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奎忠長在牧場裡的「牛專家」

2020-12-11 黑龍江新聞網

□文/攝本報記者彭溢王瑩

初冬悄至,寒風料峭,記者隨省科技特派員嶽奎忠來到大慶市林甸縣永興牧場。穿上隔離服,走過消毒區,進入牛舍,只見他彎下腰熟練地對一頭患有消化問題的奶牛進行檢查,並不時地回頭向牧場主於永學叮囑道:「良好的休息環境對提高奶牛產奶量非常關鍵,一定要保證臥床的舒適度。」

「奶牛的每一處細微變化都逃不過嶽教授的眼睛,他對我這裡每頭牛的情況比我自己還清楚。」於永學笑著對記者說。

今年54歲的嶽奎忠是東北農業大學教授,2015年被省委組織部派到林甸縣擔任科技副縣長。作為林甸縣科技助力精準扶貧首席專家,林甸縣的30多個牧場,他每月都要跑個遍。

「我以前做鋼構生意,對於養牛完全是『門外漢』,之所以敢投入3000多萬元養牛,就是因為有嶽教授這個『牛專家』在,我心裡有底兒。」於永學說,他的牧場現有1500多頭牛,每頭都是嶽教授親自帶隊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選購的。

(下轉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寒風中走進牛舍,記者的眼鏡並未如往常上霜。嶽奎忠說,奧秘就在於牛舍採用了創新型的三層結構設計,這比傳統二層牛舍採光更好,而且可以有效排除溼氣,提高奶牛產奶量。曾有荷蘭奶牛專家來考察,看到這個牛舍後連聲讚嘆,認為這是他在國內外見過的最好的牛舍。而該牛舍的建築結構也是嶽奎忠親自研究設計的,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專利。

於永學高興地算起了帳,牧場每天給伊利交優質鮮奶16噸,再加上賣牛,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可達2000多萬元,他計劃再擴建2500頭奶牛牧場。

現在林甸縣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100%。而在嶽奎忠來掛職之前,還是各戶分散養殖。「那時奶牛品種不好,飼養管理簡陋,一戶一個養法,牛奶產量低品質差。」林甸縣畜牧局局長姜廣猛說,「嶽教授來了後,引進優質奶牛品種、指導科學養殖技術、建設規範化牧場……一項項工作基本都是從零開始,這5年來,他每年來林甸170多天,不是在牧場,就是在去牧場的路上,他幫助林甸縣實現了奶牛從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的轉型發展。」

林甸縣科技局局長呂德軍回憶說,有一次,嶽教授帶領牧場主從國外選回奶牛後,為避免應急反應造成損失,他寸步不離住在牧場陪著奶牛20多天,解決了奶牛由於環境、飼料、飼養條件變化帶來的問題,創造了2000頭牛無1頭牛因應激反應死亡的奇蹟。

奶牛養殖是個系統工程,嶽奎忠不僅是奶牛專家,還是奶牛牧場管家。牧場遇到的各種狀況他都會把關指導,及時做好科技服務。他的手機始終保持24小時開機,即使在國外或外地也從不拒接農民的電話,對農民遇到棘手的難題,他總是第一時間幫助解決。

為使貧困戶儘快脫貧致富,嶽奎忠提出以「託牛入場」的形式幫助貧困戶養殖奶牛,政府和奶牛牧場給予資金補貼。截至目前,全縣各牧場共託養奶牛4193頭,帶動4091戶貧困戶實現年均增收2000元。

在眾曄牧場,有1800多頭牛是70多戶農民「託牛入場」的。牧場主於守龍告訴記者,最初他靠傳統經驗散養幾十頭牛,養得再精心,單頭產奶量頂多20公斤左右,如今在嶽教授的指導下,建起了兩個現代化牧場,自有牛加上農戶的牛共有2800多頭。憑藉數位化技術,牧場僅需3名飼養員,奶量單產穩定在32公斤左右。

養了一輩子牛的農戶韓傳江,如今和妻子在眾曄牧場打工。談起生活的變化,韓傳江樂得合不攏嘴,「俺倆每月工資6500多元,加上有二十多頭牛託養在牧場,一年能多賺十多萬元,是原來自己養牛收入的十倍。」

嶽奎忠以一整套科學養殖技術體系,助力奶牛產業躍升為林甸縣主導產業。截至2018年底,林甸縣奶牛總數突破6萬頭,鮮奶質量明顯提高,安全指數達到國際標準,商品奶量提升到10萬多噸,實現利稅4380萬元,林甸縣成為我省奶牛養殖強縣。2018年,伊利集團啟動林甸縣高端液態奶二期建設項目,預計投資約20億元,項目達產後,可新增液態奶產能1500噸/日,成為我省單體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廠。

