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是重慶「母城」,有著獨特的資源稟賦,深厚的人文底蘊。近年來,我區不斷深化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內在統一的認識,紮實推進傳統風貌街區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
保護
原址保護與原貌重現相結合
一直以來,我區著眼重現傳統巴渝風貌、體現明清移民特色、展現抗戰陪都風格以及彰顯開埠建市、西南大區風採,修舊如故推動東華觀藏經樓、巴縣衙門、聚興誠銀行等67處文物保護,升級打造「最美街道」中山四路,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李子壩等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原址修復湖廣會館、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推動「母城」歷史風貌細膩還原。目前,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首開區已建成,ABC區預計年底完工;白象街傳統風貌區主體基本完成,文物修復年底完工;山城巷傳統風貌區部分區域已建成開放運營,預計年底完工。
利用
有機改造與功能提升相結合
加快復興飛機碼頭、燕子巖、三層馬路等老街區,活化做優民國印鈔廠文化創意街區、魯祖廟市井生活老街區……在探索實現老街區功能復興機制層面,我區一直在做活「利用」文章上下功夫,實現歷史資源活化與街巷形態優化相統一。
同時,保持街名地名不更改、院落建築不拆遷、街巷肌理不斷裂,對部分街巷實施「針灸式」微改造,豐富優化夜景燈飾,確保功能演替與基礎配套協調。優化完善聯動共建機制,深化與產權單位合作,賦予大禮堂、金融博物館、陳列館等場館新功能,充分發揮文化體育、招商引資、國際交流合作等價值。
傳承
找故事與講故事相結合
歷史文化風貌區,正是因為有故事,才更加豐滿生動。尋歷史故事、講動人故事,「有故事」的渝中更具「近悅遠來」氣質。
一方面,我區深度挖掘歷史事件、著名人物故事、風土民俗等,如深挖「九開八閉古城門」「明清兩代移民」「一雙繡花鞋」「留真照相館」等歷史人文資源;另一方面,突出文化內涵,講好文化故事,以老文藝院團、文創園區為載體,創作了《紅巖魂》《十八梯》等劇目,開展了「書畫重慶」工藝美術等活動,進一步將「母城」人文底蘊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下一步,我區將抓好規劃,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多方資源,完善功能配套,持續推進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全力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將其打造成為展示重慶歷史文化風貌的窗口和載體。
記者 張 豔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