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人「敬神」卻不「信神」,其實早在商朝的古人就已醒悟了

2020-12-11 大咖說史

眾所周知,東西方文明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不過在對待神明的態度上卻出奇一致。西方的基督教認為,世間的上帝無所不能,而人類則是到世間贖罪的,因此人們對於上帝的態度是非常敬畏的。

同樣,伊斯蘭教也是如此,認為真主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神,態度也很敬畏。在古代中國,人們對待神明的態度也是畢恭畢敬,非常虔誠。

但是後來卻慢慢發生了改變,變得「敬神而不信神」,為什麼人們的思想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西方人敬畏上帝

在商朝的時候,神明的概念就出現了。這一時期,人們對神非常的尊敬,更是「以神為尊」。那時候普遍認為巫師能夠與神明交流,得到神明的指點。

所以君主在遇到大事或者猶豫不定時,都會讓巫師通過佔卜來決定。商朝用龜甲來佔卜,而周朝則用筮。雖然佔卜工具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樣的,都希望能夠得到神明的授意。

可見,這一時期神明的帝位如同西方人眼中的上帝一樣,很崇高。

圖片:商朝用龜甲佔卜劇照

當時,商朝有一個叫做伊尹的賢者,他是商朝的開國功臣,後來被商王封作了輔政大臣。這一職位非常之高,相當於後世的丞相。

據史料記載,伊尹還有一個更特殊的身份,就是巫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時商朝的祭祀與兵戎之事都是重大之事,而伊尹作為巫師自然主持著相關祭祀事宜。

由此,他的地位在朝中非常高,甚至高過了當朝天子太甲。因為太甲荒淫無道,直接被伊尹給放逐了,然後自己處理政務。等到太甲反省之後,才又迎回太甲,將執政權歸還於他。

由此可見,巫師的地位竟然比天子都還高,這也說明了天神的至高地位。

圖片來源於網絡:商朝的伊尹

伊尹身為輔政大臣,又兼著巫師的身份。按理說大權在握,應該發展自己的勢力。但伊尹並沒有被欲望所蒙蔽,只希望國家能夠發展好,天下太平。因此,伊尹一直強調人的「德行」,希望人們注重品德與言行。

為了讓天子太甲施行仁政,伊尹曾借著神明的身份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神明主張為政以德,假如一國之君治國有方,那麼神明便會降下福祉。不然的話,上天便會降下懲罰」。

這番話現在聽起來很可笑,但是當時太甲卻是一副嚴肅的模樣,非常虔誠。

那麼伊尹是真的相信神明存在,還是藉此名義規勸天子呢?這個我們無法得知。

但是我們可以知道,這一時期,天神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至高的分量,沒有一個人敢違背天神的旨意。就連天子太甲無道都能被伊尹以天神的名義廢除。

圖片來源於網絡:輔政大臣伊尹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神明的地位依舊不變,但是人們對神明的態度卻發生了轉變。這一轉變則是由伊尹的兒子伊陟造成的。

伊尹去世之後,輔佐商王的重任就落到了伊陟的肩膀上。因為受到父親的教誨,伊陟也主張「以德治國」,只有德行昌盛一國才能發展壯大。抱著這樣的信念,伊陟開始深入研究並進一步發展父親的理論。

伊陟所輔佐的商朝君主是太戊,商朝的第九位國君,他統治了商朝七十五年,是商朝執政生涯最長的一位君主。但是在太戊剛繼承君主之位時,商朝的境況並不大好,顯露出了衰敗之勢。

當時,還發生了一件特別奇怪的事情,引得人們震驚不已。事情發生在商朝國都的朝堂之上,桑樹和楮樹竟然結合到了一起。更出人意料的是這棵怪樹一夜之間瘋長,更是達到了需要一人兩手合抱的程度。

眾所周知,當時是封建迷信社會。人們對這一奇異的怪事產生了諸多想法,普遍認為這是神明給世人帶來的暗示,要有不祥之事發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商朝第九位國君太戊

這樣的輿論越演越烈,引起了太戊的擔憂。他十分害怕上天會懲罰他或是讓王朝走向滅亡。憂慮之下,太戊向伊陟求助,希望他能想個辦法。

對此,伊陟早有對策,於是說:「我知道有一句話,就是妖神再厲害,也無法勝過君主的德行。」言外之意,就是要讓天子太戊注意自己的品行,讓他以德治國。

這句話現在來看也很是普通,最多就是聽出個崇尚德行的道理。但是對於太戊來說,這就是救國的良方。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封建迷信時代的常事。從這以後,太戊就更加注重自己的品德。

就這樣,在太戊的「德行治國」之下,商朝又開始恢復了生機,步入了繁榮。由此,這件事情還引出了一個成語,就是「妖不勝德」。在太戊以德治國之後,那棵被人們視為不祥的樹木也無端枯死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伊陟

在伊陟的輔佐下,太戊成為了一個賢德之君,與太甲、祖乙並稱為對商朝貢獻最大的君王。伊陟所提出的「妖不勝德」概念,對於古代歷史進程有著極大的進步意義,並且對中國哲學史做出了貢獻。

