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淺水原之戰中的錦囊妙計,平定隴西

2020-12-25 歷史你好啊

在淺水原之戰中,太宗乘白蹄烏在黃土高原上身先士卒有一晝夜奔馳200餘裡的戰績,太宗給白蹄烏的贊詩為:「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武德元年七月,薛舉入侵涇州,太宗率軍討之,因為太宗生病,得了痢疾,無法親自指揮,劉文靜和殷開山指揮不利,唐軍被西秦騎兵擊潰,不勝而回,不久,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繼位,繼續攻唐,為消除西北隱患,高祖再次任命太宗為元帥討伐薛仁杲,兩軍在高墌城對峙,薛仁杲派大將宗羅候率十萬大軍迎戰,雙方相持六十多天,敵軍多次前來挑戰,而唐將們也主動請戰,太宗認為敵軍氣勢正猛,不宜進攻,唐軍應堅壁不出、按兵不動,以挫敗敵軍之銳勢,待敵軍銳氣喪失衰退之時再一舉攻之,不久敵軍糧盡,敵將牟君才、梁胡郞前來投降,太宗對諸將軍說:「敵軍銳氣已喪失衰退了,我軍當攻取他們。」

於是太宗選擇淺水原有利地形,派行軍總管梁實紮營於原上,誘惑敵軍出戰。宗羅候大喜,盡率精銳部隊猛攻梁實部。梁實據險扼守數日,薛軍屢攻不下,士卒疲憊。太宗又令右武侯大將軍龐玉率軍在淺水原南部列陣,宗羅候掉頭來攻,在龐玉險些敗時,太宗出其不意,親率大軍從淺水原北突擊宗羅候之後,宗羅候被迫率部還戰,唐軍前後夾擊,斬首數千人,投澗谷死者不計其數,宗羅候率殘部逃往高墌城。太宗乘白蹄烏親率20多個騎兵乘勝追擊,並命令步兵緊隨其後,一晝夜奔馳兩百餘裡,迅速進至高墌城下,扼守涇水南岸,使潰敗的宗羅候軍不得入城,薛仁杲倉促列陣於城下,其驍將渾乾等臨陣降唐。

薛仁杲恐懼,退入城中拒守,傍晚,唐大軍相繼趕到,四面合圍,夜半,守城士兵紛紛出降,薛仁杲見大勢已去,次日早晨出城投降,太宗俘獲薛仁杲精兵一萬餘人,男女五萬口,諸將軍祝賀太宗得勝時,問太宗:「剛開始大王野戰攻破敵軍,敵軍還保有堅固城池,而大王沒有攻戰之器具,用輕騎兵轉戰追逐,不等待步兵,直接迫於敵人城下,我們都懷疑不能戰勝,大王竟然攻下了,這是什麼緣故?」太宗說:「這是用權宜之計逼迫他,使他們的計謀沒有機會發出,因為這個原因戰勝,羅日侯依靠往年取勝,加之長期養足了銳氣,見我軍不出,心中對我輕視,現在敵軍見我出戰,十分高興,全部軍隊前來作戰,雖然我已擊破他,但擒捉殺掉的還少,假若不急速追逐,敵軍回軍投入高墌城,薛仁杲收攏安撫,那就不可能戰勝了,再說敵軍兵眾都是隴西人,戰敗逃散,來不及回顧,敗逃到隴外,則高墌城自然空虛,我軍隨後壓下,所以恐懼而投降,這些可謂是已定的計劃,諸位將軍難道都想不到嗎?」諸將軍回道:「這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得到的。」

