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博物館不僅館舍建築獨具魅力,其別具一格的館藏精品更是蜚聲海內外。這裡有世界上最早的漢文佛經寫本、這裡有中國獨家珍藏的古印度石刻、這裡有存世唯一使用「承陽三年」年號的《菩薩懺悔文》、這裡有禪宗研究領域的「寶典」《六祖壇經》……您不用遠赴新疆大漠,在這裡就可以看到木乃伊;您不用遠赴印度,在這裡就可以了解佛教的起源……這些中亞與西域文物的來源都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日本人——大谷光瑞。大谷光瑞(1876年—1948年),日本京都府人,日本佛教淨土真宗西本願寺第22代法主、探險家。生長於明治維新時代的大谷光瑞,血液中飽含那個時代「開國進取」的精神,受斯文·赫定(瑞典探險家)和斯坦因(法國探險家)等西域探險家的影響,1902年,大谷光瑞組建「大谷探險隊」,前往中亞、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中國新疆等地,這是「大谷探險隊」的第一次中亞「探險」活動,也是他本人唯一親自參加的一次。日俄戰爭後,大谷光瑞派本願寺弟子和僧人桔瑞超、野村榮三郎、吉川小一郎等人又先後進行了第二次(1908年—1909年)和第三次(1910年—1912年、1911年—1914年)「探險」,在中國新疆的吐魯番、樓蘭、庫車、和闐和甘肅敦煌等地,獲取了大量的古絲綢之路珍品。由於在日本大谷光瑞的財務發生危機,1916年,大谷光瑞將其保留的「大谷收集品」一併運到旅順,並以寄存的方式存放在剛剛建立的「關東都督府滿蒙物產館」,1929年經其本人同意,將寄存的文物賣給「關東廳博物館」,正式登記入藏。可見,自旅順博物館誕生之時起,即與大谷光瑞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一條僅能容我一身的胡同繞到大谷光瑞別墅的後身。這棟老建築位於龍鳳山東側靠山街的盡頭的一處高地上,在地理位置上遠離海邊避免了海風潮氣的侵襲,又能把遠處的旅順軍港景色一覽無餘。作為一個具有探索精神的「文化學者」,這裡的確是做學問的好地方。有人說大谷光瑞是一個文化的掠奪者,事實的確如此,但畢竟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有意無意完好無損留存在中國土地上。想想那時民不聊生,戰亂不止中國,敦煌洞窟的一批文獻不是也送到北京嗎?結果其情景是,沒有裝木箱,只是用蓆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