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海焰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4057,閱讀時間:約11分鐘
徐霞客稱得上明朝第一背包客,長途跋涉旅行三十多年,旅行經驗堪稱舉世無雙,按理說跟著他一起旅行應該十分令人嚮往,但現實卻恰好相反,徐霞客的驢友們,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一、穿山甲
第一位驢友叫王二,這個名字看著像是隨便取的,但確實是史料記載,他成為徐霞客的驢友也很符合邏輯,因為他是徐家的僕人。
徐家是江陰屈指可數的地主,家境殷實,徐家的先輩大都曾經做過官,後世子孫仕途雖然差點,但財富已經相當可觀。
王二在出發前非常興奮,因為要跟著少爺進行西南萬裡之行,身為一個底層的僕人,這輩子讀萬卷書是無望了,但是能行萬裡路也算是功德圓滿了一半。
但是從江蘇一路遊覽,剛到浙江,王二就撂挑子不幹,啟程返回江蘇了。
因為他發現,徐少爺的腦子似乎有些不太正常,估計和他繼續走下去,自己的精神會崩潰。
自從出遊之後,王二越來越覺得,自家少爺估計是穿山甲轉世,見洞必鑽。
比如湖南麻葉洞,懸崖上一個鬥大的黑黝黝的小口,看著很恐怖,徐少爺卻特別感興趣,想鑽一鑽。結果當地人都不願做嚮導,因為傳言裡面有鬼。但少爺偏不信邪,要僕人帶著火燭一起進去一探究竟,最後王二極不情願的跟在少爺後面像蛇一樣從洞口硬擠了進去(蛇伏以進)。
沒過兩天,少爺突然又被株洲的水洞深深吸引,這個水洞看著更危險,類似現在的排汙管道,洞口又黑又小,想進洞必須遊泳,但徐少爺立馬脫了衣服,命僕人跟著,像條水蛇一樣又鑽了進去(解衣伏水,蛇行以進)。
最受不了的是雲嶁山山洞,這個洞口倒比較大,可以大搖大擺的走進去,但這是王二最不情願的一次,因為這個看起來溫暖舒適又宜居的洞,有個霸氣的名字--「虎窟」,幸好進洞時老虎沒在,否則屍骨無存。
真正讓王二下定決心辭職的,是廣西柳州真仙洞,這個洞其實比其他洞都要好一些,一沒有鬼怪傳言,二不用泡水,三沒有老虎,裡面的怪石姿態妖嬈,如夢似幻,看著神奇又愜意,王二舉著火燭暗自鬆口氣,但突然腳下踩到一個油膩冰冷的枯木,用燭光一照,頓時嚇尿,原來腳下踩的,是一條巨蟒的身子。如果不是巨蟒太長,蛇頭不知道伸到哪裡去了,王二確定自己肯定是逃不出來的(石下有巨蛇橫臥,以火燭之,不見首尾)。
剛到浙江,王二就已經陷入重度抑鬱,他本就是個老實人,準備幹幾年僕人賺點錢回家養老,偏偏少爺帶著他整天鑽來鑽去,擔驚受怕,拒絕也不行,鑽也不情願,於是他心一橫,不幹了,回家!
