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醬缸香

2021-02-16 曹兌港閒話
大暑過後立秋之前,火辣辣的太陽照得田頭的泥巴都發焦了,走在平湖鄉下,每家每戶的場角上都擺放著一隻醬缸,缸裡盛著的是農家新鮮做出來的蠶豆醬,這個季節正是曬醬的最佳時節,每一隻醬缸都享受著一年中最熱烈的陽光,讓蠶豆醬從淡黃色曬到深黃色一直到深褐色,顏色越深醬香越濃。不過這樣的情景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已基本消失了。

小時候,每年都看到家裡做醬的全過程。6月上旬,早稻插秧結束,田頭的蠶豆也都收上來了,趁著農閒,家裡開始忙著做蠶豆醬了。把蠶豆放在水裡浸泡至豆子發胖,剝去外殼,豆瓣倒入土灶的大鍋上燒酥。老屋的前頭屋裡擺開一隻直徑約2米左右的大蠶匾,將燒酥的豆瓣倒入其中,摻入一定比例的麵粉,豆瓣與麵粉充分揉和直到和成鬆軟的豆粉坨,把豆粉做成扁圓形的豆餅,直徑約15公分,厚度約3公分,中間用手指挖一個一元硬幣大小的孔。這個扁圓形的豆餅我們叫它黃籽粑粑。做好的粑粑放在預先洗乾淨的竹篩裡(平湖鄉下叫蠶達),竹篩底上鋪上當年收上來的麥柴杆,麥柴必須去掉外殼且在太陽下曬乾燥。做好的黃籽粑粑一個個平躺在竹篩裡,放在室內慢慢涼幹,幾天後粑粑上冒出白白的絨毛,開始是一點點,大概半個月至二十天,遠遠看去整個竹篩裡已經布滿了濃密的白毛。原本鬆軟的粑粑經過二十來天的涼幹水份已全部蒸發,用手指按一下硬梆梆的。

挑一個大晴天,把涼幹的黃籽粑粑拿到河埠頭用板刷刷去白毛,用草繩一個個串起來放在屋簷下任憑太陽曬。一直曬到粑粑呈黃色,聞一聞有一股蠶豆特有的香味。

接下來的步驟叫「下醬」,燒上一鍋水放入一定比例的鹽,然後把鹽水倒入一隻曬醬專用的缸裡,把黃籽粑粑放入鹽水裡浸潤。這隻缸就是鄉下家家戶戶都有的醬缸,醬缸上口的直徑約在80公分左右,缸壁高度約30公分,上寬下窄所以又叫攤撇缸,也可以用其它的菜缸代替。「下醬」的關鍵是要掌握放鹽的比例,鹽放太多做出來的醬就鹹反之則淡。為了讓做的醬鹹淡適中,鄉下人在老祖宗一代代的傳承下發明了用雞蛋測鹹度的辦法。在剛剛「下醬」的缸裡放一個雞蛋,雞蛋浮出鹽水直徑在一個銅錢大小鹹度剛好適中。掌握好了鹹度,接下來就讓浸在鹽水裡的黃籽粑粑在太陽底下暴曬,白天曬,晚上用竹匾蓋住醬缸防止蟲子跌入,如遇白天突然下雷陣雨,蓋醬缸的任務就交給暑假裡的孩子了。一直曬到粑粑和鹽水都呈醬紅色,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一個月左右。

經過長時間的日曬和浸潤原本硬梆梆的黃籽粑粑已完全軟化,接下來就要把粑粑撈上來,放到竹篩裡用手把黃籽粑粑揉搓成細膩的蠶豆醬。揉搓的時候還要不停的把原來醬缸裡的鹽水潑在竹篩裡讓揉碎的粑粑充分的過濾。竹篩擺放在醬缸上面,缸裡是剛揉出的淡黃色的蠶豆醬。整個做醬的過程至此已基本完成。缸裡的蠶豆醬在太陽下繼續曬,過濾出的醬渣也不能倒掉放在陶瓷的缽頭裡是醃製醬菜的最佳原料。盛下的醬紅色鹽水一瓶瓶灌起來就是最原汁原味的鮮醬油了。

