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康有為、吳昌碩…這些人才是現代醜書的祖師爺啊

2020-12-18 騰訊網

現在書壇醜書橫行,始作俑者是誰呢?就是清朝那幫子提倡碑學的。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慢慢的,路越走越歪了。

說完帖學該說碑學了。

碑學本是一件好事,但卻成了現代醜書的主要來源。

要說學書法臨碑其實很早就有了。

秦代李斯用小篆刻石,既是宣揚皇帝的功績,也是為了傳播文字和書法。

秦李斯《嶧山碑》拓本

東漢的《熹平石經》也具有傳播儒家經典和標準字體的雙重作用。

《熹平石經·周易》殘石

歷代的書法家也沒少臨碑,甚至自己親自去拓印拓本的也比比皆是。

那為什麼要到了清代才有「碑學」這一說呢?

還不是被「文字獄」逼的!

連寫了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會被砍頭的環境下,誰還敢亂寫亂說話啊?

所以文人學者都埋頭做學問,尋找散落在民間碑刻就成了文人學者們研究的新方向——所以,百度百科定義碑學是「指研究考證碑刻源流、時代,鑑別碑刻拓本的種類、年代、真偽和考證識別刻石中古文字結體的一門學問」是沒錯的,最初碑學就是金石考據學。

只不過在發掘、研究這些碑刻的時候,文人學者們發現這些剛從地裡刨出來的碑文,由於加入了刻工的「再創造」,比起法帖別具一番風味——這就像天天吃海鮮吃膩了人,看到了山珍就稀罕得不得了。

這種風味被稱為金石味。

關於「金石味」,潘天壽說的最為透徹:「石鼓、鐘鼎、漢魏碑刻,有一種雄渾古樸之感,此即所謂『金石味』……古人粗豪樸厚,作文寫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氣。然此種『金石味』也與製作過程、與時間的磨損有關。金文的樸茂與澆鑄有關,魏碑的剛勁與刀刻有關,石鼓、漢隸,斑駁風蝕,蒼古之氣益醇。古代的石雕、壁畫,也都有這種情況。這些藝術品,在當時剛剛創作出來的時候,自然已經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後的現在看來,則往往更好。」

從清初傅山(就是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裡面的一代宗師傅青主)開始倡導學碑,再經過鄧石如、何紹基、包世臣等人身體力行、大肆宣傳,以及「揚州八怪」鄭板橋、金農等人的名人示範效應,再加上學帖的越來越僵化,刻帖的質量越來越差,書法也確實到了要求新求變的時候了,所以碑學漸漸發展壯大,大有壓倒帖學之勢。

傅山 書法對聯

清代篆刻家鄧石如書法

何紹基 行書聯

《藝舟雙楫》包世臣 著 碑學代表理論著作

鄭板橋 書法

金農 書法

碑學戰勝帖學的最關鍵的戰役是康有為完成的。

康有為從自己的保皇變法的角度出發,寫了一部《廣藝舟雙楫》,以守舊黨開新黨之爭來比附當時帖學碑學之爭,將開新者視為碑學,把守舊者看成帖學,對帖學加以全面否定。

《廣藝舟雙楫》(又名《書鏡》)康有為 著

在這段時期,碑學也不僅限於研究石碑了,鐘鼎彝器、錢幣鏡銘、璽印兵器、墓誌造像、陶磚瓦當等,無不成為碑學研究借鑑的對象。

相比之下,帖學書法因缺乏新的活力來源,更顯得勢單力薄,已無力阻擋碑學書法一統天下的趨勢了。

這個時期的著名書家如趙之謙、楊守敬、吳昌碩、康有為等, 無一不是碑派書法的積極實踐者,他們的影響甚至流傳至今。

清 趙之謙隸書《經神金樓》八言聯

楊守敬 書法

吳昌碩 書法

康有為 書法

但是,碑學研究、學習的這些文字遺蹟,很多不是出自名家,大部分都是古代的基層官吏、底層文人、市儈商人、石匠刻工等人所寫,書法水平良莠不齊,康有為等人為了樹立自己的學說,不惜糾枉過正,把碑學捧到「無碑不佳」的地步,這也是過分了。

