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會客廳——賀智利:講好路遙故事 傳承路遙精神

2021-01-20 騰訊網

有人說,路遙的精神世界是由普通勞動者構建的「平凡世界」,這種精神猶如一座橋梁,溝通了「平凡世界」裡的人們與地球人類的情感。然而,1992年,病魔毀滅了這座橋梁的締造者。

路遙逝世,對其構建的「平凡世界」的研究卻從不同的方向開展開來,而在這眾多的研究中,榆林學院文學院院長賀智利,將路遙奉為人生導師,用畢生的經歷學習和研究路遙精神,成績斐然。

從「瞧不起」到「深愛」

作為一名從農村出來的孩子,賀智利從小對於黃土地有著又愛又恨的糾結情愫。這片土地,給了他生命;但同時,這片土地所孕育的傳統文化,無形中扼殺了像他一樣的年輕人的熱情與理想。所以,在他十幾歲的時候,最大的夢想是上個中專,有個正式工作,娶妻生子,了此一生即可。

「那個時候,我是『瞧不起』路遙的,」賀智利說,「這或許和那個時代的輿論導向有關。」

那個年代,路遙對於很多的讀者和研究者而言,太過於土氣,他自身散發出來的土氣,還有他的作品所構建的「平凡世界」的土氣,讓輿論都一邊倒。

然而,命運是如此的捉摸不透。也是在他十幾歲的時候,路遙走進了他的世界,《在困難的日子裡》、《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等,路遙的每一部作品,賀智利都珍如寶貝,他感受著書中的那片黃土地,感受著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以及他們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努力進取,改變人生軌跡的故事。

「讀著路遙寫的故事,滿腦子是自己的曾經,好像路遙寫的就是自己。」賀智利說,「就在那麼一刻,我醍醐灌頂,不再滿足於現狀,也暗暗下決心,要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也是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愛上了路遙所構建的那個『平凡世界』。」

賀智利回憶道,有一年,即將期末考試,同學們都在緊鑼密鼓地複習中,而他在得知路遙來要的消息後,就坐不住了,冒著考不好的危險,終於見到了路遙。

「現在還記得他的樣子,還有他那磁性男中音中夾雜著清澗延川話。」賀智利說。

從此之後,賀智利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學習路遙,研究路遙。

對路遙作品如數家珍

每每說起路遙的作品,賀智利都如數家珍,書名對於他來說太過簡單,細節他早就熟記於心,就連書中人物對話,他都倒背如流。

如果要讓賀智利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角色,那就非高加林莫屬了。賀智利認為,高加林在一定程度上是路遙和他弟弟王天樂的合體,他集路遙、王天樂兄弟倆的優缺點於一身,而高加林的人生經歷,又有這兄弟倆的影子。

對於孫少平和孫少安,賀智利認為他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高加林的分身,把高加林性格中的優缺點都進行分化,分別給予孫少平和孫少安,然後根據性格和時代背景,來安排兄弟倆的不同人生走向,同時,路遙也將自己的悲傷和自己的理想也放在了這兄弟倆身上。

經過數年的研究,賀智利將自己對路遙的執著付諸筆端,《黃土地的兒子——路遙論》面世,受到了一致好評。

「這本書能獲得大家的肯定,也算是一個成功,但在寫這本書時,確是非常痛苦的,我似乎經歷了路遙人生的喜怒哀樂,又要經歷他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賀智利說,「當寫到巧珍失戀,寫到曉霞被洪水衝走等等這些細節時,心裡痛苦萬分。」

知道《平凡的世界》要拍成電視劇,賀智利非常期待,也寄予厚望。電視劇播出後,反響甚好,拍攝場地也成了人們旅遊玩樂的必去之地。賀智利在高興之餘,也不免有些遺憾。

「電視劇在一些細節上處理不太嚴謹,導致民俗不符合陝北民情,民歌雖然好聽,但確是內蒙味。」賀智利說,「特別是語言方面,關中話、普通話、陝北話夾雜在一起,聽著讓人感覺很彆扭。」

路遙之後,陝北再無大家

賀智利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路遙,但他對魯迅也有一定的研究。

「雖然這兩個人,無論是性格還是作品都天差地別,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他們都愛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的農民,只是他們愛的方式不一樣。」賀智利說,「路遙筆下的農民非常可愛,他甚至不忍心寫他們的缺點,這是他愛的表達方式,而魯迅則是以憎的方式來表達愛,他恨鐵不成鋼。」

魯迅是路遙的人生導師,而路遙一生,都在為這片黃土地說話和正名,他的文學素養,他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都在他的文字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但路遙之後,像這樣的文學大家,陝北再也沒有出現過。

對此,賀智利說,一個人成為一代大家,時勢很重要,但個人的文化底蘊、文學修養、自身道德修養等都是關鍵因素。

年輕人應該多學習路遙精神

一路走來,路遙精神深入到了賀智利的生活點滴,甚至滲入骨髓。

「是路遙精神,讓我度過了人生中的艱難歲月,也讓我明白,困難面前,挺過去就是成功。」賀智利說。

賀智利繼續說道,現在的部分年輕人,身體茁壯成長,但意志卻極其脆弱。失戀了就要跳樓;被父母說幾句,就要離家出走;考試考不好,也會出現各種極端。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優劣,作為年輕的一輩,應該有憂患意識,在身體成長的同時,努力讓自己精神強大。」賀智利說。

