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缸靠補,手藝靠積累,如今的他們已是醬園之寶……

2021-02-26 廈門輕工集團

4.4萬平方米的曬場上

6萬口曬缸整齊列隊

迎來了清晨第一縷陽光

這是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的最大曬場

我們下饌的每一滴古龍醬油

都來自這些大缸

它們是醬園之寶

除了它們

鮮美的醬油

更是來自匠人之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好醬油要有好缸來釀

可醬缸壞了怎麼辦?

有人會說換新的就好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

古龍醬園的醬缸都是上了年紀的

沒有一口新缸

曬場上的醬缸是一口一口從民間「拾」來的。這些古樸陳舊的醬缸都有50年以上的歷史,因為現在沒有地方再生產傳統醬缸,如今正面臨著失傳的風險。由於傳統罐缸十分牢固、透氣性又極好,是會呼吸的缸,對老缸進行修補、維護就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

2015年,已有40多年補缸經驗的林家福被古龍醬文化園聘用,負責修補園內的醬缸。他16歲時便跟著叔叔學習補缸技藝,由於修補過後的缸結實耐用,且秘制的補缸原料耐酸、耐鹼、耐高溫,不影響生產,因此,林家福的技藝受到了眾多企業的認可。

因為常年奔走在省內眾多酒廠、醬廠等,林家福和這些企業也建立了聯繫,哪些企業關廠了,他就上門收購大缸。現在市場上好缸難求,而經林家福修補過的缸,很受企業的青睞。

現在來醬園,你將有幸一睹「補缸」的過程,補缸作為即將失傳的老手藝展示,也成為醬園參觀項目中一個很有意思的人文內容。

林家福左手拿著鏨子(鑿石頭或金屬的小鑿子),右手拿著小鐵錘,沿著醬缸上的一條裂縫「哐哐哐」地開出凹槽,再小心翼翼地在裂縫兩邊鑿出兩個小洞。

隨後,他拿出一根細鐵條,用小鐵錘將兩端敲成鉤狀,將鐵條嵌在兩個小洞上,將裂縫收緊。之後,再用秘制的補缸材料,將裂縫填補好。幾個步驟下來,一條裂縫就修補好了。

補缸不僅僅是開槽、填補這麼簡單,有時候缸破了洞,原有的碎片難以黏合。這時,他就從另一口缸上裁出一塊與缸洞形狀、弧度一致的瓷片補上。他曾將一口已經碎成17塊的醬缸修補完好。

園內近6萬口醬缸,經他之手修補過的就有4萬多口。

一批東西下去,人家三五個月就出產品了,但是我們要一年,這個成本就很高了。但是古法釀造是個好東西,人家說慢工出細活。

作為廈門醬油古法釀製工藝的傳承人,劉團結在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了38年。在他看來,這38年不長,因為一缸產品一年甚至需要更久時間才成熟。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20歲出頭的劉團結進入當時的廈門罐頭廠成為豆醬車間的一名工人。

劉團結最早負責醅前發酵工作,而且學了醅前發酵就不能學曬場發酵,所以每個人都只能在一個領域成為熟練工。

做了好幾年醅前操作工的劉團結,偶然認識了同在罐頭廠工作的一位老師傅郭緒慶,於是,向郭緒慶表達了想學習整套技術的想法。為將一身的技藝傳承下去,郭緒慶默許收下了這個徒弟,劉團結常常在完成分內工作後向師父請教。

劉團結半生都痴迷釀醬。要掌握整套操作流程並不難,但對於經驗判斷卻需要很長時間進行實踐。如今劉團結看一眼醬就能判斷它下一步需要怎麼做,他花了大概10年時間才能夠做到運作自如。

選豆浸泡:採用非轉基因、經人工精心篩選的東北大豆為主要原料,經清水淘洗、浸泡。

蒸豆:將浸泡好的黃豆放入灶臺上的木桶裡,經過高溫蒸熟後冷卻。

拌曲:將醬曲同蒸熟的黃豆拌和混合在一起,用竹製的大簸箕移入頭風光的發酵房發酵。

發酵:將混合物裝入竹製的大簸箕,移入透風的發酵房,保持一定的溫度進行發酵。

入缸:前期發酵5~6天後裝入陶製大瓷缸,加入一定比例的食鹽水,缸口蓋上竹製大鬥笠。

日曬夜露:白天掀開缸蓋,讓大豆充分吸收陽光,促進蛋白質分解。夜晚蓋上鬥笠。

成熟抽油:日曬夜露三百六十五天,讓醬汁充分發酵成汁,然後反覆抽油曬油。

△醬晶:經過漫長的天然日曬夜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釀曬兩年以上的醬缸底部,會形成一整片非常漂亮的結晶體

