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好每一滴醬油!他「泡」在醬缸裡堅守古法技藝

2020-12-24 浙江在線

2018-06-12 16:21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藝潼 通訊員 朱偉良

古法釀造醬油

春準備、夏造醬、秋翻曬、冬成醬,古法釀造的醬油,嚴格按照大自然的規律。

歷經一年的日曬夜露才能裝瓶進入市場,一瓶醬油凝聚了一代代制醬人的心血和汗水。

眼下已經過了小暑,正是古法釀造醬油最忙碌的時節。充足的夏日陽光和溫度,讓醬缸內的微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此消彼長,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在吳興區南太湖高新區老恆和醬油晾曬場內,整齊地排列著近萬個醬缸,空氣中充滿了濃鬱醇厚的醬香。

老恆和醬油晾曬基地

對於邢利民來說,曬場的每一口醬缸都如他的孩子一般,需要精心呵護。發酵期間的半年裡,他每天都要來到曬場,穿行於醬缸間,通過望、聞、嘗、翻醬等方式,來判斷醬缸中醬醅的發酵程度。

24年前,剛走出校門不久的邢利民進入到老恆和釀造廠,成了一名醬油釀造學徒。從選黃豆開始,邢利民每天跟著師傅「泡」在醬缸裡。由於從未接觸過古法釀造醬油技藝,邢利民很興奮,但是沒過多久,他就體驗到了其中的辛苦。不用機器,黃豆的清洗、浸泡到上鍋蒸煮、拌粉和發酵,全得靠手工完成。

「首先要選擇顆粒飽滿的黃豆,洗好之後在水中常溫浸泡。夏天浸泡6小時,冬天浸泡12小時。現在也會選擇上乘的黑豆,因為蛋白含量更高。」邢利民說,泡好的黃豆經過蒸煮再放到木盆中與麵粉拌勻,這時候動作要輕,既避免搗爛黃豆,又要讓麵粉均勻地包裹住整粒黃豆。

醬醅變成什麼顏色才能達到翻醬?缸內醬醅溫度是否適宜?在沒有儀器檢測的環境下,觀色、手感、味覺、嗅覺,就是釀造匠人的「四大法寶」。先看,醬醅要變成暗紅色為宜;再聞,有沒有醇厚的醬香;再品,豆子是否成熟,酸度是否適宜一嘗便知;而醬醅的溼度、溫度,全憑一雙手來感受。

醬缸內的醬醅要歷經日曬雨露,經過一年的時間成為上好的古法醬油。

「在整個釀造過程中,醬料的發酵是影響最終醬油成品最關鍵的因素。而翻醬就是最考驗水平的一個環節。」邢利民說,那時候師父不會手把手教授,全靠個人用心觀察,用師父的話來說,那就得全靠自己「悟」。邢利民說,翻醬很講究手法和力道,把缸底近一米深的醬醅翻到表層,既要讓上面的鹽水和下面的醬料掉換個位置,又不能把豆子弄破,這一環節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

一開始,邢利民在眾多學徒中並不拔尖,他經常把醬缸裡的醬醅翻成一團漿糊,沒少挨師傅批評,但不服輸的他暗自下了決心,「別人能做好的,為啥我做不好!」從那以後,每次當師父翻醬時,他就目不轉睛地盯著師父的手。慢慢地他摸索到了一些訣竅,按照師父的手法,遵循自內而外的原則,將底部的醬醅翻至醬缸表層,掌心用力,下壓靠近身體一側的醬醅。「我的秘訣就是兩個字——多練!」

攪拌(左二為邢利民)

日出前是翻醬最好的時間,因此邢利民總是會在一大早趕到曬場開始翻醬,一翻就是一個多小時。好學、勤奮、能吃苦,邢利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得到了老師傅們的肯定。當了兩年多的學徒後,師父放手讓邢利民負責整道醬油釀造的工序。

