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慶榮
在《中國烹飪百科全書》中收錄的各地傳統名小吃中,燒餅共有十九種,其中七種源自河北。石家莊的缸爐燒餅、唐山棋子燒餅、邯鄲老槐樹燒餅、保定張嘴燒餅、衡水鞋底燒餅……實際上,河北的燒餅數也數不清。
作為流行在河北地區的特色小吃,石家莊缸爐燒餅口感獨特,別有風味,在去年底的首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評選中,成為代表河北的九項金牌小吃之一。日前,我們走進了位於石家莊勝利南大街的﹃石門一味﹄飯店,一睹金牌小吃的風採。
水缸做爐,燒餅香、脆、酥
「石門一味」的二樓右側便是缸爐燒餅的製作間,正上方是一幅宣傳畫,其中有一道謎語十分引人注目:「城府千層四方方,芝麻萬點心計長。奈何八掛爐中燒,縱到唇邊更放香。」謎底不言自明。
缸爐燒餅,顧名思義就是用缸製成爐子,將燒餅生坯貼在缸壁上燒烤而成。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燒出的燒餅不糊、面光,吃起來香、脆、酥。
張聚強師傅是「石門一味」聘請來專門做缸爐燒餅的,每天只做兩爐,100個,來晚了就可能吃不著,缸爐燒餅已經成為該飯店的特色招牌美食。
「把一個約一米高的水缸扣過來去掉底,外邊抹上黃泥,再包上一層鐵皮,就做成了爐子。」 張聚強一邊指給我們看,一邊說,這種燒餅的製法在火候上極講究,因缸裡呈凹形,涼或熱燒餅都要滑下來,成品的缸爐燒餅色澤淺黃,外皮酥脆,內瓤層次分明,筋道利口。
張聚強制作燒餅的手法,既沉穩又熟練,他把和好的面要揉到醒透,再擀成理想的尺寸,緊接著刷油、撒面,捲成圓柱狀,搓揉成一根悠長曲折的面棍。然後揪成拳頭般的「劑子」,擀成書本大小,折成三折,重複兩次,就基本成型了。再在上面灑少許清水,均勻地撒上芝麻,燒餅生坯就做成了。此時,缸爐已經熱氣逼人,張聚強調節出最佳的溫度,把燒餅依次貼到爐壁上,蓋好鐵蓋,就靜待它們的香氣四溢了。
十幾分鐘後,燒餅陸續出爐,個個豐碩挺拔,淺黃色的外衣遮不住濃鬱的香味……張聚強切開一個燒餅,請我們品嘗,我一手捏著咬了一口,酥中有韌、脆得適口,燒餅渣亂蹦,一手忙不迭地接著掉落的碎渣,生怕香脆的表皮從嘴間滑落。張聚強問:「怎麼樣?」我們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香、脆、酥!」
沒有「名家」的名小吃
在石家莊周邊好幾個縣的縣誌裡都有對缸爐燒餅的記載,但是具體何時出現的並沒有寫。張聚強說,怎麼應該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還有人考證認為歷史已經上千年了。
在石家莊市區和各縣,大街小巷到處都有製作缸爐燒餅的,但說起製作「名家」或「傳承人」,卻很難找,缸爐燒餅就是沒有「名家」的名小吃。這也許是缺憾,但也是證明了群眾基礎的廣泛。成為「名家」也成為無數的製作者數十載孜孜追求的動力。
17歲跟隨父親學藝,至今做燒餅23年的張聚強師傅,就是其中的一個。張師傅家在趙縣農村,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在石家莊做缸爐燒餅,雖然不是「師出名門」,也沒什麼名氣,但打的燒餅好吃,不錯的銷量帶來了一定的回報,養活了家裡的妻兒老少。
張聚強初中畢業後,父親把他帶到了石家莊,希望兒子可以像自己一樣,學好一門手藝,靠自己的勞動換取富裕的生活。
張聚強回憶,初學時,很多技術要領掌握不到位,他沒少挨父親批評,正是父親的嚴格才造就了他今天的技藝。「如果你敬畏糧食,就把它做成美食。」是父親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幹什麼就琢磨什麼。」心無旁騖的張聚強說,「我是做燒餅的,我的工作就是把燒餅做好。」如今,他做的燒餅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不加任何的修飾,甚至連「糖色」都沒有。看似簡單的燒餅,全憑火候的掌握,既有「香、脆、酥」的口感,又保持了食材的原始味道。
在石門一味飯店缸爐燒餅製作間的牆上,貼著一句話:今天你改善了嗎?張師傅每天都忙裡偷閒地看幾遍,每天改善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正是他對美食孜孜以求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