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初立功,朱元璋采石磯之戰巧用計謀展現雄主氣概

2021-01-18 佳佳文化

朱元璋的嶽父郭子興去世以後,順理成章地,郭子興的部眾全歸朱元璋所有。郭子興是個不好相處的人,朱元璋靠著過人的機智,小心伺候,嶽婿一場好始好終,由此也可看出朱元璋的不凡能耐。

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的親侄兒朱文正,以及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得到消息,一塊前來投靠朱元璋。朱元璋這才知道,二哥、三哥都去世了,一家人只剩下這麼幾口,想來真是傷心。四個人抱著頭,痛痛快快哭了一場。哭完後,彼此端詳,沒想到遭逢生離死別,今朝還有相會的日子,又歡歡喜喜地笑了起來,保兒扯著朱元璋的衣袖,親熱地喚著:「舅舅,娘一直惦記著你。』朱元璋低頭一看,十四歲的保兒,長得與二姐一一個模子印出來似的。想起小時候,朱元璋每次闖了禍,總是二姐幫忙收拾爛攤子,驀然心中一酸,拍拍保兒的頭道:「外甥見到舅舅,就像見到娘一樣的。」以後,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記載這-段: 「一時會聚如再生,牽衣訴昔以難當。」

在此同時,朱元璋還收了一個叫沐英的為養子。沐英只有十歲,父母雙亡,長得一臉聰明相。朱元璋把親侄文正、外甥保兒與沐英都收為養子,改姓為朱。朱元璋以後又收了二十多個義子,壯大勢力。原來,收養義子,是當時流行的風尚,帶兵的將領喜歡挑清話的青年為心腹,不但打仗時格外拼命,也能用來監視其他將領。不過,朱元璋最開心的是,大將常遇春的前來投奔。常遇春相貌堂堂,尤其奇怪的是他雙手過膝,相書上稱為猿信,擅長騎馬射箭。他是懷遠人,由於家鄉貧困,日子過不下生起初跟著劉聚當強盜,混了半天,沒能闖出名堂來。

常遇春聽說朱元璋雄才大略,決定改投朱元璋。據說,當他在路途之中,躺在田埂上打瞌睡,迷迷糊糊夢到仙人披甲擁盾把他喚醒「起,快起,主君前來了!」他嚇醒來,從此認定朱元璋是真命天子這類傳說,當然不足為信。

當朱元璋收留常遇春之時,他正在為糧荒發愁,經常對著長江嘆息。朱元璋所在的和州對面是太平(安徽當塗),太平南靠蕪(wu)湖,蕪湖周遭的丹陽、高淳、宣城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可是沒有船隻,如何渡河?有了船隻,缺乏水手也過不去,真是傷腦筋。

事有湊巧,集湖小軍頭目李扒頭派代表來搬救兵,原來兩股海盜相持不下,李扒頭連連吃敗仗,想要朱元璋伸出援手。朱元璋親自前來勸告李扒頭」一同渡江,共取富貴,與其死守挨打,不如我們結夥「,李扒頭答應了,朱元璋興奮得摩拳擦掌:巢湖水軍不請自來,真是天助我也!」「我正愁著不能渡江進軍,常遇春為先鋒,當日,日明風順,水闊江深,不一會功夫來到采石磯。元兵這方面刀槍麻利,兩軍在不到三丈之處擺開陣勢。朱元璋手下的長槍手郭英搶先向前,誰知元軍之劍有如飛雨般灑來,無法前進。朱元璋對胡大海與常遇春二人道:「你們兩個,誰先登上采石磯,就被任命為正先鋒。」常遇春存心露一手,他乘著快艇,帶著神槍手奮力衝到采石磯下。元兵見朱元璋近岸,炮箭紛紛如馬蝗蟲般飛來, 以至於朱軍盾牌也遮不住,神槍也無可用,兵士們正準備撤退,常遇春大喝一聲:「我今天取不得采石磯,誓不歸還。

於是常遇春不顧三七二十一,挺著槍登岸,元將卜喇猛力拿著長矛戳下,常遇春右手拿著盾牌,左手捏著矛杆,大叫一聲,從空中直跳而上,撇了盾牌,就持槍猛刺卜喇。卜喇未料到常遇春如此神勇,武藝高強,一時失神,便被常遇春的槍刺倒在地。朱軍見常遇春順利上岸,也爭相鼓譟,紛紛-一躍上岸。元兵失了帥,個個心慌意亂,顧不得戀戰,大伙兒棄戈逃跑,死者不可勝數。