作為掛職副縣長,嶽奎忠還分管科技工作,他將東北農業大學等十餘所高校院所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引進林甸培育、落地、轉化,為林甸振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林甸縣也成了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

多年的堅守與付出,嶽奎忠本人也獲得了「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全省第四屆道德模範」等榮譽。

走在林甸縣的土路上,嶽奎忠經常會被人認出來,他總會親切地和大家聊上兩句,特別是那些奶牛養殖戶,更是把他看成一家人。當地的老百姓都說,嶽奎忠這個掛職副縣長不是來鍍金的,而是來沾土的,因為他的成績是從泥土裡踩出來的,從牧場裡蹲出來的。

相關焦點

  • 探秘臺灣飛牛牧場
    一、聞名飛牛牧場位於臺灣苗慄縣通霄鎮與三義鄉間,是以乳牛養殖為主之休閒農場,為全臺灣最具特色的觀光牧場,牧場在成立之初默默無聞
  • 年客流30萬,臺灣飛牛牧場怎麼做到的?
    飛牛牧場位於苗慄縣通霄鎮南和裡,坐落在遠離塵囂的山野之中,區內林木青蔥翠綠,繁花茂盛,更有一座種類眾多的蝴蝶園。經營面積120公頃,現有服務設施面積計50公頃,前身為中部青年酪農村,其中牧場佔地45公頃。年客流量可達30萬人。
  • 最適合親子去的牧場之一【飛牛牧場】
    牧場遠離城市,藏在靜謐的山林之中。讓我一起通過視頻看看臺灣最具特色的觀光牧場——臺灣飛牛牧場溫馨提示:視頻較費流量,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牧場有五個生態區,分別是乳牛生態區、蝴蝶生態區、可愛動物區和水域生態區。
  • 案例 | 臺灣飛牛牧場
    3、門票:全票220元;團體票200元;(憑門票可免費兌換乳製品1杯)4、客群:臺中、臺北的遊客、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5、特色:飛牛牧場分為「農業經營體驗區」、「休閒活動區」、「農業景觀及自然生態」三個區
  • 風口裡飛起來的飛牛牧場!臺灣休閒農業的典型案例!
    飛牛牧場是起步最早的一批休閒農場之一,服務面積僅750畝,卻實現了30萬人的年接待量,飛牛牧場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她又如何通過轉型成為「小而美」休閒農業的典例?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飛牛牧場,看這個飛起來的牧場有多牛?
  • 飛牛牧場|臺灣最受歡迎的文創牧場
    飛牛牧場位於苗慄縣通霄鎮南和裡,坐落在遠離塵囂的山野之中,區內林木青蔥翠綠,繁花茂盛,更有一座種類眾多的蝴蝶園。
  • 飛牛牧場 - 中國臺灣網
    以牧場風光馳名的中部青年酪農村飛牛牧場,地處通霄鎮南和裡的山坡地,綿延青翠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宛如紐澳牧野的翻版,為臺灣西部首屈一指的休閒牧場。如今,在休閒農業的風潮下,牧場除了畜牧的本業外,也轉型成農村體驗、生態保育、自然休閒的渡假樂土。
  • 臺灣飛牛牧場
    飛牛牧場分為農業經營體驗區、休閒活動區、農業景觀及自然生態三個區。農業經營體驗區:分為牧野風情區和大草坪親子活動區牧野風情區是專供牛隻牧放、並且設置了馬舍及儲料舍、用實木圍籬、在邊緣步道設置了餵食平臺、為遊客提供觸摸機會。
  • 步入「中年」的臺灣飛牛牧場,現在怎麼樣了?
    「飛」代表著蝴蝶「牛」則代表著乳牛作為早一批的臺灣休閒農業代表飛牛牧場至今已經42
  • 經典案例——臺灣飛牛牧場
    臺灣飛牛牧場位於臺灣中部苗慄縣明媚的小鎮卓蘭鎮,卓蘭鎮以水果聞名臺灣。
  • 今年只要牲畜活著就能掙錢,專家建議牧場養殖乳肉兼用牛
    李勝利說,現在一隻雞苗達到10元,翻了5倍;雞蛋最高從3元漲到5元一斤;規模牧場淘汰的奶牛,700公斤能夠賣到2萬元一頭,原來是1.3萬-1.4萬。屠宰後,奶牛肉用於肉製品加工。受非洲豬瘟的影響,下半年到明年,國內的雞肉、牛肉、羊肉要填補豬肉短缺。對於規模化牧場來說,發展乳肉兼用牛很有必要。