賀智利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多讀書,特別是路遙的書,《在困難的日子裡》、《人生》、《平凡的世界》、《在杏樹下》等,學學巧珍,即使失戀,即使認為這輩子再也碰不到這麼喜歡的人,也能在幾天之後開始勞動和工作,因為生活除了愛情,還有親情和友情。

現在的賀智利,擔任榆林學院文學院院長一職,同時又是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榆林市文聯委員、延安大學路遙研究會會員、榆林市黃土地文化研究會會員、榆林市政協文史委員等等,但這些都不是他的終極目標,將路遙精神發揚光大,才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大心願,而為此,他還在努力奮鬥中。

相關焦點

  • ...路遙文學精神的重要平臺——市社科普及基地延安大學路遙文學館...
    梁向陽教授在《光明日報》2018年12月14日刊發的長篇評論《路遙:「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榮獲陝西省第14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大家好!我是學生義務講解員,歡迎各位參觀路遙文學館!路遙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他是一個視文學事業為神聖使命,並用整個生命去打造自己文學世界的偉大作家。
  • 路遙:一位與大地同在的作家
    路遙借用《在困難的日子裡》主人公馬建強的心理活動,說出自己對苦難的理解:「正是這貧窮的土地和土地上貧窮的父老鄉親們,已經教給了我負重的耐力和殉難的品格——因而我又覺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這樣一個人,必定將在平凡的世界中創造不平凡的人生。
  • 不朽的星辰,永遠的精神之光——「路遙誕辰七十周年紀念會」在京舉行
    2019年10月30日上午九點半,由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不朽的星辰——路遙誕辰七十周年紀念會」在北京出版集團六層會議室舉行。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曲仲出席會議。
  • 路遙 身後20年
    稿子已經擬好,但此刻在他所乘汽車裡遍尋不見。他並沒有過於慌亂,「我口頭即興講一些就好。」他開始緩慢地往半山腰上挪動腳步。天空下著濛濛雨,已過立冬,更顯陰冷。曹谷溪拒絕撐傘,他認為沒有必要,「我經歷的風雨多了。」很多年裡,曹谷溪以「路遙的朋友」為人所知。而在故事的開頭,他們卻是「敵人」。路遙生前在給曹谷溪詩集的序言裡寫道:「我和谷溪最初相識在文化革命這幕戲劇的尾聲部分。
  • 不要看路遙如何談世界,要看路遙如何談女人
    然後,白富美們一個接一個來表白,又在他們有錢有勢後,又乖乖地一個接一個死掉的故事。讀後沒啥感覺,無趣無味無感染,只是多了一份裝逼資本而已,畢竟,你在天朝的大街上拉一人,問他,你讀過什麼小說?十個有八個會雙目放光說:《平凡的世界》。為了寫這個破文章,這兩天又重翻一遍這本厚、重的大書,卻讀出一種莫名的悲涼。
  • 陝西省委書記婁勤儉參觀路遙文學館
    nQk城經網 - 中國城市經濟綜合門戶網  2017年9月22日上午,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婁勤儉出席延安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暨「傳承紅色基因 建設高水平大學」推進大會之後,專門到延安大學校史館和路遙文學館參觀。
  • 路遙:十年辛苦不尋常
    好風憑藉力——是文化底蘊深厚、作家雲集的古城西安把他推上了文學創作的巔峰,但「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其間的艱苦,世人豈知。  1976年秋,「全身落滿黃土塵末,背著沾滿黃土的行裝,臉龐黑紅、頭髮蓬亂、衣著不整」的路遙走進《陝西文藝》所在院落。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他的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緒。
  • 話劇《路遙》劇目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話劇《路遙》編劇唐棟、導演傅勇凡、西安演藝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各部門負責人參加了研討會。       該劇由著名劇作家唐棟編劇,著名導演傅勇凡執導,國家一級演員譚希和領銜主演,以作家路遙為主人公,用現實生活與文學藝術相結合、多重空間交錯展示的敘事手法,講述了路遙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 走近名人故裡 感受路遙小鎮
    從《平凡的世界》中的雙水村原型——王家堡村,穿過2.4公裡長的石板街,領略路遙故裡七大古驛站,來到古樸與現代融合的路遙小鎮——康家灣,途經之處就是清澗縣石嘴驛鎮「路遙故裡文化觀光體驗帶」。路遙小鎮夜景 「王家堡村是路遙的誕生地,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其著作《平凡的世界》裡故事發生地雙水村的原型。」
