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腸、煎灌腸、溜肥腸……北京人最愛的就是這口「腸兒」!

2020-12-18 騰訊網

蒜腸、煎灌腸、溜肥腸……北京人最愛的就是這口「腸兒」!

蒜腸、粉腸,煎灌腸,

滷煮、炒肝兒,溜肥腸,

今兒個,小編想跟您聊聊

北京人愛吃的那些「腸」。

蒜 腸

瓷,您平時都上哪買熟食去?

稻香村,天福號,還是義利?

小編家門口守著一家稻香村,

回家路上總愛先去那報個到~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e41)

一進門,直奔熟食區,

「師傅,麻煩您給我拿根蒜腸」

吃在嘴中微微的蒜味,真是讓人心動

(圖片來自豆瓣:HH)

夏天,北京人愛拿它卷烙餅,

平時,家裡來人,

或是桌子上沒葷腥的時候,

也愛買上一根,切成片,

往盤子裡那麼一擺,

就著菜吃,真香

(圖片來源見水印)

粉 腸

昨兒,剛吃完蒜腸,

今兒咱就該換粉腸了。

過去見老街坊在家做過,

現在想吃,就只能上外邊買去了。

個人感覺義利的粉腸還不錯,

回頭您可以買來嘗嘗~

泥 腸

小編酷愛稻香村的小泥腸,

有豬肉和雞肉的兩種,

我們家一般愛買雞肉的,

拿回家直接吃,

或是切個花刀,

放油鍋裡那麼一炸,

白嘴或是蘸番茄醬吃,都行!

茶 腸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對桌同事還特意跟我說了聲,

別忘了寫茶腸

估計這主兒,挺好這口的。

茶腸,北京人餐桌上的「常客」。

尤其夏天懶得做飯的時候,

買點腸,拿烙餅一卷,齊活兒。

吃芝麻醬麵的時候,旁邊也得擺上一盤。

(圖片來自:稻香村官網)

別看多沒多少肉,

但真能趕走肚兒裡的饞蟲。

這眼瞅著離春節也沒多遠了,

您家過年的時候桌上也準有它吧?

(圖片來自:稻香村官網)

煎 灌 腸

作為吃煎灌腸十級用戶,

每次寫它的時候,都要為它正一次名,

因為它是在餅鐺上煎出來的,

所以應該叫它煎灌腸才對~

雖說如今的灌腸沒有腸,

但老北京都知道傳統的灌腸是有腸的。

油用的也都是豬油,

不過,現在很多商家都改用素油了...

記得小時候,

最愛隆福寺的豐年灌腸。

他家的灌腸是用純白薯澱粉,

生灌腸是白綠色,煎熟之後微微發黑。

蘸在蒜汁兒吃,倍兒香。

豐年灌腸

但現在的豐年灌腸嘛...

我就不多做評價了。

炒 肝

「炒肝裡面怎麼全都是腸,沒有多少肝?

不滿意炒肝中肝比腸少,

這可能是許多慕名到老字號

吃飯的外地遊客最常見到的嘀咕了!

老北京都知道炒肝兒的主料是腸,

喝炒肝,為的也是這口腸子。

您要吃到全是肝,沒兩塊腸的,

要不就是您跟炒肝兒的師傅說多給您來點肝,

要不就是您去錯地方了。

不知道您是不是跟小編一樣,

嗜炒肝兒如命,

只要能喝上心愛的炒肝兒,

哪怕早上要早出門1小時,多坐兩站車,

也非吃不可。

尤其天冷之後,

這一碗炒肝兒下肚兒,

別提多舒坦了,

喝完說吃塊口香糖壓壓嘴裡的蒜味兒吧,

還真有點捨不得~

滷 煮 火 燒

既然提「腸」了,

那就不能把滷煮火燒給落下。

北京人都有個滷煮情懷,

隔三差五的得來一頓。

其實這滷煮火燒就是豬腸、

豬肺在大鍋裡一起燉,

加上斜切的火燒、豆泡一起燉,

火燒透而不粘,肥腸香而不膩。

澆上蒜汁,

一碗又有肉又有主食,就齊活了!

