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身邊人才濟濟,徵虜大將軍出徵納哈出

2020-12-18 都會變不能

導讀:朱元璋身邊人才濟濟,徵虜大將軍出徵納哈出

朱元璋自從嶄露頭角開始,身邊就聚集了各種賢能人才為他出謀劃策,通過這些智者的一些計謀,他如虎添翼並且取得節節勝利,直到成為一國之尊。在人類漫長的爭鬥中,只有尊重人才並得到他們支持的人,才可能在最後贏得勝利。如果說鬥爭的開始是靠個人的機遇、智謀和勇力,那麼,到了最後決定勝王敗寇的關鍵,那就只能看是誰贏得了人心。歷代的儒士都有一個很高的理想,那就是《大學》中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從反元起義開始,一直到建立了明朝,朱元璋逐漸認識到,這些成功的實踐,並非是他個人的力量就能夠實現的,這些與賢臣的輔助是分不開的。因此,朱元璋得出一個結論:「舉人賢才,立國之本在朱元璋的這些功臣中不僅有文臣武將,同時還有儒者學士,其中著名的武將首推徐達。在眾多同輩人中徐達唯獨崇拜的是朱元璋,認為他是最有前途的。

而朱元璋也視徐達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想當年,朱元璋還在郭子興麾下時,有一天吃飯時,朱元璋對李善長說:「我想立一員大將軍,讓他統領軍校,操練三軍,你知道什麼人可當此任,請為我推薦一人吧?」李善長沉吟半晌說道:「主公想求這樣一員大將,也許有一個人,可擔當此任。」朱元璋問:「是何人?」李善長說:「濠州城外永豐縣,有一人姓徐名達,祖籍是鳳陽人,精通韜略,名震鄉關,如今也有20多歲了。徐壽輝、劉福通、張士誠等人去請他都不去。他說,這些人不是可輔佐之人,堅意守已,待時而出,常說帝星自在本郡。若得此人,大事可成。」朱元璋說:「請你去請他如何?」李善長說:「過去商湯聘伊尹,文王訪姜尚,漢得張良,光武求子陵,蜀主三顧諸葛,苻堅任王猛,此乃禮賢之效,還是您親自去才是啊!」

第二天,朱元璋便跑去對郭子興說道:「麾下雖有數萬甲兵,但無強將。李善長舉薦徐達,我想與李善長去請此人。」郭子興同意了。於是朱元璋和李善長一起策馬而去。朱元璋同李善長到了永豐縣,他傳令三軍不許擾動居民。兩人下馬步入村中來到徐達家裡,李善長上前叩門,過了好大一會兒,才見徐達來開門朱元璋仔細看著徐達,果然一表非凡。徐達讓客人進來,三人共入草堂,分賓而坐。李善長把朱元璋介紹給徐達,徐達命人備茶,茶罷一巡,徐達便說:「朱公欲救天下的百姓生靈,有一件事必須先做。」朱元璋忙間何事,徐達說:「必須先掃淨各地舉兵造反的群雄,統一天下。今天元勢尚盛,諸雄割據,以濠州一郡之兵來促成統一大業,恐怕是很困難的。」朱元璋點頭說:「歷史上,周文王得太公而滅紂,漢高祖得韓信而楚亡,我已經得了像你這樣的一批良將賢士,況且我又是仗義誅討,我實施的又是以仁治軍,深得徐達聽民心我完成統大業,又有何難的?

在德不在強了朱元障豪氣沖天的一番話明公能以仁、德為,便大笑道:「從來定天下者後徐達便安頓了一下家屬,與朱元璋、李善長一起騎馬來到朱元璋的招兵館中。朱元璋坐下來之後,問徐達打仗攻戰都有哪些好招。徐達說:「這我就很難說了,打仗應打仗可以分為三種勝該臨時發揮隨機應變,哪智取勝;三是下勝,這以一是上勝有一定的招數?古人缺一不可。」是以勇取勝這是以仁取勝但這仁智、勇二是中勝,這是者,做大將的朱元璋又問:「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小國越打越大,而有些大國反而滅亡了,這是何故徐達說:「合天理雖小可以致順民心愛眾大:倘若淫暴虐,或柔恤物,敬老尊賢或好殺不改,未有不亡者也。」朱元璋完全贊同徐達的觀點,認為這徐而無斷,或剛而少人自樂而從之達確實不是個等閉之輩柔或愚昧不明當天晚上,朱元璋主動與李善長、徐達同眠共寢。第二天早起,朱元璋見徐達、李善長兩人眼珠發紅,眼圈發青,便問他們為什麼沒睡徐達說:「主公的呼嚕聲太大了,所以我們睡不著。