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日曬,蠶豆醬由稀變稠醬香濃鬱,這時就可以裝入陶瓷的甏裡了,甏口上面蓋上一張芋頭葉子或罩一隻碗,放在屋簷下太陽曬得到的地方存放起來。

一甏蠶豆醬以前是農家炒菜的主要調料,醬燉茭白、醬燉毛豆,炒羊眼豆、燒芋頭,在我的記憶中家裡燒的菜大部分都要放點醬。沒菜的時候直接撈一勺醬放點蔥或切點薑絲倒點菜油在蒸架上蒸一下當菜就飯吃。如果條件允許買點鮮豬肉來一個醬燉肉,碰上生菜隊裡殺老牛,濃油赤醬的醬汁牛肉一定讓你鮮得眉毛都掉下來。

時間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但幾十年前農家的那一缸醬香卻隨著時光的流逝越來越濃。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醬缸上展臺醬香引人來
    展商把一口直徑約有半米、高一米的醬缸放到了展位前。參展工作人員一邊用木製醬耙子搗著醬缸裡泛著豆香的大醬,一邊回答採購商們的提問。一些採購商用黃瓜蘸著展臺上的大醬吃,連連稱讚是正宗龍江大醬的味道,很不錯。還有一些採購商當場就成袋、成桶地購買,並準備和廠家進一步洽談合作。
  • 和我一起在東北農村打醬缸,想吃醬缸鹹菜嗎?
    這口大缸,在媽媽家的菜園子裡,來迴路過很多次,因為一會我去摘黃瓜,一會又去吃幾顆紅櫻桃,老媽說要去打醬缸,一下子激發了我的欲望,我也要去!於是乎,掀開帘子,拿起醬耙子,打幾下,挑黑點,雖然學得有模有樣,不過白頭髮還是沒有老母親多,媽媽坐下來當起來了模特,一下子就起範兒了。
  • 柏楊談醬缸文化:中國人為何對國人不善 對外國人很親切?
    何謂醬缸文化?我知道許多來臺灣研習中國文化或專程來作學術研究的外國留學生,常常會以您的作品作為他們的論文報告對象,「醬缸文化」自然是論文裡的第一號大目標。而我一些年紀較輕、喜歡看書的朋友,也經常在見到我時,會很熱烈、興致勃勃地問我,曉不曉柏楊講的「三作牌」「醬缸」是什麼意思?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 對歷史的反省:柏楊談中國「醬缸文化」
    何謂醬缸文化?  我知道許多來臺灣研習中國文化或專程來作學術研究的外國留學生,常常會以您的作品作為他們的論文報告對象,「醬缸文化」自然是論文裡的第一號大目標。後來,香華結婚生子,她的父親希望香華把孩子交給他照顧,香華不肯,她父親就問她什麼原因,香華說她不願意讓孩子在一個充滿猜忌和憤恨的環境下成長,並舉出了小時候受繼母虐待的事。  她父親的反應是:「唉呀,這件事情都過去那麼久了,你還記得?事情過去就過去了。」香華的父親只是責備她「記恨」,卻沒有想到這個幼年的創傷是多麼嚴重。這兩個例子就是我們醬缸文化的一種特質。
  • 柏楊夫人籤售柏楊「醬缸」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今天下午14時,柏楊夫人、著名「國際桂冠」詩人、翻譯家張香華女士將出現在北京圖書大廈一層東廳,在現場為讀者籤售柏楊的作品《醬缸:千年難醒的噩夢》。  醬缸文化是柏楊對傳統文化中黑暗腐朽處最傳神的總結,這是一種發自良心的肺腑諍言。柏楊坦言:我只是指出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病在哪裡,卻沒能力去治病救人。
  • 醬缸與藥方: 由柏楊說到魯迅
    「醬缸」在魯迅筆下,也有作為中國現實和文化隱喻之意,《夜頌》一文中說:「現在的光天化日,熙來攘往,就是這黑暗的裝飾,是人肉醬缸上的金蓋,是鬼臉上的雪花膏。只有夜還算是誠實的。」在這裡,魯迅將白日的現實視為虛假的矯飾,喻為「人肉醬缸上的金蓋」和「鬼臉上的雪花膏」,則「人肉醬缸」和「鬼臉」才是真正的殘酷的現實。