影響更大的是,「碑學」的興起還意味著把非名家的碑刻也納入到了書法學習的對象之中,這樣,書法的範圍在不斷擴大,書法的邊界也變得更加模糊。

一笑也說不上來這對書法來說是好還是壞,也許兼而有之。

好的地方是降低了書法的門檻,讓更多的人容易進入書法之門;擴展了書法取法的範疇,讓書法有了更多的表現形態,也融入了更多的表現技巧。

但壞的地方就是讓書法慢慢喪失了標準,不但優劣難別,甚至連一幅作品到底是不是書法都搞不清了。

到了現代,否定經典、打倒傳統成為時尚,古代的「民間書法」被追捧,乖戾惡醜之書代替了以和諧為美的唐晉風韻,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後書法界的上層主流。

一笑認為:我們學習書法,對待歷代碑帖,都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吸收其精華,揚棄其糟粕,絕不可盲目崇拜,也不能一筆抹殺 ,兼收並蓄,相互印證借鑑,才是最合理的學書之道。

實際上,康有為在晚年也逐漸認識到自己將碑帖決然對立的做法欠妥,他在1915年致羅棪東信中說:「抑凡有得於碑,無得於帖;或有得於帖,無得於碑,皆為偏至」。

可惜的是,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尤其當他是既得利益者的時候。

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

相關焦點

  • 鄭板橋的「亂石鋪街」為什麼不算醜書?因為它三要素俱全
    很多人紛紛表示醜書這東西真讓人難於區分。也有留言問怎樣區分一幅書法作品是醜劣,還是稚拙。很多人不明白,看書法字帖時,《瘞鶴銘》、《石門銘》、《石門頌》、《爨寶子》等等,這些字帖上的字看起來也不美觀,跟那些醜書差不多,為什麼這就不是醜書呢?
  • 這才叫真正的醜書,你不知道什麼叫醜書!一片天成
    徐悲鴻書法1把清末至悲鴻前後的書家羅列一下:沈曾植、吳俊卿、康有為、李叔同、黃賓虹、齊白石、于右任及謝無量等,似與先生毫無關係,但有一個不改的事實在這些人身上體現:就是清季之末,以康有為為首的反叛創新思潮。
  • 鄭板橋的「六分半書」
    乾隆三十年(1765)鄭板橋病逝,享年73歲。 鄭板橋詩、書、畫創作以真氣、真意、真趣而獨步文壇,彪炳藝林,尤以書法獨樹一幟形成獨具特色的「板橋體」,「六分半書」甲天下。由此,表明鄭板橋不因循守舊、敢於創新的藝術創造精神和鮮明的個性。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鄭板橋奮發攻書,「字學漢魏,崔蔡鍾繇;古碑斷碣,刻意搜求。」(《鄭板橋·署中示舍弟墨》),以雄視古今的雄心大志,創出了「怒不同人」的「六分半書」。 「分書」即隸書,又稱為「八分書」。板橋的分書,是以隸摻入行楷,從而使書體介於隸楷之間,且隸多於楷,故而稱為「六分半書」,意即減八分之意。
  • 鄭板橋的書法,如「亂石鋪街」,放到現在,算是醜書嗎?
    這種「六分半書」是什麼樣子呢?這麼說吧,用筆方面暫且不提,光是結體方面就比較有特色。你看那些字,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胖有的瘦,有的疏有的密,所有這些組合在一起,真的有些像 「亂石鋪街」。現在,想問大家這麼一個問題,鄭板橋的這種書法,就如「亂石鋪街」,如果放到現在的話,算是醜書嗎?
  • 鄭板橋的字歪歪扭扭,如亂石鋪街,好在哪裡呢?
    要認識鄭板橋的書法,不得不說說他的身世,因為「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書法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反映,而生活經歷起了很關鍵的作用。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自幼隨父親就讀私塾,年輕時也曾去教書,同時在揚州城賣畫。
  • 他被譽「江南第一書家」,書法敦厚俊挺,卻難稱一流
