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天殊未曉
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
唐太宗在盛年時期是一個很大度開明的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餘年時間裡,君臣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作為皇帝的李世民,常常和賢臣們談論國事,暢所欲言。臣子們的作風也都很剛正不阿,即使是和皇上的意見有所不同,也敢於當面說出來。
中大臣魏徵是極為突出的例子,他對皇帝總是能夠犯言直諫,有的時候李世民已經非常不高興了,他也不會有所讓步。在魏徵死後,李世民常常懷念這個敢於直諫的臣子,對這個臣子的評價也非常高。唐太宗說他是鏡子,以魏徵為鏡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了。這個鏡子沒有了,他也失去了一個非常得力、忠心的可用之臣。
魏徵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在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還嚴厲斥責過他,質問他為什麼要離間他和哥哥李建成之間的關係。大臣們都覺得魏徵這次肯定是性命不保了,但沒想到魏徵沒有絲毫逢迎的態度,也不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辯解,只是很耿直地說,如果太子當初聽我的話,也就不會落得現在這個下場了。李世民聽了倒是氣消了大半,覺得他是一個敢說實話的人,面對自己的威懾也沒有說假話,很是難得,就把他留在了身邊。
曾經有一次在大殿上,魏徵對皇帝的決定有所不滿,直接就指出了皇帝的不足之處。散朝之後,李世民把他留下來,有點生氣地說,你為什麼一定要當面跟我過不去呢?言下之意是,如果你有意見,完全可以私下再跟我講,好給我留一點顏面。魏徵卻絲毫沒有改口的意思,反而反問皇帝,如果他當眾順從背後違背皇帝,豈不成了陰奉陽違的小人?李世民一聽確實有道理,從此對魏徵更加尊重和信任。
鷂鷹之死是魏徵和李世民之間流傳度很廣的一件事,據說李世民得到一隻鷂鷹,對它愛不釋手,就連上朝也要帶在身邊。有一次他正在把玩,看見魏徵過來議事,害怕他批評自己,馬上就把鷂鷹放在了自己的袖子裡。其實魏徵早就看見了皇帝的這一舉動,但是不聲不響並沒有戳破。他只是對要說的事情侃侃而談,說了很久才離開。李世民把袖子裡的小寵物拿出來,發現它早就被悶死了。可見李世民心裡對他還是很忌憚的,也很在意他的看法,生怕他會說自己是玩物喪志的君王。
有時候皇帝被氣急了,也難免動了想要取他性命的心。有一次魏徵說話實在是過於耿直,李世民氣呼呼地回到寢宮,說自己一定要殺了這個鄉下來的老匹夫。結髮妻子長孫皇后聽聞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很和善地勸說李世民,魏徵敢這麼直諫,都是因為皇帝您的英明神武。如果您沒有這樣的氣度,又有誰敢這樣說話呢?李世民覺得皇后的話很是受用,於是不僅沒有殺了魏徵,對他更是另眼相待。
小編總結:唐太宗在晚年期間,已經沒有了壯年時期的大度、睿智,對很多事情都持疑心態度,偶爾還會聽信身邊人的蠱惑。魏徵死後,就有被他得罪過的小人,跑到唐太宗跟前,污衊他曾經貪汙受賄。唐太宗錯聽小人的讒言,竟然把魏徵的墓碑給砸碎了。到唐太宗的兒子李治時期,才還了魏徵的清白,墓碑得以重新整修。不過整體來看,綜唐太宗執政始末,大唐朝政的風氣都極為開放,有了太宗這樣豁達的君主,才能有魏徵這樣正直的臣子的生存餘地。大家對這個人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文《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百家號/秋天殊未曉/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