夢善長忙出來打圓場:「史書上講,幹大事的人都打呼嚕的,呼嚕聲越大,作為越大,主公要是不打呼嚕,我們反而會更睡不踏實。」朱元璋將徐達引薦給郭子興,郭子興見徐達氣度非凡,委實喜歡,當即封了個鎮撫之職。兩幾天後,郭子興校場點軍:以朱元璋為元帥,徐達為副將,趙德勝統參軍,鄧愈統後軍,耿再成統左軍,馮國用統右軍,李善長為軍師耿炳文為前部先鋒,馮國勝為五軍統制,李文忠為謀計使,率兵七萬去攻打滁、泅二州。經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朱元璋請來的徐達真是個奇才,文武雙全,出生人死,徵戰四方,功勳卓越,後來成了名聲顯赫的大明開國元勳。徐達始終都聽從著朱元璋的調遣,南徵北戰配合得也是異常默契並且屢立戰功。在攻佔集慶以及北伐攻大都時,徐達都是率軍一馬當先,從而對戰勝敵人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對張士誠開始爭戰的決策上,徐達更加顯示出了他的深思熟慮。

那個時候,朱元璋召集中書省及大都督府諸臣詢問徵討張士誠的方法。李善長以張士誠兵力未衰,認為應緩攻打。徐達則說:「張士誠暴殄奢侈,其罪行著實令人髮指。同時,擔任要職的官員也都不關注國家大事,因此使得百姓無比憎恨。與此同時,我方兵力精銳,如果在公布敵方的罪行後再去討伐,那麼,打敗張士誠是指日可待的。」朱元璋認為言之有理,於是,決定立即出兵討伐張士減。在明朝建立之後,徐達因為戰功卓絕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徵虜大將軍,並被封為魏國公。事實上徐達始終都在戰爭的第一線,他關懷部下,並且與他們同甘共苦,從而使得戰士對他非常感激,在戰鬥中也顯示出了英勇無比的作戰精神。打敗敵人之後,地方的秩序也是井然有序。此外,徐達的個人生活也是非常儉樸的,朱元璋對他也是極力地稱讚。在有最難打的戰役時,朱元璋首先就會想到徐達。在攻打常州,消滅陳友諒的戰役中,徐達不辱使命,屢創佳績。因此,徐達在軍中的威信極高,各位諸將也是絕對服從,唯有在朱元璋面前他言聽計從。常遇春是懷遠人,他投奔朱元璋後,也是表現出了英勇無敵的精神。常遇春在戰勝陳、張的徵戰中,與徐達協同作戰,後因為其勇敢善戰而聞名軍中,並且被朱元章稱之為「長城之將」。常遇春是一位難得的人才,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外甥,自從20歲喪母后,他就一直在朱家,朱元璋把他當作兒子一般對待。李文忠自幼便練就了一身好武功,他驍勇善戰,在諸將領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將才。同時,他在軍中也深得軍士們的愛戴。

