼處理?
  • 皇帝享福嗎?五點起床,只吃兩頓飯,每晚還一個人睡
    在大家印象中,皇帝就是每天山珍海味,後宮佳麗三千,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其實,做皇帝孤家寡人的,每天還有一堆太監盯著,根本沒有想像的那麼幸福。尤其是在個個都是工作狂的清朝,皇帝就更是辛苦了。清朝皇帝只吃兩頓飯,下午兩點就吃晚飯,然後或休息或把上午未批閱的奏章批完。康熙、雍正、乾隆都親自批閱奏章,時常工作到深夜。雍正是著名的工作狂,每天要閱看的奏摺多達五六十件。他在臣下奏摺上的批語,有的竟比奏摺本身的文字還多。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清朝皇帝有多苦?老祖宗規定一天只吃2頓飯,慈禧兒子半夜餓到哭
    與前朝相比,清朝的皇帝可算得上是一項費心勞力受盡限制的苦差事。別說幾十年不上朝了,一年連個寒暑假都沒有;就算想吃回好吃的,也不是咱們想像中的伸手就有。同治皇帝幼年登基,他那個對權勢著迷的母親,對他的關心很是不夠。
  • 清朝皇帝如何度過一天?早上4點鐘就要起床,一天只吃兩頓飯!
    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的皇帝都沒有比清朝的皇帝更辛苦的,由於嚴格遵守法家的傳統習俗,這使得清朝皇帝過著嚴格控制的宮廷生活,其自由空間遠遠少於普通人。另外,清朝皇帝過得比較辛苦,還有一個原因是清代的大多數行政機構都是繼承自明朝,皇帝就是一個獨裁者,所有國家事務都是自己做決定,各種機構只有協助職責,沒有決策權。
  • 清朝皇帝的一天是這樣度過:早上5點起床 晚上9點睡覺
    那麼,清朝皇帝的一天到底是怎麼度過呢?一般來說,清朝皇帝在早上5點鐘起床。梳洗完畢,穿戴整後,便率領後宮嬪妃來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向她們請安。清朝皇帝日常處理政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乾清門御門聽政;一種是在養心殿處理朝政。如前所述,康熙皇帝很重視御門聽政,幾乎每天都要前往乾清門聽政,接受王公大臣的奏摺,聽取工作匯報,並作出了許多重大決策。康熙皇帝之後,歷代皇帝逐漸放棄了御門聽政,只在養心殿處理朝政。到了晚清,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則選擇在東暖閣「垂簾聽政」。
  • 這個朝代,不止是老百姓,皇帝也是一日只吃兩餐飯!
    (文史大帝原創,發表於百家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洗稿和抓取)許多人在談起曾經的苦難生活時,往往說起自己「一日只吃兩餐飯」的事情。餓肚子確實是可憐的事。其實,在清代的時候,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老百姓,舉國上下都是一日兩餐。據史書記載,按清代的生活習慣,皇帝吃飯,分早、晚兩頓正餐。早餐一般在卯正刻,即早晨六點鐘以後,是不是太早了?
  •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真的很好吃嗎?每頓上百道菜,卻經常餓肚子
    1、 悲催的皇帝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一日三餐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偶爾少吃一頓,還得挨上媽媽的好一番嘮叨:什麼對胃不好啦、影響內分泌啦......基本約等於大逆不道。如果按照各位媽媽的理論,清朝的皇帝估計身體都好不了。因為在當時,就算是九五之尊,一天也只能吃兩頓飯。
  • 看清朝皇帝每天必做的三件事
    作為少數民族的滿族只佔中國人口的一小部分,卻高效地治國超過兩個半世紀。在北京紫禁城裡,多位清代皇帝勵精圖治,其勤勉和付出超乎後人想像。特別是史稱「康乾盛世」的近140年中,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最以自律和奉獻精神為後人銘記。下面介紹皇帝們一日起居的大略情形,看看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啟示:一、早起晨讀根據內廷秘笈《起居注》,凌晨5時左右,清朝皇帝會起床穿衣。
  • 皇帝一頓要吃多少菜?超乎你的想像,擺滿四個桌子,從來只吃一點
    我們要講清宮御膳那一定逃不了清代皇帝的吃食習慣。想要得到這些信息,就要去查皇帝的言行錄,也就是《起居住》。就《起居住》記載而言,乾隆皇帝每天所要吃的,都是御膳房提前準備好的。據記載皇帝每日只吃兩餐,也就是早飯和晚飯,確切一點就是「正餐兩頓」。除正餐之外,皇帝還會在餓的時候吃些點心和零食。
  • 皇帝生活大多不錯,這位皇帝卻餓得沒飯吃,只能搶吃貢品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的待遇大多不差。即便是遇到一些比較節儉的皇帝,日常三頓吃飽飯,總歸是需要的。可有這麼一位皇帝,卻被人餓得沒飯吃,只能偷吃貢品。這位皇帝便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即便是後來退位以後,按照當時袁世凱與隆裕皇后籤下的退位優待條約,溥儀仍有資格居住在紫禁城內,並保留皇帝的名號。在外人看來,紫禁城內,有讓人羨慕不已的各類寶物。溥儀又是皇帝,除了隆裕太后,他幾乎比所有人的身份都要高,就連他的親生父親攝政王載灃,也得按照大臣的禮節,向他行叩拜禮儀。不過,在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卻留下了一個同年並不是那麼快樂的兒童。
  • 一天只能吃兩頓飯,還沒有宵夜,一日三餐要感謝宋朝?
    古代等級制度的不公平也可以表現在飲食上,普通人家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但達官貴人們就不同了,他們可以一天吃三頓飯到四頓飯,這是因為他們經常晚上在家裡宴請賓客,這個時間一般已經過了吃晚飯的時候了,宴請完之後還可能要再泛舟湖上或者對月吟詩,少不了美酒,也少不了下酒的小菜。因此對於有條件的家庭來說,並不拘泥於一天只能吃兩頓飯的這種習俗。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
    「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 古代皇帝一天都幹啥?看完再也不想當皇帝了
    而起四點鐘起床的皇帝是不會立刻有早餐吃,起床梳洗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給太后請安,然後早讀,學習四書五經、治國方略,一直到七點,才到正式開飯的時間。但是別以為用膳時間到就可以大吃特吃。雖然皇帝的每一餐都幾乎是滿漢全席,桌上擺滿了美味佳餚。
  • 想「穿越」成皇帝?當了解過真實的皇帝生活後,網友:給十億也不當!
    然而古代皇帝的生活,真像電視劇中那麼瀟灑輕鬆嗎?聽編者為您揭秘,聽完之後大多數網友都會感嘆,就是給十億也不當。 至於午餐是沒有的,因為古代皇帝一天只吃兩頓飯,要問皇帝餓不餓,想必誰都能猜出來,但這是歷來的規矩,沒有人膽敢挑戰"祖宗之法";按理說朝政大事在上午已經處理完畢,下午可用來娛樂,但是此時卻要加班批閱奏章。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3003,閱讀時間:約8分鐘歷史提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答:雖然說起「吃飯」這事兒,現代人早已習慣了「每天吃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比如在兩千多年前,那個公認「人給家足」的中國古代著名盛世「文景之治」裡,西漢名臣晁錯就在其名作《論貴粟疏》裡發出疾呼「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
  •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我們現代的很多傳統習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當然,難免在傳承的過程中,因情況而定。今天要說的是吃飯,俗話講,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民以食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