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國際友好城市(共12個)
法國蒙彼利埃市、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市、奧地利林茨市、義大利巴勒莫市、比利時馬林市、加拿大溫尼伯市、美國菲尼克斯市、日本甲府市、韓國金泉市、印度尼西亞棉蘭市、瑞典達拉那省、德國波恩市
在蓉設領事館的國家(共9個)
美國、德國、泰國、法國、韓國、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賓、斯裡蘭卡(其中菲律賓總領事館尚未正式開館)
「成都是中國西部的中心和樞紐,在西部設領事機構成都最合適。」斯裡蘭卡外交部長說。
「成都對我們很重要,所以我才會把上任後的第一次出國訪問放在成都。」德國波恩市長說。
兩句話,如出一轍。
這份青睞,一個簡單的數據可以「作證」。據市外辦統計,去年1—11月,670餘位重要外賓在成都留下足跡,其中不乏泰國公主詩琳通、德國前總理施洛德、美國前總統卡特以及各國駐華大使或外交部長等重量級人物。2009年,成都接駁世界的歷程可以用漸入佳境這個詞來形容。
眼下,「大外事」工作協作機制的構建在市外辦的牽頭下緊鑼密鼓地進行。這一創新模式試圖整合外事部門、涉外部門、涉外企業和高等院校等幾股力量共同為成都的對外開放服務,正好與成都確定2010年為「擴大開放年」的思路不謀而合。在釐清「擴大開放」路徑的同時,國際化成都的面孔漸行漸近。
路徑一
築巢
5到8年內領事館有望達15家
外國領事館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平臺,也是對外交流合作的渠道和橋梁。從某種程度上講,領事館的多少,是一個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指標。自美領館1985年率先「搶灘」成都後,20多年來成都的領事館數量穩步上升,至去年12月15日斯裡蘭卡領事館正式開館後,成都擁有的領事館數量已達9家,是名符其實的中國「領館第三城」。
「一個國家在某地設立領事館,一定是建立在雙方密切的經貿往來和活躍的民間交流基礎之上。」市外辦主任邱海明表示,今年除了促進菲律賓儘快開館外,越南、以色列、印度、荷蘭將是重點爭取對象。他分析,去年維布洛把在中國的第二個全球研發及交付中心放在成都,今年成都直飛班加羅爾航線即將開通並且雙方有意締結國際友好城市,「印度節」的壓軸戲也安排在成都,這三大利好將有力推動印度在成都設領事館。另外,以色列也已流露出希望在成都設立領事館的意願,其駐華大使本月下旬將再次組織企業來成都「相親」。「一般情況下,只要相關國家在成都設立了經貿代表處,就有『設領』的希望。」據透露,今年義大利、荷蘭、以色列、加拿大會陸續在成都設立經貿代表處。邱海明表示,從遠期看,澳大利亞、西班牙、俄羅斯、南非、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家都是潛在的「設領」爭取對象,力爭5到8年內成都的領事館數量達到15家左右。
更核心的是,領事館的設立帶來了一系列良性的連鎖反應。9個駐蓉領事機構就如同築巢在成都的與世界聯繫的前沿平臺,折射出的其實是一幅成都對外開放合作之圖。
美領館最早為成都搭建起連接西方的橋梁,德國和法國則把地處中國內陸的成都與全球最大經濟體歐盟緊緊聯繫在一起。韓領館幫助成都與亞洲近鄰在資源、農林產品和旅遊等領域密切合作。泰國、新加坡、菲律賓「設領」後,成都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至於巴基斯坦和斯裡蘭卡的領事館,則為成都企業進軍南亞市場搭起橋頭堡。一張成都與世界合作共舞的斑斕「畫卷」漸次從容展開。
路徑二
架橋
預計今年再添4對國際友好城市
利用國際友好城市搭建對外合作平臺,這是一條融入世界的既高效又便捷的通道。目前,成都已有12對國際友好城市,23對國際友好合作關係城市。「以前結交友好城市更看重數量,針對性不夠,導致有些友城資源沒有充分利用起來,甚至一直處於『沉睡』狀態。」邱海明表示,今年預計將新添的4對國際友好城市主要是從布局優化和產業對接方面考慮,針對性極強。「英國謝菲爾德市和澳大利亞珀斯市將填補成都在英國和澳大利亞兩個重要國家沒有友好城市的缺憾,而以色列海法市的新能源產業和印度班加羅爾市的IT產業與成都的優勢產業契合,雙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據透露,最快今年4月,謝菲爾德市就將正式與成都「完婚」。
