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2020-12-10 明貝勒

追索歷史,探尋過去。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這二位爺,一位是從諫如流的有道明君,一位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與魏徵互相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鑄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然而,生前君臣無隙,身後卻反目成仇,唐太宗為何推到了他親手題字的魏徵墓碑呢?在這段流傳的君臣佳話中,又有哪些偏離歷史真實的記載呢?

魏徵入朝為官之後,始終秉性忠直,仗義執言,只要是不利於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來說話,甚至不惜犯顏進諫。唐太宗也擁有帝王中難得的氣量,敢於重用魏徵,先後提升他為秘書監,侍中,宰相,並封他為「魏國公」。

魏徵這直言進諫的性子,多數時候唐太宗都會欣然接受,充分表達了一個有道君主的胸懷,但次數多了難免會觸犯龍顏,甚至讓君王下不來臺,既尷尬又憤恨。這種情況下,魏徵的直言就會讓唐太宗產生既愛又夾雜著怒、怕、無奈的複雜情感。

當魏徵又一次在朝堂上直諫惹怒太宗的時候,太宗氣衝衝地跑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魏徵總是駁我的面子,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了卻連忙向太宗道喜,說:臣子敢直言,是因為陛下聖明,明君擁有直臣應該欣喜,怎麼能開殺戒呢?幸虧長孫皇后及時開解,唐太宗這才改變主意。

貞觀17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藥品和食物,兩次親自到魏徵家中探望,還差遣專人到魏徵家中看護,隨時 稟報魏徵的身體狀況。唐太宗最後一次到魏徵家中探望時,看到他病情更為嚴重,便問魏徵:愛卿還有何未了的心願?魏徵強撐著病體說:我不擔心別的,只擔心國家的興亡啊!一心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徵不愧為「千古第一諫臣」。

貞觀十八年,魏徵因病溘然長逝,唐太宗聞訊之後是悲痛萬分,罷朝五天以示哀悼,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 魏徵的敢於直諫,其實也是隨時將自己的性命安危置於皇帝陛下的一念之間,但他卻從不退縮,依然是有什麼說什麼。正因為如此,使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逝去之後說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也。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撰碑文,書寫刻石。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如果故事在這裡結束,那將是真正的為這段君臣佳話畫上了一個完美句號。

誰能想到,就在魏徵去世大概半年之後,當時的太子李承乾深知自己治理朝政的能力並不突出,更何況兄弟李泰又是個有膽識有能力之人。因此,他擔心自己連太子之位都坐不穩會被廢除,所以他在與侯君集等人的籌謀策劃之下準備逼宮謀反。

誰成想,這麼隱秘的事兒居然走漏了風聲導致東窗事發,堂堂太子被流放到了邊疆,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賜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過這兩人,說他們有股肱之才,並且自古帝王多疑心,李世民自然懷疑到魏徵身上,開始懷疑魏徵會不會也是侯君集一黨的。因為誰都害怕部下結黨作亂甚至起兵篡位,已經死了的魏徵就這麼撞到了槍口上。於是下了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根據史書記載,魏徵曾經規勸太宗將自己所提的諫辭記錄下來,結果後來李世民發現魏徵曾把這些話轉頭又拿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觀看。魏徵的這一行為,被太宗視為沽名釣譽的手段,這更是令太宗心生不爽。心說:哥們兒你這啥意思?讓史官記錄下來,對比著你的高瞻遠矚,一心為民,而我卻坐井觀天,不為民著想,你這是要飛啊?想讓我這堂堂一國之主落得個臭名遠揚,遺臭萬年的下場啊!

於是,李世民長期的壓抑因為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給刺激的小脾氣「嘭」的就給爆發了,君臣美談頓時化為泡影。不過,僅僅這樣明顯沒有讓李世民解氣,他親自來到魏徵墓前,將魏徵墓給推倒。其實推倒墓碑只不過是唐太宗因為長期受到壓抑,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歇斯底裡的發洩。若魏徵在天之靈可以看見這一幕,必然會感慨萬千:想我一代忠臣魏徵,竟然也落得如此下場。