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人們雖然仍舊迷信鬼神之說,但是對於鬼神的態度,卻不像西方人對待上帝的態度那般恭敬了。

後來,鬼神思想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演變為了「天人合一」,君王自己與天神息息相關、後世君王自稱是天選之人,上承天意,治理黎民。

君王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天神的注視,如果荒淫無道,天神就會降下災禍,懲罰帝王。

圖片:君王劇照

可見,後來的神明完全成為了帝王掌控權利的工具,以君權神授的思想束縛黎民,來穩固自己的統治。而平民百姓思想愚昧,也跟著君王將天神的帝王推向頂峰,只知道跟著拜祭天神。

後來,在佛教的流入,人們又對佛有了新的認識。天神也就是佛門中的各路神仙,這時,人們拜佛也有了目的,就是祈禱心目中的意願能夠實現。

所以現在的人們燒香拜佛,也只是希望神明能夠庇佑自己實現願望而已。雖然知道這是不現實的,但還是去做,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寄託而已。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何「敬神」卻不「信神」?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前幾年,批評國人的時候,一定會提起「中國人缺乏信仰」這個論點。西方人,甚至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一向自詡「有信仰」,他們或者相信上帝,或者相信真主,亦或者相信釋迦摩尼,似乎只有中國人,敬神卻又不信神。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
  • 中國人為何只敬神,不信神?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知無神
    而這樣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中國人,向來是只敬神,不信神的。 信神在世界上是具有普遍性,這樣獨特的中國人一定要他人嗤之以鼻:「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西方的宗教,大抵都有一個至高神。基督教有耶和華,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猶太教的唯一神雅威。總而言之,都有一位高高在上,視萬物為芻狗的神仙。
  • 歷史疑問:美洲出現甲骨文,早於哥倫布,印第安人是商朝的後代麼
    商朝 印第安 考古學家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多個巖壁上,發現了商朝甲骨文。文字篆刻時間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早了2800多年。
  • 古人推崇儒家,為何效仿周朝,而不選擇更古老的夏朝和商朝
    漢朝時我國國力空前強大,不過漢朝期間也發生了改革事件,那便是王莽篡漢,在西漢末年,王莽掌握了大權,因此建立了新王朝,並且頒布了一系列的新政,王莽的新政完全是按照《周禮》來制定的,包括車服、禮儀、刑罰等,甚至連地名也是使用周朝的地名來命名,為何王莽會選擇周朝的禮制,而不選擇更為古老的夏朝和商朝呢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拜神、敬神為何又「罵」神,外國人為何看不懂
    關於宗教信仰,不少外國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什麼信仰?其實,那是不懂中國人的想法。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和歐美世界不同,西方的神話故事常常是神造了人。但是,在中國的神仙體系裡,神仙都是「人造的」。
  • 中國人最早發明刀叉,為何後來只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佩服古人智慧
    然而其實我們中國人最早使用的是勺子,之後是叉子,然後才是筷子,所以我們中國用刀叉的歷史更為悠久,為何後來只用筷子而不用刀叉?那就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中國很早就已經開始使用餐具,考古學家發現遠古中國人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這與當時的農作物有一定的關係。當時的農作物遠沒有我們今天這樣豐盛,主要就是水稻與粟,烹飪方式也簡單,加點水煮成粥就行了,為了食用方便,勺子就這樣誕生了。
  • 怎麼理解敬神?尊敬神仙真的有用嗎?
    敬神,是道教中的一個詞語,顧名思義,也就說尊敬神仙的意思,其實深入的意思還有很多,乍一聽,覺得敬神還有是有些「神棍」的意思,在道教的典籍中多次提到過,敬神在改變命運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尊敬神仙的前提就是要從心裡認為神仙是存在的,這麼一種玄幻的說法,真的有意義嗎?
  • 家中敬神靈驗術
    家中敬神靈驗術導讀:人們家中都有敬佛安神,主要是靠神靈保佑,使全家平安吉利,但不懂安神機密,雖然安了神位,反而兇災連連
  • 商都在安陽,為何紂王卻在朝歌抗周?考古發現商朝滅亡真相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親率300戰車,數萬甲士向商朝的腹地朝歌發起了軍事進攻。得益於此前周文王在晉南、豫北戰場對親商的黎國、崇國的佔領,伐紂聯軍可以長驅直入直抵牧野,在這裡,聯軍才首次遭遇商朝軍隊的阻擊。
  • 聖人之下第一的孔宣,為何願意保護商朝?為何甘心做一個總兵?
    這麼厲害的孔宣,敢於對聖人出手,他為何就甘於做一個商朝的總兵呢?小劉分析,這有幾方面的原因!所以,他不能直接出面保護商朝,但是可以委託別人幫忙!二孔宣實力高強,對闡教不屑一顧!當時,聞仲兵敗,他到羅浮洞請趙公明下山相助,趙公明對聞仲說了一句很牛叉的話,你當時怎不早來?今日之敗,乃自取也。
  • 為什麼歐美人不承認夏朝而承認商朝?
