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問遂臨《石門銘》,渾然厚重!

2020-12-21 騰訊網

胡問遂(1918-1999),浙江紹興人。沈尹默入室弟子。當代中國書法大家。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兄姐均酷愛書法,伯父胡之光為浙東書法名家。抗日戰爭初期,投筆從戎,立志報國。抗戰勝利後寓貴陽,全國解放後攜家定居上海。

胡問遂

胡師早年習柳公權,繼顏魯公,得厚重豐潤之精髓。轉習褚遂良,得縝密靈動之韻致。後溯「二王」行草,兼及智永、李北海、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融會貫通,數十年而不懈。

其書法之氣韻尤得力於北碑,渾然厚重,自成一家。或以擘窠行書為最著名。其名作曹操《觀滄海》中堂,字大經尺,雄強峻利,氣勢磅礴。其書法渾厚凝重,灑脫靈動,氣韻高雅,意態從容,是海派書法藝術的傑出代表人物。

歷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教員、上海出版學校和上海市青年宮任書法教師,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上海文史館館員。書學論文曾入選全國第一、二屆書學討論會。為《辭海》、《美術辭典》書法詞條撰稿人之一。師從沈尹默,為其入室弟子。現為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上海文史館館員。

胡問遂臨《石門銘》

分享,讓生活更美好!感恩有你!

