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踏上前往井陘古村落呂家村的旅途是源於對古民居的喜愛。去年初秋,第一次去呂家村恰遇劇組拍戲,許多景點進不去,最後只得敗興而歸。
本周六,我和先生一拍即合,決定再訪呂家村以補去年之憾。
先生極其喜歡歷史文化,受其薰陶,女兒亦然。每次外出旅行,博物館定是先生和女兒必去之處。我則喜歡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只要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於我便是極愛。
我和先生興趣迥異,唯古建築是共同所好。近兩年利用周末,遍訪周邊古村鎮,算起來也有十餘處之多。
早上八點出發,一路峰巒疊嶂,百花盛開,大地呈現出五彩斑斕之色。路邊的小草有些已現枯萎,看來深秋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到達村口,停好車,環顧四周,群山環抱的小山村,靜謐清幽。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路邊,擺著花椒、石榴,桃子以及布鞋的攤子,有一搭無一搭的閒聊著,平靜而安詳。
走過一段上坡石子路,穿過石窯門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顆迎客古槐,乃呂家先祖建村時為喜迎客至所栽。古槐右側是一座頗具現代氣息的咖啡館,左側即為古民居建築群。
古槐
咖啡館
古民居建築群
呂家村始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村內民居以石為牆,依山而建,俗稱「靠山家」。現有明清時期的老院七十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有八處。有三滴水院、日月樓、石榴院、秀才院、書香院、福壽院、繡樓、呂家第一大宅院(新院)等。
三滴水院
房屋高低錯落,寓意「步步高升」
日月樓院
正在維修的正房
東廂房
南邊倒座
鄰家窗戶
福壽院大門外
福壽院—長生口伏擊戰129師指揮部
外牆敞開式陽臺,搭上木板即可與東院書香院互通行走
書香院
精細考究的文校堂院大門
秀才院
具有200年歷史的樹根
石榴院,據村民介紹該顆石榴樹已有200年歷史
繡樓院—劉伯承居所
西房—小姐繡樓
穿行於一座座特色各異的古院落,滿眼儘是石頭的世界,石路、石牆、石屋、石坊、石碾、石磨、乃至石龕,讓人不禁讚嘆呂家祖先的勤勞智慧和強大的創造精神。
石龕
呂家村還被稱為紅色革命紀念地,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2月,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親自成立指揮所,指揮了著名的長生口伏擊戰,指揮部就設在呂家村的福壽院。指揮部南面是時任政委的鄧小平居所,此院建於清末民初,號稱「呂家第一大院」。清一色的石頭建築,使整座院落顯得精緻獨特、莊重大氣。村外還為抗日犧牲的14名烈士建有抗日烈士紀念碑。
鄧小平居所—呂家第一大院
呂家村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民間習俗,每年除夕至初五各家各戶會集中於呂家祠堂燒香祭祖;正月十六集中於關帝廟拜關公,人數達五六百之眾,很是熱鬧;村內還有古榨油坊、古農耕器具等,頗具傳統的地方特色。呂氏木楔單槓式榨油技藝被列為了非文化物質遺產。
榨油坊
榨油器具
轉完整個村落,已近中午,我和先生特意去書香院品嘗了農家飯—大鍋菜和包皮面。包皮面是當地特色麵食,用紅薯面和白面製作而成,麵條筋道爽滑,佐以農家自做酸菜豆腐滷,味道純正鮮美。
下午兩點,啟程回家,沿途又是一派風光無限……
大家好,我是@PANG姨的退休生活,喜歡我的文章,就請多支持,您的鼓勵就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