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 蔡襄《論書》
「醜書」這個詞,即使不是書法圈的人,肯定也聽說過。「醜書」不是指的某一種特定的字體,而是看起來很醜的書法作品。就比如我們見過的這種
這種
或者這種
然而實際上,我們熟知的王羲之、顏真卿、張旭、懷素這樣的書法,在當時來看,也是醜的。
初唐時期,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於是全國的文人都將「二王」的作品視為榜樣,臨摹學習,歐陽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然而這種風格到了中唐時期,就被顏真卿給打破了。在講究秀美而有法度的唐楷中,顏真卿的字真的「太醜了」,他的楷書太嚴謹公正,而行書《祭侄文稿》筆畫又太強烈,一點都不符合主流審美,這是「醜書」!
然而更具挑戰的還在後面,張旭懷素的狂草徹底推翻了主流的「規矩」,字在他們筆下更「醜」了,甚至看不懂寫的是什麼,這是「醜書」!
諸如此類的例子其實不計其數。館閣體的出現與推翻,「帖學」和「碑學」的對立無疑都是書法藝術的發展與碰撞。
歷朝歷代的書法家們將前人的智慧與自身的創意結合,才衍生了如此多姿多彩的書法藝術,但無一例外的是,每一位書法大家在創造之前,都是「別人」。都是學習研究了十幾年前人的書法,才能夠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字體。
按照現代人的審美來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美的清秀,懷素的《食魚帖》也是狂放,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美的傲氣,歷經了千百年的沉澱,這些書法作品被後人所瞻仰學習,就證明了它們的藝術價值。
誠然,書法藝術走到今天再想創新很難,很多書法大家開始在創作的形式等方面開始下功夫研究,這些作品的好壞自然會由時間與後來人評論。然而另外一派的「妖魔鬼怪」開始將書法變為包裝,變成吸人眼球的行為,例如這樣
還有這樣
以及這樣
這些「書法家」的作品通常只有類似「家和萬事興」、「馬到成功」的幾個字,經過包裝炒作以後變得價格昂貴,甚至「一字千金」,實際上落款題跋寫的還不如剛入門的小學生。
譁眾取寵是什麼年代都會出現的事,然而以傳統文化為博眼球的手段,敗壞的不只是國人的臉面,毀掉的也是我們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