《十二道鋒味》劇組前來體驗。

2013年,已經獨當一面的邢利民參與完成了太油釀造工藝的創新研發。太油是醬油的升級版,特級醬油的胺基酸氮含量為0.8mg/100ml,而太油的最高的胺基酸氮含量可以達到2.0mg/100ml。「太油的製作工藝其實已經流傳了百年,基本工序和普通醬油差不多,但是要發酵兩次,要經過兩年時間才能出油。」邢利民說,為了提高太油中胺基酸氮的含量,他和企業其他部門成員成立了攻關小組,經過了一年的實驗,研發出胺基酸氮含量最高且雜質最低的新型太油。「當時三伏天,我們每三天就要去醬缸檢查發酵程度,非常辛苦但很值得。」邢利民說,這次的成功研發,為企業重新擦亮了太油這塊「老字號」招牌。

謝霆鋒現場體驗。

這項古法醬油釀造工藝前幾年還吸引了《十二道鋒味》劇組前來體驗。經過時間沉澱的味道,才會愈發醇厚。邢利民說,2017年,老恆和釀造技藝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古法釀造技藝,將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1528791695000

相關焦點

  • 釀好每一滴醬油!他「泡」在醬缸裡堅守古法技藝
    老恆和醬油晾曬基地 對於邢利民來說,曬場的每一口醬缸都如他的孩子一般,需要精心呵護。發酵期間的半年裡,他每天都要來到曬場,穿行於醬缸間,通過望、聞、嘗、翻醬等方式,來判斷醬缸中醬醅的發酵程度。24年前,剛走出校門不久的邢利民進入到老恆和釀造廠,成了一名醬油釀造學徒。從選黃豆開始,邢利民每天跟著師傅「泡」在醬缸裡。由於從未接觸過古法釀造醬油技藝,邢利民很興奮,但是沒過多久,他就體驗到了其中的辛苦。不用機器,黃豆的清洗、浸泡到上鍋蒸煮、拌粉和發酵,全得靠手工完成。
  • 【八閩美食非遺購物節】日曬夜露,滋養每一缸,千年傳承,只為一滴古法醬油
    例如在廈門,有一種烹飪方式叫「醬油水」,取醬油鹹鮮與食材本味,是當地烹飪海鮮類食材重要的方法之一,廈門人對醬油的熱愛可見一斑。也因此,當地對古法醬油的技藝傳承堪稱完美,這項傳統技藝始於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7月,歷經一代代的傳承,仍然保持著千年前的味道。
  • 公盛醬油:百年醬缸裡的婺城「非遺」
    公盛醬油傳統製作技藝:春生曲,夏制醬,秋出油  在白龍橋鎮王路蕩村金華市公盛食品釀造有限公司廠區,記者看到了150多口黑黝黝的陶製醬缸露天「懶」在春光裡,紅透了的豆瓣醬散發著一股極下飯的濃香。公盛醬油製作技藝傳承人徐利民介紹,這批公盛醬缸很多是人民公社時期留下的,少說也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而這公盛醬油製作技藝則有139年的歷史。
  • 六萬口醬缸,打造舌尖上的「廈門味道」
    2017年初,其申報的「廈門醬油古法釀造技藝」被列入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作為這項古法技藝的傳承人,劉團結已堅守了40年之久。據介紹,古法醬油釀造工藝繁瑣,需經過人工選豆、浸泡、高溫蒸煮、拌曲、醅間發酵,再入缸、加鹽水、日曬夜露水、抽油、復曬、沉澱醇化、過濾滅菌等十多道工序,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
  • 古龍食品榮登《世界遺產》雜誌 古法醬油釀造技藝再獲關注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劉豔圖/輕工集團提供)在廈門同安區臨近海邊的曬場上,6萬口醬缸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從一個制高點俯瞰,蔚為壯觀,劉團結穿梭在這些大缸之間迅速地掀蓋,或駐足片刻觀察缸中豆子的顏色變化。37年來,他和同事們堅守傳承著這項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醬油釀造技藝。
