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末年,漢朝已是「國將不國」,歷史之河在這裡出現了一個轉折點,仿佛長河突然匯合成一條深潭,不再向前流動,一時梟雄匯合,龍騰虎躍,諸侯崛起,亂世之勢不言而喻,漢朝朝廷成了梟雄們「挾天子以令諸侯」號召天下的工具,袁術乾脆丟棄舊旗,或成了袁紹、劉表等人眼中可有可無的傀儡,更別說董卓直接將漢朝肆意蹂躪。
總而言之,在三國亂世中,東漢朝廷的地位已降至極低的地步。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三國時期,真正有心系漢室的只有兩個人,而這兩個人的聲望和影響卻是非同尋常的,然而,遺憾的是,他們二人一個扶起漢室,一個絕望地想自殺。
一:曲線匡扶漢室諸葛亮。
由於《三國演義》的成功塑造,諸葛亮一直被置於民間一個半人半神的地位。這是一種由過分喜愛引起的崇拜,沒有什麼不對。但問題在於,我們無法看到諸葛亮的真實面目。所以,真正的諸葛亮究竟是怎樣的呢?抑或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歷史上的諸葛亮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諸葛亮本人的志向。諸葛亮生於官家,在琅琊郡陽都縣的諸葛氏家族中又是一代名流。漢代,家世顯赫,一方面是做官的跳板,另一方面又是為社會所尊崇的旗幟。因此,家庭的名聲很重要。維持家庭聲望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愛國的忠君為賢,一種是著書立說的隱士。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家中發生了變故,父母早亡,他跟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年事已高,叔父死後,年事已高,想要謀得仕途,已不太容易。一是沒有推薦人,二是東漢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候。
但是,雖然外部環境不容樂觀,諸葛亮骨子裡對東漢朝廷的認識卻是不可動搖的,首先,由於家教傳統,東漢在諸葛亮看來依然是正統的。第二,即使不能為東漢朝廷效勞,但也絕不會成為那些亂世梟雄趁火打劫的幫兇。如果漢室沒有復興的機會,那就乾脆當隱士吧。
曾經看過很多小夥伴說為什麼諸葛亮不出山,當時的梟雄太多了,遠有曹操,近有劉表。若我們深入探究諸葛亮的心境,便會發現,無論是曹操還是劉表,都與諸葛亮的志向背道而馳。劉備雖不失雄心,但曹操對東漢朝廷的利用,在諸葛亮看來卻是不忠不義,沒有臣子,所以他無法輔佐這樣的君主。而且劉表雖不像曹操,但也同樣心胸寬廣,坐擁荊襄,卻只求自保,根本沒有重振漢室之意,更談不上是諸葛亮心中的英雄。
正因如此,當劉備出現時,兩人經過一番深入討論,諸葛亮出了山。無論後來劉備強盛之後是否有重振漢室之心,至少在劉備創業初期,劉備口中所喊的重振漢室是真實的。最起碼從實際利益來看,重振漢室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而且劉備本人也是以漢室後裔自居。
那時群雄爭霸,群雄爭霸,唯獨劉備還能一意孤行,一意孤行,想要重振漢室,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應該是很感動的。於是,諸葛亮果斷選擇諸葛亮,輔佐他出山。所以也可以說,諸葛亮輔佐劉備振興漢室,是對東漢朝廷的間接效忠。
第二,諸葛亮的政治主張。但諸葛亮跟隨劉備能不能實現他對漢室的忠心呢?可以,不可以,為什麼呢?理由很簡單,能夠,是因為在當時眾多的梟雄中,只有劉備才能真正代表東漢,因為只有劉備才能遊刃有餘,號召天下英雄豪傑重振漢室。劉表劉璋等人是坐著等死的漢室,與劉備有本質區別。
但是,為什麼不呢?由於這是歷史大勢,所以不是諸葛亮能決定的。在古代人看來,這就是東漢王朝氣數已盡,再也沒有復興的條件了,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都沒有。所以,諸葛亮空有對漢室的忠心,卻沒有對漢室的忠心,只好退居二位,輔佐劉備。
劉備出山後,除了在赤壁之戰與東吳結盟的事宜,之後,劉備據荊州,諸葛亮的出陣基本上都是零。這就是劉備身邊的另外兩個人,一個是龐統,一個是法正。兩人都是大謀士,都是以實際利益為重,他們向劉備提出了和其他諸侯一樣的方略,即搶地奪地。這樣就不符合諸葛亮的政治態度,所以,諸葛亮沒有辦法幹涉,只好保持沉默。就連劉備東徵孫權,顯然是錯的,但諸葛亮也不承認,原因是這段時間劉備已經不在三顧茅廬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一變化是非常微妙的,劉備和諸葛亮都知道。不過沒人說破,說破就難辦了,劉備「重振漢室」的掩護作用就蕩然無存,而諸葛亮卻是自吹自擂,連對漢室的忠心都失去了。
但在劉備臨終託孤的時候,他們好像都說開了口。諸葛亮輔佐劉禪,說這個孩子可以做到,你輔佐他,不可以,你代他去做。事實上,潛臺詞是,這蜀漢的江山屬於我,但也屬於你,因為蜀漢是東漢的替代品,而我死後,天下將歸你,你永遠不會放棄它吧?
諸葛亮有謀略,這句話他明白了,跪了下來,磕頭說:「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際上,諸葛亮後來輔佐劉禪保守蜀漢,大大方方地支持蜀漢,一直到勞苦功高,潛臺詞也是響應劉備心照不宣的託孤遺言。實際上,諸葛亮曾一度十分渴望對漢室效忠,但漢室被曹操父子所佔,他不得不藉助於劉備這一虛幻的蜀漢政權來實現對漢室效忠的志向和政治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