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區全力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

2020-12-13 上遊新聞

渝中是重慶「母城」,有著獨特的資源稟賦,深厚的人文底蘊。近年來,我區不斷深化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內在統一的認識,紮實推進傳統風貌街區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

保護

原址保護與原貌重現相結合

一直以來,我區著眼重現傳統巴渝風貌、體現明清移民特色、展現抗戰陪都風格以及彰顯開埠建市、西南大區風採,修舊如故推動東華觀藏經樓、巴縣衙門、聚興誠銀行等67處文物保護,升級打造「最美街道」中山四路,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李子壩等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原址修復湖廣會館、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推動「母城」歷史風貌細膩還原。目前,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首開區已建成,ABC區預計年底完工;白象街傳統風貌區主體基本完成,文物修復年底完工;山城巷傳統風貌區部分區域已建成開放運營,預計年底完工。

利用

有機改造與功能提升相結合

加快復興飛機碼頭、燕子巖、三層馬路等老街區,活化做優民國印鈔廠文化創意街區、魯祖廟市井生活老街區……在探索實現老街區功能復興機制層面,我區一直在做活「利用」文章上下功夫,實現歷史資源活化與街巷形態優化相統一。

同時,保持街名地名不更改、院落建築不拆遷、街巷肌理不斷裂,對部分街巷實施「針灸式」微改造,豐富優化夜景燈飾,確保功能演替與基礎配套協調。優化完善聯動共建機制,深化與產權單位合作,賦予大禮堂、金融博物館、陳列館等場館新功能,充分發揮文化體育、招商引資、國際交流合作等價值。

傳承

找故事與講故事相結合

歷史文化風貌區,正是因為有故事,才更加豐滿生動。尋歷史故事、講動人故事,「有故事」的渝中更具「近悅遠來」氣質。

一方面,我區深度挖掘歷史事件、著名人物故事、風土民俗等,如深挖「九開八閉古城門」「明清兩代移民」「一雙繡花鞋」「留真照相館」等歷史人文資源;另一方面,突出文化內涵,講好文化故事,以老文藝院團、文創園區為載體,創作了《紅巖魂》《十八梯》等劇目,開展了「書畫重慶」工藝美術等活動,進一步將「母城」人文底蘊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下一步,我區將抓好規劃,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多方資源,完善功能配套,持續推進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全力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將其打造成為展示重慶歷史文化風貌的窗口和載體。