朱元璋順利在采石磯安置大軍,論功行賞:「常將軍奮勇爭萬將莫敵,攻克采石磯,特拜為正先鋒。朱元璋的軍隊在和州都餓得老眼昏花,忙著搶運糧食,搬到船上,準備運回和州慢慢享用。朱元璋使個眼色給徐達,徐達二話不說,把船纜一砍斷,推入急流,兵士急得大呼小叫,朱元璋高呼一聲:「前面就是太平府,要什麼有什麼,打下來再說「。

士兵們經這一激勵,士氣大振,不一會兒工夫,把太平府攻克,一擁而上,想要好好搶個夠。可是,朱元璋早有準備,他在街上到處張貼告示:「禁止軍士擄掠,違者軍法處置。」且有巡邏隊和憲兵一般到處糾察,有一士兵不知死活,動手就搶,立刻被斬首。在朱元璋的嚴明軍紀下,太平府才免遭這一劫。另外,朱元璋說動當地大戶,捐出些金銀財帛,分賞將士,大夥也豐豐盛盛打了牙祭。由此看來,朱元璋真是懂得領導藝術。

相關焦點

  • 采石之戰:常遇春在石頭上踏出腳印,立下渡江第一功!
    文/晚風暮雨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磯,與南京燕子磯、嶽陽城陵磯並稱為「長江三大名磯」。在采石磯臨江邊的石頭上,有一隻嵌入石頭的大腳印,相傳是元朝末年,常遇春攻打采石磯時留下的。至正十五年(公元355年),常遇春外出打劫時,遇到領軍攻打和州的朱元璋。常遇春久聞朱元璋的部隊紀律嚴明,不擾民,就打算帶領手下前去投奔。
  • 朱元璋殺盡功臣 為何名單裡沒有他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有一座突兀在江邊的峭壁,那就是與南京燕子磯、嶽陽城陵磯並稱為「長江三大名磯」的采石磯。采石磯是江南名勝,自古以來,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遊、文天祥等許多文人名士都曾到這裡遊覽題詩。
  • 元朝末年,陳友諒實力最為強大,為何卻敗在了朱元璋手裡?
    這樣直接導致天完國內部矛盾四起,大批將領出走,選擇投奔朱元璋。 此消彼長之下,朱元璋實力又有增長。而陳友諒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則是弒殺天完國皇帝徐壽輝。 1359年底,徐壽輝決定遷都龍興(南昌),而這恰恰是自己的勢力範圍陳友諒選擇「伏兵城外」,將徐壽輝左右心腹全部誅殺。此時的天完國皇帝也徹底成為了陳友諒的傀儡。
  • 明朝第一猛將常遇春:死後穿龍袍下葬,為何妻子卻被朱元璋大卸八塊?
    客觀來說,君主能用活人才真的很重要,很多人就因此取得了成功。朱元璋能從「遊方僧」逆襲成明太祖就是這樣。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崛起,後來一路開掛並從亞洲打到了歐洲。 不過元朝鐵騎雖有著極強的戰鬥力,可他們卻不懂得愛惜百姓,因此後來元也只存在了99年就走到了盡頭。1333年,元順帝繼承了皇位。那會兒的天下百姓生活得很苦,可這個皇帝依舊過著悠哉奢侈的生活。
  •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的夫人,到底是不是被朱元璋所殺?
    但是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於很多江南文人編造出來強加於朱元璋頭上的謠言,筆者認為還是要正本清源,還這位開國雄主一個清白。明朝開國之時,徐達和常遇春是明軍之中功勞最大的兩位武將。但這二位的夫人,在明代中後期就已經言之鑿鑿地被說成是被朱元璋下令殺害,而且死狀極慘。
  • 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
    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時間:2020-12-21 18:5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 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統一戰爭進行到最後階段。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帶領北伐軍揮師北上,兵鋒直指元大都。
  • 朱元璋身邊人才濟濟,徵虜大將軍出徵納哈出
    導讀:朱元璋身邊人才濟濟,徵虜大將軍出徵納哈出朱元璋自從嶄露頭角開始,身邊就聚集了各種賢能人才為他出謀劃策,通過這些智者的一些計謀,他如虎添翼並且取得節節勝利,直到成為一國之尊。在人類漫長的爭鬥中,只有尊重人才並得到他們支持的人,才可能在最後贏得勝利。
  • 常遇春
    他就是明朝開國第一猛將——常遇春。常遇春出身貧苦,家裡頭都是農民。元朝的時候,南人被認為是低等級的。而農民每年都要繳納很多稅收,常常是一年到頭都扎在地裡,都賺不到買米的錢。常遇春不甘於一輩子都在地裡種田,便跟著別人一起練武。
  • 讀明史系列之——超級牛人皇帝朱元璋
    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 隔壁劉地主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此後,他就投奔了皇覺寺成了一名鳴鐘焚香的和尚。在他17歲這年,皇覺寺所在地也發生了饑荒,沒辦法他為了活命就只好又外出乞討了。
