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真正心系漢室的僅2個人,一個扶起漢室,一個絕望地想自殺

2020-12-18 魯迅家常事

漢朝末年,漢朝已是「國將不國」,歷史之河在這裡出現了一個轉折點,仿佛長河突然匯合成一條深潭,不再向前流動,一時梟雄匯合,龍騰虎躍,諸侯崛起,亂世之勢不言而喻,漢朝朝廷成了梟雄們「挾天子以令諸侯」號召天下的工具,袁術乾脆丟棄舊旗,或成了袁紹、劉表等人眼中可有可無的傀儡,更別說董卓直接將漢朝肆意蹂躪。

總而言之,在三國亂世中,東漢朝廷的地位已降至極低的地步。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三國時期,真正有心系漢室的只有兩個人,而這兩個人的聲望和影響卻是非同尋常的,然而,遺憾的是,他們二人一個扶起漢室,一個絕望地想自殺。

一:曲線匡扶漢室諸葛亮。

由於《三國演義》的成功塑造,諸葛亮一直被置於民間一個半人半神的地位。這是一種由過分喜愛引起的崇拜,沒有什麼不對。但問題在於,我們無法看到諸葛亮的真實面目。所以,真正的諸葛亮究竟是怎樣的呢?抑或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歷史上的諸葛亮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諸葛亮本人的志向。諸葛亮生於官家,在琅琊郡陽都縣的諸葛氏家族中又是一代名流。漢代,家世顯赫,一方面是做官的跳板,另一方面又是為社會所尊崇的旗幟。因此,家庭的名聲很重要。維持家庭聲望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愛國的忠君為賢,一種是著書立說的隱士。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家中發生了變故,父母早亡,他跟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年事已高,叔父死後,年事已高,想要謀得仕途,已不太容易。一是沒有推薦人,二是東漢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候。

但是,雖然外部環境不容樂觀,諸葛亮骨子裡對東漢朝廷的認識卻是不可動搖的,首先,由於家教傳統,東漢在諸葛亮看來依然是正統的。第二,即使不能為東漢朝廷效勞,但也絕不會成為那些亂世梟雄趁火打劫的幫兇。如果漢室沒有復興的機會,那就乾脆當隱士吧。

曾經看過很多小夥伴說為什麼諸葛亮不出山,當時的梟雄太多了,遠有曹操,近有劉表。若我們深入探究諸葛亮的心境,便會發現,無論是曹操還是劉表,都與諸葛亮的志向背道而馳。劉備雖不失雄心,但曹操對東漢朝廷的利用,在諸葛亮看來卻是不忠不義,沒有臣子,所以他無法輔佐這樣的君主。而且劉表雖不像曹操,但也同樣心胸寬廣,坐擁荊襄,卻只求自保,根本沒有重振漢室之意,更談不上是諸葛亮心中的英雄。

正因如此,當劉備出現時,兩人經過一番深入討論,諸葛亮出了山。無論後來劉備強盛之後是否有重振漢室之心,至少在劉備創業初期,劉備口中所喊的重振漢室是真實的。最起碼從實際利益來看,重振漢室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而且劉備本人也是以漢室後裔自居。

那時群雄爭霸,群雄爭霸,唯獨劉備還能一意孤行,一意孤行,想要重振漢室,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應該是很感動的。於是,諸葛亮果斷選擇諸葛亮,輔佐他出山。所以也可以說,諸葛亮輔佐劉備振興漢室,是對東漢朝廷的間接效忠。

第二,諸葛亮的政治主張。但諸葛亮跟隨劉備能不能實現他對漢室的忠心呢?可以,不可以,為什麼呢?理由很簡單,能夠,是因為在當時眾多的梟雄中,只有劉備才能真正代表東漢,因為只有劉備才能遊刃有餘,號召天下英雄豪傑重振漢室。劉表劉璋等人是坐著等死的漢室,與劉備有本質區別。