那燉吊子,您愛吃麼?

「這位」和滷煮火燒,

就好像一媽生的兩兒子。

有點「傻傻分不清楚」

燉吊子,以大腸為主,

加豬心、豬肚、豬肺等,

獨不加豬肝。

擱砂鍋裡慢慢燉熟。

九 轉 大 腸

您別看九轉大腸的原料,

用的是不起眼的豬大腸,

但做出來,那可是色香味俱全,

紅潤透亮,肥而不膩,

每塊都是銅錢大小。

北京人下館子愛認老字號,

老北京都知道九轉大腸是惠豐堂招牌菜,

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嘗完也是讚不絕口!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北極熊)

不知道是100多一盤的價格,

還是口味已大不如前,

在點評網上搜索「惠豐堂」,

九轉肥腸已被擠到推薦菜的後幾名。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匿名用戶)

焦 溜 肥 腸

作為一個無「腸」不歡的北京人,

就跟于謙他爸似的,

一天三頓,頓頓都想吃豬大腸。

雖說現在生活水平好了,

但也禁不起天天下館子,

今兒晚上,咱們做道焦溜肥腸怎麼樣?

您有錢非想下館子,我也不攔著您

咱家誰做的焦溜肥腸最好吃?

抽空,讓我嘗嘗唄~

每天甭管飯桌上有幾個菜,

準得有一、兩個下飯的。

酸甜口的焦溜肥腸,好吃又下飯。

最後剩下的那點湯,

還要倒碗裡,拌米飯吃呢~

寫到這兒,

小編有點餓了,

我先去踅摸點「腸」吃了,

您要是有吃「大腸刺身」的渠道麼?