王二辭職的很堅決,直接消失,回鄉的路費都沒找徐霞客要。
二、江洋大盜
第二位驢友叫顧行,也是僕人,他比王二年輕,能經得起折騰,但下場也慘的多。
顧行堪稱最強驢友,體力好、膽子大,徐霞客不管是鑽山洞還是爬懸崖,顧行都陪著,而且包攬了一路上的起居飲食、採購聯絡、押運行李工作,即使累到生病也毫無怨言。
顧行之所以任勞任怨,一是盡僕人的本分,二是他從心眼裡佩服自家的少爺,這位少爺平時養尊處優,但出遊之後,白天鑽洞攀山,日曬雨淋,毫不含糊,而且無論多累,晚上必定要點起油燈,或點起篝火,鋪紙磨墨,堅持把當日的見聞一一記錄。每當此時,顧行就在旁邊靜靜的陪著,少爺有時會興高採烈的告訴他,《尚書》裡說的長江源頭的記載可能是錯的,真正的源頭應該是金沙江。
也有時,會問他問題,比如白天登的黃山最高峰是哪一座,天都峰還是蓮花峰?顧行回想站在峰頂的情形,當時光顧著看天邊絢爛的晚霞和樹梢毛絨絨的松鼠來著,絲毫沒有考慮過那個山頭高,他想起當地人說天都第一峰,便回答是天都峰高,但少爺微笑著搖頭,說,錯了,應該是蓮花峰高,高一點點。說完,他又奮筆疾書,他說會把結論記錄在遊記裡,供後人驗證。
顧行隱隱覺得少爺不僅僅是旅行,而是在做一件很牛的事情,但他做的事情到底哪裡牛,他也說不上來,他只是滿心欽佩,心甘情願陪少爺完成旅途。
但在旅途即將完成的最後一刻,顧行違背了誓言。
他也辭職了,而且辭職時偷偷捲走了少爺不少銀子。
一切改變,始於湘江上的那一夜,那一夜,少爺帶著顧行和兩個朋友在船艙裡聊天,他們將順江而下,在天明之後到達下一個目的地。四個人秉燭夜談,很是開心,但在月光下的平靜江面上,黑暗中有幾艘小船突然出現,接著一個連一個的黑影跳入水中,像鯊魚一樣包圍過來,是江洋大盜,等顧行察覺,已經太晚了,船上的四個人下場如下:徐霞客和朋友艾行可裸體跳江,艾行可淹死,顧行身中四刀,奄奄一息,另一個僧人失蹤,生死不明。
從旅行開始,徐霞客遭遇強盜已經三次以上,這是最嚴重的一次。
不管少爺要幹什麼大事,顧行都陪不下去了,跟著別人旅行要錢,跟著少爺旅行要命啊。
三、雞足山的遺願
第三個驢友是僧人靜聞,他是最懂徐霞客的驢友,但也因此下場最慘。
靜聞是南京迎福寺的一名和尚,徐霞客後期的萬裡之行途中,靜聞加入,在徐霞客眼裡,這位和尚是一位可以交心的驢友,因為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也要用旅行來實現---將自己20年刺血寫就的《法華經》送到雞足山。
自從靜聞加入,徐霞客萬裡跋涉的旅途就開始有了溫暖的顏色,這種顏色叫做:有你,旅途便不會寂寞。
在浙江西永新境內的山峰上,徐霞客和靜聞各坐在一塊峰石之上,一邊望著妙不可言的滿天晚霞,一邊分一塊餅吃。
在桂林城北山頂靜室裡,徐霞客和靜聞卸下負重,互相為對方拍去旅途中沾染的灰塵,舒服愜意的躺在椅子上,面朝如畫般的西山,一邊暢聊一邊飲酒飽餐。
在湘江之上,客船中的兩人點燭泡茶,換書而讀,徐霞客看靜聞的經書,靜聞欣賞徐霞客的遊記,讀到有趣之處,相互誦讀,撫掌讚嘆。
如果不是強盜襲擊,徐霞客和靜聞大概會一直相伴下去,但湘江之上,靜聞因拼死護住《法華經》而受傷,到了南寧崇善寺時生命已垂危,不久之後,靜聞在寺內圓寂,離開了人世。
徐霞客悲傷至極,肝腸寸斷,一連寫下六首《哭靜聞禪侶》,
"含淚痛君仍自痛,存亡分影不分關"。
但斯人已去,陰陽兩隔,眼淚已無濟於事。
徐霞客記起靜聞生前最掛念事:我志不得達,死願歸骨於雞足山。
徐霞客打算替自己的這位驢友實現願望,徐霞客擦乾眼淚,繼續旅程,背上他的經書和骨灰匣,歷時一年,終於將這位摯友的骨灰安放在雞足山悉檀寺。
離開悉檀寺時,徐霞客仰天長嘯,送別這位旅途知音:黃菊淚分千裡道,白茅魂斷五花煙。
四、守護神
最後一位驢友,非常特殊,她從未出遊,但徐霞客的所見所聞她都了如指掌,而且,徐霞客的一切旅途開銷,都是她無私支持。
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五歲的徐霞客參加童生考試落榜,這本來是一件讓父母震怒、家族蒙羞的事情,但是母親卻毫不在意,反而安慰兒子說:沒事,你志不在此,所以不要放在心上。
徐母很早就察覺到,她這個兒子註定與科舉無緣,這倒不是徐霞客腦子笨不適合讀書,相反,據先生們說,他非常聰慧,能舉一反三,就是對四書五經不太熱情。
這在徐母的預料之中,自從幾十年前唐伯虎作弊案震動整個大明朝的時候,與唐伯虎一起受罰的徐經就被終身禁考,自感冤枉無處申訴,最後抑鬱而死,所以徐家後代都對科舉深惡痛絕,整個家庭瀰漫著厭考的氣氛。
徐霞客的父親便是例子,讓徐家靠科舉光大門楣看來是不可能了,但在明朝,科舉做官是唯一的正途,那麼徐家的光大之路究竟在哪裡呢?
