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用稍微長的篇幅描繪了蘇聯紅海軍利用「重型載機巡洋艦(航空母艦)」作戰的方式,文章格局稍微大了點。今天我們換換口味,講一講輕武器(其實主要原因是筆者的槍械T恤到貨了,勾起了筆者的一些槍械情懷),講一款開局很好但結局草草的國產步槍。
63式自動步槍在我國我軍的槍械發展史上屬於絕對的異類,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跟當時我軍其它軍種進行的研發項目一樣,屬於「設計理念比較先進,但是由於技術儲備與工程經驗不足,研發著研發著就走歪了路子,結果出來的成品性能與設計性能大相逕庭」的典型。下面我們按照上面這句話的邏輯,來說說63式的故事。
先進的設計理念
說63式自動步槍的「設計理念比較先進」,其實從我軍賦予它的名稱就能看出端倪來了——「自動步槍」。
在上世紀40到80年代,我軍是沒有西方語境下的「突擊步槍」或者「自動步槍」概念的,步兵輕武器僅僅從承擔的戰術任務角度劃分,被劃分為「輕機槍」、「半自動步槍/馬步槍」、「衝鋒鎗」幾種。
在1956年編制步兵班組的武器配系中,配備給班組的輕武器以三個「56式」為主:分別是機槍組的56式班用機槍,用於承擔400米以內對步兵集群目標的壓制任務;班長和副班長手裡面的56式衝鋒鎗,用於承擔200米距離內的近戰火力壓制任務;以及步兵班裡5名步槍手裝備的5支56式半自動步槍,用於承擔400米內殲滅單個步兵點目標的任務。
因此在彼時我軍的軍語裡,衝鋒鎗一般就是用來近戰壓制的,步槍和輕機槍則是用來在較遠的距離上殲滅集團目標與單個點目標的。
63式自動步槍本身能被冠以「步槍」之名,還加上一個定語「自動步槍」,在概念上就已經暗含了「步衝合一」的設計思想,要求該型武器能夠在400米的距離內有著不亞於56式半自動步槍的射擊精度,足以承擔遠距離點射/半自動射擊殲敵的任務;又能在200米以內的近戰中突擊火力足夠猛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抗衡56式衝鋒鎗這種在蘇軍部隊中被定義為突擊步槍的武器。這在上世紀50和60年代的各主要軍事強國中本身就是一大進步。
要知道當時的美軍步兵班組還死抱著M14步槍這種辣雞,甚至連班組支援火力都沒有班用機槍可言,一度靠2支可以全自動射擊的M14自動步槍吃飯(情懷不能當飯吃)。
而蘇軍儘管已經實現了單兵輕武器的自動化,卻在某種程度上因為步兵機械化/摩託化的需要,比較強調單兵在200米範圍內的近距離火力壓制能力(想想AK和AKM的遠射程散布),在400米左右的距離上打擊點目標與集團目標的任務實際上都是交給RPD/RPK型班用機槍來完成的。
而63式自動步槍在設計之初就要求綜合美蘇兩大強國的單兵輕武器的優點,做到「一支槍能夠代替56式輕機槍、56式衝鋒鎗、56式半自動步槍」,本身就是巨大的超越。
63式步槍的優點
而從63式自動步槍的設計特點、技術指標與部分技戰術性能來講,雖然算不上出眾,但也沒有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入目,甚至部分性能理論上也是確實優於56半和56衝的。
我們先說63式的設計特點,63式的自動原理是活塞短行程,導氣裝置增加了氣體調節器,相比較56式衝鋒鎗的活塞長行程、導氣裝置只有1個4.5mm的大氣孔,對精度比較有利。
而63式的自動機設計重心距槍管軸線距離從56式衝鋒鎗的25mm縮短到21mm,提升了點射精度,同時發射機組件比56式少一個,降低了加工難度與工時。
最後63式自動步槍的設計壽命要比56式衝鋒鎗要高,初期設計定壽是15000發,即使是1970年代大規模批產的時候質量下滑嚴重,也能做到定壽10000發,比56式衝鋒鎗的6000發好得多。而在做到壽命延長的同時63式所使用的材料反而比56式衝鋒鎗要簡單,不需要使用鎳/鉻含量高的蘇標槍鋼,也為國家節約了一定的生產成本。
63式步槍的缺陷
儘管63式的部分設計特點在後來被81式自動步槍和95式自動步槍所繼承,但是從大面上來講,並不能否認63式自動步槍在研發和批產的過程中么蛾子不斷、乃至最後成為了一個比較失敗的設計。
射擊精度太差
我們之前提過,63式自動步槍的主要技戰術目標,是在400米的距離上代替56式班用機槍和56式半自動步槍的作用,在200米的距離上代替56式衝鋒鎗的作用,做到「一槍頂三槍」。為此,63式自動步槍定的出廠射擊精度驗收標準同56式半自動步槍相當,要求出廠驗收R50≤5cm,個別槍枝允許R50≤5.5cm。
但在1970年代大大批量生產出廠實測時就已經無法達到設計標準,下滑到了R50≤6cm,這個射擊精度已經連56式衝鋒鎗都不如了,基本無法達成「400米殲滅單個步兵點目標」的任務。
後期經過技術攻關與質量控制,63式自動步槍的R50數據也只能達到≤5.5cm左右,勉勉強強做到了比56式衝鋒鎗好,但是依然無法同56半自動步槍相比。
彈匣容量太小
而在200米以內的近戰火力壓制上,63式自動步槍為了壓低瞄準基線高度,便於輕步兵臥姿射擊,有意沒有設計同56式衝鋒鎗使用的30髮長彈匣類似的彈匣,而是將彈匣裝彈數量設定為20發。
這個數字儘管在1950年代美國、歐洲等國的步兵輕武器上還不算另類(比如美軍的M14、歐洲軍隊的G3、FAL等等甚至美軍的AR15早期型都使用了20發彈匣),但是伴隨著越南戰爭的到來,這一數字很快就被改到了30發,爾後30發作為各國全尺寸突擊步槍的標準彈匣裝彈數量就再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63式自動步槍死抱住20發的彈匣容量不放,實際上是無法承擔有效的近戰火力壓制任務的。因此,指望63式自動步槍能在「200米以內代替56衝」也是不太現實的。
全槍尺寸太長
更不用說,從全槍尺寸與戰鬥全重來看,63式自動步槍真的太長太重了——刺刀摺疊時全槍長1032mm,比56式半自動步槍長。
空槍重量3.9kg,跟空槍狀態下的56衝差不多重。63式自動步槍的全槍太長設計方並不是沒有注意到,但是長期想搞摺疊託都沒有完全搞成;
戰鬥全重太重
63式自動步槍的戰鬥全重太重設計方也不是沒有注意到,但是歷史上採取的部分改進措施有一些成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按下葫蘆起了瓢,這邊降低了戰鬥全重,那邊就劣化了武器勤務性能與戰鬥性能,越來越搞不定了。
單單這兩個長期無法解決的巨大缺陷,就決定了63式自動步槍在名義上屬於「步衝合一」的單兵輕武器,實際上只是一型不太適合輕步兵部隊的單兵輕武器,而且還沒有辦法做到「步衝合一」。
因此,在經過10年時間組織比較混亂的大批量生產後,這邊軍工大調整,那邊63式自動步槍就開始從部隊裡面撤裝,到1977年全部撤裝完畢,我軍輕步兵再度基本恢復1956年編制表。
從那以後,儘管在部分非熱點地區戰場上偶爾還能看到63式驚鴻一瞥,但是它已經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