沉澱滅菌:原汁原味的獨特醬油最後進行沉澱、配兌、殺菌、均質、裝瓶包裝後方可銷售。

古法傳承

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執著和堅守

一瓶小小的醬油

守護的是幾代人的回憶

更是我們舌尖上的安全


廈門輕工集團傾力打造3+2文化體驗項目,歡迎來訪~~


時間: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地點:同安區 同集中路1666號 古龍工業園內

預約熱線:0592-7392173

●展示千年傳承古法釀造工藝;

●6萬口醬油釀曬缸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榮登央視《舌尖上的中國2》、《快樂漢語》、《遠方的家》、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寰行中國》、新加坡電視臺《你是福建人嗎》、中國首部美食電影《味道中國》等節目;

●榮獲「國家AAA級景區」、福建觀光工廠、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中小學生質量教育基地、廈門文創新地標、美麗廈門新24景等榮譽;

●場館分布:古龍醬油曬場、醬園展廳、植物八卦迷宮、拿戈盧酒文化中心、中華奇石館、海西攝影創作基地。

時間: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地點:同安區 通福路777號

預約熱線:0592-7263156

●專注燈具及新光源領域;

●[光]展示燈的發展演變史;

●[影]展示相機發展演變史;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國最大的馬燈;老照片見證時代變遷;

●在創意燈展區、陣列燈體驗區感受磁懸浮燈泡、無線燈泡、氣球燈等;

●互動體驗——旋轉的時光、雞蛋感應燈、沙畫、手影、皮影、雅各布天梯等;

●榮獲福建省觀光工廠、廈門市科普教育基地、廈門大學創新教育實習基地等榮譽;

●場館分布:光影體驗館、光影藝術館、室外展區三大板塊。

時間: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地點:集美北大道519號 

預約熱線:0592-6388710

●展示電池發展歷史、趨勢、普及模型科技知識;

●兩個世界級專業車輛模型賽場、能承辦國內外專業模型賽事;

●動力模型體驗館能讓遊客參與模型車輛漂移、攀爬、競速和模型DIY、模擬駕駛體驗區、發明影院等體驗項目;

●榮獲全國科技體育訓練活動基地、海峽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交流基地、廈門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廈門市科普教育基地;

●場館分布:模型科技展館、動力模型體驗館和戶外比賽競技表演場。

時間每周二至周日19:30—20:40

(每日具體演出時間以當天劇院安排為準)

地點:廈門市文化藝術中心 閩南神韻劇場

預約熱線:0592-5119090

●曾三次受邀赴京參加央視「春晚」系列錄製:包括《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和《春晚倒計時》,開創了廈門文藝演出團隊

登上央視春晚系列演出的先河,成為廈門第一個進入央視「春晚」系列的本土原創文藝節目。

●閩臺文化大戲——反映閩臺民俗風情核心主題的大型旅遊文化演出;

●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閩南文化為主線、閩南戲劇為載體;

●融合南音、木偶、梨園戲、高甲戲、惠安女等最閩南元素;

●榮獲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金牛獎、國家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名錄、第十一屆福建省水仙花戲劇獎、新浪中國發現廈門最具遊客吸引力獎等,先後獲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臺灣等地演出。

●熱門觀看劇目:《閩南神韻》文化大戲;非遺項目《木偶大觀園》;人偶音樂劇《三隻小豬》、《白雪公主》、《匹諾曹歷險記》等(劇目將陸續更新)。

時間:每天10:00-21:00

地點:廈門市思明區沙坡尾58號

預約熱線:0592-5831800 

以美食文化、漁港文化、疍民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為定位的沙坡尾漁人碼頭美食城,聚集閩南眾多名小吃商家,有中華老字號、福建老字號,甚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舌尖上中國推薦商家,你品嘗的不但是閩南美食,更是閩南文化……