  • 《平凡的世界》解析:路遙作品的審美靈魂和當代意義
    於是,從美學上講,我們有可能會提出,路遙的作品有無把沉重勞動詩意化,把生活苦難神聖化,把愛情倫理拔高化的傾向?這似乎是雙面劍,既有升華的一面,也有美化的一面。 路遙作品裡還有一種美,那就是個體意識覺醒和自我實現的未來之美。這是它之所以撥動一代代青年奮鬥者心弦的最重要的原因。他的主人公往往是農村生活方式和傳統土地觀念的叛逆者。
  • 遊清澗,話路遙
    清澗出了個名人,叫路遙。先說對路遙影響極大的幾件事。路遙出生在清澗縣,7歲時,因家庭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的伯父。在延川中學上過學,文革中當過縣革委會副主任。70年代,由於國家政策,發展工業,且當時的生產力低下,農村的生活比較苦,城裡的生活明顯比農村好的多,但當時走出農村很難,就像孫少平幻想的爬上火車到哪裡都行。
  • 谷溪:路遙被免革委會副主任後給自己「戴孝」
    路遙也是幸運者,由於家庭貧困,七八歲上父親王玉寬就將他從清澗王家堡老家過繼到延川縣郭家溝的伯父王玉德。養母李桂英,行乞討飯供他上完了小學和中學。如若沒有「飢餓」的真切體驗,「貧困」的豐富營養,哪裡會有他的中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裡》?可是如若沒有他參加文化大革命全過程的經歷,哪會有他獲獎的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
  • 路遙生前最後時光:不能吃葷腥,嗜咖啡,想念女兒
    如果說,人都知道自己的人生將走到盡頭,那路遙這番話,恰好印證了故事的結局。路遙生前摯友海波路遙還忠告海波,青海是個好地方,那裡掛名作家少,會比回到陝西更有發展。但海波由於對故土的眷戀,最終沒有聽路遙這個建議。
  • 作家路遙的小說為什麼可以吸引我們?他給了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啟示
    路遙我們最熟悉的作品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我個人喜歡讀路遙的作品,但讀他的作品,在心理上還是會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感覺,為什麼要這樣?在這這城鄉交叉、貧富交叉、底層與上層人物交叉、道德與庸俗交叉、穩重與叛逆的交叉中,就是在這樣明顯的色彩差異的交集間,顯現出了路遙作品的藝術魅力,讓我們體會到這種藝術吸引力,大家應該經常會看到故事中,連飯都吃不飽的孫少平還會去關心世界大事,高加林在村子裡還喜歡了解中東石油經濟格局,這是一種很大的色彩反差對比,它不像先鋒作家他們注重新文學理論的實踐和模仿
  • 在自駕遊的路上,參觀「路遙紀念館」
    忽見路邊,有一組建築物,門口仿佛有「路遙」的字樣。再一想,清澗縣,是著名作家路遙的故鄉啊!原來雖知,這次卻被忽略;看到了,方想起。路遙,陝西清澗人。路遙塑像。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
  • 窮困潦倒了一生,《平凡的世界》原作者路遙之謎:田曉霞之死
    儘管那時,我瘋狂地快速瀏覽,並未細究其中的細節及表述,極度沉浸在故事情節的張力之中,但路遙就是憑藉這種簡單的文學技巧,以沉重的主題以及厚重的歷史徵服了我。也許是一個夏日明媚的下午,當看到田曉霞之死時,一個少年忍不住偷偷抹眼淚。多年後,小說的諸多情節他都早已忘記,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那決堤一般的淚水。
  • 路遙先生《早晨從中午開始》勵志,但青少年不要模仿他的生活方式
    如果能拿出路遙先生寫《平凡的世界》的精神和意志來面對高考,我想是會有個好結果的。也可以說,如果拿出這種激情這種態度這種周全的方式方法,用路遙先生的話說,是用熱戀的激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去做任何事情,都是能成功的。
  • 路遙為何安排孫少安跟文盲賀秀蓮結婚?因為對高知妻子的無奈
    看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定會被故事之中的愛情所感動,他作品之中的愛情模式大多是富家姑娘和貧困小子的理想模式,在他心目之中,青年人應該衝破所謂"門當戶對",這樣轟轟烈烈的愛情在現實之中大多難以實現,所以即便是在路遙充滿溫情的筆下,這些青年男女的感情大多不是完美的,也很難有皆大歡喜的結局。
  • 路遙未完成的3部小說:生命樹、崩潰、十年,曉雷:劍指諾貝爾!
    路遙有很多理想抱負路遙的創作分成明顯的2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70年代,路遙文學的發軔期,也可以說是"練筆期"。這時候,初出茅廬的路遙開始跟隨曹谷溪等人寫詩,也開始寫小說。但那時候他的小說還帶著明顯的稚嫩氣息。
  • 眾生皆苦的《平凡的世界》,被路遙偏愛的蘭香,我們為何不妒嫉?
    品行好,能力強孫蘭香雖然出身於經濟貧困的家庭,但是她不卑不亢,四五歲就提個小籃去地裡拔豬草,拾柴禾,甚至直到蘭香上大學回家,冬天全村在家過年她滿村撿牛糞燒火。孫蘭香不僅品行好不忘本,不覺得貧困是丟面子,而且她還有新知識分子的學識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