    因而,雖然在現代書法史上,以碑帖融合成功的書法家很多,但從根本上能夠將碑帖融合得毫無痕跡的書法家卻少之又少。在某種程度上,蕭蛻庵的創作理念與創作實踐在現代書法史中便具有上述意義。作為受碑學影響的書家,蕭蛻庵在創作理念上對碑學無疑是十分看重的,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對帖學的尊重,或者毋寧說,帖學在他心目中也佔據同等的分量。蕭蛻庵是學者型的書家,他並沒有將北碑南帖對立起來,在他看來,兩者只是一內密外疏、一外密內疏而已。只要掌握兩者不同的審美特徵,加以融會貫通,則南北一家眷屬,而如局限南北書法對立的狹隘認識,則學碑為偽體,學帖則成匠體。
  • 鄭板橋的書法是不是醜書?我講一點你準服!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之首,聽聽名字(揚州八怪)你就知道,鄭板橋的字比較怪異,他也自稱自己寫的是「六分半」書——各種書體摻和著寫,我數了數差不多五種字體——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篆書等等。鄭板橋五種字體摻和著寫挺有韻味,大小錯落有致,如同用亂石鋪街,很有文藝範,人稱「亂石鋪街」體。我們欣賞一下,下圖:上圖就是鄭板橋的書法,是不是感覺不錯,雖然鄭板橋的年代離我們幾百年了,但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時髦」有韻味。其實你單看鄭板橋的字歪歪扭扭不好看,但整體看就覺得有種視覺衝擊的感覺——醜但可愛著。
  • 鄭板橋為何稱自己書法「六分半書」
    南京藝術學院周積寅教授多年來致力於鄭板橋藝術研究,在其所著《鄭板橋》中說:「板橋的六分半書,若從比數上去理會,即從漢八分中取其六分半,尚有一分半為行、為楷、為篆、為草。但從板橋存世的六分半書看,卻並非完全如此。他常常是「意之所之,隨筆揮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按這個比數去書寫。書寫的結果,也許是五分、五分半、六分、六分半、七分。
  • 吳昌碩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大?
    他窮極畢生精力,全面繼承吳昌碩藝術,在詩、書、畫、印領域造詣卓著。▲朱復戡 大篆詩、書、畫、印造詣頗高明拓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冊頁(吳昌碩舊藏)吳昌碩與傳統文人畫家不同,兼「詩、書、畫、印」正是這些殘缺給人以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等特殊的審美效果,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
  • 美術研究|畫氣不畫形,海上畫派領袖人物吳昌碩的花鳥畫!
    翻閱中國近現代繪畫史,我們不難發現,寫意花鳥畫堅守傳統藝術精神,融合時代變革,取捨西洋繪畫,呈現出新的面貌。梳理寫意花鳥畫在近現代的衍變歷程,吳昌碩寫意花鳥畫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課題。吳昌碩的寫意花鳥畫,傳承徐渭、陳淳、朱耷、石濤以及「揚州八怪」的藝術,大膽創新,成功突破,以草篆筆法作畫,用純色點染,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闖出了一條新路,堪稱融合中西、實現近代化和市民化嬗變的典範。
  • 「醜書」盛行:到底是誰將譁眾取寵的把戲,推上書法藝術的神壇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 蔡襄《論書》「醜書」這個詞,即使不是書法圈的人,肯定也聽說過。「醜書」不是指的某一種特定的字體,而是看起來很醜的書法作品。在講究秀美而有法度的唐楷中,顏真卿的字真的「太醜了」,他的楷書太嚴謹公正,而行書《祭侄文稿》筆畫又太強烈,一點都不符合主流審美,這是「醜書」!
  • 鄭板橋《竹石圖》、蘇軾《書臨皋亭》現身拍場
    鄭板橋《竹石圖》、蘇軾《書臨皋亭》現身拍場 2015-06-30 15:23:04  上海敬華春拍昨舉槌  鄭板橋《竹石圖》成最大亮點  上海敬華2015春季藝術品拍賣會,設有中國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古籍信札、油畫雕塑、歷代瓷器、古今紫砂、文房雅玩、翡翠珠寶等12大專場共計1500餘件精品,名家薈萃,佳作雲集,備受關注。