  • 大明王朝之太祖朱元璋和他的淮西二十將
    、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德興。應湯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興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興命回鄉募兵,年僅22歲的徐達欣然應召。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初授鎮撫,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眾人,於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徵戰四方。從而和朱元璋雙劍合璧,逐鹿中原。
  • 朱元璋見一位大漢在田間睡覺,帶回軍營後,大漢幫他打下半個明朝
    導讀: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曾經說過,在元末明初的動亂時代,誕生了很多武將,但如果綜合排名的話只有三人能夠稱為「千古名將」,他們分別是徐達、常遇春和王保保。明太祖朱元璋正是依靠徐達和常遇春兩人,才能在短短數年之間一掃群雄平定天下。
  • 馬鞍山 采石磯
    ;采石磯,風光綺麗,歷史悠久,名勝眾多,又是歷代文人墨客遊覽抒懷之地。采石磯與南京燕子磯、嶽陽城陵磯並稱"長江三大名磯",又居首位,故稱"天下第一磯",又有"千古之秀"之美譽。
  • 歷史上的今天1398年6月24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
    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即皇帝位於應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同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 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進攻湖州,張士誠數次派兵救援,均遭失敗
    元至正二十六(元1366年)八月初四,徐達、常遇春率軍從龍江出發,宣稱直搗張士誠的都城平江。 八月十二,朱元璋軍隊行至太湖。 八月二十,常遇春在湖州港口遇上一股張士誠軍隊,將其擊敗,生擒其部將尹義、陳旺,於是停駐於太湖洞庭山。
  • 他一戰為明朝圈回千裡國土 死後朱元璋親自選擇墓地
    在唐朝時期,吐蕃勢力達到頂峰,在「安史之亂」中趁虛而入佔領了唐朝大片國土,「吐蕃乘虛取河西、隴右,華人百萬皆陷於吐蕃。」及至後來,在唐朝將領李晟、韋皋、史敬奉等的打擊下,吐蕃勢力有所削弱,但仍然是唐、宋、元等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當然,面對吐蕃赤裸裸地挑釁,明朝毫不畏懼。當年4月,明太祖朱元璋一聲令下,明朝名將鄧愈、沐英分別擔任徵西將軍、徵西副將軍,揮師西徵。
  • 明朝最聰明的開國功臣,3兄弟都躲過了朱元璋的殺戮,得以善終
    縱觀古代每一個王朝,開國功臣大多難以善終,能有個好結局的功臣往往是懂得急流勇退、不貪戀權勢之人,而明朝也有最聰明的開國功臣,3兄弟都躲過了朱元璋的殺戮,得以善終。郭氏三兄弟都是有才能的人,在戰場所向披靡,先後攻克了滁州、和州采石磯、太平府、溧陽等地,1356年,郭興首先攻佔臺城,因功進升統軍元帥,第二年攻克常州後又受到了最高賞賜。
  • 在馬鞍山,有一處不能採石的采石磯,讓大詩人李白流連忘返
    在馬鞍山,有一處不能採石的采石磯,讓大詩人李白流連忘返文/林海雪原馬鞍山是我國鋼鐵基地,不僅礦產資源豐富,更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美景。其中尤以長江沿岸采石磯景區,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並重,吸引了歷代無數文人和遊客前去參觀。
  •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百艘戰艦攻打朱元璋為啥全軍覆沒?
    1360年,取得天完政權的陳友諒對「釘子戶」朱元璋發起進攻。對於陳友諒來說,朱元璋是最大的勁敵,從起兵到攻佔應天,朱元璋的速度實在太快,而早有勢力的張士誠並沒有入得陳友諒的法眼,用當時的話來說,張士誠不過是個隨時可滅的小丑,朱元璋才配得上當世之雄,必須讓朱元璋長眠地下他才安心。
  • 常遇春聽錯了一命令,導致山東幾萬人被屠殺,朱元璋還被罵昏君
    可也正是從小的經歷,使得他執政後施行苛政,他不像太子王爺,沒有系統的學過君王之道,面對滿朝文武大臣,面對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他有了警惕之心,生怕自己的皇帝之位被有心人覬覦,這可是他一生最大的機遇,所以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讓任何人謀反,連謀反之心也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