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太宗的鏡子,什麼話都敢說,李世民為了他五天沒有上朝

2020-12-21 百家號

唐朝出現的繁榮跟領導者的領導才能是分不開的,唐太宗就是最好的例子。李世民對待百姓還算不錯,有雄才大略,具有天生的領導者的風範,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能聽見別人給的建議,也就是善於納諫。這一點對於一個君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李世民有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大臣,就是魏徵。李世民是歷史上最會納諫的領導者,其實是給了像魏徵這樣的賢臣機會。魏徵知道李世民喜歡聽別人的意見,就不斷地給他提意見,有的時候李世民很喜歡,有的時候卻能把李世民氣瘋了。

朝廷裡一個大臣有一個女兒長得很俊俏,而且還很有才情,皇后看好了,就在選宮女的時候把她加了進去。其實這個姑娘早就有了喜歡的人,已經定了婚事,等於是有了婆婆家。可是皇后要加進去,皇上也同意了,誰還敢說什麼?人們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告訴了魏徵。

魏徵一聽說這件事,正義感爆棚,奔著皇宮就去了。一見到李世民,魏徵就講了一通大道理:「您住的房子這麼好,就要想一想百姓們有沒有地方住;您每天吃的那麼好,也要想一想百姓們有沒有飯,會不會餓肚子;您看看後宮那麼多老婆,就想想百姓們是否有家。」

魏徵劈頭蓋臉的一頓大道理,李世民一臉懵圈,就問:「先生說的太對了,可是,這是什麼意思呢?」魏徵急的直接說了出來:「人家那姑娘有婆家了,您那麼多老婆,非要人家有家室的幹嘛?這難道是好的君王做的事嗎?」

李世民恍然大悟,趕緊道歉:「我的錯我的錯,先生不必生氣,先前我是不知道,現在知道了不要她就是了。」李世民就趕緊找人把那個姑娘的名字去掉。到後來魏徵的話說的越來越重,有的時候會讓李世民在大臣面前很下不來臺。

又一次李世民和魏徵因為一件事在大臣面前吵了起來,李世民一直勸自己別生氣,差點就一腳把魏徵踢出去。但是想想自己善於納諫這麼好的品質,如果現在把魏徵趕出去,不就前功盡棄了?所以李世民忍了下來。

下朝了以後,李世民越想越生氣,回來宮裡就氣的說:「我要殺了這個老頭子!氣死我了!魏徵這個老頭子,都快騎到我頭上了!怎麼感覺他跟皇上一樣,簡直氣死我了!」長孫皇后聽了李世民的話以後,便跟李世民說這是他的福氣,因為只有明主才有正直的大臣。

李世民聽了以後,便不生氣了。魏徵是個脾氣不好的人,別人都覺得他是個壞脾氣的老頭,只有李世民說那是魏徵最可愛的地方。魏徵病逝以後,李世民悲痛萬分,整整五天沒有上朝。親自參加魏徵的葬禮,還讓大家都去告別,還痛哭了幾次。可見李世民多思念這個對自己什麼都敢說的魏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相關焦點

