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我有千行鐵汁,一生不為兒女哭。忽聽昨日常公鬧,淚灑枯坤草木溼。"自認為不粘小節,"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朱元璋,聽到將軍常遇春去世的消息後痛哭流涕,感慨失去了自己的臂膀。而常遇春光,確實值得朱元璋重視。
常遇春經常被拿來與朱元璋的另一位大將徐達比較。朱元璋和徐達是小有關係,他剛起步,回到家鄉鳳陽,徐達自然就歸他指揮了;而常遇春則不同,他一開始並沒有跟著朱元璋混,據史料記載,兩人的相遇頗具戲劇性。
出生於1330年的常遇春,正值元末亂世。他不甘於平庸,類似陳勝那樣"嚴全知洪古知"的性格,雖然家裡只是窮苦的農民,每每逢春卻不願種一輩子田,選擇打熬筋骨,學習武術。此外,他的基本條件也不錯,身材高大,長相偉岸,很快就精通武藝,熟悉各種兵器。
寧願打工也要習武常逢春,當然不願意過平平淡淡的生活。《明史·常玉春傳》說,有一天,常玉春"困臥田中,夢神得一盾,一呼曰:"起,汝主至。""驚,太祖駕到,即來拜。"這件事發生的背景,是常玉春要去投奔綠林大盜劉據,卻棄他而去。
當時,天下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勢力,常逢春飢,想找一份工作,也想去找一位認可自己,能為自己做出貢獻的"伯樂"明主。沒想到,他在懷遠一帶找工作,做起了劉合力的主要戰鬥力量,卻發現劉合力這個人除了搶劫,沒有別的本事。
失望之餘,常春打算脫離劉恆。據《明史》記載,朱元璋騎馬過田時,無意中看到一個正在睡覺的大個子(常遇春),恰巧夢到神人指點,告訴他老爺來了,別去睡覺!起床!於是常春醒了,來到朱元璋身邊,從此成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
當然,一開始他並沒有受到重視,因為朱元璋覺得常遇春只是一個莽漢。《明史紀本索》記載了常遇春向朱元璋懺悔的過程。起初,朱元璋的態度很冷淡。他說:"你是不是餓了,吃不飽了,要不要來這裡混飯吃?"這話說得很直白。
常玉春的態度很誠懇:"如果我只是想吃辣喝酒,跟著劉據搶劫,金銀不缺,酒肉不缺。但劉據胸無大志,你有對待百姓的胸懷,明主之風,我想你能成就大事,所以才選擇去找你,我願意為你鞍前馬後,為你贏得一番事業!"
朱元璋終於看了他一眼,問道:"你能不能過河與我一戰,"春天到了,他拍著胸脯向他保證,朱元璋指哪兒就打哪兒,當先鋒。從此,常遇春奇襲取衢州,大戰九華山,射殺了陳友諒手下猛將張定邊,救了朱元璋,隨後還破了元朝大統,立下汗馬功勞。
有歷史學家曾對常遇春的一生做過總結,說朱元璋得到常遇春,就註定了半壁江山要改姓朱,對常遇春的評價很高。但常春並不長壽,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常春在行軍途中病逝,年僅40歲,他的出現,仿佛真的是為了幫助太祖打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