但是,為什麼不呢?由於這是歷史大勢,所以不是諸葛亮能決定的。在古代人看來,這就是東漢王朝氣數已盡,再也沒有復興的條件了,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都沒有。所以,諸葛亮空有對漢室的忠心,卻沒有對漢室的忠心,只好退居二位,輔佐劉備。

劉備出山後,除了在赤壁之戰與東吳結盟的事宜,之後,劉備據荊州,諸葛亮的出陣基本上都是零。這就是劉備身邊的另外兩個人,一個是龐統,一個是法正。兩人都是大謀士,都是以實際利益為重,他們向劉備提出了和其他諸侯一樣的方略,即搶地奪地。這樣就不符合諸葛亮的政治態度,所以,諸葛亮沒有辦法幹涉,只好保持沉默。就連劉備東徵孫權,顯然是錯的,但諸葛亮也不承認,原因是這段時間劉備已經不在三顧茅廬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一變化是非常微妙的,劉備和諸葛亮都知道。不過沒人說破,說破就難辦了,劉備「重振漢室」的掩護作用就蕩然無存,而諸葛亮卻是自吹自擂,連對漢室的忠心都失去了。

但在劉備臨終託孤的時候,他們好像都說開了口。諸葛亮輔佐劉禪,說這個孩子可以做到,你輔佐他,不可以,你代他去做。事實上,潛臺詞是,這蜀漢的江山屬於我,但也屬於你,因為蜀漢是東漢的替代品,而我死後,天下將歸你,你永遠不會放棄它吧?

諸葛亮有謀略,這句話他明白了,跪了下來,磕頭說:「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際上,諸葛亮後來輔佐劉禪保守蜀漢,大大方方地支持蜀漢,一直到勞苦功高,潛臺詞也是響應劉備心照不宣的託孤遺言。實際上,諸葛亮曾一度十分渴望對漢室效忠,但漢室被曹操父子所佔,他不得不藉助於劉備這一虛幻的蜀漢政權來實現對漢室效忠的志向和政治抱負。

