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就變成一個星星。」
「幹嘛變成星星呀?」
「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兒……」
——《奶奶的星星》
第一次了解到史鐵生《奶奶的星星》是在朗讀者上,徐靜蕾溫暖、樸素、時而哽咽的嗓音催人淚下。
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我獨想奶奶。
奶奶是2002年臘月二十九離開我們的。這天的傳統是看遼視春晚,那一年,本山大叔依舊用段子逗著全國的人,家人卻接到這個噩耗,從此我把對奶奶的思念和春節聯繫起來。
我也是奶奶帶大的。
奶奶一人帶著我和弟弟兩個男孩,常常顧東顧不了西。
為了能騰出手來幹活,奶奶就在做飯的時候用一條繩子一頭綁在我腰上,一頭系在炕琴上。猶記得奶奶背著弟弟在廚房裡忙碌的背影。
後來,一到快做飯的時候,我就會用小手把那條繩子翻出來攤到奶奶面前,「奶,是不是該綁了?」
「孩子懂事了,咱……咱不綁啦~」奶奶抓起繩子扔到火爐裡。
後來,家搬到了順通小區,住上了樓房,印象最深刻的是跟奶奶一起去趕「大西菜行」早市。
在外面喝上一碗又香又嫩的豆腐腦,才5毛錢一碗,噴上蒜汁兒、咬上一口紅棗色炸得香脆油條,那叫一個美。
奶奶雖然沒什麼錢,但總是給我和弟弟買好吃的,烙餡餅、醬驢肉、那家的酸菜血腸……現在都已經絕跡了。
只有奶奶最愛吃的溜肥腸如今還能找到老味道。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在外面打工賺錢了,第一個念頭就是買了奶奶最愛吃的恆信壇肉家的溜肥腸騎自行車給奶奶送過去。
從出鍋到一路狂奔,再快速爬樓,一氣呵成,就是希望奶奶能吃上一口新出鍋熱乎的……
「對,就是這個味兒。」恆信壇肉家總店就在熱鬧路七中對面的胡同口,是一家開了20年以上的瀋陽老字號飯店。
老店凝結了家的情節,沉澱了對奶奶的思念。每隔半年都會去這裡再嘗嘗當年的味道。
都說人對味道的記憶是可以持續時間最久的,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滋味,讓我如此記憶猶新呢?
小店面積不大,卻天天人滿為患,從中午開始只營業到晚上9點。這裡的客人大部分是奔著菜味兒來的「老瀋陽」,喝酒是次要的,叫上幾個遼菜小炒特別下飯。
上牆的菜單都是小店家的特色,紅燒丸子、熗蓮白、自製皮凍、魚香茄條都是超級經典的菜餚。
既然叫恆信壇肉自然「壇肉」是一絕啦,分肥、瘦、大碗、小碗幾種,店裡也有衍生出來的「壇肉燉酸菜」和「壇肉大白菜」和「壇肉燉幹豆腐」,都是味厚湯濃。
在冬天裡,這純正軟糯的壇肉套餐,既經濟實惠、暖人心胃,又給北方勞動人民帶來滿滿的活力和能量,難怪一度風靡。
壇肉是北方根據砂鍋肉等名菜改造後的做法。
與紅燒肉不同,壇肉上色後燉煮的時間更久,傾向於用砂鍋、文火把肥瘦相間的豬肉燉到軟爛、入口即化;沉浸了油脂的湯可以做成其他菜品,一方面壇肉不膩人,另一方面把肉香再度傳遞下去,也就釀成了廣大東北老百姓能享用得起的經典美食。
舀一勺肉汁澆到飯上,配上贈送解膩的高湯和特色小菜,鏡哥哥感覺多少碗大米飯都能吃得下去。
五彩拉皮是瀋陽人最喜愛的涼菜之一,人多的筵席點擊率超高,你一口、我一口爽滑的拉皮在冬天裡給口腔帶來一次次衝擊,東北人火氣大,冬天吃涼菜,這叫「老太太啃麻花」——要得就是這個勁兒。
這道店裡的名菜「燈籠茄子」,別說吃了,很多人連見也沒見過。「這得多大個茄子啊!?」小夥伴們好奇問。茄子改刀,像是連在一起的「茄盒兒」,整隻裹上面糊油炸定型,澆上肉末的鮮香汁,真的是酥脆可口。
現在外賣大興,很多人不輕易吃堂食了,但是這種菜就一定要在店裡吃第一刻從廚房端出來的,否則就失味不少。
雖然店裡主要經營遼菜,但也有幾道改良後的川菜值得一試,麻辣燙、毛血旺、熗蓮白、魚香茄條都很合大眾口味。特別是熗蓮白,甜辣味濃,爽脆可口,推薦必點哦!
這道澆汁偏口魚就是一道最近幾年上的新菜,用得是甜辣口的濃汁。
恆信家的上菜速度一直令我嘆為觀止,即便是在食客最多的中午,也能5、6分鐘後幾道菜陸續登場,絕對不會讓你空空如也的肚子等太久。
經過多年的沿革,恆信家開了好幾個連鎖,店裡的菜餚做了革新也添加了不少新菜式,但最鍾情的幾個菜味道卻沒有變。
可能是春節吃太多油膩的了,今天,我沒點溜肥腸。或許,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現在,一頓溜肥腸再也不能讓我們感覺唇齒留香,但對奶奶最愛的味道,我卻能刻下烙印,回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