輕生活商城是廈門輕工集團旗下官方商城,產品豐富,價格優惠,便捷誠信的服務,為您提供愉悅的購物體驗。

(購買方式: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高郵的醬園傳奇
    醬園,最早出現在明代中葉以後,作為出售醬品,調味料的作坊、商店,開設在城市或者集鎮裡。上規模的醬園人員分工明確:「先生」類的經理、帳房、批帳、發貨、學徒;「司務」類的醬油司務(釀造醬油)、敲壇司務(檢修缸壇)、竹器司務(修理竹器)等等。他們各司其職,維繫醬園的正常運作。「前店後坊」——醬園最為普遍的布局。
  • 老字號——「六必居」醬園
    據店裡售貨員說:「他們兩位都是店裡老顧客,經常來買大頭菜、什錦醬菜。」想不到白種人、黑種人都受了我們的傳染,愛吃中國的醬菜啦!北平自製自銷醬菜的叫醬園子,大概最早做醬必定是有自己菜園子的。真正老北平多半有個習氣,喝慣了吳裕泰的茶葉,絕不會改張一元,吃慣了哪家醬菜,就認定哪家,永遠不能更改。為了買四兩醬蘿蔔,能夠不辭辛苦,從西城跑到北城去買,這些都是有錢有閒沒事養成的習慣。
  • 萬通醬園七十年
    按舊時的說法: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國人烹調講究色和味,醬是少不了的,解放前青島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幾十家醬園,僅西鎮就有十幾家之多。萬通醬園的創建青島建置之初,當地就有醬園出現。到德日佔領時期,大批農村勞動力湧進青島,他們收入微薄,僅靠成菜佐食。於是,一批加工醬菜的醬園醬坊應運而生。到上世紀30年代,據《膠澳志》記載青島的醬園就達60餘家,外地商人紛紛帶來南北的名品,一時間花色品種增多,產品紛呈,青島醬園業迎來了鼎盛時期。這其中的代表就有浙江紹興商人高鏡榮和他的「萬通醬園」。紹興以酒缸、醬缸、染缸的「三缸文化」著稱,民間素有用豆瓣醬釀造醬油的傳統和秘方。
  • 舌尖上的誘惑之三:清香園,醬缸裡的大文化
    據史載,道光初年,江油著名的醬園清香園園主之子韓銑中舉,其赴京謝恩之際,攜家釀醬油極品為貢。御廚用清香園醬油貢品烹飪御膳,道光皇帝品之不由叫絕。欣喜之餘,道光揮毫賜名「中壩醬油」,中壩醬油由此得名,並於1828年奉為貢品。從此,中壩醬油走出江油,馳名川內外,逐漸成為「川菜調料八珍」之首。
  • 武漢老行當醬園「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
    從農耕文明始,中國蔬菜瓜果就已開始種植。廣袤的陸地地域,成就了中國作為蔬菜資源豐富大國的地位。在此基礎上,人們為了在反季節食用上蔬菜瓜果,很早就掌握了發酵技術,即醬制之法。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從古至今,中國人的餐桌上是不能沒有醬的。
  • 福建有保存完好的古鎮,數量眾多的醬缸
    古龍醬園,這裡因為有著數量非常多的醬缸而有名,看似非常普通的傳統醬缸,但是當近6萬個醬缸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一點都不普通了,甚至可以用規模壯觀來形容。面積更是達到了5萬平方米,從高處往下看,甚至還能夠看到用醬缸做出的「古龍」二字,可以說這個醬園散發著極其深厚的醬文化,而這裡如今更是成為這個地區的特色了。
  • 老巢縣絮語:陳泰昌醬園和孫氏茶爐
    陳泰昌醬園 我家對面就是陳泰昌醬園,三間朝街門面約三丈餘寬。走進醬坊,一陣陣鹹滋滋香味撲鼻而來。夏日醬坊的店面前,常插有一幅用硬紙板畫的鹹鴨蛋,紅黃蛋心,白色蛋白,饞涎欲滴,每每買幾隻鴨蛋回家,用刀切成幾塊,紅油油的蛋黃沾滿刀背,鴨蛋放在碟中,實是佐餐美味。
  • 安豐古鎮---醬園
    舊時的一條七裡長街,計有大小醬園二十多家,僅南石橋大街抬鹽巷附近就有三家,住在街後兩河邊的居民有時燒菜燒到一半還差醬油,總可以一出巷子就能在醬園店打到醬油,不耽誤燒菜,很是方便。醬園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是僅三間門面的店,醬貨是指的大醬園店,如北玉街上的許慶餘等。規模大的大抵是前門開店後門作坊,並僱有二三師傅徒弟。
  • 靠賣醬油的海天市值超4000億,國產醬油品牌大盤點
    看起來,似乎海天這個醬油龍頭大有霸佔中國人民餐桌的壟斷之勢。但國產醬油品牌裡,並非海天一個選擇,甚至還有更優秀的廠商,今天挑哥就給大家逐一盤點一下。海天標籤:國民醬油品牌 國產銷量大哥 平價要說海天,也是個中華老字號,最早可以追溯至迄今300多年前的「佛山古醬園」,後得名於「海天醬園」。
  • 長春曾經有一座大通醬園
    醬油,如今是家家廚房裡必不可少的基礎調味品,但在百餘年前,東北是沒有醬油的。清末,紹興醬園從業者以親帶親、友攜友的方式,將醬園開到了全國各地,東北人也是從那時開始吃上醬油的。在長春,百年鼎豐真的創始人就是浙江紹興人張啟發,張啟發在開辦鼎豐真南貨店(鼎豐真創建時的名稱)的同時,也在包括長春在內的東北主要城市開設醬園。本期老長春,我們為您講述老長春醬園的故事。浙江紹興自古有「三口大缸」之譽,這三口大缸分別是酒缸、醬缸、染缸,說的是當地極具特色的傳統釀造業和手工業。