  • 多圖|探秘廉江安鋪古法醬油釀造術
    在安鋪,有不少傳統古法釀造醬油作坊,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和堅守,始終散發著歲月的醇香。可以說,醬油是中國菜的靈魂。經過醬油的提香、提色、提味,菜餚色澤鮮亮、香氣四溢,口感層次顯得特別豐富,令人食慾大增。特別是兩廣及港澳地區居民喜歡吃白切雞、白灼蝦、白灼菜心等原汁原味食物的,在餐桌上,每個人面前必定擺放著一碟醬油。
  • 探訪廈門古法醬油釀造技藝:日曬夜露 獨具匠心
    炎炎三伏日,在廈門市同安區臨近海邊的「古龍」醬文化園曬場上,6萬口醬缸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裡傳承著百年歷史的古法醬油釀造技藝。白天,工人們依次打開醬缸,讓豆醬充分享受太陽的熱度,炎熱使醬缸中的微生物迅速發酵,這就是日曬;到了晚上,白天的熱氣漸漸散去,醬味開始濃縮,這就是夜露。
  • 難忘人間煙火氣:閩南香道世代傳承古法醬油讓醬缸「重生」
    從都市白領,蝸居到城鄉結合部的閩南古厝裡,陳建兵為了生產出更加有利於健康養生的天然香,遍及世界各地尋找香料。陳建兵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廈門市香道研究會會長不同的香它所用到的不同的材料都是各不一樣的甚至是每一款香料都需要的這一種產區產地也都不一樣我們香的最主要的這種成分各種本草香料的這一種它的枝葉花 幹 果子等等不同的香料
  • 東南網報導學院學子吳華清願把「打醬油」當事業 用文創讓醬缸重生
    原文轉載如下:編者按80多歲的晉江老人吳宗洲,曾因堅守2800口古法醬缸成為「網紅」。這個從業60年的守缸人,摸索出大缸日曬發酵的醬油釀造技藝,他返鄉後從50口醬缸起家,經營著自己的古早味醬園。近日,記者來到晉江閩古醬園曬場,遠遠就能聞到空氣裡濃濃的醬香。這個曬場的主人,是84歲的「網紅」守缸人吳宗洲。作為第三代傳承人,如今吳華清已接過爺爺手中的「大旗」,成為新一任守缸人。
  • 福建古法醬油製作全程曝光 每個步驟都有技巧
    該項技藝既是廈門地區民間民族醬油古法釀製技藝的結晶,也對閩南地區、臺灣地區、香港地區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醬油傳統釀造技藝的傳承和釀造醬油業的振興起著積極重要的影響,具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價值。  下面是記者親歷的一個基本制醬流程。
  • 純古法釀製的好醬油,每一滴至少要等上兩年
    古龍天成醬油的好,也許因為百餘年來都遵循古法釀造。出產的每一滴醬油,都至少要經歷兩年的自然釀曬。選自非轉基因的大豆顆粒飽滿的非轉基因的大豆,是古龍天成醬油掌門人老顏認準的唯一選料。這些大豆經過蒸煮、拌曲、翻醅等手工工序,待種曲首次發酵成熟後,才能放入到老醬缸,浸泡在食鹽水中,再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日曬夜蓋。
  • 晉江82歲醬油守缸人守住醬心 「粉絲」漂洋過海循香而來(圖)
    ­  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醬油也如此,特別是用天然古法釀造的醬油,經日曬夜露滋養沉澱出的那股醬香味兒,更令人垂涎。追尋著這股醬香,記者來到晉江市靈源街道小浯塘社區,在一個擺滿醬缸的古早味醬園裡,邂逅了82歲的守缸人吳宗洲。­  深秋午後,陽光和煦。醬園裡的工人穿行在2800多個醬缸之間,打開已陳釀了近一年的醬缸蓋子,利用天然日曬的溫度蒸發水分。拄著拐杖的吳宗洲,帶著孫子認真查看醬缸裡豆醬的狀態。
  • 醬道大師周青堯:極致工藝釀造一瓶天價醬油,守住那一味東方味道