常遇春死後,李文忠受命統領常軍,成為明初的主將之一。他與徐達、傅友德、沐英共同北徵西討。1370年,李文忠因功績顯著被授予大都督府左都督,並且還被封為曹國公同知軍國事。李文忠於洪武十七年病卒。馮國用和馮國勝是定遠人。有一次,朱元璋率領隊伍經過定遠縣妙山腳下時,恰巧遇到了一隊人馬。這支隊伍的首領是馮國用和馮國勝兩兄弟。他們雖說沒有見過朱元璋的面,但對他的為人和才幹還是知道的,所以,他們早就有了投奔他的意思。當他們得知朱元璋的隊伍要從這裡經過時就事先做好了準備。朱元璋對馮氏兄弟的隊伍是十分敬佩的,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馮氏兄弟有勇有謀,兄長馮國用書生意氣,處事頗具儒雅之風。弟弟馮國勝則擅長武技,精通兵法,以多謀略聞名於軍中。在其兄馮國用死後,他沿襲其職為親軍都指揮使,並且位於徐達和常遇春之下,曾受命為徵虜大將軍出徵納哈出。今天小編就說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時期,明軍十次徵討蒙元,將其團滅
    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並親自出奠。第二次北伐:元惠宗北逃後,建立北元帝國,一直威脅明的邊境地區,屢次南侵,企圖奪回元大都,以求復闢。為避免重蹈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復失的覆轍,明太祖決意繼續北伐,徹底消滅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明太祖命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都督馮勝為右副將軍,出兵進攻北元。
  • 三國時的五位「徵虜將軍」:除了張飛,另外四人分別是誰?
    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主要分為雜號將軍和重號將軍這兩個類型。其中,重號將軍雖然地位較高,但是數量有限,主要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方將軍等。因此,由於重號將軍的名額相對較少,所以自西漢時期開始,朝廷就冊封了大量的雜號將軍,以此授予立下戰功的武將。
  • 朱元璋統一天下有多難?僅打敗元朝?沒怎麼簡單,主要做了五件事
    明朝政府為了進一步掃清蒙古餘氛,徹底將元王朝的殘餘勢力趕到漠北,達到明王朝的北邊邊境安定,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多次出兵攻打元朝殘餘勢力,其中主要的戰役有三次。 第一次,在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鄧愈為左副將軍,馮勝、湯和為右副將軍,統領大軍,往徵沙漠。
  • 馮勝築造一座城,朱元璋苦心經營,朱棣輕鬆放棄,明朝被動二百年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馮勝為徵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領二十萬大軍徵討殘元的太尉納哈出。最終,納哈出率領幾十萬部眾投降馮勝。馮勝築造的四座城中,大寧最為重要,它在北京的東北方向,位於承德和赤峰之間,具體是在今天內蒙古的寧城縣。大寧古代屬於會州,在遼國時稱為大定府,是遼國的中京,它的西邊是大同,南邊是北平,東邊是遼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 明朝的「常敗將軍」,戰場上屢戰屢敗官卻越做越大,咋回事?
    李景隆受朱元璋寵信明太祖朱元璋在打天下的過程中,重用了很多自己人,而他的侄子李文忠便是其中之一。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帶著他在亂軍中輾轉兩年,才在滁州見到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
  •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到底有多厲害?文比藍玉強,行軍打仗不輸徐達
    1357年,十九歲的李文忠,正式領兵出徵,他跟著朱元璋去援救池州,大破元軍。首戰告捷,李文忠聲威大震。接著,他率軍攻克青陽、石棣、太平等地,在萬年街擊敗元將阿魯灰,昌化大勝元朝地方武裝。等到張士誠進入埋伏圈,李文忠突然殺出,張士誠大敗而歸。李文忠與張士誠長期對抗,張士誠數十萬兵力不能前進一步,這為朱元璋免去後顧之憂,可以集中精力在西線與陳友諒一決生死。
  • 明朝朱元璋:南徵的同時,朱元璋北上伐元,攻佔大都
    北伐的作戰指導方針確定後,朱元璋於十月二十日任命老成持重、師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的左相國、信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能「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的中書平章、鄂國公常遇春為徵虜副將軍,率領25萬將士,由淮入河,北取中原。並特地囑咐他們說:「若臨大敵,遇春須領前鋒;或敵勢強,則遇春與參將馮宗異(馮勝)分為左右翼,各將精銳以擊之。
  • 面對安南國的備軍抗命,雄才偉略的朱元璋為何選擇了置之不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頒布詔書給安南國王,命令其歸還攻佔的丘溫、慶遠等五縣。但是安南國王卻拒絕聽從朱元璋的命令,還在邊境整軍備戰準備武力抵抗。對此,一向強勢的朱元璋竟然選擇了置之不理,從此使安南國變成了半獨立王國。
  • 朱元璋賜燒鵝害死徐達是真的嗎?別再被電視劇裡的劇情騙了!
    太祖曾經稱讚徐達:「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徐達對太祖的褒揚,確實當之無愧。   徐達是個做事非常謹慎的人,帶兵打仗,有重大決策,必會請示朱元璋。
  • 歷史上的今天1398年6月24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
    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 [60] 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
  • 朱元璋出力最少,但卻是最後的獲勝者
    在傳統觀念中,元朝是被朱元璋所推翻的,那麼朱元璋消滅的元軍一定是最多的,然而歷史事實卻和我們的傳統觀念大相逕庭——朱元璋在抗元戰爭中,消滅的元軍只和一些中小起義軍勢力差不多。那麼,朱元璋是怎樣沒出太大的力就取得了抗元戰爭的果實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 大明第一大將軍徐達的後人如今在哪裡?看完後明白了
    徐達,素有明朝第一大將軍的美譽,他同朱元璋一樣,都是農家出身,也是朱元璋正兒八經的鳳陽老鄉,都是古濠州鍾離人。 從此,徐達跟隨了朱元璋,幫朱元璋打下了大明的江山基業。 徐達被朱元璋親自指定為第一功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達因功改封魏國公。徐達在趕走了北元殘軍後,長期留守北平,戍守北方邊境。洪武十七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並於洪武十八年,因病情加重去世。
  • 真的與朱元璋有關?與殺韃子有關?
    其中,朱元璋從一介布衣,靠著打拼,做大做強,成為了一支有實力的紅巾軍。那時,朱元璋手下也有不少人才,比如大將軍徐達、常遇春、謀士宋濂、劉伯溫……正所謂人才濟濟,但缺兵源、缺兵!一天,朱元璋和軍師劉伯溫商議,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那時,劉伯溫提出建議,不如在八月十五中秋這一天號召民眾起事如何?
  • 朱元璋殺盡功臣 為何名單裡沒有他
    02 激戰衢州城朱元璋攻下浙江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兼親家公常遇春領兵攻打浙元軍終於支持不住了,派使者出城密商投降,迎接常遇春大軍入城。上萬人的元軍精銳部隊迅速土崩瓦解,元朝在浙西地區的統治也從此終結。接著朱元璋開始解決佔據蘇州的張士誠,他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領兵二十萬東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