內容及圖片如沒註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

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臨《石門銘》要領
    石門銘為摩崖刻石,作書者懸臂騰空,書寫難度極大,僅憑功力成字,故點畫多流暢而跌宕,顯筆法圓厚兼有韌勁峻勢,是此碑用筆之典型特徵。所以臨此帖,尤其要注意點畫在中鋒運筆過程中,保持一股氣力和筆勢,呈現「屋漏痕、錐畫沙」之形跡。
  • 康有為臨石門銘的技法
    得到石門銘精髓的無疑是康有為,其次僅見的集陳摶字的一個對聯也透露出陳摶的聰慧。臨寫《石門銘》,要得到康有為臨石門銘的技法,需得法,這要看你想寫出其什麼氣質來,如要寫出其舒逸之感,得注意材料的選擇和恰當的方法。
  • 《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
    《石門銘》,又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二年(509年)刻。原刻在陝西省褒城縣(今漢中市褒河區)東北褒斜谷之石門洞內東壁上,1967年因在石門地區修建大型水庫,乃將原刻石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石門銘》原刻高175釐米,寬215釐米,27行,行22字。字徑5-6釐米。
  • 瘞鶴銘和石門銘有什麼區別?
    『多寶塔』臨的基本筆法不錯,就是有些個別字不準確,如果希望在寫『多寶塔』的方面取得進步,你可以試試用帖中的字組詞來寫。 崔鈞柏提問: 小編您好,我想請教楊先生,瘞鶴銘和石門銘有什麼區別?
  • 在《石門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章法是必不可少的!
    對《石門銘》書法學習的運用,既要考慮《石門銘》自身的構字法則和布白特徵,又要兼顧具體的形式要求與書寫內容,從而選擇合理的章法布局。就《石門銘》自身來說,其依崖壁順勢展開,橫有行、縱有列,是打了界格書寫的。
  • 堪稱「神品」的南北二銘之篆隸筆法北銘《石門銘》
    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漢中褒斜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石門」。東壁長16.5米,西壁長15米,南口高3.45米、寬4.4米,北口高3.75米、寬4.1米,隧道與棧道在同一條水平線上。
  • 《瘞鶴銘》與《石門銘》的對比研究
    下面我們來解讀一下《石門銘》。《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由太原典籤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刻於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漢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石門」。
  • 臨寫《石門銘》要懂得這些理論,你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臨寫《石門銘》,一要注意結體左低右高的險側,二要注意線條曲曲折折的延伸舒展。這兩個特點與褒斜道和石門的自然景觀相同,《石門銘》 雲;「 白晉世南遷,斯路廢矣,其崖岸崩淪,澗閣堙褫,門南北各數十裡,車馬不通者久,攀蘿捫葛,然後可至。」又雲:「皇魏正始元年, 漢中獻地。
  • 北魏摩崖石刻《石門銘》高清大圖,霸氣外露!
    新書友,請點上方關注「書法理想」領取書法資料 《石門銘》 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 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
  • 黃自元楷書臨《九成宮醴泉銘》,寫得太好了!值得珍藏!
    黃自元楷書臨《九成宮醴泉銘》,寫得太好了!值得珍藏!   從唐代以後,楷書學習成為文人必備的技能,古時候的科舉是用毛筆答卷,屬於小楷楷書,所以為了使卷面乾淨秀美,當時的考生除了練習二王小楷,還會練習歐陽詢的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也是文人追捧的珍品!
  • 上海書法界組織拜謁吳昌碩墓地,研討紀念胡問遂百年
    上海書法界組織拜謁吳昌碩墓地,研討紀念胡問遂百年 宗和 2017-03-05 11:51 來源:澎湃新聞
  • 漢中石門十三品
    一條橫跨秦嶺天險,貫通南北的褒斜棧道,一處在世界交通史上享有盛名的石門隧道,一項由漢初丞相蕭何倡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皆匯集在褒谷。過往的仕官商賈、文人墨客,在飽覽勝跡之餘,記事詠物,抒懷為文,鐫刻於石門內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絕,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石門摩崖石刻。
  • 應是世間第一楷書《石門銘》清晰本 - 耿仁堅說書法
    06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譽之為「神品」,評曰:「《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07有此個性者,楊風子的《韭花帖》,楊風子韭花帖與那個時代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 藝術尋根 | 訪碑:褒斜古道,石門何在?
    若以書法來說,廢名此言於我個人亦可借用之,比如,見證晉人之性情的蘭亭自是一聖地,只是可惜多年前遊過紹興蘭亭,今之蘭亭早非昔日右軍之蘭亭了;然而,一直未有機緣拜觀的我心目中另一書法聖地——褒水之上的漢中石門,又會是如何呢?真正面對那些自己曾臨習再三的《石門頌》、《石門銘》——那些讓人縱逸欲仙的線條與泐痕,又會是怎樣的感覺呢?
  • 李志敏:談魏碑臨習
    即有篆書的圓活遒勁、分書的古樸厚重、草書的飛動巖逸。《鄭文公碑》《觀海童詩》、《論經書詩》,在結體上,寬闊舒展,富於變化;在氣勢上,雄強豪放。雲峰其他石刻,不再列舉。雲峰石刻大部分為北魏鄭羲之子鄭道昭所書,鄭道昭為北魏司州滎陽(今開封)人,在山東作州刺史。
  • 魅力恩施 文化石門
    石門河景區(地心谷景區)位於湖北建始縣高坪鎮,總投資3.5億元,是國家4A級旅遊區。景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徵,集「幽、險、奇、秀、古」於一體。景區有人類起源遺址、中國南方最久遠的「巴鹽古道」,是中國巴人發祥地之一,中國土家族聚集區。
  • 姚孟起臨歐楷《九成宮》清秀剛利、古勁絕倫!不愧「臨歐第一人」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姚孟起將歐體的瘦硬險絕發揮到了極致,可以說是最接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帖的字體,因此又被一眾書法愛好者稱之為「三百年臨歐第一人」。姚孟起臨歐楷《九成宮》與原帖對比姚孟起臨歐楷《九成宮》無論如何,姚孟起的歐楷《九成宮醴泉銘》與原作各有千秋。能把歐楷寫到極致的,300多年來只有他一人!
  • 海港區「臨榆印記·視遊海港」活動評選公示
    海港區「臨榆印記·視遊海港」活動評選公示為深入挖掘海港區厚重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旅遊資源,海港區在抖音平臺發起「臨榆印記·視遊海港」話題,吸引四海賓朋到海港區「臨榆十八景」(即:「臨榆二十四景」的九個景觀、「石門八景」、莊河村摩崖石刻「筱桃源」)以及其他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地域美食、特色建築「探險尋幽、訪古攬勝、品味美食」。
  • 《九成宮醴泉銘》:楷書之極則,正書第一
    《九成宮醴泉銘》,或稱《九成宮碑》,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唐貞觀六年(632年)立於九成宮內。碑高270釐米,上寬87釐米,下寬93釐米,厚27釐米。碑額刻有六龍纏繞及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六字,每字約10釐米。碑有界格,格約3.5釐米(即古之謂「寸楷」),24行,行50字,1109字。
  • 海港區「臨榆印記·視遊海港」活動獎項公布
    為深入挖掘海港區厚重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旅遊資源,海港區在抖音平臺發起「臨榆印記·視遊海港」話題,吸引四海賓朋到海港區「臨榆十八景」(即:「臨榆二十四景」的九個景觀、「石門八景」、莊河村摩崖石刻「筱桃源」)以及其他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地域美食、特色建築「探險尋幽、訪古攬勝、品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