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立楊
/名家簡介/
伍立楊,1985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其後長期任人民日報社記者,主任編輯。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國1911》《民國幕僚史話》《潛龍在淵——章太炎傳》《鐵血黃花——清末民初暗殺論》《青山之隱》等史論、專著三十餘種。曾任海南省第四屆作家協會副主席、海南省第五屆政協委員。現供職於四川省作家協會。
《紅樓夢》中寫秦可卿領著寶玉入室,警幻仙姑又領著他神遊太虛幻境,在那綠樹清溪、朱欄玉砌的神秘所在,賈寶玉不僅見到了馥鬱仙花,還見到了以名山異卉之精、寶珠樹林之油所制的「群芳」,及至小丫鬢捧上茶來。原來這茶,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靈葉上所帶的宿露烹煎,名叫「千紅一窟」,寶玉見了,視為神品。
如此香美靈異的茶難道是一般人所能享用的麼?誰知,中國茶葉傳到日本以後,講究更多了,成了專門的茶道。而且,這茶道,還同禪的修證、禪悅聯繫在一起,所以,茶道即是禪悟之道。
大詩人陸遊說:「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前一句鋪墊,是休閒的心境;後一句渲染,是禪意的獲得。他把茶水面上的小泡沫,比做細小的乳房,觀察聯想都堪稱奇豔。但這觀察,又是建立在悠閒的心境上的。日本的禪學大師鈴木大拙以為茶道之人禪在於自我最終的純化,而且,茶道的淳樸是以松樹下的茅屋為象徵的。這樣看來,茶道的美心是原始而質樸的。為什麼茶道又以松樹下的茅屋為象徵?這就是親近自然的理想了。茶道與禪的相通之處,是在對事物的純化。而在松蔭茅簷下,室雖狹小,結構雖簡單,然而靜坐在這布置獨到的小屋中,往往就要令人把名利啊、傾軋啊,這些人性固有的弱點和毛病看淡一些,遠離一些,在茶香的瀰漫中,在寂靜的空間裡,天機舒捲,意境自深,這樣說,茶道決非簡單的喝茶。
禪,尤其是作為禪的茶道,足以使我們的心中萌發一種真正的藝術氣氛。禪悟的獲得在靜。而茶香的飄逸,茶煙的嫋動,茶葉的翻浮,雖都是動但動復歸靜,即其動之本身也是微動,正好作為靜境的烘託和鋪墊。這正是可以作為禪悟的無數個瞬間。
酒使人陶醉,茶卻使人微燻;酒使人沉湎,茶令人夢幻。在禪院中常常能看到四字書法:和、敬、清、寂。在靜寂中沉入夢幻,在夢幻中潛回意識的底層。日本的茶道是從中國發展去的。唐代的中國禪寺,僧人同來訪者一起吃茶,其特質是使僧侶和詩人能夠鑑賞它,品味它,在寧靜的氛圍中,產生一種安謐的氣息,催人冥想。敏感的心靈,此時是很容易超逸到俗務之外去的。
人生、藝術若是融化了這種茶道精神,不是別有一番格調和韻味麼?
禪院吃茶的儀式在唐宋間傳入日本,並經改造後成為獨立的茶道。在英語中,稱之為TEA-CEREMONY。其實在中國,飲茶的習慣可上溯到東晉,那時的僧侶飲茶是為了使精神復甦,使其有助於坐禪修定,專心思維。唐代禪僧更盛行吃茶,同和尚交遊甚厚的茶聖陸羽《茶經》記載的煎茶法,源於叢林中,貫休詩云:「青雲名士時相訪,茶煮西峰瀑布冰。」飲茶不僅是補充液體了,它的精神是靜寂、和融。人生於世,追求心靈自由者莫不抱著這樣的願望,拋開羈絆,向大自然傾吐心聲。這才是茶道的真正著眼點。
記得三十多年前——時在1986年,我曾隨侍一位老革命從北京赴川公幹。其間,往訪峨眉。用了大半天時間,走小路,居然爬到峨眉高處。時序正是寒冬,山上白雪皚皚,巍然高聳的喬木,銅枝鐵幹上,多掛有冰凌。即便如此,仍是汗流浹背。在雷洞坪一帶的木屋中,我們喝到地道的峨眉山茶。木屋外天寒地凍,屋內溫暖如春,更有滾燙的峨眉山茶。在這樣的情境中,茶不止僅具止渴功能,它更是一種莫大的精神慰藉,其味、其韻、其香,非沁人心脾無以形容。在此一時刻,它甚至代替了食物和酒的功能。
峨眉山地形地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山區內低雲、多霧、雨量充沛,峨眉山的土壤,因成土母質多樣,土壤類型各異,也呈垂直變化……各種先天的良好條件,註定了它與茶業、茶事的不解之緣。
春秋戰國之交的鬼谷子,即曾擇峨眉山雷洞坪山崖的洞穴作為修煉棲身之處,尤喜山林中的古茶,汲泉煮之,他的飲茶,真可謂大有玄機。戰漢以還,大小寺廟及道觀的道士與僧人每每適時採摘新茶焙而飲之,自宋以後,峨眉山茶事活動遂成較大規模,量多質好。延至明清,峨眉茶名更是聲震海內外。清代《嘉定府志·賦役志》曾載:「宋熙寧間茶馬大興,峨眉白芽當時甚珍之」,已是非同小可。現代峨眉竹葉青是20世紀60年代創製的名茶,其茶名是陳毅所取。
自金頂附近的制高點或山腰向下眺望,但見萬丈深淵,壁立千仞,此間海拔甚高,置身其間,天風浩蕩,如萬馬奔騰,倏忽瀰漫滲透,寒氣逼人。榛莽荊棘叢中,恍惚間萬怪惶惑,懸嶂摩空,萬象森然。山體細流甚夥,然因萬丈深淵,故使水汽霏微,化為遊絲輕靄,終於飄墜於無何有之鄉。
峨眉山雄偉幽深,逶迤磅礴;峨眉茶清香甘醇,無與倫比。山勢之雄偉宏闊令人心驚。如此這般的崇山峻岭,往往雲霧浩瀚,覆蓋巍峨群山,淹沒叢林江河,天海一色,驚心動魄。村落間流泉潺潺,繞屋而出,多削竹筒接引之,由簷階而下,頗便於截取,清韻泠泠,使人神爽。屋周菜畦麥壟,欣欣向榮。
峨眉茶園可謂震撼人心之風景。千百年來辛勤墾殖,無意中造就了天人合一的壯麗景象。峨眉山海拔600-1500米,神秘的北緯30度黃金產茶帶和華西雨屏,造就優質茶葉生長所需的獨特地貌、適宜氣候和良好生態,茶芽早、比例高,竹葉青正是其標誌產品。
歷代的百姓和僧人,正是峨眉茶園的催生者,面對大起大落、氣勢宏偉的峨眉雄山,零距離融匯無間的心態,相信即使經過漫長的歲月,也依然會鮮明如恆。
在這樣一種自然天籟的環境之中,茶香茶韻,最能和幽深靜謐的禪境相融匯,茶道的精神,也正與禪家推重的平常心相仿佛。在茶的氤氳中,禪境被渲染得廣漠飽滿。南屏山白雲庵楹聯「石墨一枝春問山僧梅子成熟,梵鍾幾許曉喚世人塵夢醒來」,則以天籟生機的代謝烘託梵音裡的警醒,並墊定修行入定,去妄明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