好在這些矛盾在魏徵生前都沒有激化,君臣之間良好的關係一直維持到魏徵去世。深究這背後原因,其實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埋下了禍根。太宗李世民雖然賢明,也確確實實需要魏徵這樣的諫臣,並且也能夠重用魏徵這樣的直臣,可這並不意味著會真心喜歡這樣的屢屢讓他下不了臺的諫臣。由此可見,李,魏二人的關係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良好。更何況,魏徵本是李世民早先登基稱帝的最大障礙——當時的太子,哥哥李建成的人,被打上這樣標籤的魏徵,本就不大可能成為唐太宗真正的心腹。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出徵討伐高麗失敗,這時候他也意識到了自己思想意識的狹隘,不禁慨然嘆息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老魏還在,那傢伙是絕對不會讓我出來跑這趟兒勞民傷財的。想著想著便立馬兒命令郵政快遞員(馳驛)帶著「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的旨意,先行一步又去重立了魏徵墓碑,也算是讓魏徵重新得到了善終吧。原本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竟然以這種方式收尾,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啊。

相關焦點

  • 儲位之爭——唐太宗李世民的子孫之禍|李治|魏徵|房玄齡|李承乾|...
    貞觀八年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李世民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懇請李世民上朝聽政,李世民雖然應允,不過「細務仍委太子」,之後李世民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
  • 李世民最愛的臣子不是魏徵而是馬周,馬周又是何許人也?
    要說文官裡面李世民的最愛,大家一定都會說肯定是魏徵了,他給李世民提了那麼多中肯的意見,幫著他治理天下,立了那麼大的功勞,李世民最愛的大臣肯定是他呀。但事實上,李世民最寵愛的大臣不是魏徵。那是誰呢?這個被唐太宗最寵愛的臣子就是馬周。他的名字大家肯定很陌生,所以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馬周。馬周是一個苦孩子,而且大家都說他是個天煞的孤星。
  • 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
    文/秋天殊未曉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唐太宗在盛年時期是一個很大度開明的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餘年時間裡,君臣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在魏徵死後,李世民常常懷念這個敢於直諫的臣子,對這個臣子的評價也非常高。唐太宗說他是鏡子,以魏徵為鏡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了。這個鏡子沒有了,他也失去了一個非常得力、忠心的可用之臣。
  • 隋煬帝「楊廣」就像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提醒著唐太宗「李世民」
    說到唐太宗李世民,單論武功,秦皇漢武稍遜一籌,若論文治,文景也難比擬。然而,李世民有如此成就, 最該感謝的,或許不是凌煙閣上那二十四人,而是他表叔楊廣。楊廣是誰?戰功卓越的次子、封無可封的軍功、弒兄逼父,楊廣與李世民何其的相似?不!李世民還多殺了一個弟弟。李世民也是在弒兄逼父後登上皇帝的寶座。
  • 被譽為明鏡的魏徵,敢於直言進諫,死後不久卻被李世民毀了墓碑
    在魏徵逝世後,李世民將其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錄,足以見魏徵的功勞和其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魏徵逝世後不久,李世民便下令毀去其墓碑並磨滅碑文,這又是出於為何?
  • 李世民一再拒諫,魏徵也不行:平定高昌,並納版圖,彰顯遠見卓識
    二、先禮後兵,李世民不聽勸諫,平定高昌。麴文泰稱臣於西突厥後,經常與西突厥聯手阻止西域各國與唐朝的交往,並且拘留由突厥逃往高昌的漢人。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曾修國書給高昌,請麴文泰放還漢人。李世民非常不滿高昌國的行為(劇照)貞觀十二年,李世民派遣李道裕出使高昌,指責麴文泰的諸多不友好活動。
  • 長安城酷暑難耐,李世民率後宮及侍臣駕臨九成宮避暑
    李世民脫口而出,話剛出口,突然意識到,魏徵是借吟對之機提醒自己,不由得皺起了眉頭,心裡想:你個魏徵,朕好不容易出來散散心,你就不能講些好聽的讓朕高興高興嗎?人米李世民臉上細微的變化,沒有逃過長孫無忌的眼光,他心裡責怪魏徵不該掃皇上的雅興,也想重新提起皇上的興趣,搜索枯腸,想以一佳句消除皇上心中的一絲不快,正在這時,看到一束陽光透過樹叢照射在皇上的龍袍之上,閃閃發光,忽然靈機一動,指著李世民身上的龍袍,隨口吟詠日照龍鱗萬點金「到底是長孫無忌,果然名不虛傳,果然名不虛傳!」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以古代帝王為鑑,指出很多君王都曾經像唐太宗那樣,雖然成功開國,可是能夠堅持做到底的並不多,由此點明了帝王基業「取之易守之難」的道理,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夠嚴格做好自我約束,做好「思知足、思知止、思謙衝」等十思,擇善而從之,才能君臣相安,天下垂手而治。