  • 醬缸鹹菜你們都知道嗎
    在我們這家家到春天都做大醬,今天不說怎麼做醬,來說說醬缸鹹菜。醬缸鹹菜可能是只有我們東北走吧,醬缸鹹菜可以說很有特色了,一般都是到秋天的時候,人們把一些食才直接放到醬缸裡,到底都有什麼呢,其實很隨便,剛長出來不大的小黃瓜,茄子,還有辣椒,和辣椒葉,做這個辣椒葉要用布口袋裝起來,再放進去,還可以同時放些切成小塊的包菜,方瓜啥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醃製就可以吃了。
  • 飛出醬缸,我們都是外星人
    柏楊說,社會是個大醬缸。外星人奇卡看來,人類是垃圾。可是,高貴、超能、純潔的外星人,掉到人類之中,就再也高貴、超能、純潔不起來。醬缸和垃圾的薰陶之力,無人能擋,外星人也不行。醬缸之力,來自兩端,鞭子端和香蕉端。讓你做的,你做了,就給香蕉。不讓你做的,你做了,就挨鞭子。從古到今,從中到外,所有規矩都是這樣立起來的,一缸一缸的醬湯也是這樣熬成的。
  • 我們還沒走出柏楊的"文化醬缸"
    我們還沒走出柏楊的"文化醬缸" 2008年04月30日 09:48 來源:新京報 說到底,我們依然沒有走出柏楊所定義的那個「文化醬缸」。這也是柏楊值得讓人懷念的地方。  那個叫柏楊的老頭子死了。掛在MSN上,有人特意來告訴這消息。看來,還有人記得這位孤島文化鬥士。不過,想必也不多吧。特別是現在那些80、90後們,能說得上郭衣洞這名字,又大致了解什麼是「大力水手案」,簡直算得上少年才俊了。  還是很懷念閱讀柏楊的時光,雖然這僅僅對於個人而言。
  • 夏天,藏在醬缸裡的美味,用來做湯酸辣開胃,享受汗流浹背的感覺
    老媽有愛醃醬菜的習慣,以前,家裡有吃不完的菜都被她放進了醬缸裡,20年前的老醬缸至今還在使用,用它醃出的醬菜味道反而增添了一種醇厚感。在老媽醃製的眾多醬菜裡,我最喜歡的還是歷經整個寒冬才能吃到的「酸菜」,醃酸菜用的是老媽自己種的大白菜,立秋以前播種,小雪之前收割,剝開層層外衣,均勻塗抹上食鹽,放置到醬缸裡,經過整個冬季的低溫發酵,將美味徹底轉變!
  • 農家大醬的做法
    東北大醬做法東北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少不了一碗大醬,有一段二人轉是這麼唱的:烀黃豆,壓成方,缸裡釀成傳世香;蘸青菜,調肉湯,撈上一碗油汪汪。說的就是東北大醬整個的製作過程和吃法。4.第二年開春兒的時候,把大醬塊子拿出來,掰成小塊兒,用清水洗一遍,然後扔進大醬缸裡。大醬缸裡已經調好了鹽水,一般的比例就是一斤醬塊子四兩鹽。
  • 福建有保存完好的古鎮,數量眾多的醬缸
    古龍醬園,這裡因為有著數量非常多的醬缸而有名,看似非常普通的傳統醬缸,但是當近6萬個醬缸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一點都不普通了,甚至可以用規模壯觀來形容。面積更是達到了5萬平方米,從高處往下看,甚至還能夠看到用醬缸做出的「古龍」二字,可以說這個醬園散發著極其深厚的醬文化,而這裡如今更是成為這個地區的特色了。
  • 舌尖上的誘惑之三:清香園,醬缸裡的大文化
    作為「江油八品」之一聞名遐邇的名特產,以優質大豆為主料,經日曬夜露,天然發酵,釀製出色淡汁稠,體態澄清,豉香濃鬱,滋味鮮美的醬油,久存不生花、不變質,其色、香、味用於菜品,營養豐富,鹹甜適度,口感十足,百吃不厭,深受吃貨們喜歡。
  • 柏楊《中國人史綱》:我只是想讓中國人扔掉那個「破醬缸」