  • 《大醬園》看第一集就知道結局
    不過,TVB正在播出的新劇《大醬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官方給你劇透得明明白白! 這類劇集大多擁有一個相似的設定:故事通常發生在一個聲名顯赫的大家族中,這個家族的祖上白手興家,通過一門手藝發家致富並在當地贏得聲望。 《茶是故鄉濃》講茶園,《守業者》講絲綢廠,《大醬園》則講醬油老字號。 《大醬園》裡,老字號「萬冠園」傳到大當家萬啟山(吳岱融飾)這一代已經是第三代了。這個老字號表面光鮮,底下到處漏風。
  • 市縣級非遺,光靠手藝會"餓死"?
    劉娟自嘲道:"用一套房開了一家店,到如今,這套房幾乎沒產出過利潤。這些年,不是出於熱愛就很難堅持下來,也打過退堂鼓,但除了這個我還會啥呢?"現在,劉娟已將櫃檯轉給了自己的妹妹,自己則在朋友提供的免費場所裡靜靜地勾勒對聖繡的熱愛,再把成形的繡品放在妹妹的櫃檯裡代賣,至今還是沒有賣出一件。
  • 語文靠積累,數學靠刷題,英語靠背誦,不掌握方法,事倍功半
    第一,語文的學習,靠積累語文是一門簡單又困難的學科,說簡單就是因為這是我們的母語,大家都能得分,而且分數都還不低,對思維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是個學生,就會有積累,就會寫作文,就會拿到基本的分數。說難是因為語文難拿高分!
  • 市縣級非遺,光靠手藝會「餓死」?
    劉娟自嘲道:「用一套房開了一家店,到如今,這套房幾乎沒產出過利潤。這些年,不是出於熱愛就很難堅持下來,也打過退堂鼓,但除了這個我還會啥呢?」現在,劉娟已將櫃檯轉給了自己的妹妹,自己則在朋友提供的免費場所裡靜靜地勾勒對聖繡的熱愛,再把成形的繡品放在妹妹的櫃檯裡代賣,至今還是沒有賣出一件。
  • 面試不靠突擊靠積累,就像「西遊降魔」裡的《兒歌三百首》
    面試不靠突擊靠積累 就像「西遊降魔」裡的《兒歌三百首》結構化面試分組培訓開始後,通常是十人左右的小班教學,大家在一起一比一練,差距頓顯。我們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臨時突擊是有效果的,但是決定面試勝負的不是突擊這段時間你的努力程度,而是「積累」。這是個漫長的周期,甚至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了。你的理論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的意識、語言表達能力好與不好,有多大潛力,不是藏在《結構化面試》這本教科書裡,而是藏在你從小到大閱讀過的「兒歌三百首」裡。
  • 老北京文化:「南宛」烤肉宛、天源醬園以及桂馨齋醬園的故事
    後來,此「烤」字被裝裱之後掛於烤肉宛店堂裡1946年,齊白石先生再次受邀為烤肉宛題字,已是86歲高壽的齊白石先生熱血多」的畫作《梅花圖》給烤肉宛。後來,齊白石先生在其88歲大壽日,又畫贈送題有「步寒松柏同精健,知是無生壽桃送烤肉宛,畫中題字:「仁者多壽。」可見,齊白石先生與烤肉宛之情深。歷經三百年,烤肉宛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 語文靠積累,數學靠刷題,英語靠背誦,哪一科最容易提分?
    第一,語文的學習,靠積累  語文是一門簡單又困難的學科,說簡單就是因為這是我們的母語,大家都能得分,而且分數都還不低,對思維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是個學生,就會有積累,就會寫作文,就會拿到基本的分數。
  • 馬衛光強調:在守正創新中振興新時代「醬缸」品牌
    要傳承弘揚以「醬缸」文化為代表的紹興飲食文化和工匠精神,堅持在守正中創新發展、在創新中傳承經典,大力推動傳統食品產業「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讓美食延續記憶、用味道留住鄉愁,全面振興新時代紹興「醬缸」產業和文化品牌。市委常委、秘書長陸維參加。
  • 梁達明: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長
    、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進一步營造文藝界見賢思齊、崇德尚藝、奮發有為的良好態勢,不斷發現、培育和推出當代優秀文藝工作者與文藝界先進典型,中國文聯近期啟動「藝苑百花」項目。   梁達明:因為沒有任何工資來源,我們自由攝影人靠自己生活是很難的,又要在事業上有所進步、有所發展,那就更難了。從事攝影還是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優越條件——我有手藝。手藝是服務於人民、服務於人的。服務於人的話,就有收入,這個就解決了靠作品生存的問題。靠作品成長,就是說我要不斷推出新作品,不斷在我原有的基礎上一步步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