相關焦點

  • 放假在家只想匡扶漢室是什麼梗? 這梗代指只想玩不想幹其他事情
    放假在家只想匡扶漢室是什麼梗? 這梗代指只想玩不想幹其他事情時間:2019-10-05 17:03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放假在家只想匡扶漢室是什麼梗?這梗代指只想玩不想幹其他事情 放假在家只想匡扶漢室是什麼梗 放假在家只想匡扶漢室是一種調侃,以前有一款遊戲叫做《全面戰爭:三國》,玩得時間太長了,結束了假期還沒玩完,不少人心心念著這款遊戲。這時就會有人說你是在想   原標題:放假在家只想匡扶漢室是什麼梗?
  • 中國玩家在全戰三國匡扶漢室,老外卻在競技場復興羅馬
    中國玩家在全戰三國匡扶漢室,老外卻在競技場復興羅馬 玩家們至今都對《全面戰爭:三國》的首周百萬銷量神話津津樂道
  • 三國時期劉氏政權自稱漢室後裔,是真是假?東漢的開國皇帝呢?
    在三國時期不少劉氏割據政權都自稱是漢室皇族後裔,其中最有名的是劉備,不過學界多數人對劉備皇族後裔的身份存在質疑。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卻是貨真價實的皇族後裔,他祖上這一脈源於漢景帝酒醉後臨幸事件,正是因為意外的臨幸為大漢王朝延續了近兩百年的歷史。
  • 漢室皇族真的沒人了嗎?劉備販履織席之輩尚可稱帝,劉姓王侯何在
    後來仔細一想,劉備的宗親身份縱然不假,那也只是對普通人來講是高不可攀,其實在東漢末年,有這個漢室宗親身份的怎麼也有成千上萬吧,就劉備說的「中山靖王」劉勝一個人都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四百多年加起來數量真的很壯觀,可是大漢岌岌可危,為什麼沒有漢室皇族出來登高一呼,靖難勤王呢?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
  • 成都旅遊打卡地推薦!洪七公吃串串、漢室酒店、人民公園……
    小編君看到很多人都在網上求攻略,連夜整理了這份以洪七公吃串串為首的寶藏地推薦指南,帶你來一場不一樣的成都之旅!都說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美食之都,那麼,當兩者相結合的時候,來成都玩就不再是錦裡、春熙路、寬窄巷子這麼簡單。穿漢服擼串:洪七公吃串串很多人到成都不曉得吃什麼?
  • 中興漢室,定三分隆中決策,天下定三分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 薄,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劉備坦誠地說出自己的目標後,即所提出的任務是:中興漢室,成就霸業。諸葛亮提出要達到此項目標的前提是:先據荊、益,進而 奪取全國。
  • 漢末四位漢室後裔:劉備條件最差,卻成功走出一條逆襲之路
    所以說,孫權後來答應與劉備聯盟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出於這個考慮。曹操在取下荊州後,孫權便已經打算和他作對了。既然要對抗曹操,則必須要有理由,所以當劉備這個漢室後裔加入後,孫劉聯盟對抗,便是理所當然的了。
  • 荀彧為什麼一邊輔佐曹操,一邊忠於漢室,他到底怎麼想的?
    在很多人看來,荀彧之死,在於他忠於漢室的態度,和曹操篡權野心之間的矛盾。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能夠篡奪東漢朝廷的大權,離不開荀彧的輔佐,正是荀彧等人的鞍前馬後,讓曹操擁有了取代東漢王朝的實力(雖然最後是由他兒子曹丕篡漢自立的)。那麼,問題來了,荀彧為什麼一邊輔佐曹操,一邊忠於漢室,他到底怎麼想的?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孝直不亡,漢室是否能興?
    「鳳雛臥龍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三國演義》世人都在說得臥龍鳳雛能安天下,言劉備因子初孝直早逝而難興漢室,卻沒有考慮一件事——這句話的真實出處。這句話不是出自於別處,正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 對於號稱漢室正統的劉備,為何山陽公沒有去投奔?
    要知道當時劉備的口號還是還都洛陽,匡扶漢室,正是因為自認為是漢室正統,劉備才得到一大批漢朝忠誠者的支持。想出去出不去曹丕已經篡位成功,一個山陽公,帝位已經到手,劉協在曹丕眼裡已經成不了氣候,構不成威脅。但即便如此,劉協再無能那也是漢朝的正統皇帝,就算已經對曹丕沒有的利用價值,也不代表沒有別有用心的人想渾水摸魚。
  • 東漢末年險些成為新帝的漢室宗親幽州牧劉虞
    題記提到三國,所有人都會想到那些聞名遐邇的武將,或是奸詐狡猾,或是忠厚仁義,又或是據守一方,但又有誰能了解到這樣一個人,一個險些成為漢末新帝的漢室宗親,幽州牧劉虞。談到這個人,大家的腦海裡很可能閃過一個人的名字,公孫瓚。
  • 此匈奴人心口長了三根1.2米的紅毛,自稱是漢室後裔建漢國稱帝