太宗在淺水原以後發制人的戰略戰術大敗薛仁杲,隴西平定。

相關焦點

  • 擊敗唐太宗李世民,令他念念不忘寫入詩中的敵手:淺水原之戰中的薛舉
    一日,唐太宗李世民帶著群臣離宮出遊,來到了京城長安西北的一處名為淺水原的山間平地中。這裡的空氣中似乎瀰漫著淡淡的腥味,時不時還能看到昔日戰後留下的軍灶痕跡。但是,在他所流傳下來的80多首詩中,這首《經破薛舉戰地》是他少有的再臨舊時戰場、緬懷自己昔日之戰的作品。這位一代雄主,為何會對薛舉此人,以及此地、此戰如此印象深刻呢?
  • 中國史:李世民淺水原之戰先遭遇慘敗,之後重整旗鼓大獲全勝
    於是,劉文靜、殷開山二人在高墌西南的淺水原列陣迎敵,並自恃兵強馬壯不加防備。當李世民得知劉、殷二人出戰迎敵之時,派人阻止為時已晚,雙方的戰鬥已經展開。結果薛舉率領騎兵趁機繞到唐軍背後突襲,猝不及防的唐軍全面潰敗,死傷者十有五六,損失慘重。李世民帳下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等大將也被薛舉俘虜,高墌城被薛舉父子佔領,李世民只得率領殘兵敗將退回長安。劉文靜、殷開山也因輕敵出兵被罷官。
  • 大唐開國第一戰:李世民淺水原3打西楚霸王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唐朝統一戰爭的第一戰,淺水原之戰! 這次戰役的雙方是秦王李世民VS薛舉父子! 李世民這次吸取上次教訓,大軍駐守於淺水原,一定要等到薛軍彈盡糧絕!薛仁杲派遣大將宗羅睺多次挑戰,李世民堅守不出。
  • 唐太宗李世民篇
    唐太宗李世民篇 一、生平簡述 李世民(598—649年),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 李世民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設立文學館,籠絡四方人才。
  • 淺水原之戰:李世民慘遭失敗,唐軍損失過半,原因何在?
    618年,李世民親率劉弘基、柴紹、丘行恭、李安遠、慕容羅睺、張長遜等8位行軍大總管出徵,麾下精銳近十萬,陣容十分豪華。誰知,涇州淺水原之戰,李世民軍團慘遭敗績,兵馬損失過半,狼狽逃回長安。《資治通鑑》載:「唐八總管之兵皆敗,士卒死十之五六,將軍慕容羅睺、李安遠等均戰死。」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參與群雄逐鹿。
  • 淺水原之戰:秦王李世民,險些被自己的豬隊友給害死
    武德元年六月,薛舉率領大軍進攻涇州,唐高祖李淵任命秦王李世民為統軍元帥,前去迎擊來犯之敵。 然而,當兩軍在高墌城一帶相遇之後,李世民卻並沒有擺開架勢於薛舉一決高下。 因為在李世民看來,薛舉遠道而來,深入到自己的地盤,不僅士兵長途行軍疲憊,就連糧草也應該有限。只要自己堅守不出,過上一個月,對方就會不戰自退,倒是再戰,自己必定大獲全勝。
  • 隋煬帝與唐太宗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為何歷史評價卻天差地別
    唐太宗李世民的繼位雖算不上名正言順,但其在奪取皇權後卻特別喜歡將楊廣的失敗經驗作為反省自身的「負面教材」,將「以史為鑑」轉化為了自己實施皇權統治的指導思想,打了個完美的「時間差」。此外,自古成王敗寇,《隋書》是唐太宗的信臣魏徵負責編寫的,掌握了話語權的當權者,通過醜化前朝君主的昏庸腐敗來強調自身統治的正統性,幾乎是歷史之慣用伎倆。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霍邑之戰前,李淵軍中的進退之爭,是李淵成就帝業的關鍵一步。幸有李世民見識卓越及李淵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決策,才使其避免了剛起兵便迅速瓦解的嚴重後果。霍邑之戰是李淵起兵後的關鍵一戰,勝則可以長驅入關,襲取長安,號令天下,成就帝業;敗則退回太原,坐以待斃。
  • 陝西西北,淺水原之戰所在地,三秦屏障長武縣
    唐武德元年(618)六月至十一月之間,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對陣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初戰敗績的情況下,採用後發制人、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等策略反敗為勝,除去關中之西的一大威脅勢力;後來李世民為紀念犧牲將士,在此修建了古今聞名的昭仁寺。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5年,李世民將他夫人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都叫他們為他的兒子李承乾做侍讀。武德7年,李承乾被封為中山王。就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以後,就把陸德明和孔穎達這二位儒學大師全都聘任為他們王府的18學士,讓這些老師全心教導他兒子李承乾經典的儒學,所以在李世民登基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寫到李承乾從小聰慧,小時候就精讀《詩》、《禮》」等書,這不只是單純的誇讚。在李承乾年紀只有8歲就被冊立為太子。
  • 經典文言文賞析|唐太宗吞蝗
    太宗入苑②視禾,見蝗蟲,掇③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④。爾其⑤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⑥諫⑦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⑧移災朕躬⑨,何疾之避?」遂⑩吞之。注釋貞觀二年:即公元628年。貞觀,唐太宗的年號。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時間:2020-12-18 19:0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
  • 揚大唐國威,降四方之敵:圖解大唐太宗李世民一徵高句麗之戰
    第二年開春,李世民親率大軍出長安,向遼東挺進,同時命處於前線柳城(現今遼寧朝陽市)的李世勣所部率先發起進攻,唐伐高句麗之戰正式爆發。李世勣率領主力部隊直逼遼東城,同時,李道宗、張儉等,兵分兩路,進擊新城、建安以及蓋牟城,攔截高句麗援救之師。李世勣所部渡遼水,分兵攻玄菟,明似分兵,實則為疑兵之計,主力直撲遼東城。
  • 唐太宗李世民趣聞
    李世民,是從古至今君王臣工士人百姓們都評價很高的一位千古明君。要是後世排一個千古皇帝功業榜,這狀元的備選中一定少不了李世民的名字。歷代史筆文人的評價都極高,如《新唐書》中稱讚:「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詩人杜甫說:「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 如果國寶「昭陵六駿」會說話:李世民與六匹戰馬有哪些熱血往事?
    ——唐太宗李世民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曾陪伴自己血戰沙場的戰馬、昭陵六駿之一青騅的點評。最近,我們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又看了這六匹戰馬的身影,那麼,它們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呢?
  • 初出茅廬的李世民,在楊廣被困於雁門關,給出了什麼計策?
    唐太宗李世民凡是說到他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是誰,那再登上太子位置之前,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腥風血雨,隋煬帝楊廣的敗壞作風下,社會大亂,到處都有人揭竿起義,尤其是他的重臣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的叛亂更是動搖了社會統治的根本,那李世民和父親李淵又是如何決定獨立門戶的呢?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看吧。
  • 李世民(唐 太原) - 山西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 「天下李氏出隴西」:李家龍宮尋根祭祖之旅
    夏天本是旅遊愛好者追逐甘南自然風光、河西地貌景觀的最佳時機,但我想聚焦甘肅中部的隴西,這裡文化積澱之深厚、歷史之悠久、姓氏文化之獨特是史之所罕。因此,在這炎炎之夏、疫情起伏的日子,讓我們來一次尋根李氏龍宮文化之旅,為天下蒼生祈福,願疫情早滅。
  • 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與韓國人眼中唐朝慘敗不同,一戰殲敵十餘萬
    在韓國人眼中,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是以大唐的大敗而告終。在韓國的歷史劇《帝國的早上》中,高句麗不僅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更是帶兵反攻進入了長安城,最後使得唐太宗向高句麗跪地求饒。然而,在現實中的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可以說是以唐朝的勝利而告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