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文化藝術——西晉青釉對坐俑

2020-12-12 騰訊網

  1955-1960年,湖南省文管會和湖南省博物館,在長沙市近郊的楊家灣、金盆嶺和左家塘等地,發掘了27座西晉墓。出土文物除青瓷羊圈、倉、車、多子桶、盤口壺、網格紋四系罐和碟外,還有100餘件青釉俑,其中立俑73個、坐俑23個、騎俑20個。是迄今所知,出土西晉青釉俑最集中、最多的一次。這些俑均系手制,先將頭身、四肢分別塑成,再將其粘合成一體。通體施青綠色釉,釉面開冰片紋,釉層多有脫落。青釉對坐俑,出土於金盆嶺九號墓中,是眾多青釉俑中製作最精,形象最為特殊的一個。

  西晉青釉對坐俑

  青釉對坐俑,高16.5釐米,寬15.5釐米。兩吏相對跪坐,頭帶進賢冠,冠帶飄於耳後,身穿寬領長衣,一吏手執簡牘,執筆書寫;另一吏手託案,上放簡冊。二吏間置長方形案,案一側擺放長方硯一方,四叉ロ筆架一個,上放兩管毛筆。在長方案的另一側,放一長方形箱子,箱側有提手。二吏身前傾,頭部靠近相視,似在低語、晤談、切磋,氣氛寧靜和諧,形態生動傳神。仿佛是一對活生生的晉代文吏正在書記,而不是瓷塑。工匠以簡練、明快的手法,塑造了真實、感人的文吏形象,凝聚著西晉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和高度智慧。

  金盆嶺九號墓出有「永寧二年五月十日作」篆體銘文磚,時當公元302年。據此可知:九號基出土的青釉對坐俑等一批青瓷的製作年代不晚於水寧二年,是西晉早期的作品。除此俑外,同墓出土的青釉俑還有:頭帶風帽、著長衣、露雙足的雙手捧物俑,手持環首刀、盾的武士俑,高冠手持「便面」俑,高冠長袍吹奏騎俑和手持簡冊騎吏俑等,約計25件。都塑造得簡潔,神態生動,古拙質樸。這些青釉俑,是當時貴族官僚或世家大族,擁有眾多屬吏和部曲的真實寫照。

  陶瓷雕塑藝術起源很早,古代遺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如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形口陶瓶」、遼寧喀左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裸體女塑像」、北京平谷上宅遺址出土的「陶塑豬頭」等。這些雕塑展示了新石器時代開創期陶塑的特點,表達了原始先民的審美意識。致於制瓷業雖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但瓷塑藝術卻退至因西晉時,在長江下遊的越窯才發展起來。像吳永安三年(260)的塑粘穀倉、吳鳳凰二年(273)的蛙形水盂、西晉熊尊、騎獸器以及各種鋪首、獸足、獸鈕等。運用模、塑、雕等技法,分制、套粘成型,塑品的造型簡單,然而卻充滿活力,使觀眾覺得親切。以簡練、明快又帶幾分古拙的塑造技法,表現更為現實的人的世界,可謂有情、有趣、有味,每一件雕塑都可以稱得起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給人以高品位的藝術欣賞和享受。

