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本報記者彭溢王瑩
初冬悄至,寒風料峭,記者隨省科技特派員嶽奎忠來到大慶市林甸縣永興牧場。穿上隔離服,走過消毒區,進入牛舍,只見他彎下腰熟練地對一頭患有消化問題的奶牛進行檢查,並不時地回頭向牧場主於永學叮囑道:「良好的休息環境對提高奶牛產奶量非常關鍵,一定要保證臥床的舒適度。」
「奶牛的每一處細微變化都逃不過嶽教授的眼睛,他對我這裡每頭牛的情況比我自己還清楚。」於永學笑著對記者說。
今年54歲的嶽奎忠是東北農業大學教授,2015年被省委組織部派到林甸縣擔任科技副縣長。作為林甸縣科技助力精準扶貧首席專家,林甸縣的30多個牧場,他每月都要跑個遍。
「我以前做鋼構生意,對於養牛完全是『門外漢』,之所以敢投入3000多萬元養牛,就是因為有嶽教授這個『牛專家』在,我心裡有底兒。」於永學說,他的牧場現有1500多頭牛,每頭都是嶽教授親自帶隊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選購的。
(下轉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寒風中走進牛舍,記者的眼鏡並未如往常上霜。嶽奎忠說,奧秘就在於牛舍採用了創新型的三層結構設計,這比傳統二層牛舍採光更好,而且可以有效排除溼氣,提高奶牛產奶量。曾有荷蘭奶牛專家來考察,看到這個牛舍後連聲讚嘆,認為這是他在國內外見過的最好的牛舍。而該牛舍的建築結構也是嶽奎忠親自研究設計的,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專利。
於永學高興地算起了帳,牧場每天給伊利交優質鮮奶16噸,再加上賣牛,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可達2000多萬元,他計劃再擴建2500頭奶牛牧場。
現在林甸縣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100%。而在嶽奎忠來掛職之前,還是各戶分散養殖。「那時奶牛品種不好,飼養管理簡陋,一戶一個養法,牛奶產量低品質差。」林甸縣畜牧局局長姜廣猛說,「嶽教授來了後,引進優質奶牛品種、指導科學養殖技術、建設規範化牧場……一項項工作基本都是從零開始,這5年來,他每年來林甸170多天,不是在牧場,就是在去牧場的路上,他幫助林甸縣實現了奶牛從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的轉型發展。」
林甸縣科技局局長呂德軍回憶說,有一次,嶽教授帶領牧場主從國外選回奶牛後,為避免應急反應造成損失,他寸步不離住在牧場陪著奶牛20多天,解決了奶牛由於環境、飼料、飼養條件變化帶來的問題,創造了2000頭牛無1頭牛因應激反應死亡的奇蹟。
奶牛養殖是個系統工程,嶽奎忠不僅是奶牛專家,還是奶牛牧場管家。牧場遇到的各種狀況他都會把關指導,及時做好科技服務。他的手機始終保持24小時開機,即使在國外或外地也從不拒接農民的電話,對農民遇到棘手的難題,他總是第一時間幫助解決。
為使貧困戶儘快脫貧致富,嶽奎忠提出以「託牛入場」的形式幫助貧困戶養殖奶牛,政府和奶牛牧場給予資金補貼。截至目前,全縣各牧場共託養奶牛4193頭,帶動4091戶貧困戶實現年均增收2000元。
在眾曄牧場,有1800多頭牛是70多戶農民「託牛入場」的。牧場主於守龍告訴記者,最初他靠傳統經驗散養幾十頭牛,養得再精心,單頭產奶量頂多20公斤左右,如今在嶽教授的指導下,建起了兩個現代化牧場,自有牛加上農戶的牛共有2800多頭。憑藉數位化技術,牧場僅需3名飼養員,奶量單產穩定在32公斤左右。
養了一輩子牛的農戶韓傳江,如今和妻子在眾曄牧場打工。談起生活的變化,韓傳江樂得合不攏嘴,「俺倆每月工資6500多元,加上有二十多頭牛託養在牧場,一年能多賺十多萬元,是原來自己養牛收入的十倍。」
嶽奎忠以一整套科學養殖技術體系,助力奶牛產業躍升為林甸縣主導產業。截至2018年底,林甸縣奶牛總數突破6萬頭,鮮奶質量明顯提高,安全指數達到國際標準,商品奶量提升到10萬多噸,實現利稅4380萬元,林甸縣成為我省奶牛養殖強縣。2018年,伊利集團啟動林甸縣高端液態奶二期建設項目,預計投資約20億元,項目達產後,可新增液態奶產能1500噸/日,成為我省單體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廠。
作為掛職副縣長,嶽奎忠還分管科技工作,他將東北農業大學等十餘所高校院所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引進林甸培育、落地、轉化,為林甸振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林甸縣也成了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
多年的堅守與付出,嶽奎忠本人也獲得了「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全省第四屆道德模範」等榮譽。
走在林甸縣的土路上,嶽奎忠經常會被人認出來,他總會親切地和大家聊上兩句,特別是那些奶牛養殖戶,更是把他看成一家人。當地的老百姓都說,嶽奎忠這個掛職副縣長不是來鍍金的,而是來沾土的,因為他的成績是從泥土裡踩出來的,從牧場裡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