  • 百年西泠"吳昌碩獎"無人問鼎
    歷經百年風霜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有望通過全球範圍選才再造「吳昌碩」,但他這一美好願望的實現卻顯得相當困難。昨天,作為西泠印社首屆藝術節核心項目的「三大展」(中國印、書法、畫大展)舉行最后角逐,然而該社專門為此設立的西泠印社最高獎———「吳昌碩獎」卻無人問鼎。
  • 「南吳北齊的藝術世界——吳昌碩、齊白石作品展」在瀋陽美術館開幕
    11月8日,由瀋陽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主辦,瀋陽旅遊集團、瀋陽故宮博物院、魯迅美術學院、瀋陽美術館承辦的「南吳北齊的藝術世界——吳昌碩、齊白石作品展」在瀋陽美術館開幕。
  • 她10幾歲以書法震驚康有為,成為現代書壇碑學大家
    蕭嫻作為現代書壇唯一一位以碑學著稱於世的女書家,其碑學淵源與清代碑學大師康有為這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的獎掖、親炙有著不解的密切關係。蕭嫻出生於貴陽,幼年移居廣州,後舉家遷到上海。蕭嫻與康有為相識,得緣於他在10餘歲的時候,所臨的《散氏盤》被康有為看到,並大加讚賞,還賦詩稱她為衛夫人、管道昇再世。
  • 相聲界的祖師爺原來是他
    大家看電視經常會看到一些傳統曲藝藝人都會在一些表演開場之前,祭拜祖師爺,求的祖師爺庇護,能夠演出順利。那麼相聲作為中國傳統的曲藝形式,當然也有行業的祖師爺了,至於是誰?作為觀眾知道的恐怕不多。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相聲,一種民間說唱形式的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
  • 鄭板橋「書似安石大哥」對聯考略
    鄭板橋「書似安石大哥」對聯考略 張培元 興化新華書店 因此,對聯是值得注意的研究鄭板橋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研究鄭板橋思想、藝術的新途徑,需要專門收集、整理、評註。而題贈類對聯則是研究鄭板橋交遊情況的資料,可從中挖掘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信息。 在興化鄭板橋故居的小廚房內懸掛一副木質掛匾,屬題贈聯,板橋親書。聯曰:「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鞠花茶。」下款為「板橋鄭燮」,上款題「書似安石大哥」。
  • 人們不敢學鄭板橋的書法,三點原因
    鄭板橋書「之」字這些怪異的變化在「板橋體」裡不能說隨處可見,卻也時常入目。這對於後學者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和難度,學的好了,能成就一個標新立異的創新書家;學的不好了,可能劍走偏鋒,變成了新時代醜書的又一遭受口誅筆伐的人。但無論學的好與不好,這恐怕走的都不是書法大眾路線,所以自然學習的人群受到限制。
  • 【名品視界】吳昌碩《清供圖》欣賞
    鄭板橋一年歲尾路經揚州東郭市上,見有元人李萌《歲朝圖》一幅,愛不釋手,雖「幾於破亂不堪」,但慧眼識真,立即擲錢買下。重新裝裱之後,懸掛書齋,歲朝清賞,聊以自娛,並賦七言志意:「一瓶一瓶又一瓶,歲朝圖畫筆如生。莫將片紙嫌殘缺,三百年來愛古情。」獨到的眼光,識得三百年珍寶,鑑古迎新,別有情趣。近代著名畫家趙雲壑多有《歲朝清供圖》遺世。
  • 鄭板橋:一個有趣的靈魂和他獨創的「亂石鋪街體」
    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鄭板橋,是啊,吸取了這麼多書法名家的長處,我也應該「自成一體」。於是他取黃庭堅之長筆劃入八分,誇張其擺宕,單字略扁,左低右高,摻入楷行草,以畫蘭竹之筆入書,求書法的畫意。板橋對此自己獨創的書法,戲稱為"六分半"書,清蔣士銓說他"寫字如作蘭,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動地道出了"板橋體"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