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主、服務員的辛勤勞作,打出了士林夜市的名氣。
東方網8月29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在臺灣地區,從夜市走出的「英雄人物」無處不在:臺灣鼎王麻辣鍋總經理陳世明,從臺中忠孝夜市起家,把一個小攤打造成一個年營收逾10億臺幣的麻辣火鍋連鎖帝國;臺南女子曾鳳玉,從路邊攤起家,借60萬臺幣高利貸用7年時間,把擔仔麵一路賣到了五星級的臺北「故宮」晶華,她自己也獲選「臺灣英雄」;年營業額達10億臺幣的滷肉飯名店「鬍鬚張」,從寧夏夜市起家,一直賣到紅遍兩岸……
更多的攤販,只是在夜市默默地奮鬥著,勤懇地經營著,因為他們有著一種精神,將擺攤當做一種可以傳承下去的事業,而非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大頭龍蚵仔煎攤主:不會賣掉攤位,請人來做也會堅持
55歲的戴文龍穿著圍裙、戴著帽子,一手掌鍋,一手拿勺,正炒著自己的招牌菜:生炒花枝。鍋裡散出的香氣引得坐在桌邊的食客忍不住連連催促:老闆,快好了沒?
其實,戴文龍最出名的「作品」是蚵仔煎。當年青春偶像劇《轉角遇到愛》來臺北士林取景,就在他的店裡,從此「大頭龍蚵仔煎」一炮而紅,吸引了不少追星族前來嘗鮮。
但「大頭龍蚵仔煎」出名並非全沾了偶像劇的光,更重要的是老闆戴文龍的手藝。「我在這裡擺攤快40年了,我的父親更久。」戴文龍告訴記者,他們家是土生土長的臺北人,由於家裡條件不好,父親很早到街頭擺攤。自己上完初中後,就開始跟著父親一起做夜市小吃生意。
為了讓自家蚵仔煎與眾不同,戴文龍自己不斷研究,終於調製出一定比例白色麵糊,讓煎出來的蚵仔煎外酥內軟,吃起來不會幹幹糊糊的。他家的招牌蚵仔煎,專挑選大顆飽滿的新鮮布袋蚵仔,搭配香濃土雞蛋,充滿蛋香、蚵仔香,吃貨都很喜愛。
從舊市場搬到現在的地下市場,戴文龍見證了士林夜市發展的全過程。現在,戴文龍的父親已經中風在床,他帶著老伴一起經營著自己的攤位,晚上遇到繁忙時還會請幾個幫工。每天忙的時候要弄到凌晨1、2點,第二天一早又要起來準備食材,很是辛苦。
儘管辛苦,但兩位老人卻很知足,因為擺攤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唯一讓他們憂心的是,唯一的兒子似乎對擺攤並不怎麼感興趣。「兒子剛剛大學本科畢業,到國外留學去了,我希望他畢業後能夠接手我們的這個攤子。」戴媽媽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如果兒子畢業之後找份工作,一個月最多也就賺上三四萬臺幣,擺攤雖然辛苦點,但一個月好點能上十萬。除了經濟因素考慮外,更重要的是,老兩口希望兒子能夠繼承擺攤事業,成為「攤三代」。
如果兒子不接手,戴文龍會賣掉攤位嗎?「不會,我們會留著這個攤位,請人來做也會堅持。」
官財板姐妹花攤主:開了30年,不會迎合客人改變口味
攤販中有一對姐妹花,姐姐53歲,妹妹50歲。她們的攤位在士林夜市也已經開了30年。官財板和臭豆腐是她們的招牌。
妹妹30年前就開始在士林擺攤,然後生意越來越好就拉了姐姐入夥,姐妹同心,越做越大。現在已經在B1美食區盤下了5個攤位,要知道,整個B1美食區一共才94個攤位,每個攤位費每月需要4萬臺幣!再加上水電等其他費用,5個攤位每月光成本費就要20多萬臺幣。