記者 張 豔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傳承歷史文脈 渝中區全力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
    近年來,我區不斷深化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內在統一的認識,紮實推進傳統風貌街區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保護原址保護與原貌重現相結合一直以來,我區著眼重現傳統巴渝風貌、體現明清移民特色、展現抗戰陪都風格以及彰顯開埠建市、西南大區風採,修舊如故推動東華觀藏經樓、巴縣衙門、聚興誠銀行等67處文物保護,升級打造「最美街道」中山四路,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李子壩等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
  • 有歷史 有情懷 有記憶 有故事 渝中全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
    為此,渝中區將從七個方面發力,實現保護普查全過程、保護體系全要素、保護規劃全覆蓋、保護手段全智能。全面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持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築申報工作。完成渝中區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公布工作。
  • 渝中區山城巷傳統風貌區項目啟動規劃前期工作
    華龍網12月5日14時56分訊 山城巷傳統風貌區項目建設是渝中區委區政府著力打造的高品質文商旅結合的示範項目。日前,市規劃局名城處、渝中區分局、渝中區南紀門街道辦事處邀請多名專家對山城巷傳統風貌區進行現場踏勘並就下步工作召開專題研究會。
  • 渝中區回應:打造巴渝風貌區
    渝中區回應:打造巴渝風貌區  何浩 畢克勤  「還剩17天!」望著巷尾醒目的紅底白字,在渝中區山城巷住了近60年的彭大爺,最終還是搬到石板坡。  彭大爺住過的山城巷,是一條長長石梯道,從南紀門起,順著城牆內側朝通遠門方向一直延伸到領事巷,外側是長江。這一片吊腳樓,成了名副其實江景房。
  • 渝中區山城巷將再現老重慶風貌(圖)
    11月2日,作為重慶28個傳統風貌區之一的山城巷傳統風貌區項目啟動實施,未來兩年,山城巷傳統風貌區將重點打造「最美步道」「臨崖體驗」「大美江景」「老街文化」四大亮點,項目預計於2019年底前竣工開業。「最重慶」的山城巷是重慶文化和山水特色的縮影山城巷位於渝中區南紀門街道涼亭子社區,是重慶唯一以「山城」命名的街巷, 明清時期此地多為軍事將領宅院,是重慶古城的高檔居住區之一,其依山而建、面臨長江、爬坡上坎,呈石梯狀分布,具有典型的重慶山城風貌。
  • 推進百年山城巷傳統風貌區品質提升 渝中區尋找20位「城市更新者」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文/圖山城巷傳統風貌區打造又傳來新消息!今(25)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渝中區獲悉,為推進山城巷傳統風貌區品質提升,日前,渝中區面向社會尋找「城市更新者」,對山城巷傳統風貌區內10處建築進行「微更新」。
  • 渝中區企業「探金」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探討合作機遇共謀發展先機
    {"title":"渝中區企業「探金」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探討合作機遇共謀發展先機",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yuzhongqu/yuzhongquxinwen/2020-12-18/3438861.html", "image":"", "smalltext
  • 渝中區啟動「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
    11月26日,渝中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啟動「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活動,帶領媒體採訪團回顧渝中區歷史文化,感受重慶傳統風貌區的「前世今生」。渝中區是重慶「母城」,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轄區內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傳統風貌街區更是「母城」文化的主要承載地。
  • 青磚黛瓦、堂壩老院……32棟歷史建築保護修繕 傳統風貌區馬鞍山...
    項目責任方供圖 華龍網發作為傳統風貌區改建項目,馬鞍山傳統風貌區佔地面積約23.05畝,建築總面積約28254平方米(含地下建築體量),項目分為東西區實施,其中西區以文物建築保護修繕為主,還原「青磚黛瓦,綠樹紅牆」的歷史文化風貌,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間和建築特色。目前,西區內20棟歷史建築保護性修繕工作已接近尾聲,預計在明年元旦節前後開放。
  • 「母城」文化濃:重慶渝中5面打造12個傳統風貌街區
    鳳凰網重慶綜合 渝中區是重慶「母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傳統風貌街區更是「母城」文化的主要承載地。目前,渝中區擁有經重慶市政府批准的傳統風貌街區總計12處,佔全市40%,總佔地面積約2.2平方公裡,佔渝中區陸域面積約10%。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
  • 十八梯棚戶區改造年內結束 打造重慶歷史文化風貌街區
    重慶晚報訊 重慶晚報記者昨日從渝中區獲悉,較場口十八梯棚戶區改造年內將全部結束,新的十八梯將圍繞老山城文化,打造重慶歷史文化風貌街區。  十八梯曾經是連接重慶上下半城的必經之路,是老重慶的名片。由於房屋年代久遠,多為危舊房。
  • 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丨一起走進「舊貌換新顏」的傳統風貌區
    為留住「母城」記憶,保護傳承歷史文脈,高品質提升城市價值,11月26日下午,多家媒體記者一同走進渝中區張家花園山城步道、中法學校舊址、馬鞍山風貌區、第八步道、人和書院等地,感受傳統風貌區的「文化多元」差異化發展,找尋渝中區的歷史記憶。
  • 渝中山城巷傳統風貌區打造四大亮點 明年底前開業
    &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重慶12月4日電 觸摸歷史文脈,領略母城山水。12月3日,「遇見渝水·嘉陵江」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重慶渝中區,記者了解到,山城巷傳統風貌區將重點打造四大亮點,整個項目預計於2020年底前竣工開業。
  • 渝中區下半城大變樣,打造重慶未來的旅遊名片
    同時,渝中區提出修繕60餘處文物保護項目,加快傳統風貌區及山城老街區的建設,包括精心打造十八梯、湖廣會館、白象街等10個傳統風貌區和魯祖廟、戴家巷、三層馬路等10個山城老街區。渝中區區委提出,要優化基礎建設,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內涵,講好歷史文化故事,為文化旅遊載體賦予特色和「生命力」,不斷強化渝中文化旅遊產業品牌效應,提升渝中的人氣、商氣、財氣。根據規劃,到2020年,渝中區重點文化旅遊載體及10個傳統風貌區、10個山城老街區建設基本成型。
  • 烏中驛站:打造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最美綜合服務站
    ,市井又洋氣在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簡稱「衡復風貌區」)中,有一條曾經稱為麥琪路(Route Alfread Magy)的南北向道路,串聯起華山路、長樂路、安福路、五原路、復興西路、淮海中路等6條著名的風貌保護道路。
  • 渝中:傳統風貌街區重塑母城記憶
    渝中區自然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注重原址保護與原貌重現相結合,塑造人文精品,是渝中區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建成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的根本遵循。修舊如故推動東華觀藏經樓、巴縣衙門、聚興誠銀行等67處文物保護,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李子壩等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原址修復湖廣會館、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渝中區推動母城歷史風貌細膩還原,取得了明顯成效。
  • 主城28個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風貌區,其中十八梯等5個片區明年上...
    「對於歷史文化建築,不僅要保護傳承,還要有創新發展。」11月23日,中國名城委貫徹十九大精神學術研討會暨2017年西南片區會議,在合川區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在主城目前劃定的28個歷史文化街區和風貌區中,明年上半年將有十八梯等5個片區部分開放。
  • 觸摸重慶歷史,山城巷、龍門浩老街等傳統風貌區受遊客追捧
    看展覽、賞燈飾、體驗AR……10月5日,記者走訪南岸區龍門浩老街、黃桷埡老街,渝中區山城巷等傳統風貌區後了解到,這些傳統風貌區在國慶假期為遊客打造了精彩紛呈的文化大餐,讓遊客在遊玩中觸摸重慶歷史,愛上巴渝文化。
  • 重慶渝中區全力推動轉型發展:產業有活力 文旅添魅力
    渝中區近年來全力打造現代服務業引領區、歷史文化展示區、國際交往窗口區、美好城市示範區。轉型發展,讓渝中散發出獨特的魅力。金融聚集,讓企業安心發展「渝中區擁有重慶自貿試驗區、中新示範項目承載地、中央商務區疊加的優勢。」中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董事長程慧娟告訴記者。
  • 重慶渝中區棉花街、朝千路優秀歷史建築改造啟動
    近日重慶渝中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投資實施的渝中區棉花街、朝千路優秀歷史建築改造啟動了,已由重慶市渝中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2020-500103-47-03-124945批准建設,目前一期啟動了施工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