  • 一生六次易主,唐太宗把這位名相,比作自己的鏡子
    對唐代歷史熟悉的人,都知道在李世民手下有一位名相叫魏徵,以敢言敢諫聞名。關於魏徵還有一段神話傳說:魏徵夢斬涇河龍王,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描述,大致的意思是:涇河龍王與袁守誠打賭關於天氣陰晴之事,龍王違背了玉帝旨意,改變了雨量的大小,本想請求魏徵手下留情,結果魏徵在與李世民下棋時睡著了,夢中斬了涇河龍王。當然這只是一段傳說,凡人豈能掌控神仙的生死,其寓意是指魏徵是一個剛正不阿、勇於進諫的忠臣。
  • 唐太宗為何要拿三面鏡子照自己 這三面鏡子是什麼寶貝呢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作者截頻在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盛世之中,要說最沒有爭議的,非唐朝莫屬。那麼這個盛世的奠基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他引領大唐的歷史,向一個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發展,唐太宗在當時也被推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的盟主。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為何說李世民登基之初的一場「王霸之辯」,拉開了貞觀之治的序幕
    就像飢餓的人什麼食物都覺得可口,什麼水都覺得好喝一樣。」李世民又說道:「賢明的人為政百年,才能祛除殘忍好殺之風。大亂之後,欲求大治,怎麼能像你說的那麼容易,短時間內達到?」對於李世民的反駁,魏徵胸有成竹地回答道:「百年而治者只是平庸之主,非聖哲之君。
  • 《唐磚》忠臣魏徵殺青 馬躍塑造一代名相
    由演員馬躍所飾演的一代名相魏徵的戲份已經圓滿殺青,剛正不阿、敢於直言犯上的歷史人物魏徵宰相讓人十分期待。演員馬躍在劇中飾演的是唐朝宰相魏徵,魏徵對於君主李世民忠心不二,以直言善諫聞名於史,克己奉公、鐵面無私的他是歷史上的一代名相,此次由充滿正氣的演員馬躍飾演魏徵,二人相似的氣場將會帶來怎樣精彩的故事讓觀眾十分好奇。
  • 李元吉死後她被李世民強佔入宮,生下兒子,卻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我國隋朝末代隋煬帝的女兒楊氏長得是天姿國色,人見人愛,按理說她的一生肯定是很幸福的吧,有皇家公主的身份,有貌若天仙的容顏,還有什麼事不能順心呢?可誰曾想到她的父皇竟然是位亡國之君呢!本來想靠著父皇的帝威樂享人生,可真是「靠草鞋搗腳板」啊!就在父皇天下岌岌可危的時候,楊氏嫁給了李淵的三公子李元吉。
  • 【冬季百日攻堅戰】男子與老闆發生口角,為洩憤深夜打砸烤肉店
    【冬季百日攻堅戰】男子與老闆發生口角,為洩憤深夜打砸烤肉店 2020-12-10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魏徵死後,李世民為什麼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在魏徵病逝前幾天,李世民帶著小女兒衡山公主到魏府探望,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叔玉,並深情而痛心的說:「您的兒媳婦兒來看您了。」氣若遊絲的魏徵激動得無語以對,淚流滿面。然半年後,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還解除了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約。緣何這對賢君直臣的楷模,在魏徵死後不久便反目成仇?
  • 《西遊記》中魏徵斬龍,李世民遊地府的故事寫得是什麼?
    這件事情的結局很明顯,就是佛門對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種政治誘導,說起來玄奘雖然是大唐有名的高僧,但李世民這個皇帝並不信奉佛教,而是信奉道教。這就給佛教推廣造成了一種天然的政治阻礙,也就是說,既使玄奘歷盡千辛萬苦把大乘真經帶回大唐,這也不過是「物流」式的工作,而佛門更看重的當然是真經到達東土之後推廣開來的業績。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與唐朝奠基人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密不可分。 唐太宗李世民,無論用兵之道還是治   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
  • 凌煙閣24功臣都有誰,他們有什麼功勞,排名第一的是誰?
    凌煙閣24功臣都有誰,他們有什麼功勞,排名第一的是誰?凌煙閣24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和秦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