勞駕留言裡給一個

來源:老北京城

相關焦點

  • 尖椒溜肥腸的做法 尖椒溜肥腸的做法大全竅門
    尖椒溜肥腸的做法做豬大腸時,首先是要去除異味,其次是要注意烹調的方法。1、用水衝洗腸頭,借著水的衝勁,很容易就把腸子反過來。2、用白醋、麵粉和水,調成的麵糊洗肥腸,既可以去腥味又可以清洗乾淨。3、反覆用清水衝洗,浸泡,去腥味。
  • 【老北京小吃】炸灌腸的歷史和老北京灌腸店 【組圖】
    炸鹿尾是當時很名貴的菜餚,後有人用豬肉仿製,慢慢地這道菜索性就不用真鹿尾做了,這仿製的反倒成了炸鹿尾的正宗,至今北京砂鍋居仍有這道菜。民間又在豬肉裡加入澱粉灌在豬腸裡,炸著吃,後來連豬肉都撤了,就只剩澱粉了,用紅曲調成肉色,切片炸,蘸著蒜汁吃,這就是今天的灌腸了。
  • 黑我北京小吃者雖遠必誅
    豆汁講究喝的是個「酸、辣、燙」,在這方面,梁實秋總結得最到位:「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餿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一碗豆汁下去,五臟六腑都舒暢了。喝豆汁兒的伴侶也講究。
  • 家常溜肥腸,下飯又下酒的家常菜
    家常溜肥腸By 等的心跳溜肥腸,是倍受大家喜愛的一道浙江菜,菜品顏色金黃、外焦裡嫩、鹹甜味香,是道既下飯又下酒的家常菜。原料:肥腸、尖椒、胡蘿蔔、圓蔥、蔥、姜、蒜、樹椒、鹽、白糖、米醋、香油、白胡椒粉、黃豆醬油、料酒、玉米澱粉。做法步驟:第1步、準備食材,我用的是超市賣的半加工肥腸。
  • 老北京文化:京味兒小吃以及炸醬麵
    這首雜詠裡說的硬面餑餑就是夜裡才出來叫賣這夜半小吃還有餛飩、悶爐燒餅、羊頭肉、肉餅等。一聲:「餛飩—開鍋」或「燙手熱嘞哎肉餅…」打破了夜的沉寂,喚出了剛聽完大戲或打了一晚上麻將想吃點夜宵兒的大、小宅門兒裡的有錢人。灌腸是一種最常見的小吃,現在的一些副食商場裡也有生灌腸出售。然而現在賣的灌腸是用澱粉、食用色素等加水和好,用手拍成坨狀,可是那腸兒在哪兒呢?顧名思義,灌腸得有腸兒,是用豬腸子做的。
  • 喝豆汁兒算啥,有個地方的人睡醒了就吃肥腸!
    南方人羨慕嗎?別說北京的早餐選擇少,追求的就是「少而精」,咱講究著呢。只是,地道的北京早點,如今不太常在市面上見到了。炒肝兒要稠厚適中,肝、腸比例合適,正當熟透,些許生蒜味道裡又帶著熟蒜香氣。郭德綱不就有一個語錄:看這人是不是北京人,咣嘰踹躺在那兒,捏著鼻子灌碗豆汁兒,站起來罵街,甭問,外地的,站起來一抹嘴,有焦圈兒嗎,北京的……
  • 溜肥腸怎麼做才好吃,家常溜肥腸,簡單實用,分享給大家
    溜肥腸是用豬大腸製作的一道家常菜,屬於浙江菜,豬大腸有潤燥、補虛、止渴止血之功效。今天我們就一起做一道家常版的溜肥腸,首先我們準備煮熟的豬大腸,酸的話用調料煮一下就好了,還有青紅椒,蔥,姜,蒜瓣,胡蘿蔔這些配料。
  • 【美食】炸灌腸,是葷的還是素的?
    北京人有一種境界,能把素食吃出葷腥味兒來。炸灌腸是北京獨有的小吃,外地人光聽這葷腥味兒十足的名兒,可能都以為是葷的。其實,如今市面上常見的灌腸,跟「腸子」沒太大關係。灌腸主要是用澱粉在蒸籠上蒸成一坨,等晾涼了以後,用刀「旋」成不規則的片兒。然後扔到大鐵鍋裡一炸,炸得外焦裡嫩,再澆上蒜汁兒吃。
  • 《武林外傳》中的溜肥腸和四川幹煸肥腸有什麼區別?
    哎呀億歐意,你要是餓滴慌,十娘為你溜肥腸……」還記得白展堂聽完之後七竅流血趴桌子上的高校場景,哈哈哈……真是既搞笑又下飯。肥腸喜歡它的人口舌生津,欲罷不能。不喜歡它的人覺得髒兮兮又油膩。作為豬大腸,其本身彈性有嚼勁,腸衣帶著脂肪,糯糯的。飲食能人四川人喜歡將肥腸弄熟後煎炸烹炒。
  • 北京這21碗爆肚、滷煮、炒肝,最地道!
    說的是老北京人除了吃秋貼秋膘要吃大魚大肉嘗秋鮮兒外,還特別喜愛吃爆肚。「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已經有了,而最盛行於清末民國時期,舊京時街市中的飯館小吃店及設攤出售爆肚的很多,如在天橋有爆肚石,東安市場有爆肚王,東西有爆肚滿,什剎海有爆肚張,僅東安市場裡就曾有六七家呢!