    [摘要]地上流傳史料與地下考古文物,兩相呼應,證實了《史記》關於商朝世系記載是基本確鑿無疑的,真是一篇扎紮實實的學術之作。在中國人的歷史觀念裡,夏商周三代是再普通不過的先秦歷史。然而在西方人眼裡,夏朝是不存在的朝代,商朝才是中國王朝史的開端。為什麼說夏朝不存在?主要是因為文字。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村出土了大約是夏代的建築遺址,然而令人可惜的是,遺址中並未發現成體系的文字資料。
  • 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儀式有不同
    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儀式有不同 2015年03月06日 15:37   來源:山西晚報
  • 幹將莫邪為何用活人祭劍,其實並非古人迷信,現代科學家給出解釋
    而我國古代又是冶煉起源最早的國家,早在西周晚期就已經能夠鑄造出鐵劍了。例如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鎮院之寶「玉柄鐵劍」,距今已經有28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還處於青銅時代,一把鐵劍的威力可想而知,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神兵利器。
  • 敬神
    那時交通不方便,我和幾位同事坐著一種叫蹦蹦車的小三輪去敬神,這種車只能坐五六個人,現在好像已經淘汰了,街上或是農村都不見了。正月的天還是很冷的,儘管穿的很厚,由於沒有遮擋寒冷吹來,還是凍得人發抖。那天我們早早就起身了,多半是土路很不好走,我孫女現在叫這種路是搖搖路,由於路況不好走不快,我們忍著凍和顛中午才到敬神的地方。這是我第一次敬神,一路翻了很多黃色的山梁。
  • 美國西部巖壁發現大量商朝的甲骨文字,難道印第安人是中國後裔?
    中華五千年文明,擁有古老的文化和文字,早在夏商時期,就產生了甲骨文,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但是在遙遠的美洲的三個州,都發現了我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篆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經過仔細的勘察,美國的考古專家,在美國西南部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和加州,許多的懸崖壁上都發現了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字,這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甲骨文那是商朝時期中國使用的文字,卻出現在美洲大陸,這可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了近3000年。而在西方人到來之前,美洲最主要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因此,這些專家認為,美洲的印第安人或許是中國人的後裔。
  • 甲骨文上的輝煌——探尋商朝頻繁遷都的秘密
    從世界範圍來看,遷都雖不常見,但也有不少範例,遷都的原因各不相同,效果也不相同。認為先商和早商時期,商民族尚處於較為落後的"類部落狀態",商民族當時基本沒有掌握農業,經濟狀態主要是漁獵和放牧,所以商朝歷次遷徙的地點往往是水草豐美之地。這種說法仍難自圓其說。
  • 棺材在地下,為何地上還要堆個「小土丘」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歷史中,古人是將禮儀習俗看得十分重要的,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不同等級人之間,還是在戰場上的戰鬥,都是將利益擺在最重要的地位。生老病死自然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而我們在觀察人們死後他們被埋葬的地方,都會發現堆起的土堆,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呢?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死後落葉歸根是一生最大的心願,即使是一生在外漂泊的遊子,對故鄉也是有著長久的思念。
  • 古人衣服褶皺了怎麼辦?兩千多年前,其實他們也用「熨鬥」
    熨鬥這個詞應該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熨衣服用的,把皺了的衣服燙平,像新的一樣筆挺。其實在古代早就有了。古代是是利用滾燙熱水的溫度傳熱的,叫做水慰鬥。我們可以腦補一下,古人在熨衣服的情景,那可是在煙燻火燎中熨衣服呀,可見古人是多麼的吃苦耐勞。隨著知識面的擴展,技術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人們又發明一種帶夾心的熨鬥,俗話說就是有蓋子了,使用時火星不會濺出來,而且還有了大小之分,一些服飾的小細節採用小燙鬥來處理。
  • 俗語:「寧睡孤墳,不進廟門」,古人為何這麼說?早知道少吃虧
    但是如今的農村,發展得太快了,這些畫面早已經成為了回憶,傍晚大家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的景象一去不復返,但是俗語文化卻沒有丟失,還是時常被大家提起,俗語以他獨特的風格流傳千年,早已被大家認可,平時我們也是經常能夠聽到幾句,今天這句俗語:「寧睡孤墳,不進廟門」,古人為何這麼說?早知道少吃虧!
  • 商朝都城朝歌是旅遊勝地,這裡的成語苑,有句成語讓人回味
    商朝分為三個階段,即先商、早商、晚商。商朝建立之後,由於頻繁的擴張與戰亂,導致其遷都頻率極高,起初的商朝只是以亳為都,至晚商時期,朝歌才正式成為都城。作為商朝的都城,朝歌的繁華可想而知,其實商紂王被周武王滅掉之後,朝歌並沒有因此而受到破壞,反而是商紂王的兒子在發動叛亂時,才讓朝歌被牽連至毀滅,成為了一堆歷史的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