其實,僅僅是浮光掠影般翻閱成都近年來拓展國際友好城市的歷程,也不難發現貫穿始終的「大友城」觀念:即以建立國際友好城市為平臺和契機,深度融入經貿、文化、旅遊、科技、教育等領域,並且這種平臺還有日益高端化、精品化的趨勢。
去年9月,成都與德國波恩市持續幾年的「愛情長跑」終於「修成正果」,雙方正式締結友好城市關係,波恩也成為成都的第12對國際友好城市。僅僅兩個月後,新上任的波恩市長便將他上任後的首次出國訪問放在成都。波恩對成都的「情有獨鍾」並非出自偶然。多年來,雙方在環保、科技、教育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成效卓著的合作。此次波恩市長訪蓉,從籤署「成都—波恩旅遊合作備忘錄」,到種植「成都—波恩友誼樹」,昭示著雙方的合作馬不停蹄地穩步向前推進。
「成都—蒙彼利埃市民友城之旅」、美國菲尼克斯市中華文化周……一些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已經逐漸形成成都的特色品牌,蜚聲於世。正是長期的交流積累才醞釀出國際友好城市的親密關係,而友城關係的正式確立,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合作層次向更廣更深的領域邁進。更重要的是,與友好城市的交流如此頻仍,顯示出成都站在國際化平臺對外事資源的運用已達到遊刃有餘的地步,並藉此疾馳在國際化的「高速公路」上。
路徑三
搭臺
國際性活動「扎堆」湧入成都
擴大對外交流,確定實實在在的「項目」是關鍵,而今年對外交流的「連臺好戲」更是讓人目不暇接。由今年春節成都前往新加坡參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動拉開序幕,4月下旬,第六屆中美市長峰會將在成都召開,包括美國洛杉磯、休斯敦、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等世界知名城市市長在內的20多位美國市長,將與中國市長一起就產業、交通、環保等問題展開交流。5月的美國菲尼克斯市中華文化周、6月的中菲友誼日和「印度節」、7月的成都首屆國際青年音樂節……幾乎每個月都有精彩「大片」上演,這還不包括正在積極申辦且成功希望很大的中—阿友好城市及地方政府大會、國際友好城市市長論壇、2011年第二屆亞歐交通部長會議和2013年亞太城市市長峰會。
「隨著成都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性活動『扎堆』湧入成都是必然的趨勢。」邱海明分析,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要發揮出國際性活動的最大效應,必須聯動政府、企業和市民形成整體形象,打整體牌,這也同樣是成都能夠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某項活動主辦權的砝碼。
國際性活動就像一個強力吸鐵磁,資金、項目、觀念、國際知名度等元素全被聚合在四周,相互交織,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去年4月在成都成功舉辦的「中國—西班牙論壇第五次會議」,誕生了西班牙迄今為止最大的對外投資工業項目。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帶動作用,在第十屆西博會上更是達到了高潮。柬埔寨首相、斯裡蘭卡總理、越南總理、肯亞總理等7國政要出席西博會,另有88名國內外部長級高官、國際商協會和世貿組織主要負責人、156家國際商協會組織、118家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總裁出席大會重大相關活動。在博覽會期間舉辦的各種國際化色彩濃厚的分論壇更是異彩紛呈。
九天開出一成都。這座擁有3000年建城史卻從未更名換址的古老城市一旦插上國際化的翅膀,就沒有理由不選擇飛翔。如同那隻從古老成都飛出的太陽神鳥一樣,激情澎湃,輕盈飛揚。本報記者 李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