  青釉對坐俑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奪得千峰翠色來」——三峽博物館藏早期青釉瓷器賞析
    圖7 西漢原始青瓷瓿戰國中後期隨著越國的衰落,以及楚、秦文化的強勢入侵,原始瓷器的生產規模逐漸縮小。有學者對比戰國至秦漢江東一帶墓葬內的陶瓷器組合,發現了明顯的楚文化東進的跡象。圖9 東漢青釉四系瓷罐東漢晚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制瓷技術也持續提高,瓷土淘洗更加精細,窯爐的改進使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達到現代瓷器標準的成熟瓷器在此時終於出現。
  • 宋人追求極致釉色之美的瓷器-南宋粉青釉
    粉青釉色首創於南宋龍泉窯,粉青釉創燒之初就風行一時,風靡了1000多年,成為龍泉青釉瓷器的代表而經久不衰。創燒出粉青、梅子青兩種釉色,代表著我國青釉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粉青釉工藝粉青釉以鐵為呈色劑並含有少量的錳、鈦,在生胎上掛石灰鹼釉經過1180℃—1230℃的高溫還原焰燒造而成。
  • 美瓷鑑賞—大清雍正年制包金龍紋粉青釉瓷器
    粉青釉;瓷器釉色名。略帶乳濁性的一種青釉。龍泉窯首創,宋官窯和以後的景德鎮窯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最佳色調之一。屬石灰鹼釉的一種,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和鈦。
  • 湖北省博物館這一瓷器十分罕見,堪稱唯一,吸引無數遊客駐足觀賞
    湖北省博物館的《土與火的藝術》之展廳,有這麼一個櫥窗隔斷設計,讓我一見傾心,前後去了三次,仍覺得精妙。《土與火的藝術》 展覽分為兩個專題,第一專題以出土瓷器為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的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為重點,展示元代以後瓷器的發展面貌。四大鎮館之一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就在這一展廳。
  • 南平市博物館,珍藏的元代至明代瓷器!件件珍貴,不可多得!
    青釉瓷器飾以褐色斑彩,是一種釉下裝飾,最早出現於西晉後期越窯,東晉盛行,元代龍泉窯亦很普遍。此瓶造型仿青銅器,是龍泉窯的典型器。龍泉青瓷褐彩雙耳環瓶(不同角度),元代。南平市博物館藏。高26.5釐米、腹徑14.9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8.8釐米。
  • 世界各博物館:館藏龍泉窯瓷器集賞
    實際上,龍泉窯的瓷器也一直受到宮廷的關注,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都有為數不少的龍泉窯瓷器收藏,可以說,在龍泉窯的收藏方面,兩岸故宮的藏品相映生輝。 當西方人第一次見到來自中國的精美瓷器時,驚訝於東方的器物竟能燒得如此精美。由於他們對中國瓷器的熱愛,瓷器自然也就成了中國對歐洲貿易中的大宗商品。
  • 唐代長沙窯瓷器,高古瓷器中難得一見的彩色瓷器
    瓷器上的彩繪,是對既有的突破與創造,是對藝術與技藝的遊刃有餘,也留住了生活中最真實的美好,而這種美好的記錄方式則被個人一直傳承著。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長沙窯遺址到唐朝,唐抄的科學技術進步,文化藝術繁盛,技術與文化消費的需求促生了(人們不再滿足於類似於著釉陶器這種材質的器皿,轉而要求有更高質量的器皿)這個時期的制瓷技術有了跨越式的進步
  • 單色釉,瓷器中的大家閨秀
    單色釉可以說是瓷器中的:大家閨秀。本文老張就帶您走進了解單色釉,起源發展與幾次高潮的演變。另一個角度講一個從白到黑的那麼一個演變過程。 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是對自然美的最佳體現。是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的最佳組合。單色釉的美,美得純真,美得清澈,美得亮麗,美得沁人肺腑。單色釉是中華瓷藝最高藝術成就的表現。
  • 木木藝術博物館迎成立後首次特展
    9月26日,木木藝術博物館將迎來成立後的首次特展,將以館藏古代陶瓷為基礎,推出「神遊:門閥、和尚、方士與獅子——3至9世紀中國陶瓷藝術特展」, 為觀眾呈現一場古代陶瓷藝術盛宴。在展覽中,隋代白釉梅瓶、南北朝褐釉畫彩蹲獸、西晉青釉神獸形尊以及唐代三彩器等紛紛亮相,其中有寫意自然的白瓷,蓮花造型的佛陀,也有人面鳥身異獸,以及絲路文明背景下的域外形象人俑。展覽的四個章節分別以「門閥」「和尚」「方士」「獅子」為名,勾勒出3世紀至9世紀中國社會的自然面貌、環境變遷及大眾心境。
  • 景德鎮宏鎮窯孫新華數十年深耕瓷器製作,傳承中華瓷器文化
