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

2020-12-21 百家號

文/秋天殊未曉

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

唐太宗在盛年時期是一個很大度開明的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餘年時間裡,君臣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作為皇帝的李世民,常常和賢臣們談論國事,暢所欲言。臣子們的作風也都很剛正不阿,即使是和皇上的意見有所不同,也敢於當面說出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大臣魏徵是極為突出的例子,他對皇帝總是能夠犯言直諫,有的時候李世民已經非常不高興了,他也不會有所讓步。在魏徵死後,李世民常常懷念這個敢於直諫的臣子,對這個臣子的評價也非常高。唐太宗說他是鏡子,以魏徵為鏡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了。這個鏡子沒有了,他也失去了一個非常得力、忠心的可用之臣。

圖片來源於網絡

魏徵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在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還嚴厲斥責過他,質問他為什麼要離間他和哥哥李建成之間的關係。大臣們都覺得魏徵這次肯定是性命不保了,但沒想到魏徵沒有絲毫逢迎的態度,也不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辯解,只是很耿直地說,如果太子當初聽我的話,也就不會落得現在這個下場了。李世民聽了倒是氣消了大半,覺得他是一個敢說實話的人,面對自己的威懾也沒有說假話,很是難得,就把他留在了身邊。

圖片來源於網絡

曾經有一次在大殿上,魏徵對皇帝的決定有所不滿,直接就指出了皇帝的不足之處。散朝之後,李世民把他留下來,有點生氣地說,你為什麼一定要當面跟我過不去呢?言下之意是,如果你有意見,完全可以私下再跟我講,好給我留一點顏面。魏徵卻絲毫沒有改口的意思,反而反問皇帝,如果他當眾順從背後違背皇帝,豈不成了陰奉陽違的小人?李世民一聽確實有道理,從此對魏徵更加尊重和信任。

