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臨石門銘的技法

2020-12-21 耿仁堅說書法

得到石門銘精髓的無疑是康有為,其次僅見的集陳摶字的一個對聯也透露出陳摶的聰慧。

臨寫《石門銘》,要得到康有為臨石門銘的技法,需得法,這要看你想寫出其什麼氣質來,如要寫出其舒逸之感,得注意材料的選擇和恰當的方法。

但對初學者而言,不宜寫石門銘,看似簡單,實難度較大,有筆墨經驗者方可摹寫。

我們看一下石門銘清晰版本:

應是世間第一楷書《石門銘》清晰本

臨寫建議:

臨寫工具:羊毫筆,宜選中長鋒,筆毫要柔和。紙宜選半生半熟紙,如煮錘宣等

起筆:藏鋒,篆隸筆法。厚而質,行筆不宜過快,快而利但無蒼茫之感。

石門銘1

收筆:隨筆之自然屬性,筆到意到,無須做更多的裝飾,不宜人為重收,不宜千篇一律。如「大」「巖」「乃」三個字的捺畫收筆。

石門銘2

彎角處理:方圓之間,圓角居多。要據字形字勢定方圓。因為是經過風吹日曬的剝蝕,其方筆變的圓了,故守方得圓。其很多字,依然存在著方筆的消息,也宜適當處理的協調一致。

結構:石門銘中宮偏緊,外部舒逸。因勢得形,不要拘泥。但中宮還要注意自然穿插,自然賦形。

石門銘3
石門銘4

線質:線段要有錐畫沙之感,線不要太平,有古藤自然之屬性為好。運筆宜中鋒澀行,強調重量感。

章法:大小自然,字勢自然。應當參照石門銘整張拓片章法來完成。一定要去除平均原則,免得寫出來如布算子而失卻生動之趣。

臨寫可參考的資料:

《鄭文公碑》、《瘞鶴銘》、《石門頌》、康有為墨跡等。

結合這些資料來寫石門銘,找出其共性,理解的更深刻些。切勿看當代人臨寫的視頻,必貽誤後生。否則,難以弄明白康有為臨石門銘的技法技巧。

康有為聯
陳摶字集聯

耿仁堅/20180502

相關焦點

  • 臨《石門銘》要領
    石門銘為摩崖刻石,作書者懸臂騰空,書寫難度極大,僅憑功力成字,故點畫多流暢而跌宕,顯筆法圓厚兼有韌勁峻勢,是此碑用筆之典型特徵。所以臨此帖,尤其要注意點畫在中鋒運筆過程中,保持一股氣力和筆勢,呈現「屋漏痕、錐畫沙」之形跡。
  • 《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
    《石門銘》,又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二年(509年)刻。原刻在陝西省褒城縣(今漢中市褒河區)東北褒斜谷之石門洞內東壁上,1967年因在石門地區修建大型水庫,乃將原刻石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石門銘》原刻高175釐米,寬215釐米,27行,行22字。字徑5-6釐米。
  • 堪稱「神品」的南北二銘之篆隸筆法北銘《石門銘》
    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漢中褒斜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石門」。東壁長16.5米,西壁長15米,南口高3.45米、寬4.4米,北口高3.75米、寬4.1米,隧道與棧道在同一條水平線上。
  • 在《石門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章法是必不可少的!
    對《石門銘》書法學習的運用,既要考慮《石門銘》自身的構字法則和布白特徵,又要兼顧具體的形式要求與書寫內容,從而選擇合理的章法布局。就《石門銘》自身來說,其依崖壁順勢展開,橫有行、縱有列,是打了界格書寫的。
  • 胡問遂臨《石門銘》,渾然厚重!
  • 《瘞鶴銘》與《石門銘》的對比研究
    下面我們來解讀一下《石門銘》。《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由太原典籤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刻於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漢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石門」。
  • 民國女書法家蕭嫻,康有為門下唯一女弟子,大字雄強扛山舉鼎
    雖然隨著各種秘聞公之於世,康有為的形象變得有些猥瑣了。但在書法上,不可否認康有為是一代大家,特別是書法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廣藝舟雙楫》,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系統性總結。在書法實踐上,很多不太了解書法人把康有為的作品視為醜書,其實這是無知無畏之語。康有為的書風大氣磅礴,古樸渾厚、率真險峻,自有其過人之處。
  • 瘞鶴銘和石門銘有什麼區別?
    『多寶塔』臨的基本筆法不錯,就是有些個別字不準確,如果希望在寫『多寶塔』的方面取得進步,你可以試試用帖中的字組詞來寫。 崔鈞柏提問: 小編您好,我想請教楊先生,瘞鶴銘和石門銘有什麼區別?
  • 應是世間第一楷書《石門銘》清晰本 - 耿仁堅說書法
    01康有為的字因此而得之,但康有為的字,沒這個開闔之力。02原字用筆偏方,但世代綿延,剝蝕之後,則圓矣。以方筆寫之,無此氣息。03宜用羊毫筆表現之。04結字奇趣橫生,無出其右者。05筆力宜厚而松,不可太拘緊。
  • 她10幾歲以書法震驚康有為,成為現代書壇碑學大家
    蕭嫻作為現代書壇唯一一位以碑學著稱於世的女書家,其碑學淵源與清代碑學大師康有為這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的獎掖、親炙有著不解的密切關係。蕭嫻出生於貴陽,幼年移居廣州,後舉家遷到上海。蕭嫻與康有為相識,得緣於他在10餘歲的時候,所臨的《散氏盤》被康有為看到,並大加讚賞,還賦詩稱她為衛夫人、管道昇再世。
  • 臨寫《石門銘》要懂得這些理論,你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臨寫《石門銘》,一要注意結體左低右高的險側,二要注意線條曲曲折折的延伸舒展。這兩個特點與褒斜道和石門的自然景觀相同,《石門銘》 雲;「 白晉世南遷,斯路廢矣,其崖岸崩淪,澗閣堙褫,門南北各數十裡,車馬不通者久,攀蘿捫葛,然後可至。」又雲:「皇魏正始元年, 漢中獻地。
  • 漢中石門十三品
    一條橫跨秦嶺天險,貫通南北的褒斜棧道,一處在世界交通史上享有盛名的石門隧道,一項由漢初丞相蕭何倡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皆匯集在褒谷。過往的仕官商賈、文人墨客,在飽覽勝跡之餘,記事詠物,抒懷為文,鐫刻於石門內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絕,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石門摩崖石刻。
  • 北魏摩崖石刻《石門銘》高清大圖,霸氣外露!
    新書友,請點上方關注「書法理想」領取書法資料 《石門銘》 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 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
  • 李志敏:談魏碑臨習
    《石門銘》,在陝西褒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王遠書,結構開闊自然,分行疏宕,體勢高超,逸氣凌雲。《石門銘》《張猛龍碑》,在今山東曲阜孔廟,北魏正光三年(522)立,傳為崔浩所書。崔浩北魏清河東武城人,官至司徒,書享盛名。
  • 藝術尋根 | 訪碑:褒斜古道,石門何在?
    若以書法來說,廢名此言於我個人亦可借用之,比如,見證晉人之性情的蘭亭自是一聖地,只是可惜多年前遊過紹興蘭亭,今之蘭亭早非昔日右軍之蘭亭了;然而,一直未有機緣拜觀的我心目中另一書法聖地——褒水之上的漢中石門,又會是如何呢?真正面對那些自己曾臨習再三的《石門頌》、《石門銘》——那些讓人縱逸欲仙的線條與泐痕,又會是怎樣的感覺呢?
  • 康有為改良主義書法美學思想
    康有為 《文字窺三極 湖山擁百城 》 174×40cm 湖南株洲秋瑾故居藏 康有為學術視野寬廣 書法美的構成 康有為認為書法美構成首選有個「大界」和「小界」(「本界」)的問題。所謂「大界」相當於文學藝術的外部規律;所謂「小界」(「本界」)相當於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他理解的人類社會生活是「隨時而異尚」(康有為《禮運注》)的:「人未有不為風氣所限制者。制度文章學術,皆有時焉。
  • 名家臨古:臺靜農臨《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
    臺靜農臨《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此碑為北魏早期著名碑刻,屬隸楷,結體既有向後世楷書發展的趨勢,又較多地保留著隸書的遺意。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多次提到《靈廟碑》,盛讚其品格「高簡」、「古樸」,對此碑推崇備至。
  • 楷書技法一字一講:歐陽詢「九」字書寫要領解析
    歐體楷書中的「九」字出現在《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等碑刻之中,當然,我認為寫得最經典的還是《九成宮醴泉銘》中的這個「九」字。下面就來分析其書寫要領和技法:1、這個字取斜勢,如上圖示意線條,因此要寫出翩翩欲飛之態。2、撇畫收尾、彎鉤的轉折以及鉤畫的收尾,若連成一線,則與首筆橫畫平行,這一點很重要,這樣寫就是在「險絕之中求平正」。
  • 鄭板橋、康有為、吳昌碩…這些人才是現代醜書的祖師爺啊
    要說學書法臨碑其實很早就有了。 秦代李斯用小篆刻石,既是宣揚皇帝的功績,也是為了傳播文字和書法。 《熹平石經·周易》殘石 歷代的書法家也沒少臨碑,甚至自己親自去拓印拓本的也比比皆是。
  • 黃自元楷書臨《九成宮醴泉銘》,寫得太好了!值得珍藏!
    黃自元楷書臨《九成宮醴泉銘》,寫得太好了!值得珍藏!   從唐代以後,楷書學習成為文人必備的技能,古時候的科舉是用毛筆答卷,屬於小楷楷書,所以為了使卷面乾淨秀美,當時的考生除了練習二王小楷,還會練習歐陽詢的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也是文人追捧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