    宏鎮窯是由孫新華先生於1979年創立,孫新華從藝於父親孫水生,並一直在景德鎮十大瓷廠的藝術瓷廠工作,於2000成立宏鎮瓷坊至今。孫新華先生在父親的薰陶和藝術瓷廠師傅的引領下,以及自己對瓷器的痴迷與專注,使得他對官窯琺瑯彩製造造詣頗深。他專注仿古藝術品以及現代琺瑯彩工藝品瓷,從瓷器的成型到釉水的配製多為自己的盡心製作!
  • 元代龍泉窯瓷器的價格變化
    事實證明,元代龍泉窯瓷器的鑑定與考古學鑑定有著天壤之別。考古鑑定的理論、方法、思路和視野與風馬牛穎相同。如今,所謂的元代龍泉窯瓷器鑑定專家,只相信他們的眼睛和理論,如果我們不把握元代龍泉窯瓷器的本質特徵,我們就敢機械地複製,跳到歷史屠夫的結論上來還有藝術上的魯莽!
  • 為什麼說宋代瓷器是難以超越的經典?66圖欣賞世界各地的宋瓷
    中國瓷器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的寶藏。而在陶瓷的歷史長河中,宋瓷成為瓷器史上難以超越的經典。  宋代瓷器造型挺拔秀美,造就了單色釉的巔峰,演繹了宋人的極簡美學。早在幾百年前,中國瓷器已經走向世界。如今,宋瓷在海外多家知名博物館中均有列藏。
  • 單色釉:瓷器中的「大家閨秀」
    明永樂龍泉青釉葵口折沿 荔枝花卉紋大盤 原標題:單色釉:瓷器中的「大家閨秀」 日前,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開展的「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就遴選了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館藏明代御窯遺址考古遺物以及海外重要私人舊藏共110餘件(組),旨在將單色釉瓷器置於中國古代陶瓷生產大體系和中國傳統文化、禮法系統內,審識單色釉瓷器藝術成就之外的深層價值。
  • 高古瓷為何敗給了明清瓷器
    當然,也有民間俗稱的元代以前生產的瓷器為高古瓷的說法,後一種說法,還得到不少藏家的支持和認可,即「高古瓷」應該是一個與明清瓷器相對應的品類,在時間上,是比明清瓷器要早的瓷器。比如在市場上露面的兩漢的灰陶、彩繪陶、青釉、褐釉瓷,晉代的青釉瓷、隋唐的長沙窯、魯山窯、邢窯、越窯等名窯瓷器,以及宋代的五大名窯、景德鎮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產的精品瓷器。
  • 廣東瓷器在北宋達至鼎盛 陶塑更開啟了「石灣公仔」藝術源頭
    原標題:廣東瓷器在北宋達至鼎盛 陶塑更開啟了「石灣公仔」藝術源頭 嶺南宋瓷釉色豐富,並且突破日用器的範疇,開始生產滿足審美要求的陶瓷產品,比如佛像、麻姑塑像、西洋人頭像、西洋狗等等,石灣窯的獸頭類陶塑,更是開啟了後來名揚天下的「石灣公仔」藝術的源頭。
  • 印尼沉船上「黑石號」青釉大罐來自新會官衝窯
    專家後來確定了沉船的年代為9世紀上半葉,並從中找到5萬件湖南長沙窯瓷器。沉船裡還出水發現了300多件青釉大罐,其中部分帶有唐代「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826年)銘文。這些青釉大罐體型比較大,許多長沙窯瓷器儲藏在青釉大罐裡。  這些青釉大罐到底來自哪裡?經過考古學家的求證,這些大罐竟然來自新會官衝窯。新會官衝窯出產的青釉大罐到底是怎樣走上海上絲綢之路的呢?
  • 耀州窯瓷器的發展進程及實物呈現
    其精美優良產品的出現,是宋代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的產物,也是宋代工藝技術水平和社會審美意識的一種體現。      耀州窯博物館是集遺址和陳列為一體的古陶瓷博物館,館內全面展示了耀州窯從唐至今長達1300多年的連續燒瓷歷史及其成就。
  • |青釉|玉壺春瓶|高足杯...
    硯滴又叫水滴、水注,瓷質硯滴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它體形小巧,質地多樣,銅、瓷、玉、石皆有。造型也別具一格,或方或圓,還有龜、蟾、蛙、魚、鴨、桃、船等造型。北宋耀州窯青釉花口蓮藻紋盤現藏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攝影:動脈影)
  • 明代,龍泉窯瓷器的發展——「天下龍泉」展覽擷英
    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暗劃竹桃紋帶蓋梅瓶 高四四·四釐米口徑六·一釐米 底徑一一·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浙江省龍泉市大窯村楓洞巖窯址出土造型完全相同的青釉瓷器,為這件梅瓶的產地提供了參考
  • 190件唐代長沙窯瓷器展出 其中還有《國家寶藏》「同款」
    《國家寶藏》「同款」詩文壺亮相《國家寶藏》裡介紹的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壺身上繪製著詩文,和瓷器相映成趣,珠聯璧合。這次來南京展出的長沙窯瓷器中,有不少都是這類詩文壺。每一首長沙窯瓷銘詩都意趣盎然,值得反覆品味。「買人心惆悵,賣人心不安。題詩安瓶上,將與買人看。」這首反映商業活動的詩,生動刻畫出買賣雙方值得玩味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