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食:記憶裡的缸爐燒餅
缸爐燒餅,用火爐燒缸製作的燒餅,因此叫缸爐燒餅。用缸製作食品是一缸爐燒餅 配料圖片 種很獨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燒出的燒餅不糊、面光,吃起來香、酥、脆。這種燒餅的製法在火候上極講究,因缸裡呈凹形,涼或熱燒餅都要滑下來。缸爐燒餅形圓,上有花簷,大小同現在的芝麻燒餅差不多。
所謂的缸爐燒餅,製作過程並不複雜。首先要起面,就是用約五十度的水,加上適量的食用鹽(切記不能加多,加多則無法下咽)和面。面和好後,置於案板,用擀麵杖壓成薄餅狀,手指沾油,均勻塗抹於餅上,灑一些生面,摺疊,再壓。如上動作反覆幾次,可成。切面,即把和好的這個大麵餅,切成扎長許,寬約一食指的燒餅胚。一般能切三十個,整齊碼在案板上,在碗裡捏上一小撮芝麻,從左至右、上到下的灑。要多灑幾次,不然不香。為什麼要捏一小撮,而不是一次性灑完呢?蓋是為了不浪費芝麻。
製作井陘缸爐燒餅的關鍵之一是「缸爐」。古時的缸爐外套是用當地特產的舊瓷大甕(現在多改為盛食用油的鐵皮大桶),底部架上爐條,上邊扣上一個鑿去底的較小的陶瓷缸(俗稱二鬥缸),形成上口小、肚子大的缸爐膛。爐膛內的燃料是用煙煤燃燒過一次以後無煙的乏炭,以使火力適中,烤出的燒餅無煤煙味。
樂亭縣位於我國北方的渤海海域。相傳,清光緒年間,一位叫石老化的麵點師傅在樂亭縣城北關,創得熟食鋪一間,主營肥肉蒸包,兼售吊爐燒餅。為了改善燒餅口味,將包包子剩餘的餡料放入燒餅中烤制,大受歡迎,後又將吊爐改為缸爐,流傳至今。
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缸爐燒餅的情景,心裡默想燒餅居然可以這麼做。山西燒餅是用餅鐺做出來的,通過特有的和面手法,做熟的燒餅,麵團紋理就像是老樹的年輪一圈圈分布,吃起來不幹不溼,滿嘴跑著五香味道,即使不配稀飯,幹吃也不會噎著。而缸爐燒餅就不同了,即有方度又有厚度,即有幹度又有硬度,顏色焦黃,形神皆似板磚,我禁不住想:"好吃嗎?會噎嗎?額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