徐母十分擔心兒子泯然一生,直到私塾先生們向她告狀,說徐霞客不是個好學生,不在私塾裡坐著,卻喜歡往外跑,讀閒書,還會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寫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更不能容忍的是他立的志向,不是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而是: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乃以一隅自限耶?
通俗的說,就是要成為天下第一背包客。
送走告狀的老師,徐母思索良久,此時丈夫已經過世,她靠開織布行經營整個家庭,她叫來了徐霞客,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的志向是出遊嗎?
徐霞客點了點頭。
我給你做了個帽子,就叫遠遊冠吧。
徐霞客驚呆了,但當他看到母親和善解人意的笑容,和堅毅的表情,他明白母親沒有開玩笑,他壓抑著內心的激動,用顫抖的手接過帽子,跪在地上對母親深深的磕了下去,他知道這句話代表著什麼:你可以不科舉,也可以不用照顧我,我會管好家庭,用我的餘生支持你實現自己的夢想。
老師告狀時說的徐霞客那個不成體統的理想,讓徐母感覺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欣慰,她整日擔心兒子的前途,如今她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這個兒子非同尋常,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
做遠遊冠的時候,徐家母親也不知道兒子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以及之後會怎麼樣,但是她比兒子自己還要堅信他能成就一番前無古人的事業。
憑藉的,是對兒子的了解,雖然出遊從來就不算一項事業,但兒子這個人向來非常的認真,是個會為自己選擇負責的人,她決定賭一賭。
後來的事實證明,徐母的決定是無比正確的。
五、結語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看完徐霞客遊記,曾極度懷疑徐霞客是一個穿越者:他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測家的考察記錄。
李約瑟的另一句話也解釋了僕人王二一直以來的疑惑——好好的出去旅遊,為什麼非要鑽洞?
"他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很有系統地使用各種專門術語進行紀錄分析。"
徐霞客不僅僅是旅遊,更是在專業的進行科學勘測。
而顧行和靜聞,應該會非常佩服徐母的判斷,旅行是徐霞客的愛好,但這個人對待自己的愛好,認真刻苦的連命都可以不要。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沒資格抱怨無法從事最愛的事業。
徐霞客生前並不出眾,最後因常年旅行導致兩足俱廢,臨死前仍抱著在出遊帶回的奇石和自己的遊記,他的死沒有掀起任何波瀾,時人談論,他只是個不是科舉荒廢人生的"怪人"而已,
但歷史長河滾滾向前,他留下的筆記,隨著歲月流逝卻越發光芒萬丈。
20 世紀初,梁啓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 "蓋以科學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實測為基礎,如霞客者真獨有千古矣」。
2011年,國務院常務會通過決議,徐霞客寫下遊記第一行字的日子,定為中國旅遊日。
當然,徐霞客已經永眠,後世的榮光,已經與他無關。
二十歲開啟旅程,至死方休。即使沒有後世評價,他的一生早已足以,正如他臨終時微笑著說:此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