  • 尖椒溜肥腸這樣做,滑嫩脆口,口齒留香,很下飯哦!
    肥腸是一種味道獨特的食物,嗜吃它的人愛到不行,提起便眉飛色舞垂涎欲滴口齒生津,厭惡它的人提起來不自主皺眉縮鼻,一臉嫌棄。肥腸肉感強,緊實,滑而脆,肥厚,咬下去仿佛會迸出非常醇厚的肉汁感,在舌尖口腔彈跳開來。
  • 溜肥腸不要直接下鍋,多加一步,肥腸香氣撲鼻,吃一口忘不掉
    在飯店裡面很多人都超級喜歡一道叫做溜肥腸的美味,尤其是這道美食特殊的香味配合上辣椒的辣味,那味道、那口感簡直是絕妙。雖然在飯店大家都很喜歡吃溜肥腸這道美味,但是很多人卻不是特別喜歡做這道美食,其中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才能將這道溜肥腸做好。
  • 郭記炸灌腸,老攤兒換新址 ,滋味沒變!北京人排隊去吃!
    說起北京小吃,什麼炒肝、豆汁、滷煮、麵茶的,似乎都有那麼點黑暗料理的意思,別說外阜朋友了,就是很多北京土著都吃不慣。相比較而言,炸灌腸儘管賣相一般,還算是接受度、認可度都尚可的一種吃食,就小北而言,感覺還行,一次也就是三盤起步吧,當然,必須是好吃的炸灌腸才行,就比如天橋郭記炸灌腸。
  • 北京人一聽這滋滋聲兒,就知道這一口絕了!
    北京人一聽這滋滋聲兒,就知道這一口絕了! 這天一冷,北京人就好吃口烤肉。 所以,叫它煎灌腸最為貼切。
  • 舌尖上的北京,這幾家滷煮老店,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都去過!
    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滷煮火燒的。滷煮,為什麼愛吃,可能就喜歡這個味兒,越吃越愛,不吃饞得的慌小野初到北京的時候,就慕名而來,要了一碗滷煮,開始看到面前黑乎乎的一碗,我其實是拒絕的!這也太重口了吧!
  • 飯店大廚這樣做溜肥腸一點腥味都沒有,色澤金黃鮮香味美外脆裡嫩
    溜肥腸這道菜以肥腸為主料,青紅椒、木耳為配料,其特點是色澤金黃、鮮香味美、外脆裡嫩。首先盆中加入適量生粉作用為去除油脂,加入適量白醋去除腥味增加脆度口感,加入適量的小蘇打去除油脂也會增加口感和脆度。清洗肥腸的時候切記不要加鹽,因為會脫水。
  • 「腸」盛不衰的湘菜新秀——石門肥腸
    脆韌爽口、香氣撲鼻的石門肥腸 如今紅紅火火 起初卻無人問津 石門縣土家族人覃正村,據稱就是這道佳餚的創始人。用覃老爹的話來說,就是肥腸被大家「懶條精光」,也就是石門方言「吃得精光」的意思,宴席也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的肯定。於是,石門肥腸一炮而紅。
  • 有一種味道,叫奶奶愛吃的溜肥腸……
    只有奶奶最愛吃的溜肥腸如今還能找到老味道。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在外面打工賺錢了,第一個念頭就是買了奶奶最愛吃的恆信壇肉家的溜肥腸騎自行車給奶奶送過去。五彩拉皮是瀋陽人最喜愛的涼菜之一,人多的筵席點擊率超高,你一口、我一口爽滑的拉皮在冬天裡給口腔帶來一次次衝擊,東北人火氣大,冬天吃涼菜,這叫「老太太啃麻花」——要得就是這個勁兒。
  • 軟爛可口又特別香的家常菜:溜肥腸
    軟爛可口又特別香的家常菜:溜肥腸說到肥腸大家都比較喜歡,之前小編也為大家分享了許多關於肥腸的做法,今天小編又再和大家分享一道溜肥腸,這道美食看名字就就知道炒的時間特別短,而肥腸的美味就在於要口感軟爛入味,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這道菜的做法吧。
  • 中國到底哪裡的「腸」最好吃
    伊犁馬最為肥美的時候,殺馬儲肉,這是哈薩克人儲備過冬的傳統手段。雖然直接風乾的馬肉味道已經非常驚豔,但和馬腸比起來,就甘拜下風了。馬腸是以馬肋排為主料,輔以其他部位的碎肉灌入腸中,在日曬風乾中,在木火燻制中,醞釀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