    但這並不是古法醬油的既定生產法則。」這些巨大的缸裡收藏著周氏歷代醬人的秘密:堅守傳承有著三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遺產――古法醬油釀造技藝,缸的內外其實還承載著周青堯近年來所推動的一系列生產工藝創新與變革理想。         春準備、夏造醬、秋翻曬、冬成醬。
  • 國家級白酒評委王永亮:堅守25年只為釀好每一瓶白酒
    最初主要做原糧、酒糟、酒醅的化驗分析,閒暇之餘除了查閱釀酒專業書籍,不斷提升自己專業技術水平,還喜歡泡在釀酒車間,幫工人一邊幹活一邊學習釀酒。這種勤奮好學的勁頭被廠領導獲知後,把他調到化驗室做原酒、樣酒的氣相色譜分析,不久又被調到勾調中心學習品酒、調酒。1999年,參加完省酒協組織的釀造勾調培訓班後,他被提升為酒體設計室調酒師。
  • 福建古法醬油製作全程曝光 每個步驟都有技巧
    該項技藝既是廈門地區民間民族醬油古法釀製技藝的結晶,也對閩南地區、臺灣地區、香港地區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醬油傳統釀造技藝的傳承和釀造醬油業的振興起著積極重要的影響,具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價值。  下面是記者親歷的一個基本制醬流程。
  • 古法傳統發酵醬油,5萬口醬缸傳承千年文化,這醬油「牛掰」了!
    古法傳統發酵醬油,5萬口醬缸傳承千年文化,這醬油「牛掰」了!   中國的醬油早期是一種非常保密的技術,而釀製醬油的技術也由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隨著多年製作醬油工藝的變化,如今的醬油大多都是用豆製品
  • 「匠心」換「良心」 透過「醬油風波」看「紹興醬缸」
    風波是把雙刃劍 紹興醬缸小而美露天的曬場裡,幾百隻醬缸鋪陳開來,空氣中瀰漫著濃鬱的醬香。在醬油重要產地柯橋區安昌鎮,仁昌醬園掌門人俞彩玉了解到醬油質量風波後的第一反應是:「釀造醬油」沒醬油成分事件的曝光和持續發酵,對我們紹興的醬油產業不會有什麼影響,反而為醬油市場進行了一次「洗牌」。
  • 醬缸靠補,手藝靠積累,如今的他們已是醬園之寶……
    我們下饌的每一滴古龍醬油都來自這些大缸它們是醬園之寶除了它們鮮美的醬油更是來自匠人之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醬油要有好缸來釀可醬缸壞了怎麼辦?他16歲時便跟著叔叔學習補缸技藝,由於修補過後的缸結實耐用,且秘制的補缸原料耐酸、耐鹼、耐高溫,不影響生產,因此,林家福的技藝受到了眾多企業的認可。因為常年奔走在省內眾多酒廠、醬廠等,林家福和這些企業也建立了聯繫,哪些企業關廠了,他就上門收購大缸。現在市場上好缸難求,而經林家福修補過的缸,很受企業的青睞。
  • 百年傳承堅持古法釀製,傳承老字號,1滴鹹香,驚豔你的味蕾
    醬油是家裡每天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大部分人家裡的醬油,只是有添加的配製醬油而已,而高級醬油都是採用"本釀造"製造的。醬油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對醬油講究「一滴入魂」,採用"本釀造"製造的高級醬油,用大豆、米、麥子等穀物混合蒸煮處理,培養醬曲和糖化發酵成熟,藉由微生物緩慢成熟,製作周期動輒幾十上百天。
  • 古法技藝之榨油
    在漫長的歷史中,手工壓榨技藝世代相傳,直到被現代機械取代,才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為了傳承和保留古老工藝,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努力著,探索者.......值得慶幸的是,昆明呈貢區果逸花谷就有這樣一群人,始終堅守這一項古法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