  • 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
    在魏徵死後,李世民常常懷念這個敢於直諫的臣子,對這個臣子的評價也非常高。唐太宗說他是鏡子,以魏徵為鏡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了。這個鏡子沒有了,他也失去了一個非常得力、忠心的可用之臣。大臣們都覺得魏徵這次肯定是性命不保了,但沒想到魏徵沒有絲毫逢迎的態度,也不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辯解,只是很耿直地說,如果太子當初聽我的話,也就不會落得現在這個下場了。李世民聽了倒是氣消了大半,覺得他是一個敢說實話的人,面對自己的威懾也沒有說假話,很是難得,就把他留在了身邊。
  • 唐太宗為何要拿三面鏡子照自己 這三面鏡子是什麼寶貝呢
    唐太宗是這個盛世最重要的奠基人。那麼在唐太宗身上,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劇照/作者截頻在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盛世之中,要說最沒有爭議的,非唐朝莫屬。那麼這個盛世的奠基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他引領大唐的歷史,向一個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發展,唐太宗在當時也被推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的盟主。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麼唐太宗的「鏡子」是誰呢
    唐太宗最大的優點是虛懷納諫。 唐太宗的「鏡子」就是魏徵。魏徵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徵當時老跟太子說,要把秦王李世民幹掉,秦王有異志,早晚必圖之。你幹掉他,不然他會坐大,會發達。結果太子不聽,顧及手足之情,於是被弟弟秦王幹掉了。
  • 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去封禪,而宋真宗敢去?
    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的時候進行,一般有大功於社稷的帝王才敢舉行封禪大典。中國歷史上總共有七位皇帝舉行過封禪大典,其中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封禪泰山,武則天封禪嵩山。古人認為泰山是最高的山峰,在泰山上封禪,可以向天地報告自己創立的偉大功績,萬古流芳。
  • 隋煬帝「楊廣」就像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提醒著唐太宗「李世民」
    說到唐太宗李世民,單論武功,秦皇漢武稍遜一籌,若論文治,文景也難比擬。然而,李世民有如此成就, 最該感謝的,或許不是凌煙閣上那二十四人,而是他表叔楊廣。楊廣是誰?▲ 在他繼位之前,隋朝可是當時已知世界最強大,最富足的國家,可是他只用短短14年間,就敗光父親留下的美好江山。你說楊廣昏庸無能?那倒也不是。年輕時的楊廣,上馬橫下馬賦詩,文武雙全風流倜儻,可問題就出在他不是隋文帝的長子而是次子。
  •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當魏徵又一次在朝堂上直諫惹怒太宗的時候,太宗氣衝衝地跑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魏徵總是駁我的面子,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了卻連忙向太宗道喜,說:臣子敢直言,是因為陛下聖明,明君擁有直臣應該欣喜,怎麼能開殺戒呢?幸虧長孫皇后及時開解,唐太宗這才改變主意。
  • 探秘:唐太宗李世民最愛的女人
    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是經歷過三代帝王的,而且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他曾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後來就成為了李世民兒子的皇后。在一些史料記載當中,說武則天曾經特別的受李世民的寵愛,那是因為武則天在第一次同房的時候,留下了非常單純的眼淚, 而他這一流淚就刺激了李世民的欲望,讓他變得非常的興奮。後來就一直很寵愛她,但是之後發生了這麼一件事兒卻讓武則天丟掉了李世民的寵愛。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娶比他大30歲的蕭皇后?答案很現實
    李世民與蕭皇后的故事也常常被後人所津津樂道,蕭皇后究竟為何如此的搶手?唐太宗李世民,又為何要娶比他大30歲的蕭皇后呢?答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首先,我們來說說蕭皇后。這個女人真的不一般,她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
  • 唐太宗李世民趣聞
    政治家們對李世民也多有讚美,像康熙皇帝說過:「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比隆三皇五帝,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譽,也是許多臣子對皇帝的諛詞,但李世民確實當得起這個說法。既是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傳說唐太宗誕生滿三天,就有書生拜謁唐高祖李淵,說:「公是貴人,必有貴子。」
  • 魏徴死後,唐太宗一直思念著他
    唐太宗能納諫,是因為他懂得,一個人再有才能,也不可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在唐太宗的鼓勵下,大臣們都敢於說話,樂意提意見。特別是魏徴,總是給唐太宗提意見,而且往往據理力爭,絲毫不讓唐太宗對他也特別器重,還時常把他召進宮中,單獨聽取他的意見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徴:「當個君王,怎樣才能對事情看得清楚明白,怎樣就會糊裡糊塗呢?」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徴立刻回答。
  • 唐太宗為何要拿三面鏡子照自己 這三面鏡子是什麼寶貝呢
    唐太宗是這個盛世最重要的奠基人。那麼在唐太宗身上,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劇照/作者截頻在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盛世之中,要說最沒有爭議的,非唐朝莫屬。那麼這個盛世的奠基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他引領大唐的歷史,向一個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發展,唐太宗在當時也被推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的盟主。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吃醋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齡無子,夫人又不生育,李世民愛臣心切,送他幾名美女為妾。不想房玄齡不敢要,說是家有河東吼。李世民聽說便讓皇后去勸說房夫人,可是房夫人卻把皇后堵了回去。李世民心中不快,就想了一個辦法。
  • 李承乾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結局為何那麼慘?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優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十分勤勉,且虛心納諫,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人將他的統治譽為"貞觀之治"。不過,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卻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好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並沒有能夠培養出一個真正能夠接他班的優秀繼承人,還導致了諸子奪嗣、紛爭不斷。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祖父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父親是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親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舅舅是戰功卓著的太尉長孫無忌。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從小得各大儒教誨。再看李世民給他取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未來。李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繼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沒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將無可爭議地繼承大唐江山,延續李家的統治。
  • 尉遲敬德暴打了一位親王,李世民卻沒有懲罰他,原因何在?
    貞觀年間,有一回唐太宗大宴群臣,令文武百官齊聚一堂,觥籌交錯,其樂融融,皇帝也很開心。可沒過多久,一件鬧心的事情就發生了。主角就是尉遲敬德。其實說起來這件事也很難怪到他的頭上,因為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正式場合坐在一起開會或者吃飯,都是要講究座次的,按排資論輩來算。尉遲敬德功勞那麼大,基本上除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寥寥數人,沒有誰能夠坐在他前面。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波瀾壯闊,他前半生徵戰無數,為大唐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雖說太宗取得皇帝的過程不是十分光彩,但是他當上皇帝之後勤政愛民,從諫如流,開創貞觀之治。太宗皇帝手下文臣武將各盡其職,還有最嫻熟的長孫皇后陪伴其左右,被各民族譽為「天可汗」。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一千多年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這些話仍然振聾發聵
    唐太宗李世民相貌剛毅,神採飛揚,群臣每次面見他時,都有些不知所措。李世民知道後,每次接見臣下奏事,都儘量和顏悅色,希望有人敢於規勸自己。他曾對公卿說道:「人想要看到自己的外貌,必須藉助鏡子;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過錯,必須依靠忠臣。
  • 李白,不只是詩人,他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
    歷史記載,唐太宗退位時,繼承皇位的人是唐高宗李治。依照古人「天無二日,人無二主」的說法,唐太宗是不可能同時並立兩個皇帝。那麼燕德妃為何還要以墓志銘讓自己的後人來做皇帝呢?隱喻就在這個「日出前天色不算」的「白」字中,他的意思就是說皇帝沒有登基,那「天色」是不算數的。以此來暗喻李治當時登基為「皇帝」那是不算數的。
  • 唐太宗做水陸法會的目的,不是為了弘揚佛法,也不是為了普度眾生
    不僅如此,時間還長,計劃作法的時間,連續七七四十九天。如此聲勢浩大的水陸法會,究竟能不能超度枉死的孤魂野鬼?不好說,但第二個目的是百分百可以達到。什麼叫枉死?即按生死簿,死期還沒到,就被唐太宗殺了,這就是枉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