但姐妹倆能吃苦。不管市場如何變遷,環境如何改變,對兩姐妹來說,唯一不變的是她們所做的小吃,因為這代表著她們攤位的品質。她們做的官財板外面是一層麵包圈,裡面再放不同的材料做成不同的口味,放海鮮就叫海鮮板,放玉米、西紅柿就叫總匯板。好吃和衛生是她們的標準。
越來越多的大陸遊客來到士林夜市品嘗小吃,一些遊客不文明的習慣也讓兩姐妹直搖頭:「有的遊客會直接在地上吐痰,吃剩的垃圾也隨手丟到地上。」還有各地人的口味也有不同,一些街頭小販開始迎合不同地方口味對小吃進行改良,但姐妹倆卻拒絕如此,「上海人比較喜歡酸甜,東北人嫌口味不夠重,四川人又覺得不夠辣,我們做出來的只有一種臺灣味道。」
在兩姐妹看來,遊客雖然口味各異,但是來到士林是為了品嘗真正臺灣小吃的味道,所以保持臺灣小吃的原汁原味以及自己的特色才是最重要。
大餅包小餅攤主:將大陸手藝帶到臺灣,會堅守下去
35歲的陳文錫(化名)算是攤販中比較年輕的,他63歲的媽媽也和他一起擺攤。母子倆的攤位賣的是大餅包小餅,這個攤子是他父親留下來的。
陳文錫的父親是山東人,1949年從大陸來到臺灣,1969年就和妻子開始在臺北士林街頭擺攤,那個時候經濟不景氣,像他們夫妻倆出門一起擺攤的人有很多。
因為陳文錫父親是山東人,平時喜歡吃麵食,並做得一手好大餅,他們夫妻倆便在街頭賣大餅。陳文錫小時候就是吃著父親做的大餅長大的,並跟著父親一起和面,學習做餅手藝。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當地開始流行一種大餅包小餅的吃法,大餅是鍋餅,小餅是油炸酥餅,兩種餅包在一起,漸漸成為夜市名小吃。陳文錫的父親也發揮麵食特長,做起了大餅包小餅的生意,一時間銷路很好。
等到陳文錫中學畢業,就跟著父母一起在街頭擺攤,一家三口經營著麵食攤,日子也過得順順利利。不想,就在幾年前,父親因為一場大病突然去世,只剩下陳文錫和母親相依為命,還有這個夜市攤。
「我的手藝是父親教給我的,也是從大陸傳過來的,這個攤位我會堅守下去。」在陳文錫看來,這個攤位不僅凝聚著父親的心血,更象徵著一種文化的結合,他會將攤位和手藝一起傳承下去。
夜市人生並非一帆風順
賺錢越來越難,已有攤位轉讓
名聲在外的士林夜市,並非每個攤販都如外界所想的那般「過著幸福的生活」。在夜市擺攤幾乎全年無休,長時間站著經營,支出的精力、體力比正常上班族要多得多。此外,由於入夜市門檻低,生存環境比較複雜,比鄰攤位爭地盤時有發生。
50歲的李阿姨在士林市場一樓做早市,主要賣蔬菜,她在這裡擺攤已經30年,但今年有一點喪氣的感覺,主要是生意越來越難做。她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樓攤位每個月攤位費是2萬臺幣,她兩個攤位就是4萬臺幣,再加上水電、清潔費等,每個月的成本就要接近5萬臺幣。蔬菜的利潤很薄,一個月只掙1萬多臺幣,自己一個人要顧兩個攤位太辛苦,又捨不得請幫工,因為人工費很貴,一個幫工每天工資就要1300臺幣,一個月下來掙得比她還多。
在一樓市場,記者還看到有幾家攤位上面貼著轉讓通知。李阿姨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因為生意不好堅持不下去的。而在前兩年,這裡的攤位無比緊俏。
相比一樓市場,B1美食區情況好多了,記者巡視一周,沒看到任何一家攤位轉讓。儘管下面的攤位費要比上面貴一倍,但遊客的大量湧入仍讓這裡的生意異常火爆。不過這裡比樓上要更加辛苦,每天要忙碌到凌晨兩三點,早上又要早起準備食材,忙的時候甚至都沒時間吃上一口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