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1960年,湖南省文管會和湖南省博物館,在長沙市近郊的楊家灣、金盆嶺和左家塘等地,發掘了27座西晉墓。出土文物除青瓷羊圈、倉、車、多子桶、盤口壺、網格紋四系罐和碟外,還有100餘件青釉俑,其中立俑73個、坐俑23個、騎俑20個。是迄今所知,出土西晉青釉俑最集中、最多的一次。這些俑均系手制,先將頭身、四肢分別塑成,再將其粘合成一體。通體施青綠色釉,釉面開冰片紋,釉層多有脫落。青釉對坐俑,出土於金盆嶺九號墓中,是眾多青釉俑中製作最精,形象最為特殊的一個。
西晉青釉對坐俑
青釉對坐俑,高16.5釐米,寬15.5釐米。兩吏相對跪坐,頭帶進賢冠,冠帶飄於耳後,身穿寬領長衣,一吏手執簡牘,執筆書寫;另一吏手託案,上放簡冊。二吏間置長方形案,案一側擺放長方硯一方,四叉ロ筆架一個,上放兩管毛筆。在長方案的另一側,放一長方形箱子,箱側有提手。二吏身前傾,頭部靠近相視,似在低語、晤談、切磋,氣氛寧靜和諧,形態生動傳神。仿佛是一對活生生的晉代文吏正在書記,而不是瓷塑。工匠以簡練、明快的手法,塑造了真實、感人的文吏形象,凝聚著西晉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和高度智慧。
金盆嶺九號墓出有「永寧二年五月十日作」篆體銘文磚,時當公元302年。據此可知:九號基出土的青釉對坐俑等一批青瓷的製作年代不晚於水寧二年,是西晉早期的作品。除此俑外,同墓出土的青釉俑還有:頭帶風帽、著長衣、露雙足的雙手捧物俑,手持環首刀、盾的武士俑,高冠手持「便面」俑,高冠長袍吹奏騎俑和手持簡冊騎吏俑等,約計25件。都塑造得簡潔,神態生動,古拙質樸。這些青釉俑,是當時貴族官僚或世家大族,擁有眾多屬吏和部曲的真實寫照。
陶瓷雕塑藝術起源很早,古代遺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如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形口陶瓶」、遼寧喀左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裸體女塑像」、北京平谷上宅遺址出土的「陶塑豬頭」等。這些雕塑展示了新石器時代開創期陶塑的特點,表達了原始先民的審美意識。致於制瓷業雖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但瓷塑藝術卻退至因西晉時,在長江下遊的越窯才發展起來。像吳永安三年(260)的塑粘穀倉、吳鳳凰二年(273)的蛙形水盂、西晉熊尊、騎獸器以及各種鋪首、獸足、獸鈕等。運用模、塑、雕等技法,分制、套粘成型,塑品的造型簡單,然而卻充滿活力,使觀眾覺得親切。以簡練、明快又帶幾分古拙的塑造技法,表現更為現實的人的世界,可謂有情、有趣、有味,每一件雕塑都可以稱得起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給人以高品位的藝術欣賞和享受。
青釉對坐俑現藏湖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