  • 牛吽吽牧業打造三次元「青青草原」,告別傳統牧場四大弊端!
    作為童話裡牛羊們的天堂,「青青草原」是最肥沃的牧場,是萬物棲息的良港。牛吽吽牧業的現代化牧場,既是牲畜們恣意生長的自然天堂,也是企業向消費者提供高端商品的福地。那麼和國內傳統牧場相比,牛吽吽的牧場優在哪裡,又贏在何處呢?
  • 清明假期 臺灣苗慄飛牛牧場迎遊客
    清明假期 臺灣苗慄飛牛牧場迎遊客 (6/17) "← →"翻頁
  • 草原和牛開創第四代牧場模式 為中小牧場探索發展新路
    人民網呼和浩特3月15日電 3月14日,「草原和牛」在中國乳都呼和浩特舉行總部喬遷儀式。此次喬遷新址,標誌著草原和牛在「乳、肉、牛」為核心的第四代牧場的全新戰略規劃正式啟航。此次活動上,不僅傳遞了第四代牧場模式這樣的具有創新性的理念與信息,也為下一步內蒙古的牧場行業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 據草原和牛總裁胡曉東介紹,草原和牛成立於2011年,成立之初就成功引入澳洲純種和牛256頭,被列為鄂爾多斯市「十二五」農牧業發展規劃重點項目,2013年北京九州大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並控股草原和牛,開始現代化牧場經營模式的探索。
  • 臺灣最「牛」的觀光牧場,學兩招就夠你用了
    作為全臺灣最具特色的觀光牧場,飛牛牧場是怎麼煉成的?跟神農島一起來看看吧。飛牛牧場位於臺灣苗慄縣通霄鎮與三義鄉間,是以乳牛養殖為主之休閒農場,為全臺灣最具特色的觀光牧場,牧場在成立之初默默無聞,後因曾出借給電視公司拍電視連續劇——《一剪梅》而名聲大作。
  • ——飛牛牧場的啟示
    臺灣飛牛牧場位於南勢溪上遊,苗慄縣通霄鎮與三義鄉間,在行政區劃分上屬通霄鎮所管轄,主要聯外道路為東向121 號縣道,向東南離三義交流道約20 公裡,西北約10 公裡則可達通霄鎮市區。飛牛牧場已開業了42 年,但在前20 年,牧場的主人只在這塊土地上種草養牛、放牛吃草、生產牛奶,為傳統的奶酪農業。直到近20多年,才開始發展休閒牧場,並成功轉型,目前經營面積約60 公頃。
  • 研途筆記Day2|苗慄飛牛牧場44年匠心打造「小而美」的故事
    飛牛牧場創建於1975年,1995年轉型休閒農業,賣出了第一張門票,2005年改為綠色休閒服務農業,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飛牛牧場每年的遊客已達30-40萬人次。據導覽介紹,來到飛牛牧場的遊客以親子遊、一日遊為主,佔比約達70%,飛牛正在努力通過增加更多新奇的體驗擴大目標客群和駐留時間。
  • 「棄醫從牛」也能走到行業前端 英發牧場主吉英的成功之旅
    吉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伊利技術專家,希望得到幫助。之後,伊利技術專家幫助牧場做了詳細的數據分析,認為牧場在奶牛養殖硬體配置及基礎運營方面都已經步入行業前列,但對種群建設和繁育管理沒有深入關注,將進一步影響其單產的突破,這也是目前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然而,牧場種群改良繁育優質高產奶牛不僅投資大,而且兩年後才能看到效果,那時吉英對於這個建議還是有些猶豫的。
  • 飛牛牧場為什麼能成為臺灣休閒農業的代表?
    在臺灣有那麼一座牧場,一直被作為休閒農業經典案例——飛牛牧場。為什麼這個牧場能如此成功呢?飛代表蝴蝶,牛代表乳牛。飛牛標準色是以藍、白、綠,藍色代表歡樂的生活假期。白色代表健康的酪農生產。綠色代表自然的永續生態。
  • 山東澳亞牧場兩年前數百死牛未檢疫流向市場,官方稱仍在偵查
    肥城市有關部門9日向澎湃新聞發來的「關於澳亞牧場淘汰牛有關情況的說明」(下稱情況說明)稱,10月8日下午,澎湃新聞報導泰安澳亞現代牧場有限公司偷賣病死牛事件後,肥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即成立由市委副書記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的處置小組,召開由公安、畜牧等相關單位參加的會議,並組織人員連夜到現場調查處理。