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書壇醜書橫行,始作俑者是誰呢?就是清朝那幫子提倡碑學的。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慢慢的,路越走越歪了。
說完帖學該說碑學了。
碑學本是一件好事,但卻成了現代醜書的主要來源。
要說學書法臨碑其實很早就有了。
秦代李斯用小篆刻石,既是宣揚皇帝的功績,也是為了傳播文字和書法。
秦李斯《嶧山碑》拓本
東漢的《熹平石經》也具有傳播儒家經典和標準字體的雙重作用。
《熹平石經·周易》殘石
歷代的書法家也沒少臨碑,甚至自己親自去拓印拓本的也比比皆是。
那為什麼要到了清代才有「碑學」這一說呢?
還不是被「文字獄」逼的!
連寫了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會被砍頭的環境下,誰還敢亂寫亂說話啊?
所以文人學者都埋頭做學問,尋找散落在民間碑刻就成了文人學者們研究的新方向——所以,百度百科定義碑學是「指研究考證碑刻源流、時代,鑑別碑刻拓本的種類、年代、真偽和考證識別刻石中古文字結體的一門學問」是沒錯的,最初碑學就是金石考據學。
只不過在發掘、研究這些碑刻的時候,文人學者們發現這些剛從地裡刨出來的碑文,由於加入了刻工的「再創造」,比起法帖別具一番風味——這就像天天吃海鮮吃膩了人,看到了山珍就稀罕得不得了。
這種風味被稱為金石味。
關於「金石味」,潘天壽說的最為透徹:「石鼓、鐘鼎、漢魏碑刻,有一種雄渾古樸之感,此即所謂『金石味』……古人粗豪樸厚,作文寫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氣。然此種『金石味』也與製作過程、與時間的磨損有關。金文的樸茂與澆鑄有關,魏碑的剛勁與刀刻有關,石鼓、漢隸,斑駁風蝕,蒼古之氣益醇。古代的石雕、壁畫,也都有這種情況。這些藝術品,在當時剛剛創作出來的時候,自然已經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後的現在看來,則往往更好。」
從清初傅山(就是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裡面的一代宗師傅青主)開始倡導學碑,再經過鄧石如、何紹基、包世臣等人身體力行、大肆宣傳,以及「揚州八怪」鄭板橋、金農等人的名人示範效應,再加上學帖的越來越僵化,刻帖的質量越來越差,書法也確實到了要求新求變的時候了,所以碑學漸漸發展壯大,大有壓倒帖學之勢。
傅山 書法對聯
清代篆刻家鄧石如書法
何紹基 行書聯
《藝舟雙楫》包世臣 著 碑學代表理論著作
鄭板橋 書法
金農 書法
碑學戰勝帖學的最關鍵的戰役是康有為完成的。
康有為從自己的保皇變法的角度出發,寫了一部《廣藝舟雙楫》,以守舊黨開新黨之爭來比附當時帖學碑學之爭,將開新者視為碑學,把守舊者看成帖學,對帖學加以全面否定。
《廣藝舟雙楫》(又名《書鏡》)康有為 著
在這段時期,碑學也不僅限於研究石碑了,鐘鼎彝器、錢幣鏡銘、璽印兵器、墓誌造像、陶磚瓦當等,無不成為碑學研究借鑑的對象。
相比之下,帖學書法因缺乏新的活力來源,更顯得勢單力薄,已無力阻擋碑學書法一統天下的趨勢了。
這個時期的著名書家如趙之謙、楊守敬、吳昌碩、康有為等, 無一不是碑派書法的積極實踐者,他們的影響甚至流傳至今。
清 趙之謙隸書《經神金樓》八言聯
楊守敬 書法
吳昌碩 書法
康有為 書法
但是,碑學研究、學習的這些文字遺蹟,很多不是出自名家,大部分都是古代的基層官吏、底層文人、市儈商人、石匠刻工等人所寫,書法水平良莠不齊,康有為等人為了樹立自己的學說,不惜糾枉過正,把碑學捧到「無碑不佳」的地步,這也是過分了。
影響更大的是,「碑學」的興起還意味著把非名家的碑刻也納入到了書法學習的對象之中,這樣,書法的範圍在不斷擴大,書法的邊界也變得更加模糊。
一笑也說不上來這對書法來說是好還是壞,也許兼而有之。
好的地方是降低了書法的門檻,讓更多的人容易進入書法之門;擴展了書法取法的範疇,讓書法有了更多的表現形態,也融入了更多的表現技巧。
但壞的地方就是讓書法慢慢喪失了標準,不但優劣難別,甚至連一幅作品到底是不是書法都搞不清了。
到了現代,否定經典、打倒傳統成為時尚,古代的「民間書法」被追捧,乖戾惡醜之書代替了以和諧為美的唐晉風韻,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後書法界的上層主流。
一笑認為:我們學習書法,對待歷代碑帖,都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吸收其精華,揚棄其糟粕,絕不可盲目崇拜,也不能一筆抹殺 ,兼收並蓄,相互印證借鑑,才是最合理的學書之道。
實際上,康有為在晚年也逐漸認識到自己將碑帖決然對立的做法欠妥,他在1915年致羅棪東信中說:「抑凡有得於碑,無得於帖;或有得於帖,無得於碑,皆為偏至」。
可惜的是,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尤其當他是既得利益者的時候。
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