圖片來源於網絡

鷂鷹之死是魏徵和李世民之間流傳度很廣的一件事,據說李世民得到一隻鷂鷹,對它愛不釋手,就連上朝也要帶在身邊。有一次他正在把玩,看見魏徵過來議事,害怕他批評自己,馬上就把鷂鷹放在了自己的袖子裡。其實魏徵早就看見了皇帝的這一舉動,但是不聲不響並沒有戳破。他只是對要說的事情侃侃而談,說了很久才離開。李世民把袖子裡的小寵物拿出來,發現它早就被悶死了。可見李世民心裡對他還是很忌憚的,也很在意他的看法,生怕他會說自己是玩物喪志的君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時候皇帝被氣急了,也難免動了想要取他性命的心。有一次魏徵說話實在是過於耿直,李世民氣呼呼地回到寢宮,說自己一定要殺了這個鄉下來的老匹夫。結髮妻子長孫皇后聽聞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很和善地勸說李世民,魏徵敢這麼直諫,都是因為皇帝您的英明神武。如果您沒有這樣的氣度,又有誰敢這樣說話呢?李世民覺得皇后的話很是受用,於是不僅沒有殺了魏徵,對他更是另眼相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編總結:唐太宗在晚年期間,已經沒有了壯年時期的大度、睿智,對很多事情都持疑心態度,偶爾還會聽信身邊人的蠱惑。魏徵死後,就有被他得罪過的小人,跑到唐太宗跟前,污衊他曾經貪汙受賄。唐太宗錯聽小人的讒言,竟然把魏徵的墓碑給砸碎了。到唐太宗的兒子李治時期,才還了魏徵的清白,墓碑得以重新整修。不過整體來看,綜唐太宗執政始末,大唐朝政的風氣都極為開放,有了太宗這樣豁達的君主,才能有魏徵這樣正直的臣子的生存餘地。大家對這個人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文《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百家號/秋天殊未曉/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唐太宗需要魏徵這面鏡子,你也需要一面鏡子,才能照清自己的模樣
    但人是一種最容易被情感所迷惑的動物,一旦發生的事件跟自身有十分密切關聯的時候,很難再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甚至當有人來勸說時,牴觸的情緒也佔有主導地位,這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能找到一面代表客觀的鏡子,來分析事情的真相,以省自身,就非常的重要了。
  • 被譽為明鏡的魏徵,敢於直言進諫,死後不久卻被李世民毀了墓碑
    魏徵 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之間的故事世人早已耳熟能詳。在人們的認知中,李世民之所以能被稱為一代明君,離不開魏徵的幫助,事實也正是如此。
  • 李世民登基後,魏徵私放太子府護軍,唐太宗下令:魏徵連升6級
    徵狀貌不逾中人,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霽威。——《新唐書·列傳·卷二十二》這是《新唐書》中關於魏徵的評價。魏徵博學多才,而且很有計謀,因此被李淵派遣到太子李建成身邊,擔任太子洗馬的職務,成為了太子的親信。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賢君諍臣 歷史上魏徵以「直言敢諫」聞名,自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魏徵輔佐他達17年時間。 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在這17年時間裡,向李世民當面直陳諫言達50次,呈送奏疏11件,進諫多達數十餘萬言。
  • 一生六次易主,唐太宗把這位名相,比作自己的鏡子
    對唐代歷史熟悉的人,都知道在李世民手下有一位名相叫魏徵,以敢言敢諫聞名。關於魏徵還有一段神話傳說:魏徵夢斬涇河龍王,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描述,大致的意思是:涇河龍王與袁守誠打賭關於天氣陰晴之事,龍王違背了玉帝旨意,改變了雨量的大小,本想請求魏徵手下留情,結果魏徵在與李世民下棋時睡著了,夢中斬了涇河龍王。當然這只是一段傳說,凡人豈能掌控神仙的生死,其寓意是指魏徵是一個剛正不阿、勇於進諫的忠臣。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麼唐太宗的「鏡子」是誰呢
    唐太宗最大的優點是虛懷納諫。 唐太宗的「鏡子」就是魏徵。魏徵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徵當時老跟太子說,要把秦王李世民幹掉,秦王有異志,早晚必圖之。你幹掉他,不然他會坐大,會發達。結果太子不聽,顧及手足之情,於是被弟弟秦王幹掉了。
  • 歿後振芳塵:魏徵家族的沉浮
    唐太宗的立國路線是儒家的德治,比較注意普通百姓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對此,君臣都有高度的自覺性。這兩點說起來簡單,但要真正持之以恆卻是極難的,需要君臣兩方共同努力才行。貞觀的大部分時期,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較好地履行了這兩點,所以貞觀時期雖然稱不上盛世,卻被後世奉為政治清明的樣板。貞觀時期的諸多政策、做法被統稱為「貞觀故事」,成為後來封建帝王進行政治動員的資源。
  • 百家姓:尼泊爾進貢大唐的是哪種蔬菜,李世民為啥不讓魏徵吃
    魏姓起源:周文王的後代畢萬,曾被封於魏地,他的子孫就以封邑為姓,稱為魏氏。魏氏始祖:畢萬,始祖地:山西芮城,河南開封。按現今人口排行第47位。名人軼事:魏徵,河北省館陶人,是唐朝初期的一代名臣。起初是在李建成的太子府做事,後來唐太宗李世民當了皇帝,任命他為諫議大夫,是歷史上有名的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剛剛當上皇帝,就有人在他跟前說魏徵的壞話,說他以前參加過瓦崗義軍,在太子府謀事期間,曾經給李建成出謀劃策,讓太子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當即派人把魏徵找來,在大殿上當面質問他:「你為啥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手足關係?」