    柏楊作為五四思想的一個繼承人,他繼承了「五四」以來魯迅等人精神層面的清除工作,把重心放在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糟粕的猛烈批判上,他的這種文化觀念的總結,就成為了著名的「醬缸文化」。「醬缸」這個詞的來源,和柏楊的家鄉也有關係。
  • 東北特有的一種農家特色醬料,一年四季都離不開,久吃不膩
    本期導讀:東北特有的一種農家特色醬料,一年四季都離不開,久吃不膩東北盛產大豆,大豆又稱黃豆,大醬是以黃豆主要原料,經蒸煮、制曲、發酵等工藝釀造而成的鹹鮮口味的東北傳統醬料。東北特有的一種農家特色醬料,一年四季都離不開,久吃不膩,東北人對這個醬料情有獨鍾,比大魚大肉受歡迎,幾乎頓頓都離不開,據傳釀造大醬的傳統源自滿族。
  • 馬衛光強調:在守正創新中振興新時代「醬缸」品牌
    要傳承弘揚以「醬缸」文化為代表的紹興飲食文化和工匠精神,堅持在守正中創新發展、在創新中傳承經典,大力推動傳統食品產業「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讓美食延續記憶、用味道留住鄉愁,全面振興新時代紹興「醬缸」產業和文化品牌。市委常委、秘書長陸維參加。
  • 他「泡」在醬缸裡堅守古法技藝
    充足的夏日陽光和溫度,讓醬缸內的微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此消彼長,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在吳興區南太湖高新區老恆和醬油晾曬場內,整齊地排列著近萬個醬缸,空氣中充滿了濃鬱醇厚的醬香。 發酵期間的半年裡,他每天都要來到曬場,穿行於醬缸間,通過望、聞、嘗、翻醬等方式,來判斷醬缸中醬醅的發酵程度。24年前,剛走出校門不久的邢利民進入到老恆和釀造廠,成了一名醬油釀造學徒。從選黃豆開始,邢利民每天跟著師傅「泡」在醬缸裡。由於從未接觸過古法釀造醬油技藝,邢利民很興奮,但是沒過多久,他就體驗到了其中的辛苦。不用機器,黃豆的清洗、浸泡到上鍋蒸煮、拌粉和發酵,全得靠手工完成。
  • [海峽午報]臺灣:洪秀柱——國民黨一定要打破醬缸大佬和宮廷文化
    [海峽午報]臺灣:洪秀柱——國民黨一定要打破醬缸大佬和宮廷文化 臺灣:洪秀柱——國民黨一定要打破醬缸大佬和宮廷文化。
  • 教師犯錯,校長受罰:老牌名校這樣走出醬缸
    這個命題有一個關鍵詞叫「醬缸」,這是一個文化隱喻。柏楊先生說,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地流下去,但因為時間久了,長江大河裡的汙穢骯髒,像死魚、死貓、死耗子,開始沉澱,使水不能流動,變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成了一個醬缸,一個汙泥坑,發酸發臭。
  • 1歲半女童掉進醬缸,雜物嗆進氣管,肺部感染險送命
    來源 | 都市現場(jxtvdsxc)綜合揚州新聞非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10月6日,浙江揚州市杭集鎮一歲半的女童樂樂掉進了醬缸,送醫時肺部嚴重感染,有生命危險。據介紹,當時孩子的外祖母正在幹活,孩子一不小心掉到黃豆醬缸裡面去了 。樂樂被家人拎出醬缸時,臉色已經發紫。家人為她清除口腔、鼻空異物後,立即送到當地衛生院,孩子生命體徵基本恢復,但仍有呼吸不暢的症狀。經揚大附院醫生會診,樂樂氣管嗆進雜物,肺部感染嚴重,不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