    還有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為了權勢兩度冒認祖宗,謊稱漢室血脈並成功稱帝的匈奴人劉淵。漢初,漢高祖劉邦曾將一宗室女封為公主嫁與匈奴的冒頓單于,所以冒頓的子孫都以劉氏為漢姓。曹操統一北方後,把匈奴統分為五部,每個部都設一個部帥,劉淵的父親劉豹就是其中部帥之一。劉淵自幼就好學,尤其是喜歡看漢族人的書,而且他還善於思考。
  • 三國家族投資史,荀彧的悲劇,究竟是由什麼造成的?
    三國時期從表面上看是魏蜀吳,三個國家鼎足而立,爭奪天下的故事,但從某一個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是眾多家族的一部投資史,比如說在三國時期鼎鼎大名的諸葛亮,諸葛家族的三兄弟做了一個非常高明的投資,三個兄弟分別在魏蜀吳三方勢力集團當中,雞蛋不能放到同一個籃子裡。
  • 侯國漢代|湖南劉氏大部分是「漢室之後」?
    在這樣糟糕的情勢下,一個叫劉秀的人卻對命運展開了逆襲。歷經十二年的拼搏,他光復了漢室,建立了東漢王朝。這個勵志故事與湖南有關。起兵前已經淪為平民身份的劉秀,其先祖是長沙定王劉發。劉發的兒子劉買在舂陵(今湖南寧遠縣)建立了舂陵侯國,劉秀是舂陵侯的後人。
  • 他忠心輔佐漢室,家人卻篡漢自立慘遭滅族,他究竟是怎樣的霍光?
    「霍光受襁褓之託,任漢室之寄,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學亡術,闇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才三年,宗族誅夷,哀哉!」——班固《漢書·霍光金日磾傳》霍光,冠軍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
  • 昔日王庭休屠子,後為漢室輔政臣——匈奴王子金日磾的一生
    我想首先,這可能和他本身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作為匈奴休屠王兒子,也就是王子,他自小就陷入了單于之位的爭鬥之中,在這個爭鬥之中,很可能就培養出了他謹小慎微的性格。據《漢書》記載:「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視者數十年。賜出宮女,不敢近。上欲內其女後宮,不肯。其篤慎如此,上尤奇異之。
  • 《三國》中鳳雛龐統,死得可惜嗎?
    文│恰似是故人來 (本文由恰似是故人來獨家原創,禁止搬運洗稿等行為)三國中,最為精彩的小編以為,無疑是赤壁大戰。而赤壁大戰最關鍵的人物便是龐統了。人送外號鳳雛的龐統,雖然長得有點醜,讓人看了吃不下飯,但卻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才能自然不用多說。那麼這樣一個才能卓越的人,為什麼會在落鳳坡就死了呢?
  • 此人是三國的書法家,創造了小楷這種字體
    可是,即便如此,在這之中,仍舊有很多人,儘管他的功績和事業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他仍舊有許多創舉,經過數千年的錘鍊之後,依舊造福人類,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在他們去世這麼多年之後,仍舊被別人感念他們的恩德,三國時候的鐘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鍾繇是三國時期的重臣,在董卓作亂之前,就已經在曹操的手底下做事了。
  • 三國最可敬的一戰 堪比霸王巨鹿之戰 遠勝火燒赤壁和斬顏良誅文丑
    嚴格地說,那都是一幫亂臣賊子在窩裡鬥,起碼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就是典型的亂臣賊子,而曹操或許還有一點對漢室的忠心。說起三國時期的漢室忠臣,當然首推荀彧,因為他忠於的是大漢王朝或者說忠於漢獻帝,因為一直反對曹操僭位封魏公加九錫而死得不明不白;其次要算諸葛亮,但是諸葛亮走的是一條曲線——漢獻帝在曹操手裡,而孫劉聯軍又不能真正戰勝曹操搶來漢獻帝,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再從劉家「矬子堆裡拔大個兒」找上了劉備。
  • 《八佰》:漢室中興待後生
    我們不妨拋開狹隘的政治視角,從普通觀者的角度來看看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民族英雄的故事,看看它真正想要向我們傳達的是什麼。一、戲從未如此真切地領會過「死生一線」。隔著一條河,就好像隔著一個世界。在日本挑釁宣稱三小時拿下四行倉庫後,那邊的人甚至在下注,這場戰鬥到底誰能贏。沒有人看好這隻孤軍。連隔岸觀火的英國佬都忍不住問:這場戰鬥是極其慘烈的。面對裝備精良的日本人,為了炸開他們的鐵盾,防止他們破牆進來,一個又一個中國戰士在身上綁滿手榴彈,接二連三從樓上跳下去,用血肉之軀炸開缺口,拖延住了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