  • 魏徵死後,李世民為什麼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唐太宗寧可失去心愛之物,也不願讓魏徵抓住他玩物喪志的小辮子。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準備妥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回答:「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從這兩件事來看,唐太宗很是忌憚口無遮攔的魏徵。魏徵的直諫,有時讓唐太宗很沒面子。唐太宗對魏徵說:「你可以當著大家的面應付一下,等其他時候再提意見不行嗎?」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唐太宗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就像是他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可以說兩人是少年夫妻了,話說唐太宗和父親李源反隋時浴血奮戰,而後為了登上皇位經歷了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著他,唐太宗對其追念不已。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就鑄造了大唐帝國的輝煌,他和他身邊那些男人和女人們共同演繹了那段美輪美奐的歷史。他雖然貴為天子,卻情同凡人;他享受了成功的快樂,也承受了失落的苦澀;他有射落「天狼」的絕世武功,更能克勤克儉、文治天下;他本性剛烈,卻又柔情似水;他得到了幸運,卻又失去了他最不想失去的;他主宰了歷史,又被命運主宰;他有歡情,他有悲歌。
  • 歷史上的唐朝到底有多「開放」?
    說到唐朝,我們對唐朝的認知,除了歷史課本,還有影視劇。像《武則天》、《唐明皇》、《楊貴妃》、《上官婉兒》、《神探狄仁傑》等等。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社會得巔峰時期,被稱為大唐盛世。影視劇裡的唐朝人,從思想、著裝、政治上,跟其他朝代都有不同,那唐朝到底「開放」到何種程度呢?
  • 為什麼要讀歷史?唐太宗說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即使有了體育課不也照樣有胖瘦之分?歷史已經是百年前的舊事,讀他還有什麼意思?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代初期最敢說的大臣魏徵染病去世。唐太宗聽聞之後悲傷不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了,朕失去了一面鏡子。」
  • 他是唐太宗的鏡子,什麼話都敢說,李世民為了他五天沒有上朝
    唐朝出現的繁榮跟領導者的領導才能是分不開的,唐太宗就是最好的例子。李世民對待百姓還算不錯,有雄才大略,具有天生的領導者的風範,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能聽見別人給的建議,也就是善於納諫。這一點對於一個君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 唐太宗為何要拿三面鏡子照自己 這三面鏡子是什麼寶貝呢
    唐朝,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唐太宗是這個盛世最重要的奠基人。那麼在唐太宗身上,有什麼精彩的故事?是他引領大唐的歷史,向一個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發展,唐太宗在當時也被推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的盟主。那麼這個曾經行武出身的人,後來為什麼能華麗轉身,成為一代偉大的帝王?原因是唐太宗有三面鏡子,他常常拿這三面鏡子照自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 為什麼有人把唐太宗的長孫皇后稱為最幸福的皇后?
    它先後歷經二十一帝,三百多年時間,是中國古代歷史長卷上濃墨重彩的篇章。和它以前的歷史相比,唐朝前期政治清朗,思想解放,人才濟濟,疆域遼闊,國防堅固,當時來朝貢的國家多達三百多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國際地位無與倫比。
  • 歷史上誰才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篇
    誰才是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筆者認為評論一個皇帝的歷史地位,主要看兩方面。第一,是在當時歷史環境下的功業。第二,是對後世至今的影響。還有兩個切忌。第一,切忌開天眼,用上帝視角,站在21世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第二,切忌用小格局的道德眼光去揣摩帝王之術。基於以上的準則,我會陸續介紹筆者心中的千古一帝候選人。
  • 隋煬帝與唐太宗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為何歷史評價卻天差地別
    隋煬帝在位期間是典型的能折騰,伐高麗、營東都、鑿運河、南遊北巡視等舉措無不是濫用民力、勞民傷財的損招,被歷史扣上了貪婪荒誕的帽子。對於這一點,唐太宗雖然表面上收斂了很多,且有意吸取隋煬帝的教訓。但皇帝畢竟是皇帝,有錢不花我等什麼?實際上,其也曾因修建洛陽宮而勞民傷財,還縱容自己的兒子享樂,下詔說「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於是太子發取無度……」。
  • 《西遊記》中,為換回20年陽壽,唐太宗答應了地府怎樣的條件?
    李世民聽說面前的人是龍王,劊子手又是自己的臣子魏徵,便想做個順水人情,滿口答應了。結果魏徵在與李世民下棋的時候,卻元神出竅,夢中斬龍。涇河龍王對此很不甘心,便去找李世民的麻煩,指責他言而無信,還要拉他去冥司進行三曹對案。李世民被涇河龍王的鬼魂弄得精神恍惚,眼看就要不久於人世了。
  • 李承乾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結局為何那麼慘?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優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十分勤勉,且虛心納諫,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人將他的統治譽為"貞觀之治"。不過,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卻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好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並沒有能夠培養出一個真正能夠接他班的優秀繼承人,還導致了諸子奪嗣、紛爭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